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為民
*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裝備“十四五”規劃課題“小學勞動教育課程開發與實踐”(課題編號:JYZB220425)的階段性成果。
摘? 要: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勞動教育成為一項重要的組成內容。在小學階段開展勞動教育,有助于實現全面育人的目標。文章將探討如何通過有效的實踐方法提升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未來成長提供更好的教育支持。
關鍵詞:勞動教育;小學;課程教學
在當今社會,勞動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內容,受到了社會廣泛的關注和重視。本文將從勞動教育的意義出發,分析勞動教育的現狀,并提出一些有效的實踐策略,為小學勞動教育的發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從而更好地推動勞動教育發展,培養出更多具有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優秀人才。
一、小學開展勞動教育課程的重要意義
(一)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
通過勞動教育課程,學生能夠深入了解勞動的意義和價值,明白勞動是實現自我發展、為社會做貢獻的重要途徑之一。學生會意識到,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能夠產生實際的成果和回報,從而樹立起對勞動的尊重和重視。而且,勞動教育課程能夠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如按時完成任務、具有耐心等,逐漸培養了學生對勞動的熱愛和堅持,使學生形成積極的工作態度和行為習慣。此外,勞動教育課程能夠幫助學生鍛煉實際動手操作的能力。通過親身參與勞動實踐,學生能夠學習到實際的技能和知識,提高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這將對學生的成長產生積極影響。
(二)弘揚傳承中華傳統美德
勞動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勞動教育課程,學生能夠形成勤勞勇敢的品質,通過努力工作實現目標,并且不怕困難和挑戰,并勇于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勞動教育課程注重團隊合作,學生在勞動中會與他人進行合作,共同完成任務。這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學生懂得與他人協作、相互幫助。此外,勞動教育課程還能夠引導學生弘揚勤儉節約的傳統價值觀,學生通過勞動實踐可以了解資源的有限性和珍貴性,學會節約使用資源,形成了勤儉節約的意識和習慣,同時意識到自己的勞動對社會和他人的重要性,學會承擔責任并樂于奉獻。
(三)順應時代教育改革的需求
在當今社會,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和社會的發展,教育改革已成為教育界的重要議題。勞動教育作為教育改革的一部分,也需要與時俱進,適應當前時代的需求。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工業智能化的推進,我國的勞動方式和就業形態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傳統的勞動技能已經無法滿足現代社會的需求,因此小學勞動教育課程可以注重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趨勢。傳統教育注重學生的學科知識學習,但現實生活中,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同樣重要。勞動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和創新能力,使學生能夠適應不同的工作環境和職業需求。
二、小學勞動教育的建設現狀
(一)勞動教育觀念不強
在教育體制和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很多學校和教師對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和意義認識不足,導致勞動教育在實際教學中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和發展。部分學校和教師僅將勞動教育看作一種課程或活動,而不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認為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知識,而勞動活動只是一種額外的任務,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這導致勞動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較低,很難得到有效的實施。同時一些教師對勞動教育的認識和理解有限,認為勞動教育只是簡單的體力勞動,而忽視了勞動教育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和發展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忽視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思維和團隊合作精神等重要素養。
(二)課程體系建設不足
目前,在一些學校中,勞動教育缺乏系統性和完整性,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相對單一,這難以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勞動教育的課程內容,應該包括勞動技能、勞動價值觀和勞動習慣等,但是在一些學校中,勞動課程設置得過于單一,只注重勞動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了勞動價值觀和勞動習慣的培養。同時一些學校在勞動教育的教學方法上存在問題。勞動教育應該注重實踐性和體驗性,通過實際勞動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然而,在現實中,一些學校仍采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沒有給予學生參與實際勞動活動的機會,導致課程效果不佳。
(三)學生參與熱情不高
在小學勞動教育中,一些家庭缺乏對學生勞動正面價值觀的引導,這導致學生沒有意識到勞動的重要性和意義,僅將勞動看作是一項繁重的任務,缺乏對勞動的積極態度。同時部分學校和教師對勞動教育活動的組織和開展不夠有吸引力,一些勞動教育活動過于單調和枯燥,缺乏趣味性和互動性,這無法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部分學校缺乏對勞動教育活動的宣傳和推廣,導致學生對活動的了解和興趣度不高。另外,部分學生缺乏自信心和能力,對勞動技能的掌握和表現感到不自信,這可能與教育體制和教學方法有關。由于一些學校過于注重知識的灌輸,而忽視了學生實踐能力和技能的培養,導致學生在勞動教育活動中感到無所適從。
(四)家校合作有待改善
家校合作是勞動教育成功實施的重要環節,但目前在一些學校中,家校合作的程度和效果有限,影響了勞動教育的質量和效果。一些家長對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和意義認識不足,僅將勞動教育看作一種課程安排,沒有意識到勞動教育對學生全面發展和品德培養的重要性,在家庭中沒有給予學生充分的支持和鼓勵,對勞動教育持消極態度。而且,部分家長對勞動教育的參與度不高,忽視了自身在學生勞動教育中的作用和責任,往往將教育責任完全寄托給學校,缺乏對學生的指導和引導,無法與學校形成良好的合作關系,影響了勞動教育的實施效果。
此外,一些學校沒有建立起有效的家校溝通渠道,缺乏與家長及時、有效溝通的機會,因此無法及時了解家長對勞動教育的意見和建議,得不到家長的支持和配合。
三、小學勞動教育課程實踐策略
(一)明確教育目標,培育勞動意識
勞動教育課程開展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和實踐能力,使學生能夠熟悉勞動技能、掌握勞動方法、養成勞動習慣,成為有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的公民。在制訂教育目標時,學校與教師應該明確勞動的重要性和意義,要讓學生了解勞動對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明白勞動是一種責任和義務,是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種方式;還應該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和實踐能力,通過勞動教育課程的實踐活動,學生能夠學習并掌握各種勞動技能,如種植、制作、整理等。勞動教育不僅是對學生技能的培養,而且是對學生品格的塑造和培養,教師要通過勞動實踐培養學生的勤勞、自律、負責、團隊合作等品質。
