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艷玉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媒體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愈來愈廣泛,特別是在5G通信技術的商用背景下,作為源源不斷為國家輸送全面發展高素質人才的高校,新媒體技術也出現在教學過程中。同時課程思政作為向大學生進行隱性思政教育的主要陣地,單純依靠傳統的教學方式已不能滿足當下的通過專業課教學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需求了,這時就需要新媒體技術的大力加持。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新媒體在人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但對于“新媒體”這個名詞的定義始終沒有一個較為明確的答案,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新媒體”做出了自己的解釋。有的學者認為新媒體是傳播形態的一種,可以使用計算機網絡或無線通信網向使用用戶傳播信息和服務[1]。有的學者認為新媒體其實是一種基于互聯網的信息傳播的媒介平臺,并不是“媒體”[2]。互聯網實驗室對“新媒體”的定義為:新媒體是基于現有的科學技術所有的工具為渠道(如數字廣播、互聯網等),以終端使用工具如電腦、手機等媒體,能夠實現信息在個體間的相互傳播[3]。總之,新媒體是一種與傳統媒體相比更為先進的信息傳播方式。
在新媒體飛速發展的時代,高校的思政教學工作也處于快速發展時期,使用新媒體工具可以豐富課程思政教學形式和內容、拓展教學空間,突破時間限制,對調動學生上課積極性、更高效接收課堂知識具有不可忽視的促進作用。
傳統的線下教學方式是在教室、在上課時間內的授課和學習,師生均受到同一時間和同一空間的限制,新媒體工具的使用則打破了這一限制,此次新冠疫情期間,全國學校采用線上教學的方式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現如今,互聯網新媒體的新聞傳播方式已滲透到每個人的生活中,衣食住行皆受到新媒體的影響,特別是作為新時代年輕一代的學生群體,更愿意通過自己更為熟悉的方式學習知識,接受教育。
通過在線新媒體工具教學可以實現教師和學生在不同空間中的同時互動,打破傳統教學的師生只能在統一空間的限制,正如在疫情期間教師和學生都在自己家中,但卻可以實現同步教學;另一方面,也可以實現師生在不同時間內的教學,現有的新媒體教學工具大多具備儲存功能,若教與學時間不同步,老師便可利用新媒體儲存功能實現不同時間的教學。這既節約了師生時間,也克服了空間的約束,為現代化教學提供了便利,也為課程思政的實現提供了全新途徑[4]。
新媒體的呈現方式隨著科技的發展也逐漸多樣化,為高校課程思政提供了更豐富的教學載體,從當下青年使用較多的微博、嗶哩嗶哩、抖音、快手等到平時工作學習中使用較多的騰訊會議、釘釘等,都為課程思政提供了教育平臺,拓展了教育渠道。并且新媒體教學形式多樣,素材豐富,教師可以借用當下較為熱門的現實問題更為形象生動地教學,而正是這些思政教材讓思政課程變成課程思政,加強專業課的思政教育作用。
新媒體軟件中工具的多樣性為教學內容提供了硬件支持,豐富了教學形式的同時也使教學內容更豐富,表現為圖片、視頻、音頻等,涵蓋了生活中經濟、學術、文化、體育國際政治、娛樂等方面的內容,和專業課中的思政相融合,使學生接收的信息種類更加豐富,提升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
與傳統教學方式中信息具有滯后性不同,新媒體在傳播信息過程中具有便捷性和實時性,能夠即時了解當下所發生的熱點事件,因而思政教育工作就可以通過新媒體實現結合時事熱點傳播思政教育信息,通過熱門時事引發學生思考,在平時生活中得到啟發,悟出生活道理。做到教學內容熱點化,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和內容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學生接受程度高、教育成果好,同時,借助新媒體傳播信息的速度優勢,教學內容可以快速傳播且不消耗大量成本,傳播成本低。
新媒體具有交互性,可以在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雙向的互動,而不是傳統教學中只有教師作為傳播者的單向信息輸出,學生不僅可以即時獲得老師所教授的知識,也可以通過新媒體平臺提出自己的疑問和困惑。實現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實時提問和反饋,不再只是老師單向知識輸出[5]。將新媒體運用在思政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發揮交互性的特點,通過新媒體教學,如直播平臺等,老師在授課的同時接收到學生的問題,針對學生的反饋,能夠及時解決問題,進而對思政有進一步的理解和深入。
當前高校教師中以中年教師為主,但年長教師也不在少數,現今科技發展迅速,更新換代速度快,自有年長教師不能熟練使用,在教學過程中無法利用新媒體的優勢發揮課程思政的最大效用,同樣,也正是對新媒體的不熟悉,導致無法完全屏蔽網絡中的劣勢資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干擾信息過多,又沒有準確的學習目標,進而使多媒體教學無法順利開展,導致新媒體技術在高校教學中反而阻礙了教學效率[6]。
