馮翔
[摘? ? 要]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是一個復雜而有序的過程,一名優秀教師的培養又是一個漫長的工作。正確引導青年教師做好職業生涯判斷、提高職業規劃標準、強化職業發展動力,對青年教師本人和學校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教師專業發展;職業規劃;青年教師培養
剛入職中學學段的青年教師,無論是在學歷高度、能力水平還是在思維狀態、創新精神等方面,都已經具備了較高的水準,略欠缺的是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根據新高考改革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性格特點,在國家、社會和時代對人才培養新要求的指引下,既能有針對性、策略性地幫助孩子們發展個性、提高素養,又能成就教師個人專業提升、增強職業幸福感。
“做讓自己尊重的人”這個題目,是借用我國著名生物學家饒毅教授在北京大學本科生畢業典禮的致辭標題,饒教授給出的這個命題雖然樸素,但付諸行動卻非常難。其中的道理,并不是狹隘的個人中心,也不是精致的自私自利,更不是極端的利己主義。恰恰相反,這是個人職業的良知與人性的善良的完美結合,也是對把個人發展融入廣闊的社會大舞臺的精彩詮釋,更是將道德的光輝與靈魂的拷問置于大庭廣眾之下的勇敢表現。
因而可以說,一個人的職業生涯中,在不涉及道德與法律的時候,評判一切的尺度恰恰就是我們自己的認知:當我們面對生活、工作和精神上的自在或痛苦、自主或猶豫、自由或艱難之時,作為一名人民教師,你選擇什么、踐行什么、堅持什么?
一、職業生涯判斷:方向與定位
毋庸置疑,青年教師職業的選擇要有目標、有方向、有行動力。
當下,你已經選擇了從事基礎教育工作,且不論將來你的職業是否會有變化,至少現在,你正在做這樣一份工作,你便需要正確認知你的職業。
首先,我們要明確,教育是什么?從培養學生的基礎知識方面來說,教育是傳授知識、啟迪智慧、優化思維;從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方面來說,教育是提高智商、點化情商、發展逆商;從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方面來說,教育是喚醒生命、積淀素養、完善人格。
為此,我們應該有一個怎樣的職業定位呢?教師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平凡的職業,不大可能大富大貴,也不大可能轟轟烈烈。有的只是從早自習到晚自習,從備課、教學、輔導到考試、批改、研究等教學常規,瑣碎中還有與學生的交流談心,與家長的溝通聯系,一天又一天,一屆又一屆。
2015年4月14日,河南省實驗中學心理教師顧少強老師,在從教11年后,提交了一封辭職信,這封辭職信被稱為史上最具情懷的辭職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1]一度撥動了多少體制內的人的心弦,引發了多少教育同仁的深思。
對此,有網友調侃自己道:本領那么小,哪兒都去不了!對剛剛踏上工作崗位的青年教師而言,“本領恐慌”倒也大可不必。個人能力素質提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若想增強本領,就很有必要對你的職業作出有針對、有選擇的規劃,有方向、有目標的判斷,從而明確自己的職業定位和發展方向。
二、職業規劃標準:高度與追求
方向目標確定后,接下來的你,就該計劃在一定的時間周期內做些什么,讓自己做出成績,得到學生、家長、同事和社會認可,從而在職業生涯中尋求獲得感和幸福感。
先和大家說說我認識的一位全國知名師范大學的L老師,他高中階段成績不算特別拔尖,輾轉多所中學讀書,九十年代中期考入一所普通一本大學就讀師范專業,大學畢業后在該大學的附屬中學擔任學科教師。此后他利用工作之余的時間,在學校旁邊的全國知名師范大學旁聽,在新世紀初獲理學碩士學位,并于同年調入全國排前三名的一所附中任教,先后擔任教研組組長、科教處主任等,“不安于現狀”的他,又利用閑暇時間,到大學旁聽,獲得教育學博士學位。兩年前,他調入所獲碩士、博士學位的全國知名師范大學任教。
L老師主要從事學科課程與教學論的研究,是教育部“國培計劃”專家庫專家,地區學科帶頭人和名師工作室導師。凡與L老師打過交道的人,都評價他有一顆有趣、有高度、有追求的靈魂!
