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小美 劉春蓉
[摘 要]為滿足社會對嬰幼兒托育人才的需求,各高職院校陸續開設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本研究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在湖南省開設有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的高職院校發放問卷和訪談形式開展調研,了解當前高職院校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現狀,發現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優質生源供給不足、專業認同感不強、師資不足、物質資源匱乏等困境,并針對困境提出人才培養優化策略。
[關鍵詞]托育專業;人才培養;困境;策略
自三孩政策頒布以來,0~3歲嬰幼兒托育服務供需矛盾愈加凸顯,社會對托育服務的需求日益增加。為解決供需矛盾,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鼓勵高等院校和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要根據需求開設嬰幼兒照護相關專業,加快培養嬰幼兒照護相關專業人才。2021年職業教育專業目錄中增設了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各職業院校陸續增設托育專業,為托育行業培養專業人才,緩解嬰幼兒托育供需矛盾。本研究以了解高職高專院校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簡稱“托育專業”)培養現狀為目的,探究其根源,從生源、專業認同、師資、物質資源等方面提出合理建議。
一、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湖南省高職院校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在開設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的湖南省高職院校發放問卷720份,有效回收問卷670份,回收率為93%,參與問卷調查的學生中,以女生為主,男生僅占2.1%;考生來源主要以中專考生為主,占比40.4%。
(二)研究工具
在借鑒以往研究經驗的基礎上,根據本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自編高職高專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問卷,問卷由基本信息、專業的認同感及專業人才培養現狀三部分構成。通過SPSS22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本問卷信效度良好(Cronbach系數0.918)。
二、高職高專嬰幼兒托育服務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一)專業認同感現狀
考生填報志愿選擇托育專業的首要原因在于報考人數少、競爭小、易錄取,其占比51.76%,其次有37.19%的考生考慮選擇該專業是認為本專業屬于新設專業,目前行業處于起步階段,就業前景好。55.28%的學生對本專業的喜歡程度表現為一般,少部分學生不喜歡或很不喜歡該專業。調研發現被調研學生中有58.29%的學生對本專業了解程度一般,僅知道畢業后從事0~3歲的嬰幼兒服務工作;11.5%的學生對本專業畢業后從事何種職業不了解或很不了解。
(二)課程開設現狀
幼兒發展與健康管理專業于2021年更名為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2017年湖南省僅兩所高職院校開設幼兒發展與健康管理專業,2018年共8所,截至2022年上升至20余所。湖南省托育專業已經歷了7年發展,建設了較為完整的課程體系。調研發現,74%的學生認為課表內課程與實際開設課程較為一致,23%的學生認為課表內課程與實際開設課程稍有差別。學生對理論課程課時比、實踐課程課時比、課程與自身未來的規劃契合、課程學分比、課程變化與更新、通過課程學習掌握專業知識與技能專業等方面均表現為滿意,不足5%的學生對課程體系表現為不滿意或很不滿意。總體來說,學生對托育專業課程體系滿意度較高。
(三)教師教學現狀
根據調研發現,師范類高職院校托育專業教師主要由學前教育專業教師擔任;醫衛類高職院校托育專業教師主要由護理專業或其他醫學專業教師擔任;而其他類高職高專院校若設有學前教育專業、早期教育專業則由該專業教師任教,若無相關專業則由教育類教師、管理類專業教師或兼職教師任教專業課程。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方法總體滿意度很好,有49%的學生認為教師的教學方法符合學習要求,有17%的學生認為教師的教學方法很符合學生學習特點且有助思維發散,有高達64%的學生對教學效果表示滿意或非常滿意。
