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凝聚著無數先輩智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曾扮演著不可或缺的文化角色。它們就像是一部部隱藏在民間的電影放映機,生動地記錄了中華大地的文化演變。近年來,國家對非遺的保護和傳承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和政策支持,積極推動非遺與文化旅游的融合發展。非遺不僅成為塑造城市品牌形象、提升城市品牌價值的重要工具,還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由于其與時代發展的脫節,非遺傳承面臨著后繼乏人的困境。隨著年邁傳承人的相繼離世,許多非遺技藝正瀕臨失傳的危險。然而,伴隨社會的迅猛發展,本研究立足優秀傳統文化視域下,對非遺文化內涵進行深入挖掘,在此基礎上提出傳承創新非遺的新路徑,具體如下。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非遺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23—054—03
引言
各族人民世代相傳的口頭傳說、傳統手工藝以及表演藝術等稱之為非遺文化,這些文化形式兼具獨特民族特色與歷史文化價值,既是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又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生動體現了人類文化的多樣性與創造力。在中國,作為擁有悠久歷史和豐富文化底蘊的國家,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許多傳統技藝的生存空間受到嚴重擠壓,逐漸走向衰敗。
一、加大對非遺文化的保護力度
(一)加大財政投入,推進原真保護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的支撐才是非遺保護的重要。可依據不同門類不同區域的非遺文化特點,靈活運用相關政策進行合理規劃,借助產業扶持、人員培訓等政策進行分類引導,為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非遺傳承者投入經濟助力。同時,地方部門還可針對非遺文化傳承中的各項問題,通過組織協調、引導資金等手段開展傳承基礎條件建設,圍繞非遺文化內涵形式的發展創新進行深入探索。
要采取相應措施大力文化傳播中非遺傳承的基礎性作用。例如,深入調查地方非遺現狀,轉變非遺傳承者的傳統觀念,引導其主動挖掘優秀傳統文化中引人無限遐思的傳說、豐富多彩的民俗、深厚獨特的孝道等文化內涵,并靈活運用互聯網媒介等文化傳播模式擴大社會影響力,由上至下塑造出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非遺文化品牌;為非遺傳承者定期開展相關培訓課程,讓更多傳承者能夠靈活運用多媒體技術,通過抖音、快手等直播平臺傳承非遺文化,讓更多民眾接觸非遺了解非遺。
(二)強化傳承基礎,提高文化發展
具體說來,我國非遺傳承模式較為單一,且對傳承者專業技能、主觀能動性有較高要求,因此運用文化發展模式開展非遺傳承活動有較大的實施難度。調查發現,我國各地傳承非遺文化喜歡采用中規中矩的競賽活動、傳統表演、模仿性演出等,沒有成立相應的非遺傳承團體等進行弘揚。基于此,我們應強化傳承基礎并不斷提高文化發展。
在傳承非遺文化中,傳承者應將非遺文化為內核,并與其他文化藝術相融合,要立足非物質文化遺產性質與規律,結合實際制定出完善的科學保護機制。首先,大力挖掘強化學習。深入實際了解掌握非遺文化發展狀況,對其蘊含的豐富文化價值進行充分挖掘。比如,舉辦非遺文化普查業務骨干線上培訓,積極邀請非遺骨干,成立非遺普查專班深入地方縣、區、鎮、鄉、文化站等開展非遺普查工作,整理出獨具地方特色并能深刻體現地方民風民俗的非遺項目。立足實際努力探索,創建出大批非遺文藝作品,打造醒目的地方非遺品牌;構建多層次且比較立體的非遺傳承項目產業創新服務體系,努力借鑒經濟相對較發達區域的產業創新模式,推動非遺產業的發展。
(三)全面落實到位,合理規范非遺文化
集中力量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整理歷史資料或文獻,復制珍貴古籍或音譜,靈活利用數字化手段進行收錄并運用現代化方式保存展示,最大限度地重現歷史文化技藝,傳承保護非遺。
比如,通過文字撰寫、音像視頻方式等詳細記錄,整理成冊、編制成書,讓這些活態的遺產以民眾能夠看得到、摸得著的方式保存。制定精確檔案,促使傳承保護落實到位,有跡可循;通過交流互鑒進行宣傳。地方部門可組織國家級非遺項目交流展演活動,尊重非遺基本內涵、弘揚非遺當代價值、講好非遺故事,組織民眾觀看優秀非遺文藝作品,引導其充分領悟非遺的無窮魅力;夯實隊伍建設。著力于保護傳承非遺夯實傳承人隊伍建設,大幅度提高傳承人的保護意識與傳承能力。比如,組織國家級、非遺工坊負責人等,通過集中學習、現場答疑以及交流座談會相結合方式等開展能力提升,全方位推動非遺隊伍的壯大發展,促使沉睡的非遺文化在科學規模化、合理規范化下“活”起來、“動”起來。
二、完善非遺文化保護體系
(一)找準特色定位,突出精神涵養