教學過程缺乏感染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從課堂教學的層面看,課程思政本身就具有內容枯燥、形式單一的特點,再加上,普遍采用“說教式”的課堂教學模式,便很容易導致課堂教學氣氛沉悶、師生缺乏互動等問題,從而導致教學過程缺乏感染力,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從而思政教師的層面看,在市場經濟大環境下,部分高校的思政教師容易被外界不良風氣干擾和誘惑,過度追逐個人利益,自身愛國意識淡薄,在授課過程中會下意識地散播負面情緒或西方“金錢至上”的價值觀念,從而弱化課堂教學的感染力,甚至影響學生的愛國意識[7]。
課程思政是教師在教授專業課內容的同時通過隱形教育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通常任課教師對于專業課的內容十分明確,但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卻不是很清楚。我國教育法明確規定,教育者應當對受教育者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教育,同時還要進行理想、道德、紀律和法制等教育。教育應當符合社會主義社會發展方向,符合我國人才培養方略。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8]。但是由于部分專業課教師只精進于專業課教學,加上高校本身對思政教學的不重視,導致教師對思政教育的內容模糊。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充分發揮新媒體平臺在教學過程中的自身優勢,不斷提升新媒體平臺的重要地位,并與傳統教學方式相結合。在傳統專業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多采用傳統的粉筆、黑板以及書本再加上教師本身所具有的思政知識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熏陶,所能展現的思政教育的內容與展示形式受到限制。采用新媒體平臺進行現代化新形式的教學方式,可以采用圖片、音頻和視頻的展示形式,通過當下最熱門的時事再結合專業課的內容,向學生傳遞出正確的、科學的、符合社會主義發展趨勢的、人民的、大眾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從而達到課程思政的教育目的。
另一方面,要充分使用新媒體的交互性特點,在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和價值觀的同時,也要重視學生對教師的反饋信息,教師不必在上課時間一一解釋其困惑,但可以在課余時間,對于學生的問題進行針對性回答,提高學生對課上知識的理解和吸收,也有利于師生的雙向互動,增強師生感情,拉近距離[9]。
高校教師作為課程思政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其專業知識與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會直接影響到課程思政的實現效果,因此,高校必須加強對教師團隊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建設和管理,使教師在教授專業課的同時能夠對學生傳遞出正確的“三觀”,培養出能夠熟練使用新媒體教學工具且專業課知識和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兼備的優秀師資隊伍。
第一,學校可以利用新媒體平臺遠程連接課程思政實現方面的專家團隊,通過座談會、交流會的方式對本校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進行培訓,提升其理論水平,彌補之前教師對于課程思政的錯誤認知。第二,從高校內部來講,一方面可以通過舉辦課程思政模板教學的比賽以及學術交流等,深入探討如何使專業課教學與思政教育有效融合;另一方面,積極組織教師學習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深入內涵,使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起能夠充分融入到課程教學中[10]。
對于高校教師來說,在計劃使用新媒體平臺對學生教授專業課知識、傳遞正確價值觀的時候,要配備好新媒體平臺軟件和硬件裝置,充分認識到新媒體技術和平臺的重要性,邀請使用新媒體技術教學熟練的教師對本校的教師團隊進行培訓,為在新媒體背景下有效實現課程思政教學提供必要的基礎條件。同時教學過程中還需要良好的課本教材作為支撐,要嚴謹地選擇教材或自己編寫教材,教師在編寫教材時,需要有豐厚的專業知識和思政教育體系,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進行深入理解,正確的引導學生。除此以外,學校也需要對教師進行定期培訓,使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與思想境界,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