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亦冰
摘 要:學生良好的數學表達能力體現于數學交流和數學思維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形成取決于合理的經驗積累.日常教學實踐中,教師有意識地通過問題情境、多元表征和范式訓練等方式可以強化經驗的訓練和積累,對學生良好數學表達能力的提升至關重要.
關鍵詞:數學表達能力;問題情境;多元表征;范式訓練
數學表達是師生互動和生生交流的基礎,理性而精煉的數學表達能力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思考、更流暢地交流,可以讓數學學習更高效、更深入.學生數學表達能力的提升過程是通過適當引導、規范語言訓練等方式,讓學生掌握好運用數學語言表達自身想法的方法,獲得表達能力的逐步提高,逐漸豐富語言水平,最終能達到正確合理、自主靈活表達的過程[1].而在此發展過程中,有效的經驗支持對于能力的提升至關重要.
1 問題情境是促進表達能力萌發的基礎
問題可以激起學生表達的欲望,好的問題更是促使學生“融入”課堂活動、積極表達的助推器.這就需要教師基于數學知識的本質,創設學生喜歡的、激活數學思維的問題情境,促進良性對話機制的形成,讓學生輕松愉悅地探索問題,自主自發地進行表達,為表達能力的萌發打下堅實基礎.
案例1:分數的初步認識(二)
本節課教師設計了大問題板塊教學,以下為第一板塊:為什么都是這一盤桃的二分之一?
師:為什么?
生1:我認為這里的每盤桃都是平均分為2份,不管一盤有多少個,即便是20個,也是將其平均分為2份,其中的一份就只能是它的二分之一.
生2:是的,即便這盤桃有100個,平均分為2份,每一份也只能是這盤桃的二分之一.
生3:我有新發現,如果是雙數,平均分為2份,那每一份即為它的二分之一.
師:生3有了新的想法,他認為雙數才能成立,那這盤桃的個數若為單數,它的二分之一還能表示出來嗎?(學生陷入沉默,一些學生在思考后有了想法)
生4:單數有何不可?若這盤桃有3個,那就將其中1個桃分為兩半,則其中一份就是一個半.
生5:我認為無論多少個都可以.
生6:不管多少個都可以想象成一個大大的桃子,將其平均分為2份即可.
師:生6的想法很有創意,其實不管多少個,我們都可以將其看作一個整體……
以上教學片斷中,教師從教學重難點著手,基于具體學情創設指向核心概念的大問題情境,讓學生從自己已有的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出發去理解和感知分數,在學生親歷了思考、探索、猜想、傾聽、爭辯、討論等學習過程后,抽象的數學概念從模糊走向了清晰,知識的本質逐漸顯露頭角.這里,也正是因為教師給予了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讓他們的全身心都處于主動學習的興奮之中,使得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自然萌發.
2 多元表征是強化理性表達的籌碼
數學表達具有學科性這一點毋庸置疑,那么除去清晰表達,還需從數學學科本身出發,聯系多種數學語言,通過多元表征來強化理性表達.這就需要教師利用好文字語言的直接和圖形語言的直觀,讓學生理性探尋適當的表達形式,清楚表達自己的觀點,形成豐富的表達方式,提升自身的數學學習能力.
案例2:5的倍數的特征
師:下面我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5的倍數只看個位?
生1:可以舉例,例如10,首先1+0=1,然后呢,然后……
師:你們明白生1的意思嗎?盡管不太明白,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的發言中有可取之處,是什么?
生2:可以舉例.
師:非常好,你們覺得這個辦法好不好?
生(齊):好.(大家都向生1投去贊許的目光)
師:不過,下一次在思考的同時我們還需要考慮一下表達的方法,這樣就完美了!有沒有其他同學替他來表達一下呢?
生2:首先列舉一位數,即5×1=5,5是5的倍數;接著列舉兩位數,即5×2=10,10也是5的倍數;然后列舉三位數,如125除以10,商是12余5,5是5的倍數,可見125也是5的倍數.