梳理L老師的成長經歷,我們不難看出,L老師事業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細規劃,對職業本領有高追求。L老師啟示我們,要把成為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教師作為自己的發展目標,要讓自己對工作更有熱情、更有動力,也要讓自己的生活更豐富、更精彩。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從如下三個方面著力:
(一)在個人修為方面
1.鍛煉身體
俗話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身體作為精神和知識的載體,是人實現生命價值的前提條件。你也可能詫異于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老先生九十多歲還在一線做手術,一站就是好幾個小時;你還可能驚愕于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耄耋之年還穿行在田壟之上,一走就是半天;你可能感嘆于鐘南山院士年過八旬還坐在餐車一角逆行武漢,一坐就是四個多小時……其實,青年朋友們,你也可以擁有健康的體魄:嘗試放下你的手機,遠離無意義的社交,走向操場,走向球場,走向戶外。堅持每天鍛煉一小時,你也能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
2.閱讀寫作
教師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為了適應新時代教師職業發展的需求,滿足個人發展的需要;為了適應作為文化傳播者傳播優秀文化的社會需求,滿足教育教學的需要,教師應該“讀萬卷書”。并且,教師的閱讀,應更具廣泛性、針對性和深度性。造就教師的書卷氣的有效途徑,除了讀書,還有寫作。寫作是對閱讀的反芻,是教師從優秀走向卓越的“最后一公里”。寫作能助人提升閱讀品質,提高審美品位;能助人清明內心,深化認識。我們見識過央視著名主持人董卿出口成章的才情,我們聆聽過全國先進教育工作者襄陽四中李自斌老師分享的多產寫作經驗。他們的成功背后,無不昭示著:哪有什么無心插柳,一切都是努力過后的水到渠成!青年朋友們,閱讀之前,世界很小;寫作之后,人生豐盈。廣泛涉獵,手寫我心,方顯厚積薄發。
3.假期旅行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一名教師只有自己的專業生活,沒有更大范圍的人生生活,這名教師是不完美的。你平時的工作太過飽和,你需要清空自己,需要一個獨立的思考空間;你每天和學生打交道,和書本打交道,你的專業知識在紙上,你需要親身實踐一番;你所處的時代日新月異,你所投身的教育正在走向大融合,你迫切需要開闊視野。講臺只有三尺,但世界卻廣闊無垠。趁青春未老,趁陽光正好,趁微風不燥,去走一走看一看,去把理論轉化為實踐,去增長見識見聞吧!
4.培養愛好
作為教師,培養健康有益的興趣,形成積極向上的愛好,是非常有必要的。擁有健康的興趣愛好,可以放松自己,調劑精神,增添生活情趣;可以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面,使情感有所寄托;可以陶冶性情,提高文化素養,有益于身心健康。教師個人有了健康有益的興趣愛好,充盈了自己,進而再去濡染學生。我希望,青年朋友們都能發展興趣愛好,做有情趣、有品位、有涵養的人,認準時勢,順勢而為,因時因勢而動,與時代同行,做洶涌澎湃的后浪。
(二)在專業領域方面
1.轉變角色定位,強化教育教學管理,從“術”到“道”
傳統的教師,是知識的占有者、傳播者和固守者,是課程的執行者;信息化2.0時代的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課程的開發者、教育研究者和終身學習者。[2]
在可以預計的將來,機器人將會取代教師的教書功能,但是我們老師,也不必因此而感到恐慌。人的主體地位決定,育人的職責還是必須由老師來完成。
學校是學生成長的大磁場,就像無論校外培訓機構辦得多么紅火,但終究不能取代學校成為主流;就像疫情防疫期間的網絡線上教學,無論我們規劃安排得多么詳細周密,其效果還是無法與班級授課相提并論。
2.研究學生學情,研究教材教法,研究課程考試,研究改革趨勢
教育,不是灌輸,而是喚醒;教學,不是傾倒,而是互動。在我們平常的教學實踐中,要突出強化學生的主體中心地位,做到分層教學、以學定教、先學后教,做到差異化教學、個性化輔導、精細化管理、大數據驅動、訂單化服務。
課堂上,努力踐行“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育人理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有關調查研究發現,整體成績較好的班級,其學生對成績提升的渴望程度較高;成績相對滯后的班級學生,對老師的關愛、關心和幫助較依賴,而且學生的反復性、焦慮感等會更明顯。因此,我們需正視,不同班級、不同層次、不同組合、不同學科甚至不同性別的學生的不同需求,我們更需認真思考:如何在我們的課堂上,讓學生學好本領、健康成長;如何通過我們的課堂教學,去滲透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進而去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讓他們成為一個全面而又有個性的人;如何通過我們的言傳身教,讓學生具有遠大理想、社會責任和家國情懷?
