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嫻,許拉,于曉清,刁菁,王曉璐,蓋春蕾,葉海斌
(山東省海洋科學研究院/海洋食品與醫藥研究中心,山東 青島 266104)
鯽(Carassius auratus)是鯉科(Cyprinidae)、鯽屬(Carassius),為淡水性魚類。1 000 多年前,鯽在中國被馴化,于16 世紀引入日本,之后又被引入歐洲和世界大部分地區。除西部高原地區外,鯽廣泛分布于我國各地[1]。鯽肉質細嫩而鮮美,并且還具有健脾利濕、和中開胃、活血通絡、溫中下氣的功效,對脾胃虛弱、水腫、潰瘍、氣管炎、哮喘、糖尿病有很好的滋補食療作用[2]。近年來,鯽養殖業發展十分迅速,由于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加之養殖戶對水質綜合調控的重視程度不夠,養殖環境條件日趨惡化,各種病害接踵而至,嚴重影響了鯽養殖產業的健康發展。
2022 年5 月,山東某鯽養殖場暴發病情,大量鯽死亡,個體長5~10 cm,部分瀕死鯽出現體表充血、潰爛、鱗片易脫落和爛鰓等現象。現從瀕死鯽的體表出血、潰爛、脫鱗及內臟等部位,分離純化獲得一株優勢菌株,并利用生理生化、Biolog GenIII 微生物鑒定系統和分子生物學方法,對該菌進行鑒定,旨在為生產中鯽的疾病防治提供基礎資料。
細菌培養基胰蛋白胨大豆瓊脂培養基(TrypticSoy Agar, TSA)購自青島海博生物有限公司,生理生化鑒定管購自北京陸橋生物有限公司,細菌快速鑒定板購自美國Biolog 公司,其他化學試劑和引物均購自上海生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1.2.1 優勢菌株分離純化
從患病鯽的體表出血、潰爛、脫鱗及內臟等部位剪取少量組織,經TSA 培養基劃線培養(30 ℃,24 h),取優勢菌落,繼續轉接TSA 培養基至純培養,置于超低溫冰箱(-80 ℃)中凍存備用。
1.2.2 菌落形態、理化特性檢測及Biolog 分析
將分離獲得的純培養菌接種于TSA 平板上,30 ℃培養20 h 后,觀察菌落特征,同時進行革蘭染色和顯微觀察。在無菌條件下,將供試菌株分別接入生理生化鑒定管中,培養24 h 后,按照產品說明書,對每個培養基小管的顏色進行比較、記錄和分析。將調整好濃度的供試菌株接入GenIII 第三代鑒定板,培養24 h 后,通過測試板上的“表型指紋”分析結果。
1.2.3 16S rDNA 基因序列分析和系統發育樹的構建
挑取單一菌落懸浮于無菌去離子水中,100 ℃下水浴5 min,冷卻后在4 ℃條件下以10 000 r/min離心10 min,上清液即為PCR 擴增反應的模板。在25 μL PCR 反應體系中含有:無菌水 10.5 μL,引物各 0.5 μL(16S rDNA 通用引物 27F,1492R),模板1 μL,Premix TaqTM(Ex TaqTM Version 2.0 plus dye)12.5 μL。PCR 反應條件為:94 ℃預變性 5 min;95 ℃變性 1 min,55 ℃復性 1 min,72 ℃延伸 l min 30 s,30 個循環;72 ℃溫育 10 min。吸取 6 μL 的 PCR 產物,經1.0%瓊脂糖凝膠電泳20 min,利用凝膠成像儀觀察。PCR 擴增產物由上海生物工程技術公司進行基因序列測定。測序結果登陸GenBank 進行BLast 比對,采用MEGA 4.0 軟件,用鄰接法構建系統發育樹,通過自舉分析進行置信度檢測,自舉數集1 000 次。
從瀕死病魚的病灶處,分離獲得一株形態、大小一致的優勢菌,命名為JY-1,其在TSA 平板上生長菌落形態為圓形、灰白色和邊緣光滑。經革蘭染色鏡檢得知,優勢菌株為革蘭陰性菌,短桿狀,兩端鈍圓,無鞭毛,菌體周圍生有許多細小的菌毛。
