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全球范圍內掀起了一場持續的“漢語熱”,國際中文教育志愿者項目由此應運而生,自2004年啟動以來,已經陸續為世界各國輸送了大批優秀的志愿者,為海外漢語教學補充了優秀的師資力量。本文探討國際中文教育志愿者培養策略,旨在推動國際中文教育志愿者項目的創新與發展。
[關鍵詞]國際中文教育志愿者;培養策略;創新;發展
國際中文教育志愿者項目是為支持國際中文教育發展、多渠道滿足海外中文學習需求、幫助世界各國解決漢語師資短缺的問題而由中國專門設立的志愿服務項目。該項目是由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以下簡稱“語合中心”)負責組織實施。截至目前,已向世界各國派出大量優秀的志愿者。志愿者教師承擔著漢語的國際傳播責任,也為赴任國的漢語教學事業做出貢獻。
國際中文教育志愿者項目工作包括招募、選拔、培訓、派出、管理五個方面。本文通過分析中方院校組織實施的所承辦的孔子學院志愿者的招募、選拔、培訓、派出及管理的工作,基于國際中文教育志愿者的專業素養、文化素養、志愿者品質和才藝能力培養四個方面,提出國際中文教育志愿者的培養策略,旨在創新志愿者項目工作模式,推動志愿者項目工作發展。
一、國際中文教育志愿者項目的工作流程
目前,志愿者的具體招募與選拔工作由中方院校負責組織施行。首先,中方院校須在規定日期前在語合中心國際中文教育志愿者服務平臺上提交兩個表,即《資助外派志愿者崗位申請表》和《年度申請資助志愿者崗位匯總表》。之后,語合中心完成崗位需求審核并反饋給中方院校。中方院校自行組織完成招募選拔工作,并提前向語合中心報備,語合中心根據情況開展督導。中方院校將申請資助名單審核后推薦至語合中心。語合中心確定資助名單后反饋給中方院校。語合中心組織志愿者崗前培訓。崗前培訓考核合格者獲得資助資格,在派出前與中方院校簽署任教協議。中方院校與所承辦的孔子學院負責志愿者外派手續辦理和在外日常管理。
二、國際中文教育志愿者項目的招募與選拔
(一)招募
以中方院校承辦的孔子學院為例,孔子學院將志愿者崗位需求提供給中方院校,再由中方院校上報語合中心國際中文教育志愿者服務平臺。語合中心完成崗位需求審核并反饋給中方院校后,中方院校開始組織進行志愿者招募工作。
志愿者招募工作可以通過在學校網站上發布招募通知,在學校微信公眾號上推送招募信息,制作招募手冊并分發給學生們,以及項目負責人現場宣講等方式進行。
志愿者須有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漢語國際教育、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漢語言文字學、教育學、外國語言文學專業應往屆畢業生;掌握漢語、中華文化、當代中國國情和教學理論知識,具備較好的漢語教學實踐能力、外語溝通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有海外國際中文教育工作經歷者優先;年齡一般在22至40周歲。確屬工作必需的,年齡可適當放寬;普通話達到二級甲等(含)以上水平;熟練掌握赴任國語言或英語達到大學英語四級以上。
良好的政治和業務素質、較強的組織紀律性和團隊合作意識與奉獻精神是一名志愿者必須具備的品質,也是一名志愿者能否順利完成其任期的重要保證。
志愿者是否掌握中華才藝也是招募工作比較重視的部分。中華才藝的內容不限,如太極扇、太極拳、樂器演奏、剪紙、面塑、水墨畫等。因為在孔子學院,無論是常規教學,還是文化活動開展,中華才藝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志愿者通過向孔子學院的學生展示中華才藝,不僅可以帶動課堂與活動氛圍,也可以讓學生生動地了解到中華文化的知識,感受到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1]。
志愿者起初在孔子學院工作,由于身處他鄉,人生地不熟,難免會覺得十分孤獨,對周圍的事物十分陌生。此外,在起初的教學過程中,由于文化上的差異,難免會與當地學生產生文化沖突。因此,志愿者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適應能力與良好的專業素養和溝通能力[2]。
(二)選拔
志愿者選拔考試工作根據不同國內院校的要求,可以由面試、筆試、心理測試三部分組成,也可以由面試和心理測試兩部分組成。選拔考試內容可分為綜合能力、外語能力、心理測試三個部分。綜合能力主要考查志愿者的漢語基礎知識、漢語教學技能、跨文化能力、中國國情與中國文化、中華才藝等。外語能力主要考查志愿者對赴任國語言或英語的掌握程度,外語表達是否準確流利,對外語背后的語言文化是否足夠理解等。通過對志愿者的心理測試,可以對志愿者的性格特點、社交能力等做出一定的判斷。同時,心理測試也會通過列舉一些具體事例考查志愿者在課堂教學中遇到突發狀況時如何應對;在與領導和同事相處時,出現問題應如何解決;等等。志愿者心理測試是志愿者選拔考試中極其重要的一個環節,必須十分重視。因為志愿者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適應能力與良好的專業素養和溝通能力,直接影響到自身在海外正常的工作與
