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秋妮(甘肅:正寧縣北辰小學)
在小學數學作業設計過程之中,部分教師沒有遵循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作業設計以題海戰術為主,導致數學作業設計過于簡單,學生作業壓力較大。久而久之,會打消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數學作業是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再認識,能夠起到鞏固復習的作用,也能強化學生的數學思維。在“雙減”背景下,對于農村小學生,教師設計數學作業的時候,需要與“雙減提質”的精神相吻合,引導學生在作業中主動思考與主動探究,形成以少勝多的模式,進一步體現數學作業的價值。
眾所周知,小學數學多為基礎知識與基礎計算,在諸多農村地區,數學教師布置數學作業時,會針對基礎性的數學知識設計作業,數學作業量比較多,多為題海戰術。這樣一來,學生在課下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同時作業多為重復性內容,時間一長,學生會產生抵觸心理,學習質量也會有所下降,甚至作業量過多還會擠占學生的課余時間,對學生全面成長具有一定的影響。
據調查與分析,農村小學數學作業呈現統一性,這是當前值得考慮的問題之一。顧名思義,統一性作業,是指數學教師設計作業的時候,沒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也沒有從學生個性化角度出發,所設計的作業具有統一性。這種做法具有負面作用,“一刀切”的模式下并未考慮基礎較差的學生,也沒有考慮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從而無法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作業需求,對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造成阻礙。
小學生年齡比較小,在農村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中,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快樂作業,要將趣味性融入其中。但是現階段部分農村教師并未認清這一點,導致作業缺乏趣味性,無法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另外,大多數數學作業內容比較單一,重復現象明顯,學生每天機械地完成作業,從而出現抗拒心理。另外,因缺乏趣味性,學生將作業視為負擔。這不僅不符合“雙減”的基本要求,也無法讓學生投入數學學習,感悟數學魅力。
農村小學數學作業還存在作業缺乏深度的問題。部分教師在設計作業時,以基礎知識為主,僅僅讓學生對課堂知識進行簡單回顧。這種作業能夠滿足教學要求,但是無法推動學生的長遠發展,而且與核心素養培養理念背道而馳,也無法從學生個性化角度出發,實現對數學知識的深度研究與全面拓展。
如上文所言,在傳統模式下,作業數量比較多,會讓學生產生抵觸心理,導致課業壓力負擔加大。要積極落實“雙減”政策,實現農村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優化與創新。這樣不僅能夠合理地調整數學作業的數量,而且還能以豐富的作業內容,開闊學生的視野,真正地實現減負的目的。在個性化作業設計過程之中,教師要調整作業的數量,將數量變為質量,轉變學生對數學作業的看法,減輕學生的負擔與壓力,幫助學生在數學的海洋中遨游。
在農村小學中,每一個班平均為40 人,但任課教師只有一位。這種情況下,數學教師沒有大量的時間與精力進行個性化作業的設計,也無法顧及學生之間的差異性。而“雙減”政策的落實,能夠有效地改善這一現象。教師要加強對“雙減”的認識,并遵循人本理念,從不同的角度出發,設計個性化作業,并基于學生的差異性展開作業分層設計,讓學生在作業中鞏固知識,滿足自己的學習需求,也能于無形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毋庸置疑,“雙減”背景下,農村小學數學個性化作業設計可以提高其趣味性,在循序漸進中促使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數學教師可以從學生的興趣、學習現狀等不同的角度出發,全面構思,優化題型,將數學作業的內容變得多樣且豐富。另外,還能打破傳統枯燥且乏味的形式。題目不僅變得具有趣味性,而且還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學生能夠在做作業的過程中,開動大腦,進而消除抗拒心理。
在“雙減”背景下,為進一步實現農村小學數學個性化作業設計目標,要依據要求,降低作業的數量,采取多樣的方式,以此滿足“雙減”要求。其中可以設計應用性作業,將作業與學生的生活相互關聯,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做到舉一反三,學以致用。另外,這種作業方式具有開放性,并非僅僅局限于書面作業,可以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分析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提高動手能力、實踐能力、應用能力,并加深對數學的印象,積極參與到數學學習之中去。比如,在學習“多邊形的面積”知識之后,數學教師為學生設計應用型作業,讓學生在課下時間幫助自己的爺爺奶奶或爸爸媽媽,用籬笆圍出一個梯形的養雞場,并且在已知籬笆長度的情況下,對其面積進行計算。這種具有應用性的作業方式,可以讓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生活相互關聯,在減少書面作業的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更好地完成作業,實現個性化發展。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統一性的作業會讓學生對作業有所抵觸,并且也沒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導致作業效率不盡如人意。在新時期,農村數學教師要正確認識學生之間的差異,有針對性地設計分層性作業。教師可以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加強對學生的調查與分析,將全班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層次,并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不同難度的作業,比如,學困生以基礎性作業為主,學優生則以拓展性作業為主。如此能夠擴大作業的應用范疇,也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作業需求。此外,在設計分層作業的時候,數學教師還要將作業的開放性充分展現,引導學生從自身出發,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比如,在學習“圓”相關內容之后,教師可以采取分層性作業的方式,將作業劃分為基礎性與拓展性兩個方面,讓學生自行選擇。基礎性作業主要以圓的概念以及基礎知識為主,拓展性作業則是在基礎概念上實現知識的延伸,讓學生深度理解與全面掌握。通過增加作業的層次,能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成績,實現個性化發展。
只有讓小學生對作業產生興趣,才能增強做作業的動力。為此,在“雙減”背景下,教師要為學生設計具有趣味性的作業,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數學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全面分析,并做好作業內容的優化與調整,基于學生角度,從多方面入手,融入興趣點,引導學生積極完成作業。另外,從屬性上分析,小學數學具有邏輯性,在設計作業的時候,可以采取多樣化的問題,以提高學生的興趣。可以設計圖文并茂的圖片作業,或者設計與家長共同完成的親子作業,這些作業均具有趣味性,可以讓學生收獲更多的成就感。比如,在學習“圖形的運動”知識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準備七巧板,對課堂上所講授的內容展開回顧,利用七巧板進行圖形的平移或者旋轉,然后讓學生在方格紙中畫出圖形運動的位置。這種作業形式具有趣味性,也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促使學生發展數學思維,讓學生對圖形運動知識有更加全面的認識。或者在學習“方向與位置”知識之后,教師可以設置親子家庭作業,并與家長進行溝通,讓家長在家庭教育中指導學生判斷方向與位置,增強學生學習的動力。
在傳統模式下,教師所設計的作業僅僅局限于教材,以基礎性知識為主。在“雙減”背景下,農村小學數學教師,不僅要遵循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還要從長遠角度進行考慮分析,為學生創設具有綜合性的作業,推動學生的個性發展。在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展開綜合能力的培養,增加學生數學作業設計的深度,提高學生興趣,激發學生數學思維。此外,在作業形式上也要實現創新,不僅要以基礎知識為主,還要添加更多具有拓展性的內容,讓學生隨時隨地展開思考與分析。比如,在學習“比例”內容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對生活中較為常見的比例進行歸納與統計,然后計算出比例數據。這種作業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展開思考與分析,對比例有更加全面的認識。
綜上所述,在“雙減”背景下,農村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要一改傳統模式,實現作業設計理念的創新,還要從多個角度出發,為學生創設具有趣味性、綜合性、應用性的作業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完成作業,在作業中加強探究,發散數學思維。如此才能真正響應“雙減”的號召,真正落實“雙減”政策,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