(二)開展情境體驗,引發學生思考
通過創設情境和場景,可以引發學生的思考和體驗,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勞動的意義和價值。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模擬實際工作場景的方式,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驗勞動過程。比如,組織學生參與小型農田勞動,讓學生親自動手耕種、收割農作物,體驗農民的辛勤;組織學生參與社區服務活動,讓他們親自體驗社區清潔、環境保護等工作,感受到勞動對社會的貢獻。另外,教師也可以通過情境教學的方式提供一些具體的情境案例,讓學生思考其中的勞動問題,激發他們對勞動的興趣和思考。比如,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一張照片,讓他們觀察照片中的場景,并思考其中的勞動過程和勞動者的付出,從而幫助學生主動思考勞動的意義,培養勞動意識。
(三)建設實踐基地,挖掘教育資源
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可以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勞動環境和豐富的教育資源,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勞動意識。實踐基地可以是學校內部的勞動實踐場所,如校園的花園、農田、實驗室等,學校可以利用這些資源,為學生提供各種勞動實踐活動的機會,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植物種植、實驗操作等,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也可以是學校周邊社區或企業的勞動實踐場所,學校可以與社區或企業進行合作,開展勞動實踐活動,學校組織學生參觀農場、工廠、醫院等,讓學生了解不同行業的勞動過程,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對勞動的興趣。此外,學校還可以與其他學校或教育機構進行合作,共同建設勞動實踐基地。通過資源共享,學校可以提供更豐富的勞動教育資源、更多樣化的實踐活動,從而提高勞動教育的質量和效果。
(四)緊扣勞動素養,優化課程評價
勞動教育課程評價應該注重學生的實際表現和實踐能力。傳統的課堂考試評價主要側重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但勞動教育更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因此在評價勞動教育課程時,教師要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如觀察記錄、實際操作和項目展示等,以評估學生的實際表現和實踐能力。同時勞動教育不僅僅是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更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綜合素養。在評價勞動教育課程時,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表現進行全面評價。此外,勞動教育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和自主學習,評價體系要注重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自主學習過程,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小組討論、寫作報告等方式,評價學生對勞動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五)加強家校合作,發揚勞動文化
學校和家庭是學生成長的兩個主要環境,通過加強家校合作,可以共同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勞動教育資源和機會。學校可以與家長展開合作,組織勞動實踐活動,邀請家長參與到課程實踐中,讓學生在家庭中也能接觸到勞動教育的內容。同時學校還可以向家長提供相關的教育指導和資源,幫助家長更好地支持學生在勞動教育方面的成長。勞動是社會生活的基礎,發揚勞動文化可以讓學生明白勞動的價值和意義,因此學校還可以開展勞動文化教育活動,如組織參觀工廠、農田或其他勞動場所,邀請勞動者到學校分享他們的勞動經驗,讓學生親身體驗勞動的樂趣和成果,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勞動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勞動習慣。
(六)打造校本課程,注重制度建設
學校應該確保小學勞動教育課程實踐的有序進行,增強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他們的勞動品質和品格。通過制訂校本課程,學校可以更好地整合和利用各類資源,提供豐富多樣的勞動教育內容和活動,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學校打造校本課程,需要根據自身的特點和資源,量身定制適合本校學生的勞動教育課程,貼近學生的實際需求和興趣,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實踐能力;制度建設可以確保勞動教育課程的有效實施和長久發展,學校要制訂相關的教育政策和規范,明確勞動教育的目標和要求,建立健全的評價和反饋機制,確保勞動教育課程的質量和效果;還要注重師資培訓和管理機制的建設,為教師提供相應的培訓和支持,保障教師在勞動教育課程實踐中的專業發展和能力提升。
(七)堅持以學生為主體,采取多元方法
學生是教育的主體,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成長。學校的勞動教育應該圍繞學生的需求和特點展開,關注他們的興趣、能力和潛力,提供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方法和資源。小學生具有自主學習和實踐的能力,因此勞動教育應注重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對此教師可以設立學生自主選擇的勞動項目,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他們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從中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另外,勞動教育應該通過多種形式進行,如實踐活動、小組合作、角色扮演等。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和特點,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媒體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的積極性;還可以通過互聯網和現代科技手段,引入虛擬實驗、在線模擬等方式,拓寬學生的勞動視野,促進學生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展。
四、結語
通過開展勞動教育,學生可以養成勤勞踏實的品質,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提高實際操作能力,為將來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能夠增強學生之間的團結合作,學生從而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團隊精神。勞動教育應該長期深入地開展,貫穿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學校要重視勞動教育課程的建設,讓學生不斷接觸實際勞動,并從中獲得成長。
參考文獻:
[1]張克勇,張小紅. 小學勞動教育的困境與對策[J]. 甘肅教育,2023(20):31-34.
[2]韓金花. 小學勞動教育課程轉化改進路徑探析[J]. 青海教育,2023(Z3):49-50.
[3]彭磊,李可心. 家校協同背景下小學勞動教育實踐研究[J]. 當代教研論叢,2023,9(09):85-88.
(責任編輯:汪旦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