伴隨新時代我國的迅猛發展,在傳承非遺文化中更應在國家文化版圖中精確定位、合理布局、整體謀劃,這樣才能夠住特色非遺文化的示范交流、引領融合功能。
比如,在傳承非遺文化中,要根據地方特色,挖掘非遺要素,塑造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底蘊的非遺文化醒目標識。同時,發揮非文化承上啟下的戰略功能,借助非遺文化這個重要載體探尋體驗地方文明;確立非遺文化建設主題,充分考慮地方非文化類型、文化要素,助力各項文化工作的開展。當前我國很多沿線城市都在加快推進非文化的傳承弘揚工作,其中有較多共性。因此,地方在構建非遺文化體系時要突出地方特色、文化優勢、非遺底蘊,關注“源”與“魂”,突出非遺文化的深厚價值培育、豐富精神涵養、塑造文化認同,建設精神家園。
(二)守正創新,讓非遺文化融入群眾生活
非遺文化的保護傳承,可建立在科學完善的非遺保護體系之上。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的國家,不同區域文化資源豐富,且文化遺跡龐大,各地都有不同的古建筑群、大遺址、民俗、精美碑刻等,內涵豐富歷史悠久,共同見證了早期人類文明的繁榮發展。我國各地的非遺文化,都承載著當地深厚的文化基因,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傳承。為確保非遺文化的持久生命力,我們需在堅守其核心價值的基礎上,尋求創新發展,確保其根基穩固、韻味獨特。我們要努力完善非遺文化的保護體系,讓多元非遺文化“立”起來,塑造可展示傳承不同地方文化的特色品牌。
例如,在節假日期間,地方文旅部門可策劃種類豐富的非遺展覽活動,讓民眾徜徉在濃郁的藝術長廊中欣賞非遺。努轉變傳統觀念,用心塑造獨具特色的文化經濟。轉變依賴官方力量的開發模式,激發民眾對非遺產品的內在保護意識。通過民間團體組織非遺知識競賽,引導民眾靜心參觀非遺遺址,品嘗特色非遺美食,欣賞非遺文藝節目。回時,文旅部門還可將精湛的木版刻、細致入微的蛋雕、巧奪天空的玉雕等微縮技藝轉化為明信片或書簽等文創產品,通過商業銷售模式實現利益創收,造福民眾;與高校加強合作,共建非遺實踐基地。地方部門可積極與高校合作,在實踐教學環節中靈活融入非遺文化,讓非遺項目吸引更多學生。高校還可與不同區域的非遺項目共同設立實踐基地,讓相關專業學生在預就業時通過實訓場所不斷提高專業技能。這種模式不僅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培養非遺項目開發人才,還能協助他們在相關機構或組織中發揮專業技能。當然,高校可借助現代化信息技術建立非遺信息數據庫,為教學、科研與應用提供支持。同時,跨學科合作也是必要的,例如經濟學、管理學、民俗學和漢語言文學等學科的融合,以搭建出更完善的聯合創業平臺;用心拓展非遺產品,促進經濟綠色發展。在建設非遺文化帶的過程中,我們可充分利用地區文化底蘊,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經濟增長模式。例如,結合當地的禮德文化和休閑娛樂文化,推出特色旅游項目。當前,許多地區的非遺項目已經成功轉型為促進城鄉綠色發展的產業,地方文化局也應從民生發展的角度出發,全面審視地區的歷史文化資源,發展豐富多樣的非遺品類。
三、推進非遺文化與旅游業的融和發展
(一)形成文化交流,享受非遺福利
地方部門可抓住新時代環境賦予的機遇,立足實際采用多樣化方式開展與其他非遺開發模式的良好交流,在彼此影響下積極借鑒成功推廣手段,助力本地非遺脫穎而出。
比如,借鑒發達地區對本地民俗的動漫化宣傳模式,積極鼓勵本地動漫創作者加入傳承保護非遺隊伍,集合奇妙構思制作與非遺文化相融合的文藝精品,并采用獨特方式用心介紹種類繁多的非遺項目,使其地方非遺品牌全面彰顯出獨特風格。同時,在傳承保護時,與相關指示精神結合,引導非遺保護工作的穩序推進,促使其責任感、使命感不斷提升。地方還可從非遺與旅游融合角度入手,深入實地調研、集中考察、相互滲透,助力非遺走入民眾生活、走進地域傳播,打造“地方非遺旅游”一卡通服務,讓民眾領悟非遺文化的魅力。此外,要重視非遺傳承人在傳播非遺文化中的地位與作用,出示相關文件給予肯定,增加傳承人信心。地方旅游局可全面普查當地文旅資源,用心發掘非遺文化,推進更多豐富多彩的非遺活動進景區,并誠摯邀約具有一定知名度或代表性的傳承人與景區合作,在重要節假日為民眾展示非遺節目。
綜上,地方部門要為非遺文化的發展集思廣益,利用景區大力宣傳,既讓游客視覺、聽覺、味覺享受到歡暢,又讓游其獲得出其不意的驚訝與開心。當然,不同部門可采用合適方法將吃喝娛購等環節完美植入豐富活動,為游客帶來難忘的非遺文化旅程。
(二)不斷強化創新,領悟非遺風采
非遺文化包括很多藝術種類或項目,在保護傳承時,不同地方部門要努力創新,讓保護機制、傳承手段都煥發出嶄新光彩。
比如,很的地區的非遺剪紙技藝精妙絕倫,文旅部門可在著名景點專門設置出場地進行展示,讓游客與手工匠人零距離接觸,認真觀賞剪紙的妙趣并體驗魔術般的精彩,感受匠人的專心致志精益求精,在細致入微處獲得豐富體味;在景區附近開設非遺美食街,讓琳瑯滿目的地方特色美食滿足游客挑剔的味蕾,在“品”的同時發揮非遺文化的“為民服務”作用;在縣級景區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助力古老悠長的歷史記憶在新時代泛起活力,用燦爛光彩吸引愈來愈多新生力量的加入,讓非遺文化擁有源源不斷的生命力;與時俱進不斷創新,通過調查采用民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展示地方非遺之美,讓更多人領悟新時代的時尚非遺風采。
