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琳


摘 要:隨著“雙減”政策的實施,“減負提質”成為教育教學的目標,這不僅督促著我們的課堂要轉型,還督促著我們的作業也急需轉型.作業必須要擺脫機械重復、枯燥無味、無思維價值的樣態,把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學生的潛能,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放在核心位置.只有設計出形式多樣,能促進學生思維進階的有效作業,才能真正將“減負提質”的教育落到實處.
關鍵詞:減負提質;多樣化;活動性;探究性
什么是作業?《辭海》里給出的解釋為:為完成學習方面的既定任務而進行的活動.由此可見,作業是學習過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學習的鞏固與延伸,而學生、家長、老師口中的這個“作業”,大方向指的是“課后作業”“家庭作業”,國家提出的“雙減政策”“減輕課業負擔”所指的也是這個“作業”.在教育改革的過程中,也曾經有過“不布置作業”的論調,但實踐證明,“不布置作業”是不可取的,作業是學生學好一門學科不可缺少的實踐性活動,是有其獨特的功能的.但作業的量并不是越多越好、越難越好,作業并不等于習題冊、大試卷.隨著“雙減”的真正落實,“減負提質”才是教育最終的追求,需變革的不僅僅是課堂教學,還有作業的設計,作業不應只有“刷題”的樣態,應還原“作業”的活動性.
2011版的新課程標準將原來的“雙基”拓展為“四基”,特別是把基本活動經驗的獲得與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2022版的新課標更進一步提出了“核心素養”的培養,這一發展說明新課程對能力性目標、過程性目標、情感性目標是非常重視的,以及對學生應用意識、創新能力培養的關注與突出.這些目標的發展與指向,其實也是對作業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那種形式單一、機械重復、枯燥無味的作業必將被厭棄,被淘汰,而具有發展性、探究性、開創性的進階作業,必將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促進學生由“學會”向“會學”轉變.
1 適度多樣化的鞏固性作業——進階作業的起點
新課標在不斷地發展變化著,但鞏固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仍是重要任務,特別是小學階段的兒童,正經歷著學習習慣、知識積累從無到有,思維能力從簡單到復雜、從具象到抽象這樣的一個發展過程.鞏固練習可以幫助學生對新的學習過程進行復盤,促進學生內化理解、牢固掌握、溫故知新.但鞏固練習的“量”要適度,形式要多樣,“題海戰術”“機械重復”會讓學生生厭,減退興趣,固化思維.因此,鞏固練習也要精心設計,采用有效多樣的形式:
1.1 基本練習
基本練習,是指圍繞當堂課所學的知識點來設計的練習,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及時的理解和掌握課堂學習的新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形成新技能,及時構建和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可以采用填空、判斷或口述等形式來進行.
如:五下在教學《質因數和分解質因數》一課時,課的末尾進行了這樣一個設疑與判斷的設計(見圖1),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對分解質因數有了更全面的認識.
關于分解質因數,你還有什么疑問嗎?
老師有問題,是不是所有的數都可以分解質因數?
判斷下面的說法對嗎?說說你的理由.
1.2 對比練習
易混知識可以采取對比練習的形式.對于易混的概念,就要在對比練習的過程中,讓學生發現知識間的異同點,這有助于學生準確地理解和掌握知識.
如:四上對于線段、直線、射線的認識,教學時發現,雖然學生知道三種圖形各自的特點,但在運用時,如畫圖或是表述時總會出錯,說明學生還是理解不深、不熟練.
1.3 變式練習
恰當的變式練習,有利于學生對知識舉一反三,思維遷移,利于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促進學生對知識本質的理解和掌握,防止思維定式,套路解題,從而使學生的思維更廣闊,更靈活,更縝密.
如下圖中的兩題:雖然只改變了第一個條件,但第1題是“和倍問題”,第2題是“差倍問題”,畫出的線段圖也是不同的,要加以區分,但在解題思路上其實是有相通之處的.
1.4 糾錯練習
巧妙設計改錯題,可以讓學生在改錯的過程中,一是彌補認識上的漏洞,修正認知的偏差;二是通過分析出錯的原因,加深學生對重要知識點的內化,避免錯誤反復出現.這些錯題最好來源于學生,可以是老師從學生練習中收集來的,也可以是學生自己收集來的.對于錯題的分析可以集體評議交流,也可以小組內互評互議,還可以自我評議分析.對于這樣的學習活動,學生們很感興趣,積極參與.他們會收集、會分析、會指正,還會提出建議.
1.5 操作練習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智慧的鮮花是開放在手指尖上的”.這句話充分說明了動手操作的重要性.操作性練習,通常可以采用兩種類型:第一種是探索型.通過動手操作,主動發現原理,獲取知識.如在探索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方法時,通過對已學圖形長方形的剪拼,從而發現圖形變化前后的關系,然后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方法。接下來的在三角形、梯形面積計算方法的學習中也是通過動手操作,觀察對比,知識遷移,推導出來的.第二種是實驗型.通過動手實驗來加深對知識概念的理解與感悟,比如對“毫升”這個計量單位的感悟,可以設計這樣的實驗:把1元硬幣放在桌面上,用1毫升滴管往硬幣上滴水,數一數大約滴了多少滴?大約是幾毫升水?做這個實驗之前可以先讓學生估計一下,再動手實驗驗證,學生非常感興趣,非常投入,最后對實驗的結果印象深刻.
總之,鞏固性練習是必須的,但不能是無篩選的大量重復性的練習,“超量作業”“無趣作業”一定會抑制學生在作業中的認知投入,這樣既不會出成績,更談不上素養能力的提升.只要確保學生已掌握了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就要把更多的時間與空間放在活動性更強的探究性作業上.
