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教育在鄉村振興中發揮著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并在助力鄉村振興方面具有獨特的資源優勢。高職院校要整合專業資源,優化涉農專業,助力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積極開放各種教育教學實踐平臺,助力鄉村振興人力資源開發;組織安排“雙師型”教師傳授新思想、促進新技術進村入戶,助力農民綜合素質提升;組織學生開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與產業致富幫扶相結合的志愿服務,助力鄉村文化、組織振興;開展面向“三農”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真正成為扎根于鄉村、實踐鄉村振興的人才。
[關鍵詞]高職院校;鄉村振興;價值;資源優勢;路徑
[作者簡介]張虹(1975- ),女,江蘇連云港人,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講師。(江蘇? 連云港? 222006)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題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路徑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1SJB0917,項目主持人:張虹)
[中圖分類號]G71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3)06-0047-05
引領鄉村振興的第一資源是人才,加大培養涉農各類人才應納入各級黨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的重要工作議程。作為負責培養高素質、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實用人才的高職教育,面向農村開展涉農職業教育,在新時代鄉村振興工作中發揮著重要功能。一方面,要充分發揮高職院校在鄉村振興中的基礎性作用,利用其教育資源優勢,調整完善辦學布局,優化涉農專業設置,創新教學培訓方式方法;另一方面,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將實用知識技能輸送到農業生產生活中,將推動鄉村產業快速發展和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統籌起來,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助力鄉村振興已經成為新時代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的現實使命和歷史擔當。
一、高職教育助力鄉村振興中的作用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當前,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離不開高職院校高素質人才的培養,高職院校可以通過開展多層次教育培訓提升農業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提高從事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工作人員的個體能力,通過開設多專業學歷和非學歷教育培養鄉土文化人才。
黨的二十大報告還指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高職院校助力鄉村振興,可以通過涉農專業辦學優勢與縣域經濟相結合,因地制宜選準現代農業主導產業,利用特色資源和優勢資源,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打造農業產業新業態,以校企合作模式培育特色優勢龍頭企業,推動全產業鏈發展;通過產業鏈拓展,延伸產業增值增效空間,為農民群眾創造更多就業創收的機會,是農民群眾走向脫貧不返貧、勞動致富的新道路;精準對接社會相關行業產業,與各單位形成合力,共同落實好農業產業幫扶政策,發展新農村的新產業新技術,通過產教融合機制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農民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主體,一方面,需要增強農民的技術技能水平,推動其投身鄉村產業振興;另一方面,需要發展農村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對農民的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廣大農民的精神力量和價值追求,真正成為扎根鄉村干事創業的人。只有這樣,鄉村振興才能落到實處。據教育部發布的《2022年中國職業教育發展白皮書》統計,我國高職院校70%以上的生源來自農村,高職院校的農村在校生既是每一個農民家庭脫貧致富的希望,也是鄉村振興的生力軍。目前,高職院校不斷提升涉農人才培養規格,堅持立德樹人,打造全領域覆蓋、多層次兼顧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高職院校既注重專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又注重先進文化價值引領,在培養學生學有所成的同時,注重將學生塑造為真正愛農業、愛家鄉、扎根農村的高素質人才。綜上所述,高職教育在鄉村振興中發揮著基礎性、戰略性的支撐作用。
二、高職院校助力鄉村振興具有獨特資源優勢
(一)培養機制的資源優勢
高職院校既承擔著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高質量人才的責任,同時也擔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應用型專門人才的特殊使命。這表明高職院校在服務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利用德技并修的獨特育人機制,具有兩重教育優勢:一方面,高職院校可以培養學生面向農民群眾傳播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知識體系,培養學生將自身所學的專業技術技能服務于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另一方面,高職院校通過引導教師與學生積極參加鄉村振興實踐活動,向農民群眾學習,接受和感悟農民群眾的精神力量和智慧能力,實現弘揚社會公德以及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傳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專業技術技能的教育目標,為鄉村振興培養高素質涉農專業技術技能人才。
(二)辦學模式的資源優勢
與普通高校辦學模式不同,高職院校辦學要面向市場、面向實踐,在人才培養過程開始前深入了解勞動力市場和產業需要,在培養全過程中注重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面向市場辦學,服務區域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根據產業市場的新業態、新變化,調整專業設置,開展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教學實踐活動,提高辦學質量以促進產業發展和技術進步。為此,在教育教學方法上要對接社會、對接企業,融合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要突出與社會勞動、企業生產緊密結合,組織學生走向社會、走向企業重點開展各項實踐教育教學活動,充分體現出高職院校辦學的服務性、實踐性的特點。高職辦學具有連接鄉村與行業產業的資源優勢,能契合鄉村產業振興打造特色優勢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需求。高職院校服務鄉村振興,能夠發揮專業課程實踐教學過程中具有的較強企業化和實踐性的資源優勢,以及學生志愿服務具有的專業技術技能優勢,通過組建學生新時代鄉村振興志愿服務隊、組織安排各專業學生走進鄉村大地等有針對性地開展系列服務,滿足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發展和生產專業技能提升的雙重需求。