四、構建多彩課堂,助力非遺進校園
非遺不僅是歷史也是民族特色文化,不僅是藝術更是生活。非遺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它可能以精美手工藝品的方式呈現,也可能以兒童時期的古老歌謠傳唱,還可能以餐桌美味佳肴的方式進回味。學校要高度重視非文化的傳承保護工作,可以結合地方非遺特色,全面對教師、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等師資力量進行整合,為學生開設非遺課堂并將非遺文化引進學校課堂,讓學生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在不斷推動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逐步豐富校園課程。促進非遺文化的校園傳承,讓校園成為非遺傳承體系中的重要場所,巧妙推動非遺與文化藝術的完美連接,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認同感,為學生構建特色非遺舞蹈課程。
比如,學校可不斷深化雙減工作,堅持五育并舉,將手工剪紙、布老虎、武術等項目融入校本課程與課后服務中,通過特色課堂、作品展覽、培訓體驗等多樣化形式推動非遺與學校教育的有機結合。例如,將學校可從地方非遺文化入手,在美術課中為學生開設傳統手工藝品制作,為學生耐心地講解每一個動作細節、每一部件的制作技藝要領,用精湛的制作技藝吸引學生們的濃郁興趣,讓學生們零距離接觸非遺并直觀感受其魅力,在傳承非遺文化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秉承高質量發展目標,為學生們開設繽紛多姿的社團課程,成立民族舞社團、民族食品社等,制作融合非遺的課間操、骰子游戲等,提高學生對非遺文化的關注度,激發骨子里對非遺文化的保護熱情,助力非遺技藝與非遺智慧在新時代煥發旺盛生命力;再如,高校還可以開設非遺文化傳承專業,通過各種非遺文化課程、非遺活動實踐,逐步構建出完整的非遺文化傳承育人體系,將“育德”與“傳藝”相結合,打造出融特色地域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于一體的品牌課程。高校還可以帶領學生尋訪特色民間非遺技藝,為學生定期開展學習培訓傳承項目,引導高校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不斷增強文化自信。高校還可以加強課程思政建設,將非遺文化以課程思政的形式,融入到各個專業,推動高校各專業學生群體成為非遺文化的傳承主體,提升高校學生主體的文化傳承自覺。
五、結語
綜上,非遺文化并非僅是歷史的產物,它更是現今和未來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對文化的自我意識到自我強化,再到堅定的自信,這一系列進程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在這一過程中,傳承人的角色至關重要。他們的生活環境直接影響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和保護程度。因此,保護和傳承非遺的重點在于對傳承人的精心保護和培養。而要真正樹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自信,最根本的是重塑傳承人的自信。
參考文獻:
[1]王瑩,蘭宇.紀錄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作用探討[J].西部廣播電視,2019(19).
[2]陳峰.試論民間非文化遺產創新發展與傳承——以民俗剪紙為例[J].中小學教育,2020(25).
[3]翁裕琳,喬嬌,仝欣,等.數字化背景下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以淮海地區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3(21).
[4]許羽欣.知識產權視閾下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困境與路徑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3(32).
[5]楊薇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保護與創意設計發展研究[J].鞋類工藝與設計,2023(18).
[6]馬文靜,王教慶.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陜西面花的傳承與保護[J].現代食品,2023(17).
[7]周玉華.公共圖書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探討[J].中國民族博覽,2023(16).
作者簡介:史中鈺(1994—),女,漢族,山西蒲縣人,哲學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