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曉光 周淑珍
[摘 要]成果導向教育(OBE)是目前高校工程教育教學改革的主流理念。但是許多學生對于學校和學院“自上而下”所制定的“成果”(培養目標)的認識度不高,導致教師和學生無法形成“勁往一處使”的局面,嚴重影響學習成果的達成效果和效率。基于此,本文探討了“刺激導向”在完善OBE教學理念和提升成果達成效果和效率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分析“互聯網+”時代校園環境以及當代大學生的特點,明確引導學生“思考”的重要性,并探討了“刺激導向”在各個層次教育教學中的區別和一些具體實施方法。可以看出,將“刺激導向”有機地融入OBE,有助于形成“自上而下”培養目標與“自下而上”學習目標的統一,高效推動學生自我實現。
[關鍵詞]刺激導向;OBE;自下而上;自上而下;高校教學
隨著新工業的發展,教育投入的回報與實際產出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成果導向教育(OBE)成為目前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1]。2017年,教育部發布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再次強調了OBE的基本理念:突出以學生中心,以產出成果為導向,注重持續改進。那么究竟需要制定什么樣的“目標”或者“成果”呢?簡單而言,“成果”就是教育利益相關者的要求與期望,這些利益相關者既包括國家、社會、學校以及用人單位,也包括教師、學生家長及學生本人。不難看出,教育利益相關者的多樣化極有可能造成教育目標的不統一,進而對成果導向教育的目標制定產生巨大影響。深度分析后可發現,國家、社會以及用人單位是教育成果的重要檢驗者,也是大多數人眼中“教育價值”的評判者。學生家長對于學生的期望同樣源自其對于國家需求、社會主流價值觀以及行業發展的認知。因此,學校和教師在明確讓學生取得什么樣的學習成果時會著重考慮這些檢驗者的要求與期望,同時根據學校自身的定位與發展規劃“自上而下”制定培養目標。
大學生正處于自我意識發展的突變期,在大學這個既是校園又是社會的環境中,學生通過學習、沉淀和升華,逐漸形成明確的社會目標、人生目標以及成熟的道德目標,并建立相對穩定、較為完整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這一過程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包括所處的環境和氛圍、所選擇的專業與方向,以及生活中所經歷的事件等。此外,隨著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及智能化的發展,世界進入了“互聯網+”時代,網絡中所充斥的大量信息,一方面方便學生去了解這個社會,一方面也對學生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造成巨大的沖擊和影響,比如現在網絡上流行的所謂“躺平”“佛系”“內卷”等,可能給學生帶來焦慮的同時導致形成消極的價值觀,從而對其大學的學習和生活產生巨大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生對“自上而下”所制定培養目標的理解和認同情況變得復雜。OBE的中心是學生,學生對“成果”自下而上的“認可”以及在獲取成果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是OBE理念的內動力。因此學校和教師在制定培養目標時就需從學生出發,綜合考慮更多因素。在這里,本文將探討在實際的理工科高校教學中,將“刺激導向”融于OBE理念,是否有助于推動學生深入思考課程目標與自我定位的關系?是否有助于形成OBE理念“自上而下”的培養目標與“自下而上”學習目標的統一?
