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靜
[摘? ? 要]教育經費是教育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教育環境所進行的經費配置管理需要具有科學的管理手段,堅持綜合切實的基本原則,實現教育經費資源配置均衡,保證教育經費能夠真正應用到關鍵地方。學前教育的經費配置優化安排需要考慮地方差異,理解學前教育的實際需求,認識到投入和收益之間的動態關系,使教育經費配置能夠發揮最大作用,為提高學前教育的整體質量提供必要服務。
[關鍵詞]學前教育;經費;資源配置;均衡性
一、學前教育經費配置的背景和重要意義
學前教育是人的成長教育培養的初始階段,學前教育質量水平除了對人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還會影響國家發展與未來。當前,國家教育領域對于學前教育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其中國語院出臺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以及《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當中便明確提出要大力加強學前教育建設質量,解決以往存在的入園難等客觀問題。教育部于2022年頒布《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通過標準的評價體系來對幼兒園學前教育整體質量工作情況進行評析。與此同時,需要重點關注到的社會現實是,國家政策方面逐步開放三胎政策,學前教育的適齡人口規模將會出現大幅度的提高,與之相對應的是學前教育的基礎設施、師資力量等方面需要做出相應的調整,相應地需要對經費投入進行重新配置調整和優化,以滿足學前教育在未來發展上的實際需要。
幼兒園學前教育的質量提升,其根源在于教育資源的投入配置。縱觀當前國內學前教育建設期情況,學前教育雖然獲得了長足的發展進步,但是仍然存在教育資源配置不夠均衡、總量配置不夠充足,無法滿足當前社會公眾的實際入園需求,入園難問題仍然在國內諸多地區長期存在。從教育質量水平發展角度來看,社會公眾除了要提高入園率,同時也要獲得更加公平、充足以及優質的學前教育資源,獲得更高的幼兒園教學質量。因此,針對學前教育進行相關的資金配置和優化,是實現學前教育健康發展、滿足社會公眾根本教育需求的社會關切問題。
二、高水平學前教育經費投入配置對于學前教育發展的直接影響
(一)高水平學前教育經費投入配置有助于提高幼兒發展質量
學前教育的經費配置水平將會直接對幼兒園的整體教學規模和教學質量產生影響,并最終表現為幼兒的成長發展質量水平。相關研究對多國學前教育數據進行分析,依托兒童發展增值規模對接受三年以上的學前教育兒童成績差異進行數據分析,結果顯示,經費投入總量和配置水平,對于兒童發展增值有著顯著正向影響,其中學前教育層面經費投入更高、配置水平更優的國家和地區,幼兒所實現的發展增值水平也相對較高。因此,在學前教育的發展當中,需要同步注重總量投入和配置優化兩個環節,利用高水平學前教育經費投入配置手段,推動幼兒高質量地成長發展。
(二)學前教育經費投入配置與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有著緊密關系
不過,對于學前教育方面的經費投入和配置來說,有著現實客觀的前置條件,即國家自身的經濟發展體量。國家經濟水平對于國家在經費配置方面的協調管理有著直接的影響作用。根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伴隨國家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國內經濟增長水平穩步提升。相應地,在經費投入方面,國內也呈現持續累進的發展趨勢,每年學前教育經費投入占當年GDP比重從最初的0.05%一路上漲到0.35%,上漲幅度較高。雖然與國際平均水平0.6%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但是正處于持續優化升級的重要階段。通過數據比照分析可以發現,學前教育經費配置在學前教育發展與質量影響方面形成了一條完整的關系鏈,其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作為客觀前提,直接對學前教育經費的整體投入總量產生影響,學前教育的經費配置需要建立在總量的基礎上,通過強化管理和模型預測分析,構建符合當下國家學前教育均衡發展的判斷,實現精準預測和高水準配置優化,最終帶動學期教育質量水平提高,推動幼兒的高質量發展。對于學前教育的經費管理來說,要站在現實客觀條件和長遠發展兩個角度,重點考量多元要素,不斷進行模型優化,最終構建均衡的學前教育經費配置優化方案。
三、學前教育經費配置水平的理論基礎和模型分析