(三)“雙師型”師資的資源優勢
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一直是促進鄉村教育發展過程中最為寶貴的資源,也是鄉村教育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因素。隨著我國高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改革的推進,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教師已經成為同時具有理論教學能力和職業實踐指導能力的“雙師型”教師。組織“雙師型”師資隊伍建立鄉村振興志愿服務隊伍,對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農民群眾,定期開展科學理論宣講、政策咨詢、思想道德、文化價值教育等精神文明實踐服務,能夠滿足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時,對接生產一線農民群眾,開展指導縣域現代農業產業振興、新農村致富興業、生產生活技術技能提升等物質文明實踐活動,能夠解決鄉村產業振興發展中的具體問題和實際困難。“雙師型”教師志愿走入鄉村為農民群眾服務,引領農民群眾進行精神文明實踐和鄉村產業振興實踐指導活動,能夠真正實現理論宣講與技能傳授的高度統一。
(四)學科專業面向“三農”的資源優勢
隨著“雙高”計劃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意識到學校內涵建設與專業學科建設的重要性并加大了投入成本,這使得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在很多學科和專業上具有推動鄉村振興的獨特教育資源優勢。部分產教融合程度高、專業建設水平高的高職院校開設的文化、藝術等專業課程,能夠發揮傳承、創新縣域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服務于農村精神文明實踐活動的“以文化人”的使命,推進鄉村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高職院校涉農專業應利用課程體系、教材體系和專業標準等教學資源,針對鄉村群眾生產生活中的短板和困難,面向“三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優化涉農專業建設資源配置,調整辦學專業結構。根據農村市場需求導向推動技能型人才就業創業,貼近“三農”培養專業門類齊全、具有縣域特色的技術技能人才,助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服務于鄉村經濟社會發展。要大力開展農民群眾的專業技術技能教育培訓,促進其拓展更多的創業就業技能本領,盡快實現其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時,通過特色產業致富實踐,帶動農村精神文明創建走向深入。
(五)校內教育教學實踐多元化資源優勢
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的校內思想政治課程、課程思想政治的實踐教育基地、各專業實習實訓的教學基地等,具有獨特的多元化教育資源優勢。優化整合配置校內黨的創新理論、思想道德與法治、中國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和專業實習實訓基地、虛擬仿真教學基地等,向縣域內農民群眾開放服務,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思想道德、文明法治教育服務平臺建設和技術技能教育培養平臺建設,能夠更好地服務農民群眾的思想道德、主流價值、文明法治素質提升,引導帶動其根據自身需求接受系統性農業產業技術技能培訓,促進兩者實踐活動融為一體,把參加校內教育基地精神文明實踐活動和開展校內技術技能教學培訓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參加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和投身產業振興的技術技能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三、高職院校助力鄉村振興的實施路徑
(一)整合專業資源、優化涉農專業設置到縣上,助力鄉村特色產業發展
高職院校肩負著傳承技術技能、培養創新創業能力強的多樣化人才的重任。發展涉農職業教育,能夠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全力推動鄉村產業發展。要整合專業資源融入鄉村特色優勢產業中,面向“三農”市場設置專業,把高職教育辦到廣闊鄉村大地上,優化、拓展涉農專業設置,精準提高供需兩端匹配度,為鄉村產業振興儲備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厚植鄉村產業發展人才支撐,把優勢專業資源轉化為更多優勢產業。
首先,高職院校應發揮獨特的專業資源優勢,傳承、挖掘、保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力縣域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人文價值、智慧力量、道德品質,服務鄉村文化傳承和產業創新,推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市場、創業就業市場的振興和繁榮。其次,高職院校要調研并掌握具有縣域文化特色的傳統手工技藝、音樂、戲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與發展狀況,因地制宜深度整理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設置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專業,整合配置學校現有文化、藝術等專業課程資源,創設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體系。最后,高職院校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要共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專業師資隊伍,聘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民間藝人、能工巧匠等各類鄉土人才,并與校內承擔非遺文化傳承的專業教師通力合作,組織編寫非物質遺產文化技藝和專業技能融會貫通的精品課程、在線開放課程,創新實踐教材與授課體系,打造人才培養新機制。此外,在激發師生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術技能的同時,還要不斷推動符合新時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需求的技術技能探索與創新,及時向農民群眾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創新技藝,推廣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時代價值和人文精神,提升地方文化底蘊,增強文化自信,促進其與鄉村振興、文化產業共同發展,帶動地方文化市場大開發、大繁榮,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農民群眾創業就業的同向同行,不斷滿足農民的精神需求和物質需求。