(四)專業設施現狀
專業設施設備是實現高質量教學的保障,是學生掌握專業技能的依托。據統計得知,托育專業的教學資源處于中等水平。45.73%的學生認為本專業教學資源建設一般,7.04%的學生認為教學資源缺乏或很缺乏,說明教學資源建設有待加強,教材、在線課程、教學設施等方面需要進一步完善。學生對本專業實踐教學、實訓室物質、材料方面的準備總體較滿意。據調研,有48.74%的學生對實踐教學、實訓室物質及材料準備表現滿意或很滿意,41.21%的學生持一般態度,但也有10.6%的學生不滿意或很不滿意。
三、高職高專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困境
(一)優質生源供給不足的困境
高職院校在面臨本科院校擴招及同類院校招生的競爭中,為了維持學校的生存,不得不一次次降低門檻,錄取分數線越降越低,生源整體質量明顯下降[1]。此外,托育專業為高職院校新設專業,辦學優勢不明顯,考生在填報志愿時托育專業成了低分數考生的選擇對象。這進一步造成了高職院校托育專業錄取分數偏低,生源質量更加難以保障。托育專業生源主要來自普通高中、職業高中、中職及社會考生。據調研得知,托育專業生源以中職類考生為主,占比40.44%,中職考生文化分數較低。應屆普通高中考生若學考成績偏低,為穩妥起見,都會選擇錄取分數較低的專業。職業高中考生綜合素質較好,但與普通高中考生相比文化成績則偏弱。社會考生的錄取率排名靠后,僅占所有考生的2.99%。綜上所述,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來源途徑復雜,以上四類生源由于不同的培養目標和教學要求,造成知識和能力基礎的差異,對該專業生源質量帶來了顯而易見的影響。
(二)專業認同感不強的困境
目前高職在校學生對專業的滿意度比較低,直接影響學生的專業認同[2]。大部分托育專業學生對托育專業認知有待加強,專業認同感亟需提升。學生對托育專業的認知方式主要依靠報考專業指導書、網上查詢和家長等途徑了解基本信息,對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崗位及典型工作任務、實訓、見習、實習等不得而知。喜歡或很喜歡該專業的學生比例較低,一半以上的學生對托育專業表現出既不喜歡也不厭倦。訪談得知,對托育專業表現為一般的學生,一是因為沒有更好的專業選擇,學考分數不夠,基本只能滿足托育專業錄取分數;二是入學后,根據專業管理制度,在沒有特殊的情況下不能隨意轉專業;三是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從教師或見習中了解托育就業崗位,對未來的工作表示不喜歡。
(三)師資力量不足的困境
我國高職院校的教師一般由本科院校相同或相近專業的碩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擔任,托育專業在我國本科院校尚未開設,導致師資滯后于新設專業所需求的教師。專、兼任教師教育背景均與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關聯性不強,部分教師缺乏托育機構、早教機構教育教學經驗,無相關職業資格等級證書。托幼機構或早教機構的教師擁有實踐經驗,但缺乏專業理念,從業資格證書混亂,資格證書適當貼切性不足,無證上崗現象較為嚴峻[3]。此外,不同企業擁有各自的課程體系,對托育教師的要求均不相同,因此,聘請不同托育機構的教師在教學方面存在差異性。
(四)物質資源匱乏的困境
托育專業在發展過程中,物質資源較為匱乏。在教材方面,依據人才培養方案中的課程設置購置教材,部分課程無相應教材,網上售賣托育專業教材寥寥無幾。在線上課程資源方面,研究者在慕課、智慧職教網站以“嬰幼兒”為關鍵字進行搜索,慕課網僅有4門相關課程;智慧職教顯示40門相關課程,省級精品課程4門,課程資源逐漸豐富,但相同課程較多,例如《0~3歲嬰幼兒衛生與保健》共8門。在實訓基礎設施方面,校內實訓室在逐步完善中,前期共享于學前或早期教育實訓室;校外實訓基地在不斷拓展中,實訓體系與校內課程銜接不緊密。
四、高職高專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優化策略
(一)宣傳專業優勢,吸引優質生源
借助媒體,加強高職院校的宣傳力度,拓寬宣傳渠道,例如,借助公眾號、短視頻平臺、電視媒體及有影響力的自媒體等加強專業招生宣傳。首先,利用學校公眾號報道托育專業的軟實力和硬件辦學條件,宣傳辦學以來取得的優良成績及未來的就業優勢。其次,借助有影響力的短視頻賬號,為托育專業拍攝宣傳視頻,幫助考生了解專業特色,提前熟知課程特色,提升家長及考生對專業的喜愛程度。最后,聯合優秀企業和畢業生傳播托育專業的影響力,通過企業對托育專業的人才需求和畢業生對專業的認可及對職業的肯定,發揮外部公眾對托育專業在人際中的傳播,從公眾層面影響優秀考生對托育專業的志愿填報意向。
(二)構建三方聯動,加強專業認同感