一、“刺激導向”推動學生加速形成自我認識和正確的價值觀
“刺激導向”的核心基于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應用在學校教育實踐上,就是要求教師掌握塑造和矯正學生行為的方法,為學生創設一種環境,盡可能最大限度地強化學生的合適行為,消除不合適行為[2]。在高校教學中,“刺激導向”同樣需要教師為學生創設某種環境,加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自我認識。
為什么要推動學生加速形成自我認識?王陽明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在南美洲有位著名作家曾有這樣一句名言:“當你下定決心去完成一件事情,整個世界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跨越了不同時空和文明,闡述的道理卻如出一轍。古往今來,許許多多成功人士經歷里有一點相同,那就是他們大都樹立了堅定的目標,并持之以恒,百折不撓,最終獲得了成功。然而無論是身邊還是在網絡上,經常會有大學生表示感到迷茫和浮躁,原因是不知道自己的未來會怎樣,不知道會成為什么樣的人,不知道會遇見什么樣的人。也就是沒有形成明確的自我認識,就無法樹立明確的目標。在迷茫和浮躁中,許多學生對學習提不起興趣,選擇沉迷于手機和網絡,不斷消磨大學時光。更加嚴重的是,隨著學業上的不斷受挫,學生極可能形成自我否定的價值觀。而快速形成自我認識和正確的價值觀,可以盡早制定個人發展規劃和學習目標,從而盡快融入大學生活,不荒廢時光。
如何推動學生加速形成自我認識?“思考”是認識自我的關鍵。因此,加速形成自我認識的“刺激導向”核心在于為學生創設“思考”的環境。然而與過去不同的是,新時代面臨世界環境復雜多變、文化思潮多元碰撞等多方面挑戰。網絡和智能手機的普及帶來良莠不齊的海量信息,不斷沖擊校園“環境”,已無法形成完全由學校和教師創設的“思考”環境。堵不如疏,如何引導學生對這些網絡信息進行分辨接收成為現階段“刺激導向”的核心。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指出,要以“德育”為抓手,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3]。因此,推動學生加速形成自我認識和價值觀首要注意“思考”和“思政”的結合。大學生在思想、情感、觀念、感覺、思維、心理等方面與以往有很大不同,先入為主的思想認知決定其接受教育的方式也要因勢利導、因時而變。比如不斷出現的社會熱點問題,無處不在的自媒體不斷從各種角度推動熱點問題,一方面方便人們更加完整地了解事實,一方面卻也在主觀誘導輿論。既然無處躲避,那么就勇敢面對。將社會熱點問題引入課堂,在課堂中創設“思考”環境并引發學生進行討論,教師參與進去并結合思政教育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牢牢把握“思政”方向,這也是高校教師最有意義的堅持。
二、“刺激導向”激發學生對專業的認同感
認同既是一個過程,也是一種狀態,是指人對自我及周圍環境有用或有價值的判斷和評估。在心理學領域,認同被認為是一種情感、態度乃至認識的移入過程,旨在達到心理的完整和統一的狀態。大學生對專業的認同過程是動態過程,包括充分認識和了解專業、接受專業身份、通過專業學習認可專業價值。研究表明,專業認同感可以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并對學生未來的擇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4]。
如何激發學生對專業的認同感?“刺激導向”需要學校和教師為學生創設“認識”和“認同”專業的環境。高校的專業是隨時代不斷變化的。目前全國普通高校本科專業布點總數6.6萬個,較2012年新增1.7萬個、撤銷和停招了近1萬個專業點,每年調整幅度將近5%。根據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專業設置不斷深化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深入推進交叉融合,培育特色優勢專業集群,升級改造傳統專業,淘汰不適應社會需求的專業。在這樣的前提下,要求學校和教師需要對本專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精準掌握,才能夠為學生創設“認識”和“認同”專業的環境。比如之前網上廣泛流傳的“四大天坑”專業的生物、化學、環境和材料,大家普遍認為這幾個專業畢業的學生就業困難并且工作比較艱苦,因此有很多學生在報志愿時都會盡量避開這幾個專業。而現在隨著新能源和新材料的快速發展,生化環材“天坑”的這個標簽已經“走遠”,畢業生也有了良好的發展,只要學生的專業知識過硬,不僅有機會成為行業內的頂尖人物,薪資待遇也令不少人“眼紅”。
此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強烈的感性刺激可以使大學生更加熱切地投入對專業的認知,認真思考自身應該具備的知識和能力,對未來職業的選擇和發展方向做出全面的判斷。無論是在高考之后糊里糊涂填報志愿還是被迫選擇專業,都可以通過“刺激導向”引導學生建立起自身與專業的情感。學生的專業認同感越高就會對學習的專業投入更多的熱情,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對專業進行深加工,對專業的認知越深則會對職業產生更多的認識,也就能夠更加清晰地規劃未來職業和發展方向。
三、“刺激導向”促進“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學習目標的統一