哈佛大學一項研究表明,工作中能否做出成績,態度占85%,知識和智力只占15%。[3]青年教師有的是精力,有的是熱情,知識的結構和能力水平都完全不存在問題。只要我們靜下心來持之以恒地研究,研究學生學情,研究教材教法,研究課程考試,研究改革趨勢,就一定能夠做出成績。
(三)在具體工作方面
1.主動請纓講授教研課和公開課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研課或公開課是助推青年教師快速成長的主引擎。沒有人聽課評課,與生俱來的惰性會使得我們對課堂的準備、對教材的處理、對學情的分析等會相對馬虎一些。勇敢講公開課、邀請他人聽課評課,主動承擔課題研究任務,能加速自身成長的進程。公開課前后的那種反復打磨直至破繭的欣喜、師生共進的樂趣、征服課堂的幸福、反思提煉的躍進,是講授一般的隨堂課所體會不到的。
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管建剛老師對青年教師曾提出五年內成才的“三個一百”定律,即:上100堂教研課、寫100篇教學文章、輔導100個特長學生,[4]說的也就是這條青年教師快速成長之路。
2.認真打磨課堂,修煉教學基本功
對于一名教師,課堂堪稱自己的臉面。青年朋友們剛剛走上講臺,課堂的基本禮儀規程、多媒體輔助教學、學生參與課堂體驗生成、師生互動交流討論、課堂內外輔導督促等過程都必須落實落細落地。
在基本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方面,要依據直觀性、自覺性、量力性、系統性、鞏固性和體驗性等6個教學原則,強化落實組織教學、復習舊課、自主探究、講授新課、鞏固知識、布置作業等6個教學環節,[5]重視學生體驗過程,堅決杜絕滿堂講、滿堂灌,堅持講練結合,把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去思考、去體驗、去求證、去質疑、去歸納、去總結。
3.關注教學細節,走進學生內心
每門學科都有自己學科的特點,但是,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是一樣的,那就是需要我們腳踏實地地去做好點點滴滴的小事。課堂都是小事,課堂又無小事。
各位青年朋友不妨回憶一下自己的求學經歷,與老師交往印象最深刻的,是不是老師在不經意間的一些舉動?一個眼神、一句鼓勵、一個微笑、一聲叮囑、一下點頭、一個紅對鉤……為什么這些細節能深深鐫刻在學生的記憶深處?正是因為在教師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細節不是細枝末節,而是用心,是把小事做細,是把細事做透,是抓住每一個契機,走進學生的內心,給學生終生難忘的教育。
4.拓寬知識面,拓展新才能,發展新的領域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指出:“到2035年,教師綜合素質、專業化水平和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培養造就數以萬計的骨干教師、數以十萬計的卓越教師、數以萬計的教育家型教師。”此《意見》意味著我國即將進入一個新的教育家型教師群星璀璨的新時代。
一名教育家型的卓越教師,要有堅定的教育理想與教育家情懷,有獨特的教學風格,有鮮明的教育思想,有高端的研究專長,有過硬的原創成果,有突出的教育教學業績。目標在前,青年朋友們有必要對自己的職業生涯認真規劃、篩選定格、分步落實,努力拓寬知識面,拓展新才能,向新的領域發展。
我建議,大家可以先給自己定一些切實可行的小目標:每學期和全班學生談話至少1~2次,做學生心智的喚醒者和激勵者,做學生的人生導師;每個月上一次教研課,做一個有奮斗感和進取心的青年教師;每學年嘗試開展一個微課題研究;每周做一套全國各地的高考真題和模擬試題;每月看一本專業書籍或幾本專業雜志;堅持寫讀后感和教學反思,發表有質量的專業文章等。
5.同事互助學習,師徒共生共進
“三人行必有我師”,青年教師要善于向同事求經問道。
結合學校組織的青年教師與骨干教師“師徒結對”活動,虛心向師傅教師求教,積極走進課堂觀摩教學,主動參與教學研討,通過學科教學實踐來促進自身專業發展,還可以在觀念更新、案例分析、設計反思、經驗歸納、教學示范等方面嘗試與其他教師進行探討和研究。
三、職業發展動力:意義和價值
一位教師,堅持做什么才有意義、有價值、有幸福感呢?
記得國內有位致力于再生能源研發的企業董事長,他回高中母校參加校慶典禮時,對母校師生動情地說,一直都記得高中時候的化學教師寫在他的化學作業本上的寄語:“我覺得你在化學方面很有天賦,今后一定會做出成績的!”后來,他就一直以老師的寄語來鼓勵鞭策自己,現如今,他已在化學化工領域取得了不俗成績,算得上行業領軍人物了。
前面已講過,教師的工作和職業特點,決定了他的一生平凡簡單,但是,他帶給學生本人、學生家庭的影響是深刻的,是正無窮大的。此即教師職業的外在價值和意義。如今的教育日漸雙向化:教師化學生,學生化教師。在教育情景中,師生共同解說教育內容,合作探究深層問題,一起建構新的知識體系。教師職業的內在意義和價值也得以體現:個人視野漸漸開闊、思考逐步深入、內涵日益豐富,教師正在走向新的自我。教學相長之樂,正是廣大教師投身教育并終身躬耕不輟的不竭動力。
參考文獻:
[1]唐麗君.網絡熱詞進入新聞報刊標題的傳播影響研究——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為例[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6.
[2]楊宗凱.解讀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兼論信息化與教育變革[J].中國教育信息化(高教職教),2014(6).
[3]管建剛.做一名有奮斗感的教師——再致青年教師九條真誠建議上[J].教師博覽,2006(4).
[4]楊宗榮.以人為本?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N].中國教育報,2011-10-19.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