生2:我知道,生1所說的就和位值原理類似,就是將一個數拆分……
師:能到講臺上來給大家講解一下嗎?(在教師的邀請下,生2大膽上臺示范并講解)
生2:例如3255,可拆分為3250與5,我們都知道3250是10的倍數,10又是5的倍數,因此只需考慮個位上的5就可以了.
師:你們給予了如此熱烈的掌聲,應該是大家都聽懂了,誰來說一說你為什么鼓掌呢?
生3:我覺得他運用列舉法講解得很有道理,也很有條理,而且他用的是10的倍數講解的,我覺得很好.
師:生2的確表達得很好,那對于他的想法你們還有補充的地方嗎?
生4:假設一個四位數是abcd,即abcd=1000a+100b+10c+d,因為1000a、100b、10c均為10的倍數,而10自然是5的倍數,所以它們就都是5的倍數,最后只需要考慮個位上的d是否為5的倍數即可.(教室里再一次掌聲如雷)
本節課中教師拋出的問題難度較大,因此需要極好地引導和表達.從而在教師的循循善誘下,學生經歷了拾階而上的表達歷程,從文字語言到圖示語言,并借助于算珠,最終完成了運用符號表示四位數的嚴密推理過程,真正意義上完成了經驗歸納到邏輯推理的進階.此處,從生1的表達不清,到最后生4的清晰表達,離不開教師為學生打造的展示舞臺,也充分展現了多元表征下學生數學語言的智慧.
3 范式訓練是精煉表達的保障
數學表達能力的形成與提高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一以貫之地系統培養.小學生正處于數學語言訓練的關鍵期,他們的數學表達往往缺乏條理且呈現碎片式,而小學生模仿能力很強,提供范式訓練對于他們精煉表達十分有效[2].因此,每一節課中,教師需要以自身精準的表達范式和精煉的數學素養為指導,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表達范式,讓學生在長期的熏陶下培養良好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
案例3:認識平均分
問題:如圖1所示的12根小棒,你覺得還可以如何平均分?
活動設計:
活動1:圈一圈,并記錄你的所思所想.
活動2:組內4人先每人思考一種分法,后相互交流.(交流過程中可以這樣去表達:我是這樣分的……我認為這就是平均分,因為……)
師:在探討之后,你們一定有很多想法,誰愿意先來說一說?
生1:我是這樣分的,將12根小棒按照每份1根分,可分為12份.我認為這就是平均分,因為每一份都是1根,都一樣多.
生2:我是這樣分的,將12根小棒按照每份2根分,可分為6份.我認為這就是平均分,因為每一份都一樣多.
……
師:你們已經有了每一份1根、2根、3根、4根、6根的思路,那每一份5根可以嗎?
生3:如果5根5根地分,兩個5根就是10根,還有一份只有2根了,那么就不是5根了,所以這樣分不是平均分.
表達訓練時,教師的范式引導是學生精確表達的保障,它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言之有理的語言模式,也可以促進學生養成說理的好習慣,還可以極好地孕育思維素養[3].這是一個推動學生精準表達的案例,案例中教師為學生打造了生動活潑的數學活動,同時也給予了學生正確的范式引導,為學生的表達提供指引,這樣學生就學會了用精準的數學語言表達出數學規律,同時也能在精準表達中反思思維過程,深化對新知的認識和理解,引發更多領悟.
總之,提升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在數學教學中有目的、有意識地加以訓練,讓學生在解決問題、多元表征和范式訓練中獲得良好表達的方法和經驗,以提高數學表達能力,讓數學學習更有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樹臣.論形成和發展數學能力的兩個根本途徑[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02(9):11-13.
[2] 萬小燕.傾聽學生的思維——淺談數學表達能力在高中數學中的有效培養[J].中學數學,2018(9):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