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虹
[摘? ? 要]基于思政一體化視角促進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的改革創新,能改革傳統教學模式,整合大中小學《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內在關聯,全面提高課程教學活動的綜合效果。從思政一體化建設入手,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活動的創新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借助議題式教學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對學生實施針對性指導的建議,旨在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切實助力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關鍵詞]思政一體化;議題式;教學
思政一體化建設就是在現代社會改革思政教育活動的過程中,增強大中小學思政課程教學之間的內在關聯,從構建大中小學思政一體化建設體系的角度,促進各階段思政教學活動的創新,改革傳統思政教學模式,突出教學的連貫性和系統性,對學生實施更加科學的教學指導。在此背景下,改革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探索議題式教學的應用,就能把握大中小學思政教育的內在關聯,重新整合教育資源,促進教學活動的科學設計,有效提高教學指導成效,為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教育改革基礎。
一、議題式教學的內涵
議題式教學就是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導入與課程相關的教學議題,營造民主化的課堂教學氛圍,組織學生針對議題內容進行探討和分析,實現教學方式的轉型,使學生的學習能力、探究能力得到相應的培養。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中,教師促進議題式教學的有效應用,能發揮議題引入、科學引導和小組討論教學活動的支撐作用,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使學生能在探討相關議題的過程中獲得沉浸式的學習體驗,從而加深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內容的認識。因此,新時期在改革傳統教學模式的情況下,從思政一體化建設的視角和背景,就應該帶領學生深度解讀教學議題,促進學生對相關生活現象和社會問題的科學論述,保障《道德與法治》教學指導效果,實現對學生綜合素質的高效化培養。[1]
二、議題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中的應用優勢
在系統改革傳統《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充分發揮議題式教學的重要作用,能改變教學活動的組織實施模式,引發學生對教學議題的深度分析和探討,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探索和實踐。具體分析,議題式教學在《道德與法治》中的應用,能生成動態化的教學空間,能對學生對課程知識的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
(一)能豐富教學內容,拓展教學空間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引入議題式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會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主動分析課程主要內容、課程教學要點。然后根據《道德與法治》知識的要點和教學的目標導向,篩選豐富的課外探究學習內容,設置相應的討論議題,不僅能帶動初中生對教材中《道德與法治》知識的主動學習和思考,還能生成動態化的教學空間,使學生在豐富議題的支撐下主動思考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能結合自己的成長發展狀態,動態化地看待社會現象。從而在廣闊的教學空間中引發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多維度思考,夯實教學改革的基礎,使學生的綜合學習和實踐探究能力得到不斷提升。[2]
(二)能促進學生交流,營造和諧氛圍
議題式教學的實踐應用能讓學生主動參與討論和探究活動中,能使學生對課程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入和系統,從而提高課程教學有效性。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選擇合適的教學議題引導學生討論和探究,能有效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探究的興趣,可以鼓勵學生在小組討論中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有助于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促進學生之間深度溝通和交流。具體分析,通過議題式教學的應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能設置多維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學習項目和學習內容,會有意識地在班級中營造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對學生做出合理化的教學指導,使學生在學習課程知識的過程中獲得輕松的學習體驗。[3]
(三)能優化啟發引導,開展深度探究
議題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中的應用,不是簡單地指導學生對相關議題進行探討和分析,而是會緊密結合教材內容,根據學生的成長特點,從大中小思政一體化建設融合的角度,提出相應的引導性問題,促進學生在特定議題的作用下,能主動結合所學知識的應用對相關議題進行分析。在深度探索和系統論證的過程中,獲得沉浸式的學習體驗,加深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和認識,使學生對議題式課程知識的學習更加透徹。在此過程中,依托學生的成長特點和思政一體化建設的現實需求,設計啟發性和引導性的教學議題,能鼓勵和帶動學生參與深度探究和實踐中,能在課堂上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對學生作出積極的指導,從而全面改善課堂教學指導體系。[4]
三、思政一體化視角下初中《道德與法治》中議題式教學的實踐應用措施
思政一體化是新時期《道德與法治》教學改革的主要發展趨勢,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構建和教學體系的開發,能為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深度學習和系統探究產生積極的影響,有助于構建特色教學指導體系,為學生參與議題探究和學習活動做好準備。
(一)全面解讀教材,確定議題式教學主題思想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高度重視學生思想認識,并且從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角度編排教材內容,為課程教學活動的開展做出了積極的指導。在此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開展議題式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就可以從思政一體化教學的視角設定教學目標,并系統解讀教材中的主要內容,探索議題式教學活動的科學設計,促進學生對課程知識的系統學習。因此,教師需要系統解讀教材內容,根據教材的要點嘗試設計議題式教學的要點,篩選合適的議題內容創新教學指導體系,明確教學主題思想,促進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內容的主動探索,引發學生對課程知識的多維思考。[5]
(二)篩選豐富素材,創設議題式教學探究情境
在改革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想充分發揮議題式教學的重要作用,促進思政一體化教學活動的科學開展,就可以嘗試結合教材中的主要內容引導學生分析和探究,在解讀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關聯教學內容篩選豐富的課外教學素材,并結合教學活動的需求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通過情境展示引發學生的思考,鼓勵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深度探索和實踐,從而借助議題的設計深化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和感知,使《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實現創新發展的目標。[6]