通過北京陸橋生物有限公司生化鑒定管試驗,優勢菌的生理生化特性見表1。根據《伯杰氏系統細菌學手冊(第八版)》[3],對比各項指標,發現與氣單胞菌屬相近。

表1 供試菌JY-1 生化反應結果①
通過Biolog GenIII 第三代鑒定板檢測發現,系統鑒定該菌株為殺鮭氣單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相似度(SIM)為 0.532,位距(DIST)為 4.138。
擴增獲得菌株JY-1 的16S rDNA 基因序列長度為1 435 bp,測序后通過NCBI 上Blast 進行同源性檢索,發現其與殺鮭氣單胞菌的16S rDNA 基因序列同源性最高,一致性達99.79%。從Genebank 上選取典型的序列,包括殺鮭氣單胞菌、溫和氣單胞菌(Aeromonas sobria)、維氏氣單胞菌(Aeromonas veronii)、類志賀鄰單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鰻弧菌(Vibrio anguillarum)、燦爛弧菌(Vibrio splendidus)的16S rDNA 基因序列,利用MEGA 4.0 軟件進行系統發育學分析,結果見圖1。由圖1 可見,細菌JY-1 與殺鮭氣單胞菌(CP022550.1、CP022426.1和CP038102.1)聚合在一起。

圖1 基于16S rDNA 基因序列構建的系統發育樹
根據細菌JY-1 的生理生化特征、Biolog 分析、16S rDNA 基因序列分析和系統發育樹的構建,將細菌JY-1 鑒定為殺鮭氣單胞菌。
殺鮭氣單胞菌屬氣單胞菌科(Aeromonadaceae),氣單胞菌屬(Aeromonas)[4],是一種不能運動、兼性厭氧的革蘭陰性菌。這種菌自19 世紀被發現及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主要感染冷水性魚類,還能夠感染鯉(Cyprinus carpio)、河鱸(Perca fluviatilis)、六線魚(Hexagrammosotakii)、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和大西洋鱈(Gadus morhua)等[5]。楊嘉龍等[6]從患病刺參病灶處分離得到一株殺鮭氣單胞菌,該菌引起刺參出現潰瘍癥狀。龍夢等[7]首次報道了圓口銅魚(Coreius guichenoti)疥瘡病,從患病圓口銅魚的肝臟中分離到一株殺鮭氣單胞菌殺鮭亞種(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 salmonicida)。近年來,殺鮭氣單胞菌感染哺乳動物的報道也不斷出現[8],其感染范圍擴大的同時,殺鮭氣單胞菌也在發生著溫度適應性變化。
本研究從患病的鯽體內分離獲得一株優勢菌JY-1,該菌株會引起魚體表潰爛、充血、爛鰓、鱗片脫落、鰭條發紅、腸道充血等癥狀。該菌株形態學、生理生化結果顯示,其與氣單胞菌屬最接近。BiologGenIII微孔板可對細菌進行71 種碳源利用測試以及23種化學敏感性測試。細菌在測試板上所顯示出的“表型指紋”被用來在種水平上鑒定微生物。本研究中,Biolog GenIII 分析鑒定該菌株為殺鮭氣單胞菌。另外,通過16S rDNA 基因序列分析與系統發育樹構建,發現細菌JY-1 的16S rDNA 基因序列與已報道的殺鮭氣單胞菌(CP 022550.1、CP 022426.1 和CP 038102.1)16S rDNA 基因序列的相似性高達99%以上,構建的系統發育樹也表明,JY-1 菌株與殺鮭氣單胞菌聚為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