(一)學前教育經費配置水平測評的理論基礎
學前教育經費是最為典型的教育資源投入之一,當前,國內學前教育領域所進行的配置水平評測,主要以均衡性評測為主,主要關注城鄉差異、地區差異,其有著客觀歷史規律和經濟發展的事實前提背景。針對配置均衡水平,主要參考政府職能理論和教育公平理論,以此為理論基礎,進行配置水平的分析和判定。政府職能理論認為,現代化政府建設需要結合時代發展,從全能型政府逐漸向服務型政府進行轉變,并循序漸進實現以行政管理、經濟調控、公共服務、社會監管等方面諸多政府職能的內容。而在學前教育領域,政府主要承擔著教育服務供給和監管的職能,這對學前教育發展公平化起到了推動作用。政府部門作為主要的經費投入和配置管理部門,需要從教育產品服務領域深刻認識到社會發展下的教育需求,通過提升職能服務水平,保障公共管理工作的整體質量。同時,政府還需要針對經費投入所帶動的師資建設、教學效果實現情況等方面參與監督指導,保證經費投入與實際的教育產出目標相一致;教育公平理論認為,教育本身是公平的,是不因受教育者對象身份差異而進行改變的,教育開展的理想狀態,需要保證公平起點、公平過程和公平結果。對于學前教育來說,教育經費配置的水平需要以是否實現教育公平為關鍵考量。一是在學前教育的供給方面,學前教育資源應該保持配置均衡,使得每個兒童可以享受均等的學前教育資源,盡最大可能讓每個受教育者共享優質的學前教育資源,實現學前教育的優質均衡。二是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要順應兒童的天性發展,因材施教培養兒童的個性發展。三是教師應當平等關注每一個兒童,保障兒童在受教育過程中的全面發展。對于進步遲緩的兒童,盡量給予更多的關心和幫助。只有真正納入三方面的教育效果考量,對于教育經費配置水平的評測才具有現實意義,能夠作為政府教育行政的前提導向,使學前教育經費的配置優化能夠與實際的學前教育發展需求相吻合。
(二)學前教育經費配置水平的模型建設和實際分析
本文作者所開展的關于學前教育經費配置評測模型,主要目的在于對不同省份學前教育經費配置差異下的均衡性水平進行測定,通過定性加定量分析方法,擬定均衡性指標,再通過對各省份學前教育經費配置下的均衡性指標完成度檢驗,來對目標省份學前教育經費配置均衡性情況進行識別。課題研究采用社會科學研究中常用的PLS結構模型來對均衡性進行定性指標拆分,明確各指標變量在均衡性目標中的影響權重,依托常規資源配置要求對財力、人力、物力等三個方面的教育資源進行指標分析擬合,形成完整的模型框架。最終擬定四個二級指標,分別為經費來源指標、經費支出指標、師資力量水平指標和經費普及程度指標。其中前兩個指標主要關注基礎性的經費投入前提,后兩個指標主要描述經費的實際配置使用情況,最終建構起經費前提—策略管理—學前教育效能的影響傳導模型框架,對各省份數據進行總結判斷。
本文作者研究以《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2021》為主要數據,通過wind數據庫對各省份經濟增長情況進行整理,納入宏觀因素考量范疇,對各省份的實際配置情況進行模型分析。模型分析應用Q型聚類分析,對31?。▍^、市)進行數據匯總,依托經費投入和經費配置管理進行配置水平評價,并設定第一類、二類、三類、四類配置水平地區,P<0.05,數據差異性顯著。其中被納入第一類的僅有廣東省,該省教育經費支出水平、師資力量水平極高、教育經費普及水平較高,表明該省份為當前配置水平最高地區;第二類配置水平為江蘇、山東、浙江、河南、新疆、四川等省份和地區,為學前教育經費配置較高區域;第三類區域包括福建、北京、陜西、貴州、上海、河北、甘肅、廣西、云南、湖北、江西、湖南、安徽等省份和地區,當前,學前教育經費配置整體水平相對一般,其中主要表現為經費投入水平較低或者普及較弱;第四類配置水平為海南、西藏、吉林、黑龍江、天津、寧夏、青海、重慶、內蒙古、遼寧、山西等省份和地區,以上為目前配置水平最差區域,其中經費投入、師資力量和普及程度都最為薄弱。以此為基礎,應用最小二乘法模型,對四個指標的配置均衡差異進行絕對差值比較,分析絕對差值總量,明確各省份地區在四項標準上的配置差異情況,并以絕對差值為3作為臨界,設定配置均衡、配置較均衡、配置不均衡和配置絕對不均衡四類,用以對在既有配置水平下的均衡性評測。其中配置均衡地區包括四川、福建、貴州、山西、吉林、海南、重慶、青海、寧夏等省份和地區;配置較均衡地區包括天津、河北、內蒙古、廣東、黑龍江、湖北、山東、安徽、西藏、陜西、甘肅等省份和地區;配置不均衡區域包括遼寧、江蘇、江西、河南、湖南、云南、新疆等省份和地區;配置極不均衡地區包括北京、上海、廣西、浙江等地區。配置均衡水平主要表明在具體的配置水平下多項學前教育資金配置指標的實際均衡性,因此部分地區雖然配置相對均衡,但是整體水平不高,各項指標水平都相對平庸,例如,吉林、青海、寧夏等,雖然內部配置均衡,但是整體投入水平不高,學前教育經費資源十分有限;部分地區的經費配置表現并不均衡,但是其配置水平相對較高,表明其中某一項或多項指標水平極高,發展十分強勢。例如,廣東省,在經費支出、師資力量和普及程度三個方面指標水準極高,而經費支出水平較低,標志著廣東省在經費配置管理方面尚有余力,需要地方政府積極進行戰略協調,來實現配置均衡目標。