生活[3]。
三、國際中文教育志愿者項目的培訓與派出
中方院校確定錄取的志愿者并上報語合中心,經語合中心反饋后,語合中心與中方院校對相關志愿者開展崗前培訓,崗前培訓合格的志愿者方可獲得最終的派出資格。志愿者崗前培訓主要包括規章制度介紹、海外教學要求、跨文化交際、漢語教學經驗等內容。志愿者通過崗前培訓能夠間接獲得一些海外教學經驗,對海外風土人情也有了初步的了解。這對于擬派出的志愿者來說是很有借鑒作用的。
(一)培訓
志愿者的崗前培訓分別由語合中心和中方院校組織實施。語合中心的崗前培
訓內容涉及志愿者中文教學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外語能力、赴外安全知識、心理與健康培訓等。培訓時間為1個月左右。中方院校的崗前培訓內容包括項目介紹、政策解讀、崗位情況和赴任國須知等。培訓時間為3~4天,也可以適當延長。擬派出的志愿者通過崗前培訓后方可正式獲得語合中心最終的資助資格,正式可以被派往相關赴任國擔任志愿者。
(二)派出
志愿者在赴任前須在相關省、自治區、直轄市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完成體檢,并辦理《國際旅行健康檢查證明書》;按要求在國家指定醫療機構接種與服用相關疫苗并辦理《疫苗接種或預防措施國際證書》。另外,志愿者在派出前須與中方院校簽署任教協議。志愿者在赴任途中應時刻與學校負責老師保持聯系,及時告知赴任途中情況。到達赴任國家之后,第一時間告知學校。
四、國際中文教育志愿者項目的管理
中方院校與所承辦的孔子學院應分別設專職人員對海外的志愿者進行管理和教學指導,包括但不限于短期實地走訪,了解志愿者的實際工作與生活情況;長期線上指導,組織教學相關活動;開展工作生活座談會,及時幫助志愿者解決實際困難;關注志愿者身心健康等。
中方院校須參照語合中心有關規定制定本校外派志愿者管理制度,規范外派志愿者的赴離任、租房、延期、留任、請銷假、年度考核、結算等事項的管理工作。
志愿者任教后一個月內須在平臺上填寫在崗信息并提交。中方院校須定期向語合中心報備志愿者在崗情況。
五、國際中文教育志愿者的培養策略
(一)專業素養培養
2004年經教育部批準,志愿者項目正式實施,從國內招募志愿者到國外從事
漢語教學。2006年又試行了漢語教師海外志愿者項目,從國外招募志愿者在當地從事漢語教學。短短數年,志愿者教師的數量增幅明顯。僅2019年,派出的志愿者教師達6400多人。志愿者教師在全球近乎“遍地開花”,承擔著漢語的國際傳播的責任,也為赴任國的漢語教學事業做出貢獻。志愿者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增長[4]。
首先,漢語教學能力培養。學校與孔子學院面試既考核專業基礎知識,又考核教學環節、教學組織方法等基礎教學能力。專業基礎知識包括漢語拼音書寫,重點考查對漢語拼音輕聲、兒化等的拼寫準確性;漢字書寫重點考查對漢字筆畫、筆順、部件等書寫的準確性;詞匯辨析重點考查是否能夠運用專業知識辨析準確并舉出合適的例子。因此,志愿者候選人應在平時學習過程中認真掌握、勤于練習。
學校通過讓學生在校內進行教學實踐,教師指導監督等方式來提高學生國際中文教學水平。讓學生了解課前、課堂、課后;教學、考核、反思等系統的教學過程,有利于學生靈活組織課堂教學內容,獨立開展海外教學活動。同時,學校與孔子學院每年通過選拔孔子學院志愿者,為學生提供在海外授課的平臺,使學生等到充分鍛煉,開闊視野,增長見識。
其次,外語能力培養。在志愿者選拔考試中,對志愿者外語能力的考查是選拔考試中不可缺少的一項內容。外語能力主要考查志愿者對赴任國語言的掌握程度,表達是否準確流利,對語言背后的文化是否理解、是否能夠適應當地的口音等。為此,學生在平時要注重外語能力的培養,設法為自己營造地道的語言環境,不斷提高自己的外語水平。
通過對志愿者的面試考核可以發現,部分志愿者候選人的專業基礎知識掌握不扎實;對于考官的問題未能從專業角度進行分析作答,解答思路不清晰;對于課堂突發狀況處理欠妥當;課堂用語煩瑣;教學流于形式而忽視學生共性問題等,這些都是志愿者候選人日常應該注重改進和實踐提升的方面,只有以扎實的專業知識輔以反復實踐,反思總結才能有不斷的提高和改善,這需要專業建設團隊、教師、學生等多方面的共同配合。
(二)文化素養培養
本文提到的培養志愿者的文化素養指的是志愿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根據海姆斯的觀點,交際能力不僅包括掌握語言形式規則,還要掌握語言使用的社會規則。因此,志愿者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中華文化傳播者,只有先學好中華文化,才能傳播中華文化。
