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政治理論課(簡稱“思政課”)是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對學生成長成才、健康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意義。作為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師必須深刻領悟并回答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問題,發揮好引路人的作用,努力把青年大學生培養成為國家、民族和社會所需要的時代新人。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引路人
一、培養什么人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高校思政課教師要擔當起這一重大歷史任務,首先要回答好培養什么人的問題。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培養什么人,對這個問題的回答關系到思政課教師對待國家開設思政課的基本認知和態度、對待思政課堂的認知和態度、對待學生的認知和態度,因此對培養什么人這一問題,決不能含糊不清,必須作出堅定而清醒的回答。進入新時代以來,黨中央立足民族復興的戰略全局,對培養什么人這一首要問題作了明確回答,學校要“承擔好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神圣職責,著力培養造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根本任務是由我國的國家性質決定的。
進入新時代,對于培養什么人這一關乎國家和民族發展前途和方向的重大問題,思政課教師還必須明確:培養能夠勇于擔當復興重任之時代新人、培養的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我們要培養的時代新人,必須是真心實意堅持黨的領導的時代新人,而不是什么別的時代新人;我們要培養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不是什么別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對培養什么人的本質規定。
要深刻領悟和回答好培養什么人這一問題,就必須進一步明確,我們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共產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是我國的執政黨,必須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努力做到“兩個維護”;要深刻領悟和回答好培養什么人這一教育的首要和根本問題,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就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深刻領悟和回答好培養什么人這一教育的首要問題,就必須把高校思政課放到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的歷史高度來把握。
二、怎樣培養人
怎樣把大學生培養成能夠勇于擔當復興重任之時代新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思政課教師需要深入探究和回答好的重大時代課題。
(一)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堅持貫徹黨的教育方針
教師要培養好青年大學生,最根本、最重要、最要緊的就是在教育教學中堅定執行黨的教育方針、落實國家的教育政策。方針指引的是發展方向,教育方針指引的就是教育的發展方向,黨的教育方針已上升為國家意志。2021年新修訂的《教育法》第五條就作了明確規定: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就以國家基本法的形式規定了教師必須在教育教學中執行黨的教育方針,高校思政課教師在教學中就一定不能偏離或者脫離黨的教育方針政策來展開教學;相反,必須要堅定不移地用黨的教育方針政策來指導人才的培養,從事教育教學。堅持這一方針政策,是堅持黨性原則的體現,是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培養新時代人才的政治保證。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堅持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要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一政治原則,始終擦亮馬克思主義這一最鮮明的底色。
(二)堅持“六個下功夫”
培養能擔當、肯擔當的時代人才,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教師義不容辭的使命,也是教師生命之價值所在。為此,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在堅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要在加強品德修養上下功夫、要在增長知識見識上下功夫、要在培養奮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上好思政課,必須準確把握“六個下功夫”的基本要義、遵循“六個下功夫”的基本要求。
第一,要在堅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理想信念作為精神世界的核心,人不能沒有理想,也不能沒有信念,思政課教師尤其要有理想信念,而且理想信念必須正確、必須堅定,否則就不能引導好青年大學生成為國家、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理想信念對于高等學校思政課老師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在堅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必須把馬克思主義確立為自己的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確立為自己的信念,時時用馬克思主義來分析問題、把握時代、教育指引青年大學生。第二,要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愛國不是一句停留在口頭上的空洞話語,而是展現在一個人一言一行中的真摯而樸素的情感,是一種內化于心的深沉情懷。在歷史的長河中,深厚的愛國情懷影響并激勵著一代代中華兒女自強不息、擔當作為。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心里裝著國家和人民,對黨忠誠,對學生真誠,熱愛思政課堂,把愛國的深厚情感與實際行動統一起來,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擔當起為黨育才、為國育人的時代使命。第三,要在加強品德修養上下功夫。親其師,才能信其道。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加強學習、勤學修德,錘煉道德品質、陶冶道德情操;在教學工作中,平常生活中要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在思政課教師身上展現師德之美。于思政課教師而言,加強品德錘煉,更要用愛黨愛國之德引導學生立志修德、成長成才。第四,要在增長知識見識上下功夫。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具有寬廣的眼界,就必須得善于學習,在實踐中學習未知的知識,探索新的知識,努力提升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增長知識、拓寬見識,是一個長期不斷積累的過程,得下一番功夫才行,既要向書本學習,更要向實踐學習;既要向他人學習,更要自身領悟內化。深厚的知識積淀和見識拓展,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和育人效果,滿足青年大學生成長需要。第五,要在培養奮斗精神上下功夫。沒有一件事情是可以隨隨便便成功的,高質量的思政課教育教學也不是可以輕輕松松就能達到的。高校思政課教師要擔當起培養時代新人的歷史重任,需要用拼的勁頭和持續進取的精神去推進思政課改革創新,以奮斗者的姿態引導學生善學善思、勤學勤練,把自己的奮斗和民族復興的事業統一在一起。第六,要在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新時代對人的要求越來越高,思政課教師要刻苦鉆研、主動學習,促進身心和諧、知行合一,不斷增強自身的綜合素質,更好適應社會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引導學生成長成才。
怎樣培養人,是教育事業的落腳點,思政課教師需要遵循好“六個下功夫”的內在邏輯,深刻把握好“六個下功夫”的總體要求,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揮好引路人的作用。
(三)堅持“八個相統一”