四、提高學前教育經費配置水平實現均衡優化的管理策略
學前教育經費配置水平受到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政府公共管理以及協調發展能力等多方面影響,高質量的學前教育發展需要高配置水平和高配置均衡性,要基于經濟發展基礎來進行經費配置的優化協調。本文結合政府職能理論和教育公平理論提出如下建設意見:
(一)強化服務型政府的經費配置主導作用
政府是開展經費資源配置決策的主體和主導者,在學前教育的戰略制定和發展規劃中扮演重要角色。學前教育經費配置的整體水平離不開政府部門從現有經濟基礎出發開展配置優化的能力素養。我國當前學前教育發展的整體水平仍然有待提高,其中核心問題表現如入園難、入園貴等方面,并沒有得到切實解決。其根本原因在園區數量較少、地域內部發展不均衡不平均,在資源配置和管理層面缺少權責便捷,立法、政府、社會、家庭彼此之間責任便捷十分模糊。在今后的發展中,要學習其他國家在學前教育經費配置方面的管理經驗,通過立法形式來確定政府權責,強化服務型政府在管理服務引導方面的效能,推進普惠政策在學前教育環節的全面落實。
(二)利用財政政策優化來敉平經費配置不均衡差異
探索科學的教育財政轉移支付模式,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財政轉移支付體系。 中央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提高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在學前教育經費方面的比重,縮小地區差異,將優先發展東部發達地區的重點轉移,側重點轉到“兼顧公平”上來。中央政府應建立中西部地區以及貧困落后地區學前教育統籌轉移支付制度和專項轉移支付制度,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多種專項轉移支付方式,促進欠發達地區學前教育發展。需注意在中央政府對各地公立幼兒園進行專項轉移支付的同時,也要支持中西部地區民辦學前教育的發展。除縱向轉移支付外,橫向轉移支付制度的建立也有助于平衡教育投入的地區差異,如不同省份之間的橫向轉移支付制度的建立,鼓勵發達省份以多種形式幫助欠發達省份,可以建立東西部幼兒園幫扶制度,在園所質量、教師交流以及經費管理制度等多方面構建平臺,激勵落后地區的幼兒園向發達地區的幼兒園學習,縮小地區學前教育差異。
(三)對現有學前教育經費配置投入進行結構性優化
學前教育在經費配置方面需要不斷進行結構優化,針對當前配置薄弱環節進行有效調整,避免不均衡問題產生對于學前教育整體質量的嚴重影響。結合評測分析,當前結構性缺陷主要集中在普及和師資建設方面,尤其是師資建設,是當前大部分省份在學前教育經費投入的薄弱環節。在后續的配置優化管理當中要提高人員性經費在總量上的占比,將更多經費用來保障和提高學前教育教師人才的待遇水平,實現對于高素質優秀人才的吸引力,使學前教育能夠涵養人才、發揮人才效能,推動教育質量的全面提升。
學前教育的經費資源均衡性發展是實現教育公平、打造高質量學前教育環境的前提。在現有經濟條件下,要做好學前教育的發展預測、明確當前學前教育的困境所在,通過取長補短、均衡協調的原則,來實現經費配置的全面優化。
參考文獻:
[1]鄭文昭,吳曉莉.寧夏優化教育投入結構提高經費使用效益的策略研究[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22(18):57-62.
[2]王峰. 教育十年投入與產出: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比例連續十年超4%[N].21世紀經濟報道,2022-09-28(002).
[3]楊明月,辛斐斐.共同富裕背景下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研究——基于1993—2020年間平均受教育年限及生均教育經費基尼系數的比較[J].現代教育,2022(08):34-40.
[4]劉新萍,吳海珍.高校教育經費支出結構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地區差異性研究——基于省際面板數據模型的實證分析[J].教育財會研究,2022,33(04):73-83.
[5]柳超.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經費投入的演化趨勢與區域差異研究——基于2005—2019年教育統計數據[J].現代職業教育,2022(31):133-135.
(責任編輯: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