“專業認同感”即學習者對自己所學專業的接受、認可,并愿意以積極的態度和主動的行為去學習與探究[4]。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從情感、行為及就業期待等方面得到認同,從而產生對專業價值的認可。研究表明,專業認同感強的學生,對專業有較強的專業喜好[5]。加強托育專業學生對專業認同感可從社會層面、學校層面、學生自身三方采取措施。就社會層面而言,邀請企業專家、優秀畢業生來校宣講,幫助學生深入了解當前行業發展情況、就業待遇,感受托育專業發展的價值,有助于托育專業學生加強專業認同感。就學校層面而言,開展多形式的課堂教學,加強理論課程的趣味性,提升實踐課程的創造性,體會實習課程的實用性,提升學生的專業認知深度和專業實踐能力。就自身層面而言,樹立理想堅定的職業信念;從專業學習中獲得滿足感、自信心;從專家的講座中激發對托育事業的熱愛,加強專業情感、專業認知,從而提高專業行為頻率,形成專業學習的良性循環。
(三)開展多方協同,健全師資隊伍
人才是推動行業發展的原始動力,我國托育事業的發展必須依靠高層次技能型托育人才[6]。我國托育專業的增設為專科層次,本科層次尚未設立,托育專業高層次研究型、技能型人才嚴重滯后,導致職業院校有專業無師資現象。首先,鼓勵支持有條件的本科院校增設“托育服務”相關專業,擴大不同類型、高學歷托育服務人才培養。高職院校通過引進托育專業高學歷人才有效解決師資滯后問題,促進專業發展。其次,聘請“雙高”人才,即引聘高學歷和高職稱人才。高學歷和高職稱人才可以平衡師資結構,作為專業帶頭人引領托育專業快速發展,形成“一帶多幫扶”策略,促進教師教科研能力的發展。再次,鼓勵教師內部轉型,并聯合行業專家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學校應積極鼓勵或提倡與托育相近專業的教師轉型,以此增加“雙師型”教師數量,滿足托育專業教師需求。最后,聘請醫院、企業優秀的兼職教師。企業和醫院兼職教師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兼職教師的引入可以彌補教學團隊實踐教學的不足,提升教師團隊的整體教學水平。
(四)深化企教融合,整合教學資源
深化企教融合是提高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結合托育專業特點,取長補短,探索有利于企業和高職院校托育專業發展的共建、共享的育人模式。積極挖掘企業教育資源,共建教育教學資源庫。一是以“國規”教材為引領,共編托育教材。由于托育專業學科的交叉性,涉及范圍廣,編寫人員既需懂得育兒、醫學、護理學等相關知識,也需擁有托育實踐經驗。因此,在教材編寫過程中可以邀請企業兼職教師共同撰寫。二是共建在線精品課程,專職教師建設理論課程,企業兼職教師建設實訓課程,實現“專兼結合,理實一體”的精品在線課程。三是共享校外實訓基地,實訓基地可選擇與本地或省外優質的托育機構、月子中心、早教機構、婦幼保健機構、健康管理公司等合作,滿足托育專業學生課程、教育、見習和實習等實訓活動,為師生提供教科研實踐活動基地。
結束語
總之,推進高職院校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建設,提升托育專業人才培養質量,需要不斷探索、優化。以優質生源為關卡,以學生專業的認同感為內在動力,以健全師資隊伍為依靠,以整合教學資源為保障,為托育行業建設一支高素質、善育兒的托育教師隊伍,提升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質量。
參考文獻
[1]方守湖,樓玉宇.高職院校優質生源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009(8):88-89.
[2]雷振.高職院校在校學生專業認同感調查分析[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5):24-26.
[3]洪秀敏,張明珠,朱文婷.當前我國托育人員隊伍建設的瓶頸與對策[J].中國教師,2020(2):79-83.
[4]陳秋珠,徐慧青,鄭美妮.學前教育學生專業認同感與自主學習動機的關系:心理彈性和學習倦怠的序列中介效應分析[J].學前教育研究,2019(10):56-66.
[5]趙慧勇,寧靜.高職生專業認同特點及其與學習動機的關系[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35(4):95-99.
[6]陳敏,李靜.托育人才供給現狀及改進對策[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21,37(7):18-24.
作者簡介:尹小美(1989— ),女,漢族,湖南邵陽人,湘中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碩士。
研究方向:學前教育,早期教育。
劉春蓉(1979— ),女,漢族,湖南邵陽人,湘中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碩士。
研究方向:學前教育。
基金項目:2022年湖南省職業院校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全面三孩政策下高職院校嬰幼兒托育服務人才培養體系研究”(項目編號:ZJGB2022003)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