(二)積極開放各種教育教學實踐平臺,助力鄉村振興人力資源開發
高職院校要針對縣域加快鄉村產業振興和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實際需求,積極開放校內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基地,專業教學實習實訓基地,虛擬仿真教學基地,學生文化活動展館、場所等實踐教育教學資源,有計劃、有組織地吸引一批學習潛力較大、學習愿望較強的農民群眾,開展進校園學習培訓系列活動。
一方面,高職院校應組織安排農民群眾實地參觀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基地,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信息化、智能化宣傳教育。通過師生深度義務講解,促使農民群眾體驗中國思想、中國智慧、中國文化,在打造精神文明建設宣傳教育平臺的同時,不斷提高其政治思想、道德文明、科學文化素養。另一方面,高職院校應組織安排農民群眾實地參觀學校涉農專業實習實訓基地的生產車間和技術流水線、產品工藝,通過涉農師生對技術技能的深度義務傳授和指導,開展涉農智能機械裝備、農林種植、農業工程等專業實用技術技能的全過程培訓,制訂并完善涉農專業培訓方案、專業培訓教學標準、培訓證書考核標準,打造技術技能傳授服務平臺,提高其專業技能水平和動手能力,打造知識技能型鄉村產業人力資源,為全面促進鄉村振興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撐。
(三)組織安排“雙師型”師資傳授新思想、新技術進村入戶,助力農民綜合素質提升
高職院校要開展教師志愿服務鄉村振興行動,發揮高職院校教師的理論學識和專業實踐指導“雙師型”優勢,將組建教師志愿隊伍組織工作納入學校黨建和思想政治常態工作中。要以黨總支、黨支部為組織單元,建立理論宣講、政策咨詢、思想道德、文化價值教育與指導“三農”生產生活專業技術技能的志愿服務隊,充分利用黨日活動、黨員固定學習日、節假日的時間,根據農民群眾實際需要,組織“雙師型”教師深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開展扶智與扶技相結合的志愿服務,采取報告講座、座談交流、走訪慰問、現場演示操作等多種方法,針對性地向農民群眾宣傳宣講黨的創新理論、黨的鄉村振興戰略和政策、黨的基層組織建設規范,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社會主義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以及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普及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對農民群眾認知方面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答疑解惑。同時,根據縣域農業具體特點和優勢,向當地各級政府提出特色產業發展、新農村民生改善、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的對策意見建議,指導農民群眾解決具體生產生活中的技術問題,傳授農業科學知識和專業技能,糾正農民群眾對“三農”問題的認知偏差。
(四)組織學生開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與產業致富幫扶相結合的志愿服務,助力鄉村文化、組織振興
高職院校要組織開展青年學生志愿服務鄉村振興行動。發揮立德樹人與專業實踐技能培養并修的優勢,以教學班級為單位,建立各專業志愿服務隊,充分利用各項教育教學實習、見習和社會實踐的契機,組織青年學生有計劃、有目的地深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開展精神文明創建和鄉村產業振興相結合志愿服務。可以采取固定講堂和移動講堂相結合、固定實踐和移動實踐相結合的方式,走村入戶,向農民群眾宣傳黨的創新理論、形勢與政策、思想道德與法治等方面的內容,分享家國情懷和感悟。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送進鄉村”活動,通過學生自編自演紅色故事,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的情景劇、演講會、演唱會等,以及學生編導的普法宣傳模擬法庭等多種形式,面向農民群眾開展寓教于樂的文化生活志愿服務。同時,開展便民利民農機、家電維修等生活服務以及現代農業生產方面的技術普及培訓服務,積極爭當農民群眾產業致富幫扶員,開拓農民群眾和青年學生加強彼此交流了解的渠道。
(五)組織開展面向“三農”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真正成為扎根于鄉村振興的人
高職院校學生既是德技并修的受教育者,又是解決“三農”問題的生力軍;農民群眾既是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受教者,又是生產生活實踐的主導者。兩者相互學習、相互借力、取長補短,共同激發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鄉村產業振興的內生動力。
一方面,高職院校要服務區域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面向“三農”建立完善“校文合作、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新機制,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作為學校德育教育基地、專業產學研基地,拓展學生思想政治實踐教育活動與涉農專業實習實訓教學活動的運行路徑,把教育教學實踐諸多項目整合在一起,形成系列化、一體化產教融合模式。通過以教學班級為建制,教師帶隊,有計劃有組織地安排學生進入鄉村文明實踐建設點及現代農業產業生產一線,開展參觀學習考察、實踐研修傳承等體驗活動,讓學生在接受人文精神熏陶的同時提升職業道德品質、增強專業動手能力。另一方面,高職院校要組織安排參加實踐教育教學活動的學生深入鄉村特色產業行業、田間地頭、群眾家里,與農民群眾一起體驗農業生產技術進步,開展同吃同住同勞動實踐活動,了解社情民意。要向鄉村勞動模范、道德模范、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學習,通過訪談講座、現場觀摩互動、現場技術技能操作等多種形式,豐富學校實踐教育教學的內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和專業教學實踐活動的有效性,為學生更好地領悟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和專業實踐教學課程提供素材和養分,促使其提升文明道德、職業精神,不斷傳承創新專業技術技能,從而增強扎根鄉村產業振興的信心和決心。
[參考文獻]
[1]教育部.2022年中國職業教育發展白皮書[EB/OL].(2020-10-16)[2022-08-20].https://xdyanbao.com/doc/us8622w1y8.
[2]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新農科人才培養引導性專業指南》的通知(教高廳函〔2022〕23號) [Z].2022-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