2 富有挑戰的探究性作業——推動作業層層進階
如果說“鞏固性作業”是要完成“下要保底”的這一目標,那“探究性作業”的指向就是“上不封頂”,不是說多出難題,題目越難越好的意思,而是說作業設計要更多地關注學生思維的參與度,引領學生突破限制,學會學習,開啟無限的可能.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而探究性的數學作業,就是讓學生帶著問題或是思考,充分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思維方式,進行探究的學習活動.它有指向、有主題、有探究任務,是圍繞“課本知識點”這個中心,發散性的關聯不同領域的數學知識、數學文化、生活實際等進行設計的.探究性數學作業關注學生整個探究過程,關注探究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學生個體思考的差異,給予學生自由選擇的空間.通過培養學生的數感、邏輯推理、抽象建模、應用創新等核心素養來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雙減”背景下,依據新課標,我們可以根據數學知識本身的特點及學生的心理機制來優化設計數學作業:
2.1 鏈接生活的實踐性作業——促情感進階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特別是小學階段,教材里的各類素材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如果能再輔以實踐性的作業,那學生不只是感受到數學從生活中來,更能感受到生活對數學的需求,實踐性作業打破了封閉、狹小的學習空間,激活了課本“死知識”與學生“活的生活經驗”的聯系,變“紙上談兵”為“身體力行”,變“僵硬的知識”為“有生命力的知識”.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價值,產生主動學習數學,學好數學的積極情感.
實踐性作業在小學的每個年級段都可以設計進行,特別是現在——“雙減”政策的落實,學生的課業負擔少了,有了更多的進行實踐活動的時間,值得我們關注與思考.
2.2 各取所需的分層性作業——促方法進階
提起“分層性作業”,大多數的做法是把學生分成強的和一般兩個級別.所有學生一起做同一份練習,但對學習能力強的學生還設計有一份難度大的提優部分,或者干脆設計兩套難易不一樣的作業,讓學生分別練習,表面上看是分層練習了,但這樣的做法有許多不妥之處。一是不良的標簽影響.學生容易產生“我就是學習能力弱”的這種不良的心理暗示,有失教育的公平性;二是在實施中,能力強的學生越來越不愛做提優作業,原因一是增加了作業量,二是提優題耗費的時間長,小學生畢竟年齡小,玩心重,看著別的同學已完成作業去玩了,心理上反而羨慕起來.
那怎樣設計“分層性作業”呢?筆者的設計是所有學生同練一份綜合作業,如果計算題出錯較多,下次就完成計算類作業;如果是作圖題出錯較多,下一次就完成作圖類作業;如果是圖形題出錯較多,下一次就完成圖形類作業.如果這份綜合作業完成很好,正確率高,就免寫作業一次.這樣一來,誰做什么樣的作業并沒有固定,只要學生努力,都可以只做綜合卷,這是作業量最少的,也是最榮耀的.學生的練習各取所需,有針對性,還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能動性,提升學生自我的效能感.
其實“錯題整理”也是“分層性作業”的一種,收集自己的錯題,分析出錯的原因,再針對自己的弱項進行專項練習,各取所需的練,強于“大鍋飯”練習,省時省力,還有效.
作業分層的目的不是固化學生的認知水平,而是要激發學生的自我能動性,促動學習方法的進階.這正是“減負提質”對老師提出的新的思考:如何用更少的作業量,更有效的反饋,達到優質的學習效果.
2.3 學以致用的探究性作業——促思維進階
學習數學知識不是簡單的記憶和模仿,而是要學以致用,善發現,再創造.走出課堂,投入生活,在具有一定探究性的問題引領下,以積極的心態,調動自身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思維方式,嘗試解決新問題,同化新知識,建構新知識.在這樣的一個探究過程中,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判斷、推理等數學思維能力齊上陣,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創造性等等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與進階發展.
探究性作業應該是一個“長”作業,不是一兩天、短期內能完成的.過程性是探究性數學作業的主要特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從自身經驗出發,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表達、去判定,選擇合理的方案,自由度、選擇性更強,更能將個體思考的差異表現出來.如果說數學習題的答案是客觀的、標準化的,那么探究性作業的關注點則是看重過程,欣賞差異.
2.4 活學活用的綜合性作業——促能力進階
新課標指出要培養“四能”,即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又提出了十個核心素養: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數據分析、運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這些能力、素養的落實,單靠幾份練習卷、挖掘難題、反復刷題的封閉式的紙上談兵是不可能做到的.為什么歐美一些中小學生的數學比我們簡單,但科研成果卻很突出呢?因為他們的數學教育更側重于知識的動態掌握,注重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習慣和能力.那我們的作業改革是不是也要趕緊“動”起來,怎么動?簡言之,就是要讓學生把數學知識當作“工具”,活學活用起來.因此設計“綜合性作業”就顯得非常重要.
總之,在“雙減”背景下的新課改,不僅要改課堂教學,也要改作業布置,“作業布置”要轉向“作業設計”.作業設計不僅要關注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更要關注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情況;不僅要關注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探索研究的過程,關注學生情感、態度、素養能力,關注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終身發展.
參考文獻:
[1] 戴曙光.簡單教數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2] 賁友林.學生視野中的小學數學[M].南京: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20.
[3] 方臻,夏雪梅.作業設計:基于學生心理機制的學習反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2.
[4] 雷玲.名師作業設計新思維[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5] 劉善娜.這樣的數學作業有意思——小學數學探究性作業設計與實施[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