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虎敬 趙潤卓 卞雪梅 郭玲玲
【摘 要】河北省作為民族大省,擁有種類繁多、內容豐富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對于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時刻關注。2019年8月,黨中央就做出過重要指示,要加強國粹傳承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支持和扶持,加強對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研究,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關鍵詞】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 保護研究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23—048—03
一、河北省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內容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河北省少數民族 人口2992800 ,占比全省總人口4.17%。 全省共有 55 個少數民族分布。滿族人口最多,其次是回族,排在第三的是蒙古族。少數民族人口超過萬人的還有壯族、朝鮮族等。 在所有的地級市中,每市少數民族都有30個以上。石家莊、唐山市少數民族成分最多,有55個,承德、廊坊、秦皇島、保定等市也都有40以上的少數民族分布。 河北省有 6個少數民族自治縣、3 個民族縣,各縣少數民族人口占比總人口的 60%。從各少數民族的分布來看,滿族人口主要集中在承德 、秦皇島、唐山、保定等地,回族人口主要集中在滄州、石家莊、保定、邯鄲等地;蒙古族人口主集中在承德;壯族人口集中在唐山;朝鮮族人口集中在秦皇島、唐山、廊坊、保定等地。[1]文化上,人數較多民族聚居較為集中少數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發育相對較快,滿族、回族、蒙古族少數民族及其居住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與種類相對更為豐富。同時,基于民族個性不同,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又各具民族特色。如回族和蒙古族文化游牧文化特點相對突出,滿族則以牧獵和農耕文化并舉。而且,經過長時間的雜居融合,各少數民族與漢族在文化上相互交織、相互吸收借鑒,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一)古籍
河北省少數民族古籍分布范圍十分廣范,種類繁多,具有石刻、彩繪、經書等各種載記形式。如承德避暑山莊內的文津閣就藏有大量用少數民族文字編寫的古籍。在灤平、平泉縣出土了遼金時期的石棺,石棺上刻有歷史上契丹、奚族狩獵生活的場景。考古人員在興隆縣挖掘到蕭仲恭的古墓。蕭仲恭是遼代樞密使,其墓志銘由契丹文書寫,多達1600字。同時,在河北省多地,文保人員還收集搶救了大量的誥命、敕命等古籍形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歌舞
河北省擁有豐富的傳統少數民族歌舞。這些歌舞既體現了少數民族的民族特色,又是各民族歷史沉積的智慧成果,滿族、蒙古族的歌舞中還帶有清朝時期宮廷的皇家韻味。音樂上,河北承德地區受清代宮廷音樂影響最大,當地民間藝人仿效清朝宮廷樂制樂律進行創作表演,兼采滿族及其他少數民族音樂,改編形成了當地的滿族音樂。清朝滅亡,宮中藝人散落民間,留禁于宮中的宮樂也被帶到了民間,進一步促進了宮廷與民間音樂的融合。“承德清音會”就是清朝宮中樂師流落民間演奏傳授宮廷樂譜的結果。吵子會則是滿族民間的一種吹打樂,發展至今也有近300年的歷史,在當地十分受歡迎。遇有節慶或婚喪嫁娶,吵子會吹打樂和曲牌音樂搭配演出,悅耳動聽。
(三)體育競技
河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不僅民族特點突出,而且表演性、競技性、觀賞性和健身性也很強。2008年6月,滿族二貴摔跤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二貴摔跤表演者為一人,通過穿戴特制的道具,可以裝扮兩個小童扭打摔跤,極具觀賞性。相傳是清朝康熙皇帝為了制服奸臣鰲拜率領一批年青武士將其摔倒擒獲,后人為歌頌其圣明發展演化而來。豐寧黃旗武會是河北省省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相傳是清朝八旗軍退役軍兵落戶黃旗后,習武強身,由田間地頭打斗競技發展而來的民族體育活動。同時,珍珠球、木球、龍舟、蹴球、高腳競速、板鞋競速等項目也是河北地區具有民族特色的體育競技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四)手工藝制品
河北省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歷史悠久技藝精湛,僅雕刻制品就有磚、石、玉、樹根等不同種類。同時,編織、制畫、刺繡等作品更是豐富多樣,充分體現了少數民族人民的聰明才智。2006年5月,豐寧滿族剪紙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剪紙是滿族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包括結婚慶典等各種場合,滿族人都會用它來進行裝飾。滿族刺繡通常取家織土布作底襯,繡品以虎頭帽、頭帕、云肩、衣裙、肚兜、鞋帽及荷包等生活實用品為主。與其他地區刺繡有所不同,河北省滿族刺繡清朝的皇家特點更為突出,歷史上專門用來為皇家制作龍錦官袍。皇家滿族刺繡則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滕氏布糊畫是一種新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被收錄進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該畫由河北豐寧民間藝術家滕騰發明創作,改變了傳統布糊畫“拼湊發”的制作模式,采用了“堆積法”的新工藝,被稱作是“中華百艷,華夏一絕”。
二、保護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意義重大
(一)文化多樣性保持的需要
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文化大家庭的重要內容。保護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守護中華民族文化多樣性的應有之意。包括河北省在內的我國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成功意味著文化多樣性在我國切實的保護與促進,意味著中華民族文化事業的健康與完整。河北省地處我國中原腹地,歷史上各民族、各種文化盤桓交融于此,有著不同文化融適交匯的傳統與積累,造就了該地區的文化豐富與多樣性。從這個角度上講,文化多元性不僅是河北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也是文化產業發生發展的必需。河北地區民族眾多,地域文化發育良好,各民族及各區域人民逐漸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民族和區域文化。在民族和區域融合過程中都發揮著各自的重要作用,共同描繪了絢麗多彩的中華民族文化圖譜。
(二)文化傳承的需要
保護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河北省文化多樣性保持的需要,也是維護中華文化獨特性和復興中華民族文化的義務要求。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形勢十分嚴峻,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目前,河北省有大批極具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傳承人斷代面臨消亡危機。大量珍貴文物與歷史數據遭到毀棄,一些承載河北地域和歷史符號的傳統風俗、民間手工藝和其他形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逐漸離我們漸行漸遠。有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尤其是在一些市場接受度低或缺乏市場的項目,保護與傳承已經成為燃眉之急。尤其是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基于民族人數相對較少的特點,保護的需求尤為迫切。
