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楚楚



【摘要】目的:觀察子宮肌瘤患者采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與傳統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進行治療的效果。方法:選取120例子宮肌瘤患者開展分組研究,參照組60例接受傳統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進行治療,研究組60例接受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進行治療。觀察對兩組的治療效果。結果:研究組的手術指標、并發癥發生率、術后恢復效果以及復發率均優于參照組(P<0.05)。結論:對子宮肌瘤患者采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進行治療,相比傳統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有著明顯的優勢,能夠有效減輕對患者的機體創傷,強化對并發癥的預防效果,促使患者能夠更好的恢復。
【關鍵詞】子宮肌瘤;術后恢復;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傳統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并發癥;治療效果
To compare the different effects of laparoscopic myomectomy and traditional laparo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hysteromyoma
CAO Chuchu
Nantong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enter, Nantong, Jiangsu 226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laparoscopic myomectomy and traditional abdominal myomec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uterine leiomyoma. Methods: a total of 120 patients with hysteromyoma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60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hysteromyomectomy and 60 patients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laparoscopic hysteromyomectomy.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Study Group was superior to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Operation Index, complication rate, postoperative recovery and recurrence rate(P<0.05). Conclusion:laparoscopic myomectomy has obvious advantages over traditional open myomec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uterine leiomyoma, which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physical trauma to the patients, strengthen the prevention of complications, so that patients can better recovery
【Key Words】Hysteromyoma; Postoperative recovery; Laparoscopic myomectomy; Traditional abdominal myomectomy; Complications; Therapeutic effect
子宮肌瘤是婦科的常見病,近些年來在臨床上的發病率較高,導致患者發病的主要原因為子宮平滑肌細胞增生,并有少量纖維結締組織的支撐。鑒于子宮肌瘤的發病原因尚不清楚,可能與正常肌層細胞的變異、性激素與其他因素相互作用有關,在發病早期,大多數病人并不表現出比較顯著的臨床癥狀,按肌瘤的生長部位和大小,少數病人可表現為腹腔壓迫、月經期變長和月經量增加等。同時有些病人會有明顯腹痛,甚至會導致不孕、貧血和流產,對其生活質量以及家庭和諧均有較大影響,需要在確診后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目前,臨床上多采用手術式的方法對子宮肌瘤的病人進行治療,包括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和常規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這兩種術式各有利弊,但是在實踐中,不同術式對于病人近遠期療效之影響,至今仍無一致結論[1-3]。有鑒于此,本文旨在對比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和傳統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臨床療效,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婦科于2020年9月—2022年4月期間收治的120例子宮肌瘤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雙色小球法完成平均分組。參照組60例接受傳統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進行治療,年齡28~51歲,平均年齡(37.2±6.3)歲,病灶個數1~6個,平均病灶數(3.5±0.5)個,病灶直徑2.1~9.2cm,平均直徑(5.7±0.9)cm,其中多發性肌瘤36例,單發性肌瘤24例,發病部位:肌壁間肌瘤34例,漿膜下肌瘤26例;研究組60例接受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進行治療,年齡28~51歲,平均年齡(37.2±6.3)歲,病灶個數1~6個,平均病灶數(3.5±0.5)個,病灶直徑2.1~9.2cm,平均直徑(5.7±0.9)cm,其中多發性肌瘤38例,單發性肌瘤22例,發病部位:肌壁間肌瘤32例,漿膜下肌瘤28例。對比兩組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病人都要求在月經干凈后3~7d內施行手術,并且手術前患者也需進行一系列檢查,為明確病人子宮肌瘤發生部位,數目及大小。參照組患者接受常規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手術前,指導病人進行腸道準備,定期消毒和鋪巾,采用脊椎麻醉結合硬膜外麻醉,術后采取平臥位,在下腹中央或恥骨結合以上3cm處選一長約10cm橫切口,將皮膚,皮下脂肪層層剖開、腹直肌前鞘開放入腹膜,充分顯露子宮;再縱行切口切除子宮肌瘤,連續縫合瘤腔,皮下包埋;手術結束后切口閉合,切除后組織送入檢驗室進行檢測;手術后使用抗生素給病人抗感染。研究組行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在術前指導病人進行腸道準備,定期消毒和鋪巾;病人在氣管插管下靜息復合麻醉,麻醉成功時協助病人采取頭高臀低的體位;于臍緣正上方作長1cm左右縱行切口,經切口穿刺充二氧化碳氣體并設置氣腹,并且保持腹壓13~15mmHg;穿刺孔內放置10mm套管針,置于腹腔鏡下確定患者的病灶位置以及周圍情況;位于左和右前上棘之間2cm、在平臍左6cm處作手術切口并分別放置套管針;將6U垂體后葉素和2mL(濃度0.9%)氯化鈉注射液分別注入子宮肌瘤周圍宮體,繼續切開直至肌瘤形成,在齒爪鉗和吸引器的輔助下,瘤體鈍性脫離;完全去除肌瘤之后,用倒刺縫線持續縫合子宮肌層,在腹腔鏡旋切器的輔助下切除肌瘤;在完成以上作業之后,用雙極電凝止血治療及盆腔沖洗;手術后使用抗生素給病人抗感染。
1.3 觀察指標
(1)手術指標:在兩組接受治療時,記錄其術中出血量以及手術時間。(2)術后恢復:在兩組術后,統計其首次肛門排氣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以及住院時間。(3)術后并發癥:在兩組術后,觀察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4)術后復發率:在兩組術后,對其進行為期6個月的隨訪,觀察其是否出現復發的問題。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手術指標對比
研究組的術中出血量以及手術時間均少于參照組(P<0.05),見表1。