在認知層面,志愿者應該多了解國與國之間不同的文化風俗和當地人們的思維模式。同時,要學好赴任國語言,掌握語言使用的社會規則,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內涵。在情感層面,志愿者要意識到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善于分析產生文化差異的原因,對不同的跨文化案例多加以分析,通過分析與觀察從情感上接受文化融合[5]。
(三)志愿者品質培養
志愿者身處海外,身處陌生的環境,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與挑戰。這就需要志愿者具備吃苦耐勞、甘于奉獻的優秀品質。面對當地人不同的生活風俗與思維觀念,志愿者要具備良好的跨文化適應能力。志愿者要熱愛自己本國的文化,在不失去本國文化的同時,積極融入當地文化當中,多與當地人溝通交流,多參與當地同事組織的文化活動,了解文化異同,避免文化沖突。
(四)才藝能力培養
志愿者是否能夠熟練地向海外學生展示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才藝也是志愿者選拔的一項重要考查內容。考查的中華才藝內容包括但不局限于太極拳、剪紙、武術、傳統樂器演奏、繪畫、書法、茶藝等。志愿者在海外進行漢語教學,需要掌握一些中華才藝,同時對于中國的傳統節日風俗也要十分了解,例如春節貼春聯、包餃子,端午節包粽子、佩香囊,等等。志愿者在日常的文化活動中可以向海外學生充分介紹與展示中華才藝。通過對才藝技能的講授、示范、體驗和成果展示等實踐環節,能夠讓學生們切身體會中華文化,了解中華文化。
通過面試考核可以發現,一些學生有多年學習中華才藝的經歷并熟練掌握一些中華才藝,面試表現優異,給考官們留下了深刻印象。還有一部分學生只是短期在學校學習了如剪紙等簡單的技能操作,缺少專業性和特長。因此,中華才藝能力培養是一項長期的工作目標,學校應該多為學生提供學習與交流的平臺,多舉辦一些中華才藝比賽,適當增加一些中華才藝體驗課程等,不斷為提高學生的中華才藝技能創造有利條件。
志愿者項目是我國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多年來,廣大志
愿者教師為我國海外漢語教學與中華文化推廣的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志愿者的能力培養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培養院校必須加以重視。
六、未來工作思路
以語合中心及省教育廳開展志愿者工作改革項目為契機,不斷完善放管服工作機制體制建設,提升工作質量。加強放管服工作隊伍建設,提高放管服隊伍專業化和職業化能力。建立專業的放管服工作團隊,提高放管服工作團隊綜合素質和業務水平,打造高水平放管服工作平臺。
結束語
目前,我國國際中文教育志愿者項目的規模和水平都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作為孔子學院外派的國際中文教育志愿者,需要具備多項專業技能,包括漢語教學技能、中華文化傳播技能、跨文化交際能力等綜合素質。志愿者要擁有責任感與使命感,具有志愿服務精神。志愿者是“當代中國”一張亮麗的青春名片。他們用溫暖的內心,傳遞有溫度的漢語。他們也將是國際中文教育下一個發展階段的重要基石。
參考文獻
[1]郭廣偉,楊英法,盧玲玲.新時代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跨文化適應能力的培增[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21(4):33-38.
[2]郭廣偉,謝麗麗,趙家麗.國際漢語教學跨文化適應之思考[J].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33(5):73-76.
[3]薛慧媛.漢語教師志愿者選拔考試的分析與建議[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8(6):129-133.
[4]程蘭.漢語教師志愿者能力培養[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5):278.
[5]李寶貴,李慧.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研究生海外頂崗實習的問題與對策[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9,17(3):72-83.
作者簡介:孫重陽(1992— ),男,漢族,遼寧葫蘆島人,渤海大學,講師,碩士。
研究方向:國際中文教育,來華留學生管理,中外合作辦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