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勇
【摘 要】數學學科素養不僅是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是培養一種思維方式和學習品質。本文通過筆者的教學實踐,淺談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培育學生數學學科素養的幾點經驗。
【關鍵詞】小學數學 課堂教學 數學學科素養
培育學生的學科素養是新時代教育的新要求,學科素養的形成影響當代學生的終身發展。課堂教學是培育學生學科素養的主渠道,變革課堂教學,提高思維品質是培養學生學科素養的重要途徑。學科素養的建立能夠使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構建出屬于自己的基本思維框架,由此為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
一、故事引入新知,點燃推理意識
故事教學法是備受數學教師青睞的一種教學方法。大多數小學生都比較喜歡聽故事,在課堂中引入與教材內容相關的故事,能夠讓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好奇心,由此保持較長時間的注意力,從而在無形中能夠更好地參與到數學學習中。
以北師大版六上“圓的周長”相關內容為例,在學習本單元內容之前,學生并未系統地接觸過“圓”方面的知識,本單元所涵蓋的名稱、公式又較為繁雜,所以小學生極易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厭煩情緒。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學中穿插相關的數學故事,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比如,我國魏晉時期數學家劉徽根據“割圓術”探索圓周率的故事,讓學生感受數學家的執著精神,由此在故事的激勵下投入到數學思考中。隨著課程的進展,當學生再度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時,教師還可以引出數學家祖沖之的故事:“劉徽采用割圓術算出了圓內接正192邊形時圓周率的近似值為3.14。祖沖之為了追尋更準確的圓周率,展開了更加深入的探索,在他不斷努力下最終確定了π的兩個分數形式的近似值(約率與密率),知道了π處于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雙重故事的講述會使學生懂得數學的奧妙是需要深度探索的,引導他們在今后的數學學習中更加耐心、嚴謹。
二、創設生活情境,形成數據意識
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當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熟悉的因素后,學生會不自覺地參與其中。數學課程從不缺乏生活素材,數學教師可以利用與課程相關的生活素材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展開數學思考,從而輕松提升數據意識。
以北師大版五下“數據的表示和分析”為例,在學習本單元內容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簡單統計表和單式條形圖,所以數學教師可以直接導入含有統計元素的生活實例:實驗小學組織了各種各樣的興趣小組。教師隨即利用課件顯示五年級學生參加古箏、葫蘆絲、笛子、小提琴四個樂器興趣小組的四張統計表,鏈接生活話題后學生會積極參與表格的分析,并很快發現這四張表格是之前學習的單式統計表。緊接著,教師提到:“我們知道,統計表的使用是為了讓人們更方便閱讀數據,大家可以發現單式統計表用于記錄一個興趣小組的情況比較便利,但如果想要記錄多個興趣小組的情況反而會更加繁瑣,所以大家能否嘗試將這四個興趣小組的情況放在一張表里呢?”在學生躍躍欲試時,教師提示學生“統計表中所要包含的內容”,引導學生明確接下來的統計表中需要有“性別”“人數”“組別”三個元素。當學生陸續形成統計表后,教師便可以引出“復式統計表”這一名詞,并利用課件出示該情境的復式統計表。這樣一來,通過生活情境的鋪墊,學生便順利地沉浸于課堂學習中,更易于形成數據意識。
三、組織競賽游戲,提升運算能力
運算在小學數學課程中非常重要,學??梢赃m時舉辦一些計算競賽活動,在與運算相關單元的學習中,教師可以組織本班學生參與競賽。競賽機制帶有一定的趣味性,小學生又具有強烈的好勝心,所以計算競賽能夠有效帶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更有效地推動學生運算能力的提升。
以北師大版四上“運算律”為例,本單元包含了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乘法交換律、乘法分配律等內容,基礎的運算定律幾乎都出現在本單元。因此,在學生初步學習了這些運算律后,教師可以再展開一場計算競賽游戲。首先,教師引出第一輪“我是雪亮大眼睛”:教師借助課件出示幾組算式,這些算式中包含了大家在本單元學習的各種運算律,教師隨機說出一種運算律的名稱,學生通過觀察快速判斷出符合要求的算式,并將該算式對應的序號寫在紙上。這一回合結束后學生將寫好的序號上交給教師,教師獎勵給完全正確的學生一顆小星星。接著,教師引出第二輪“我是靈活小精靈”:教師出示一組算式,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分析如何將這些算式進行簡便運算,最快完成題目且完全正確的同學仍然會獲得一顆小星星。然后,教師引領學生進入到第三輪“我是生活小能手”:教師設計了三組問題,這些題目難度相當,在解題時需要用到一些運算律,學生通過抽簽,抽到哪組題目就完成哪組,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且思路、結果正確的同學都可以獲得一顆小星星。最后,教師統計得了三顆星星的學生名單,并為這些學生頒發小禮物。競賽游戲的搭建使每一位學生都積極參與到數學運算中,有助于學生建立良好的數感,從而提升學生的運算能力。
四、應用信息技術,增強空間觀念
教師可采用信息技術輔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同時可將此作為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切入口,以信息技術的直觀性助力學生完成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轉化。
以北師大版三下“圖形的運動”與“軸對稱”相關的內容為例,本節內容是學生構建空間觀念與理解圖形知識的必要基礎,所以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在起點處初步建立良好的空間觀念。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利用希沃白板展示蜻蜓、蝴蝶飛舞的畫面,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引入軸對稱圖形的認識。當學生沉浸于課堂后,教師順勢借助希沃白板展示臉譜、窗花等軸對稱圖形的動態形成畫面,以生動形象地演繹調動學生的多重感官,從而有效助力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
五、搭建實踐活動,助力應用意識的形成
兒童的智慧在他們的手指尖上。數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科目,實踐活動的開展能夠促使學生手腦并用,這一過程也會讓學生更有參與感,促使學生會主動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由此在無形中提升自身的應用意識。
以北師大版二下“測量”為例,教師直接以談話引領學生進入實踐環節:“在生活中大家看見他人會用什么工具測量一些物體的長度呢?”這時學生會不約而同地說出“尺子”,于是教師便可以拿出刻度尺,引導學生觀察刻度尺上都有些什么。在學生一一匯報了自己的發現后,教師繼續鼓勵學生說一說尺子上的數字所表示的含義,進而教師指出“1厘米”的含義。之后,教師便引導學生思考“倘若沒有尺子這樣的測量工具,那么我們可以用什么方式測量窗、書桌的長度”,讓學生動手操作。這時有的學生可能會用鉛筆、文具盒、課本等物品測量,學生匯報書桌有“6支鉛筆長”“4個文具盒長”“3本課本長”等。在大家親歷了測量的實踐活動,將會發現統一測量工具的便利性。學生通過在實踐操作中的手腦并用,運用了多種方法進行測量,提升了學生的應用意識。
綜上所述,在指向數學素養的教學視域下,我們必須踐行生本教育觀,以學生為中心,對以往的教學方式做出全面優化與創新,使學生樂于參與數學課堂,并促進學生學科素養的正向建立,為其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而良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福建省南平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