2.2 術后恢復效果對比
研究組的術后恢復效果優于參照組(P<0.05),見表2。

2.3 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研究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參照組(P< 0.05),見表3。
2.4 術后復發率對比
研究組的術后復發率低于參照組(P<0.05),見表4。

子宮肌瘤多見于30~50歲婦女。根據統計,育齡婦女子宮肌瘤的發生率高達25%。臨床上對子宮肌瘤發病機理尚不清楚,但是,經過大量臨床實踐研究還發現,子宮肌瘤的發病與病人雌激素水平變高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4-5]。同時激素代謝過程因受機體高級神經中樞的支配,側面看,子宮肌瘤的發病還可由病人神經中樞的活動所驅動,當然,臨床認為部分病人出現子宮肌瘤,還和細胞遺傳學異常有密切的關系。有學者提出,本病的發生和發展,主要與平滑肌細胞突變和局部生長因子含量異常相關。另外,多數子宮漿膜下肌瘤病人并不呈現較明顯臨床癥狀,甚至有癥狀和肌瘤長在什么地方、肌瘤變性與其他有關,比較大的壁間肌瘤、黏膜下肌瘤,比較常見的病癥是月經出現變化,例如經期延長,經量增加。伴子宮肌瘤的繼續擴大,病人還可表現為腹部脹痛,腰酸背痛等、壓迫及其他癥狀本病患者可有不正常月經量表現,但是癥狀不典型,大多數病人是在體檢中得到診斷的[6]。目前,對于子宮肌瘤的治療,大多采取手術方式,經手術摘除肌瘤,能使病人子宮功能及生育功能得以保存,保留了盆腔解剖結構的完整性。但開腹子宮肌瘤術是目前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手術方式,采用該方法,其優點特點是操作方便,經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手術視野更清楚、可以通過手直接接觸到深部微小病灶,以免肌瘤殘留,非常適合處理肌瘤體積比較大病患,無腹腔鏡手術可比。但是開腹手術有腹腔暴露時間過長的問題,手術時引起創口大,容易造成盆腔粘連,切口感染的問題,在手術治療時會破壞肌瘤鄰近組織的缺點,很容易對病人的機體內環境造成影響,加劇對患者的機體損傷,手術后恢復較慢,容易出現感染,腹脹等并發癥,對病人術后恢復不利[7]。

總之,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是一項行之有效的治療技術,能為病人病灶清除提供基礎,在患者治療中水平控制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并可減少病人治療期間的手術時間,大幅減輕其機體創傷,從而加快其術后恢復速度。同時,手術后復發率較低,因此可以在這種術式的幫助下對病人進行治療。
參考文獻
[1] 全歡.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與傳統開腹子宮肌瘤術治療子宮肌瘤臨床效果的比較研究[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20,13(21):158-160.
[2] 夏少鋒.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與傳統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的效果比較[J].中國當代醫藥,2019,26(17):108-111.
[3] 岳紅,郝愛琳.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與傳統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的效果比較[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20,5(26):89-91.
[4] 張亞麗.傳統開腹手術與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效果比較[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7,8(22):69-70.
[5] 穆紅茹.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與傳統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患者的臨床效果比較[J].醫療裝備,2022,35(8):88-90.
[6] 張靜.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與傳統開腹子宮肌瘤術治療子宮肌瘤患者的臨床效果比較[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7,12(5):131-133.
[7] 魯予靜.比較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與傳統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巨大子宮肌瘤的臨床效果[J].臨床研究,2021,29(2):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