三、河北省少數民族文化遺產保護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古籍方面
多年來,對于民族古籍的整理保護河北省下了很大功夫。目前,河北省成功登記民族古籍書目近1.5萬冊。《八溝廳備忘》和《承德道服役全書》《承德少數民族家譜集》《少數民族碑文集》等集冊均已出版發行。碑文家譜方面,目前河北省已經整理出100多塊的滿族碑文,35份滿族家譜,43份回族家譜。但是,仍然有大量古籍的保存狀況不容樂觀。還有很多石碑碑文沒有得到保護,遭到廢棄或挪作他用。有的甚至被用來蓋房鋪路或是壘院墻。同時,其他的古籍作品也因為保護意識不足、資金缺乏等原因存在保護不利的問題。以承德地區為例,估計就有70 多個滿蒙回等少數民族家譜及大量的誥命、敕命,契約散落民間,需要整理保護。
(二)傳統手工藝方面
目前,在河北省很多地方都建立了民俗、民風博物館,對少數民族民俗遺產進行保護宣傳。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一些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始走向市場,實現了保護與創利的雙豐收。如在豐寧滿族自治縣,“滕氏布糊畫”和“豐寧剪紙”就實現了文化產業化,成為該縣文化產業的龍頭品牌。但是,在機器化生產的大形勢下,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特有的題材歷史性、用料專用性、制作手工化的特點決定了其產品成本相對較高,出品周期相對較長,客戶市場相對局限的特點,與機器工藝制品相比并不具有市場競爭優勢。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斷裂也體現在產品的生產銷售環節上。
(三)歌舞體育方面
多年來,河北省挖掘整理了大量的少數民族歌舞體育項目。孟村回族自治縣發掘整理的舞蹈《帽派落子》和少兒舞蹈《花貍虎》榮獲多項大獎,被中央電視臺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媒體競相報道。隆化縣發掘整理的“二貴摔跤”在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多次獲獎。“八極拳”作為少數民族武術項目走出國門。但是,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伴隨著河北省少數民族居住環境、生活方式、消費理念、價值取向的巨大改變,包括歌舞文化,傳統民族歌舞的受眾群體也在大幅減少,一些少數民族歌舞體育項目出現了后繼無人的傳承危機。很多年輕人甚至對本民族歌舞產生了自卑感,認為是老一套、過時了的東西,難以體會其中的文化內涵,缺乏學習熱情和參與保護的主觀能動性。
四、切實加強河北省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多年來,河北省采取了一系列的行政保護措施對區內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存檔、申報等工作得到規范,各項工作平穩有序向前推進。二是保護資金方面,河北省專門下發了多個文件,就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的資金來源、使用原則、使用范圍、資金分配、各部門職責分工、專項資金的管理使用、監督檢查和績效評價等問題都做了詳細的規定。三是明確文化遺產保護的行管部門,規定由縣級以上文化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非物質文工作化遺產的保護、保存。四是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擴展人民群眾參與,利用展演活動和課程教授等方式提升廣大群眾宣傳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情與力度。五是結合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的瀕危現狀,狠抓傳承人保護工作,分別從資金補助、社保機制與醫療保險等方面有區別、有針對性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尤其是少數民族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行特別保護,延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各項工作齊頭并進,有效地促進了河北省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進程,保證了文化遺產的成功傳承。
在河北省少數民族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河北省積極響應黨中央提出的依法治國的號召,用法律武器對本省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傳承。2014年3月21日,河北省第十二屆人大會常委會第七次會議表決通過《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開始了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有法可依的新階段。《條例》的實施有效解決原有立法體系邏輯不清,相關概念約定不明的問題,部門法間的法律銜接變得通暢。刑法、行政法及知識產權法相互搭配,不僅有效阻遏了違法犯罪的動機,同時提升了傳承人與權益人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主動性。當然,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應該注意到,河北省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仍然還存在很多問題。如行政確認工作。對于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認定機制仍存在很多問題,包括確認機構、確認條件、確認程序、退出機制仍存在設置上的漏洞。行政許可機制也不夠嚴謹。因為機制設置及專業水準等方面的原因,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傳播活動,特別是開發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過程中的營利性活動,相關行政許可機制設置不夠嚴謹不夠規范,導致仿制仿冒現象大量出現,不僅會損害遺產本身的原真性和文化價值,影響遺產的社會聲譽和認可程度,同時也極大地侵害了相關傳承人的合法利益。管理體制專業性有待不強。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政保護的主要工作由各級文化主管部門承擔,但是對于保護的具體規范設定相對原則,可操作性不強,這極大地影響了保護工作的有效開展。商業開發利用規范性也需要加強。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具體的開發利用,河北省并未作出詳細規范,如開發程序、利益分配、相關主體的權責設定以及懲罰機制等方面都存在約定不明的問題,會造成非物質文化遺產商業化利用過度化,傳承人利益嚴重受損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河北省人口普查辦公室編.河北省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3年度河北省民族事務委員會民族領域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2309)。
作者簡介:趙虎敬(1973—),男,漢族,遼寧葫蘆島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民族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