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莉娜
【摘 要】本文從新課標的理念出發,結合音樂教學的實際情況,闡述如何構建一個全面、科學的小學音樂教學評價體系,以期提高音樂教學質量和效果。
【關鍵詞】新課標 小學音樂教學 評價體系
隨著《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實施,小學音樂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面臨新的挑戰與機遇。新課標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個性發展,這要求我們對傳統的音樂教學評價方式進行創新,尋求更加符合新課標精神的評價體系。正確的音樂教學評價不僅能有效地反饋教學效果,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
一、新課標下的小學音樂教學評價觀念
1.新課標的理念。
新課標的理念以學生為本,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和個性發展。音樂教學不再是教師單向地教、學生被動地學的模式,而是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充分發揮其創新性和批判性思維。此外,新課標追求的是學生全面發展,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提倡因材施教,強調過程和結果并重。
2.新課標下的小學音樂教學評價觀念。
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小學音樂教學評價觀念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一是從評價主體上,除了教師的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和同伴評價的比重提高,形成多元評價主體。二是從評價內容上,從以往過于重視技能的評價逐漸向綜合素質評價轉變。三是從評價方式上,形成了由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多元評價方式。四是從評價功能上,強調評價的導向和激勵作用,以促進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和自主性,提高音樂教學的質量和效果。這些新的評價觀念為小學音樂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提供了理論基礎。
二、構建小學音樂教學評價體系
1.評價體系的構建原則。
新課標指導下小學音樂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需遵循以下原則。首先,遵循學生中心原則。評價應以學生為主體,反映學生的全面發展,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應關注每一個學生的音樂學習情況,將評價的焦點放在學生的個體發展上。此外,評價體系應充分關注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和潛能,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其次,遵循全面評價原則。評價內容應涵蓋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學習習慣等各個方面,評價形式應包括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全面的評價能讓教師、學生和家長從多角度、多層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從而更全面地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
再次,遵循過程和結果并重原則。評價應強調對學習過程的觀察和記錄,也要關注學習結果,以促進教學改進。過程評價能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發現并解決學習中的問題;結果評價則能讓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果,以便進行后續的教學計劃。
2.評價體系的構成元素。
構建小學音樂教學評價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構成元素。一是評價主體,包括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同伴評價和家長評價。這些不同角色的評價主體可以從不同視角去觀察和評價學生的音樂學習情況,構成全面的評價視角。
二是評價內容,包括音樂知識的掌握、音樂技能的運用、音樂欣賞能力的提升、音樂創新能力的培養、音樂合作精神的塑造等。這些內容涵蓋了音樂學習的各個方面,從而形成了全面的評價內容。
三是評價方式,包括日常觀察、作品展示、自我反思、交流討論等方式。不同的評價方式可以更好地發掘學生的潛力和特長,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也能夠更加客觀、全面地評價學生的音樂學習情況。
四是評價標準,包括評價指標、評價等級和評價方法等。評價標準需要與評價內容相對應,明確評價的目的,以確保評價的準確性和公正性。
以上四個構成元素相互關聯、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了小學音樂教學評價體系的基礎框架。在實際操作中,評價主體需要根據不同的評價內容和評價方式,選擇相應的評價標準進行評價,以達到評價的有效性和精準性。同時,評價主體還需關注評價的效果,及時調整評價體系,不斷提高評價的科學性和實用性。
3.評價體系的實施步驟。
步驟1:制訂具體的評價計劃。評價計劃應當根據小學音樂教學的具體情況來制訂,包括評價的時間、對象、內容等方面的具體要求,以及評價結果的反饋和應用。在制訂評價計劃時,我們應當考慮到教師和學生的實際需求,使評價計劃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
步驟2:收集評價數據。評價數據的收集可以采用多種方式,包括教師觀察、學生表現、課堂作業、考試成績等,以確保評價數據的全面性和準確性。同時,在收集評價數據時,我們應當盡可能地避免評價數據的主觀性和個人偏見。
步驟3:評價數據的處理和分析。評價數據的處理和分析是評價體系的核心步驟,可以采用統計學方法、分析方法等多種方式進行處理和分析。評價數據的處理和分析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學習特點,進一步指導和改進教學。
步驟4:評價結果的反饋和應用。評價結果的反饋和應用是評價體系的最后一步,包括向教師和學生反饋評價結果,以及根據評價結果進一步優化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同時,評價結果的應用還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教學水平和能力,進一步提高專業素養。
綜上所述,評價體系的實施步驟應當根據評價的具體要求和小學音樂教學的實際情況來制定,以確保評價體系的有效性和實用性,提高小學音樂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三、實證研究:新課標下小學音樂教學評價體系的應用效果
1.研究設計。
為了探討新課標下小學音樂教學評價體系的應用效果,我們進行了一項實證研究。本研究采用了前、后測設計,選取了某市兩所小學的三年級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其中一所小學為實驗組,另一所小學為對照組。在實驗組和對照組中,我們分別選取了一個班級作為樣本,樣本總數為80人。
在實驗前,我們進行了詳細的講解和培訓,確保教師、學生和家長都對評價體系有了清晰的認識和理解。實驗組的教師按照評價體系的要求進行教學,并實施了多種評價方式,包括日常觀察、作品展示、自我反思等。對照組的教師則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并使用傳統的評價方式進行評價。
2.數據收集與處理。
我們收集了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的各種數據,包括音樂知識的掌握情況、音樂技能的運用情況、音樂欣賞能力的提升情況、音樂創新能力的培養情況、音樂合作精神的塑造情況等。數據收集的方式包括學生自評、教師評價、同伴評價和家長評價等多種方式。而后,我們使用SPSS軟件進行了數據處理和分析,力求較為客觀、全面地掌握課堂情況。
3.結果分析。
分析結果顯示,實驗組在音樂知識的掌握、音樂技能的運用、音樂欣賞能力的提升、音樂創新能力的培養、音樂合作精神的塑造等各個方面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顯著性。具體而言,實驗組學生的音樂成績和自信心明顯提高,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也明顯增強。
以音樂知識的掌握情況為例,實驗組學生平均分為85分,而對照組學生平均分為78分,兩組之間的差異明顯。同樣地,在音樂技能的運用、音樂欣賞能力的提升以及其他各個方面,實驗組的表現也均優于對照組,并且差異具有顯著性。這說明新課標指導下的小學音樂教學評價體系能夠有效地增強學生的音樂學習成果,提高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今后的音樂教學實踐中,我們應進一步強化學生主體性,注重多角度評價,積極探索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從而提高音樂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清市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蘇少偉)
[1]黃娟.新課程標準下小學生歌唱能力評價體系的擬定——以花城版小學音樂教材為例[J].北方音樂,2019,39(21):190-191.
[2]趙建紅.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評價思考[C]//江蘇省教育學會.2016年江蘇省教育學會學術年會報告文集,2016:139-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