例如,在組織學生學習“走向共同富裕”課程內容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先對教材中的主要內容進行分析,確定學習的要點,讓學生能對共同富裕的思想形成深刻的認識。然后教師可以從思政一體化建設的視角,為學生搜集當前比較熱門的鄉村振興建設素材和法治建設素材,為學生創設議題,引發學生的討論和探究。在課堂教學設計方面,可以為學生提供如下議題素材:“在鄉村振興建設背景下,我國積極推進鄉村治理法治化建設,現階段各地區在不斷地實踐探索活動中,已經取得了初步的發展成效,法治化建設水平呈現出明顯提升和優化的發展狀態。在農業農村部發布的《農業農村部2021年度法治政府建設情況報告》中,2021年,我國累計在農村地區查辦各類違法案件10.46萬件,罰款6.14億元,辦理群眾來信7552件次,為農民群眾挽回了諸多經濟損失。同時,在鄉村治理法治化建設工作中,還重視普法宣傳教育活動,積極開展專題普法活動,組織全國縣、鄉、村舉辦3500余場次普法活動,在法治化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引發學生對課程內容的關注度,使學生對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之間的關系形成初步的認識。然后,教師根據教學素材的應用為學生展示我國在鄉村振興建設方面的成果視頻,形成生動的教學情境,并在情境中發布相應的教學議題,如“你怎樣看待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之間的關系?你覺得落實鄉村振興是怎樣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在此議題的引導和驅動下,學生能結合課外素材以及課內課程知識的學習和探索,對相關知識內容主動地探索和分析,學生在議題探究中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也會更加生動,能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效果,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基礎。[7]
(三)聯系生活實際,引發議題式教學深度反思
在對《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進行改革創新的過程中,教師探索議題式教學活動的開展,能促進教學活動的優化發展,使課堂教學能實現高效化發展的目標。因此,從思政一體化教學的視角,教師可以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關聯學生的未來大學生活適當地設計探究議題,引發學生對課程內容的主動思考和分析,使學生對課程知識的學習更加透徹,從而全面增強教學指導的有效性。因此,新時期教師可以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分析,選擇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內容設計課堂教學議題,輔助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學習和探究,切實凸顯課堂教學指導的科學性和合理性。[8]
例如,在“感受生命的意義”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就可以從讓學生感受生命的意義、實現身心健康發展的角度篩選教學素材,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議題式教學活動,輔助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深度探索和系統實踐。在課堂教學活動中,一方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生命意義和生命價值方面的內容進行分析,引發學生的思考,深化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和認識;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導入當代部分大學生荒廢生命的素材作為案例,設置議題活動,引發學生對生命價值和意義的多維度思考。具體議題材料為:“某社會機構對本地區高校大學生關于生命價值定位的項目進行了調查,發現在本地區大學生群體對生命價值的理解和定位方面,學生出現思想偏差的概率相對較高。其中,大三年級學生的生命價值定位測試成績最差,不合格率超過了62.7%,這主要與學生在大三階段出現人生迷茫感、自我認知偏差、自我定位不夠合理等存在聯系。因此,要想改變大學生的生命價值定位,就需要對他們實施生命意義方面的教育。”在導入素材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以此為基礎進行探究,即“結合所學知識的應用,你覺得如果你是大三年級的學生,你需要怎樣做才能重新找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你怎樣看待生命的意義?”在議題引導下,通過思政一體化教學活動的設計和應用,能引發學生對課程內容的主動思考和探究,還能讓學生結合未來大學生活對當前生活狀態進行反思,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高度,切實促進《道德與法治》教學高效化開展,使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得到進一步優化。在此過程中議題式教學活動的設計,可以形成良好的教學支撐作用,對學生全面發展也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9]
(四)合理選擇議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每個學生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利。作為教師,應全面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認知能力、基礎水平、思維方式、興趣愛好等實際情況。尤其對于初中生而言,其綜合素質參差不齊,使學習成績存在較大差異,教師不能一味采用滿堂灌教學方式,應尊重學生間的個體差異,遵循因材施教基本原則,避免教學過程出現兩極分化現象。在此基礎上,合理選擇議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師選擇的議題必須具有引導性、指導性特點。在實際教學中,要將議題作為核心內容,充分發揮議題傳輸知識的作用,以此增強學生自我規范意識。
例如,在“中學時代”教學過程中,為了使學生快速融入初中生活,可以選擇“初中生活與小學生活不同之處”作為議題,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真實體驗和思想認知,對初中生活和小學生活進行闡述。也可以通過小組合作方式,引導學生探討校園中發生的新事物,通過交流分享豐富教學內容,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
綜上所述,從思政一體化建設的視角促進《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的創新設計,有意識地探索議題式教學的合理化應用,能促進科學教學指導空間的設計和優化,形成更加連貫和系統的教學指導體系,能使學生在思政課程學習實踐中獲得積極的學習體驗。因此,新時期在改革傳統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重新審視一體化教學的重要性,將思政一體化教學作為改革的背景,促進議題式教學活動的科學開展和全面創新,切實優化《道德與法治》教學指導的綜合有效性,為學生在深度學習中實現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龔煥煥.體驗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應用策略探究[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2,25(09):7-8.
[2]趙遠.議題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智力,2022,36(23):147-150.
[3]羅蓉華.議題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應用策略研究[J].亞太教育,2022,12(13):104-106.
[4]張雪蓮.淺談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開展議題式教學的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2,31(07):173-175.
[5]姚彥奎.議題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應用路徑分析[J].新課程,2022,15(23):164-165.
[6]馬婧.議題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基礎教育論壇,2022,32(11):102-103.
[7]尹娜.真實情境的議題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1,15(17):13.
[8]周其衛.初中道德與法治課議題式教學實踐與思考——以部編版八年級下冊“依法行使權利”一課為例[J].教書育人,2021,45(23):75-76.
[9]周瑤.實施互動教學 開啟學生樂學之旅——互動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實踐探究[J].名師在線,2021,39(18):46-47.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