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現,講課時學生對講授內容不清楚,但是如果學生特意問一遍,就會理解深刻,并且考試前學生主動找老師問問題的比平時要多。認知神經科學家將這一現象歸于“刺激導向的認知”,指的是大腦活動嚴重受制于外部世界的刺激的狀態[5]。考試的“刺激導向”為學生創設一種“思考”環境:要不要好好考?怎么才能考個好成績?老師說這個知識點要考,可是沒弄明怎么辦?當學生思考的結果與教師的教學目的一致時(希望自己/學生取得好成績),學生開始主動尋求幫助,教師發現學生特別勤奮好學,學生發現知識點更容易理解,這就是“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學習目標的統一所帶來的高效學習效率。當然,臨時抱佛腳的統一并不是教師希望看到的,在課程講授和學習過程中培養目標和學習目標的統一才是推動學習的內動力。
如何促進“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學習目標的統一?“思考”同樣是關鍵!“刺激導向”需要教師為學生創設環境引導學生對課程進行“思考”。大學生通常要修許多門專業課程,從教師的角度來看,每一門課都有學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達成“自上而下”教育“目標”和“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從學生的角度,判斷一門課程是否“重要”的標準在于課程帶來的“刺激”是否足夠。“是否考研的時候要用?是否在興趣點上?未來從事的職業是否會用到?”愛因斯坦在《物理學的進化》中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巧問題。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看舊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你要做一道家常菜,沒有互聯網之前,你需要去買書或者拜師學習,現在你只需要打開手機,搜索一下就可以了。互聯網、大數據以及ChatGPT讓答案變得像水和空氣一樣觸手可得,還需要教師做些什么?所以這個時代的高校教師首先要做的并不是給學生答案,而是需要創設環境引導學生去思考并提出問題。因此,在課程每一章節的授課過程中,首先根據課程培養目標總結核心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考”,再采用“知識眾籌”的模式,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構建學生自己的章節內容框架。
結束語
以“目標”或“成果”為導向的OBE教育理念是當前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和核心話題。“目標”或者“成果”既是起點,也是終點,并且將隨著社會和行業的不斷發展而持續變化。但是教育利益相關者的多樣化極有可能造成目標的不統一,特別是“自上而下”的培養目標和“自上而下”的學習目標不統一,導致教師和學生無法形成“勁往一處使”的局面,嚴重影響目標的達成效果和效率。由上文分析可看出,推動學生深入思考課程目標與自我定位的關系,形成OBE理念“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統一,可以通過有層次的“刺激導向”來實現:一是通過創設“思考”的環境,將“思考”和“思政”結合,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推動學生加速形成自我認識,形成學習內動力,積極融入大學生活;二是創設“認識”和“認同”專業的環境,激發學生對專業的認同感,引導學生建立起自身與專業的情感,促進學生對學習的專業投入更多熱情;三是在課程教學中引入“問題導向”的課程設計,創設“思考”與“提問”的環境,實現“自上而下”培養目標與“自下而上”學習目標的統一,形成學習的合力。因此可以看出,將“刺激導向”有機地融入OBE教育理念,有助于高效率地推動學生完成自我實現的挑戰并助力高校工程教育改革。
參考文獻
[1]李志義,朱泓,劉志軍,等.用成果導向教育理念引導高等工程教育教學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29-34.
[2]文蘇蕾,王斯麒,王雅.行為學習理論與認知學習理論在自主學習中的作用[J].現代商貿工業,2021(21):144-145.
[3]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43-46.
[4]李志,王琪琪,齊丙春.當代大學生專業認同度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高教探索,2011(2):131-136.
[5]胡艷梅,張明,徐展,等.客體工作記憶對注意的導向作用:抑制動機的影響[J].心理學報,2013(2):127-138.
作者簡介:喬曉光(1982— ),男,漢族,河南漯河人,河南工程學院材料工程學院,講師,博士。
研究方向:材料科學與工程。
周淑珍(1982— ),女,漢族,河南鄧州人,鄭州大學化工學院,中級,博士。
研究方向:生物質化工。
基金項目:2022年河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新工科時代功能材料專業本科培養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022YB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