思政課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的地位是至關重要的,發揮著關鍵課程的作用。如何把關鍵課程上好,實踐已經證明,思政課教師是關鍵,蘊含于教師之中的教學積極性、教學主動性、教學創造性是第一位的因素。“八個相統一”,揭示了思政課教學的內在規律,為提升思政課教學水平和推進思政課內容、形式、方式創新提供了方法論指導。
堅持“八個相統一”,首先,要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思政課即思想政治理論課,突出了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中的政治教育屬性和學理性的內在一致性,既要強調課程的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立場、政治觀點,又要注重課程的內在邏輯理性、學術性。“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1]”要準確把握思政課的政治性和學理性,在教學中,就必須用深刻的學理分析講透思政課,用馬克思主義深刻的思想性、理論性和真理性說服青年大學生,引導青年大學生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立場、觀點、方法。其次,要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引導大學生習得并確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思政課的重要價值追求和目標。思政課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向學生講清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理論體系,在教育教學中把思政課的價值性與知識性結合起來,在知識的學習中實現思政課的價值觀引導。第三,要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堅持思政課的建設性,就是要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批判性要求思政課要敢于批判各種錯誤思想和觀念,堅定自信地講好思政課,理直氣壯地講好思政課,發揮好思政課的思想引領功能。第四,要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思政課教師只有把思政課的基本理論講深刻和徹底,才能讓學生真正感受到理論的力量,并在生活實踐中去驗證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正確性,逐漸接受科學理論。在思政課教育教學中要用心設計、精心組織,注重把理論學習的小課堂與社會實踐的大課堂統一起來,引導學生走向社會、了解生活、堅定信仰,增強社會責任感。第五,要堅持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統一性是指思政課教育教學有明確的價值要求,不能隨心所欲,搞我的課堂我做主,要遵守思政課教學的黨性原則,堅持馬克思主義教育的旗幟和方向,落實思政課的價值目標;多樣性就是要求在教育教學方式、方法、手段等方面可以根據不同的受眾,因材施教,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在堅持統一性中堅持多樣性,在堅持多樣性中強調統一性,實現思政課的價值引領功能。第六,要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通過認證學習和實踐,讓學生對教學中的主體和主導有了更深的認識,教師是上好思政課的主導,思政課培養目標、育人功能、知識習得、能力養成等都需要通過教師主導的、具體的教學活動環節來實現;青年學生作為學好思政課的主體,其價值觀的建構、知識的最終習得、能力的不斷提升等都需要他們在具體的學習和社會實踐中完成。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只有統一于思政課教育教學的實踐過程之中,才能激發主體和主導各自的作用,共同推進思政課改革創新,增強思政課教學的有效性,擔負起鑄魂育人的時代使命。第七,要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思政課教師要善于在教學實踐中研究教學方法,思政課的特點決定了青年大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離不開課堂灌輸的教學方式,決定了思政課教育教學必須采取其他的教學方式,如啟發式、問題式、討論式、探究式等,使各種教學方式融會貫通,共同服務于思政課的培養目標。第八,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堅持把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兩種不同的教育模式結合在一起,既明確任務,又能潛移默化,體現了尊重學生成長規律的基本要求。從思政課的角度看,要求各門課程同向同行,提升立德樹人水平,挖掘其他課程所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
“八個相統一”,準確把握了高校思政課教書育人規律,共同作用于思政課教育教學,需要在教學實踐中加強領會學習,靈活運用。“打好這八個方面的‘組合拳,根本上就是要使思政課更有親和力和感染力,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實現思政課教學‘知、情、意、行相統一”[2]。
三、為誰培養人
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性問題。古往今來,沒有哪一個國家不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來培養人,正如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的那樣:“共產黨人不屑于隱瞞自己的觀點和意圖”[3],我們是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在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的根本問題是旗幟鮮明、堅定不移的。思政課教師,在為誰培養人這個事關國家、民族發展未來的問題上,決不能遮遮掩、扭扭捏捏、含糊不清。如果認識上出現偏差或者錯誤,那就是舉旗定向的根本性錯誤。
新時代以來,黨中央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作出了明確回答,那就是教育必須貫徹落實好四個堅持:一是堅持為人民服務,二是堅持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三是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四是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黨中央“四個堅持”的指導思想從戰略高度突出強調了為誰培養人的使命要求。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性問題,為此,思政課教師必須明確而堅定地回答好這個問題,這個問題直接關系到黨和國家事業的興衰成敗。一方面,百年變局不斷演變,國際環境復雜多變,社會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多元,網絡信息真真假假,對高校育人工作產生的重要影響前所未有,思政課教師對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性的問題決不能有絲毫的含糊和動搖;另一方面,民族復興的戰略安排對育人工作的新期待前所未有,思政課教師對為誰培養人這個問題的政治站位決不能有任何遲疑和偏差。高校思政課教師只有搞清楚、弄明白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的根本性問題,才能更好發揮引路人的作用。
結束語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三者有機聯系,缺一不可,培養什么人是目標,事關教育發展的首要性問題;怎樣培養人是路徑、是方法,是教育的保障性問題;為誰培養人是前提,是教育的方向性問題。新時代的高校思政課教師必須深刻領會和回答好這一教育的根本性問題,才能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將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之初心使命落到實處,真正發揮好引路人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
[2]顧海良.辦好“關鍵”課程,教師是關鍵[J].求實,2019(18):76.
[3]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65.
作者簡介:張玉勝(1976— ),男,漢族,貴州甕安人,貴州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
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2017年貴州師范學院一流課程“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群”(貴師院發[2018]1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