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玲
(丹東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丹東 118000)
固定資產是事業單位維護日常運營活動發展的重要載體,其固定資產管理質效與事業單位的整體財務管理狀況和內部治理水平息息相關。所以,必須著重加強固定資產管理,促使其更加規范、系統和科學,從而達到事業單位固定資產高效利用和保值增值的目的,進而積極發揮事業單位的公共服務職能,更好地推動現代化的高質量發展。
加強固定資產管理與控制有利于在符合事業單位整體發展規劃的前提下,不斷完善對固定資產在采購、使用、配置、報廢處理等環節的約束和控制,促使固定資產管理活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幫助事業單位有效避免資產資金浪費及資源閑置,合理規避固定資產管理風險,從而提高事業單位內控管理水平,為日常各項業務運營活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此外,隨著社會現代化的快速發展,事業單位社會公共服務職能越來越突出,對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管理也越來越重視[1]。加強內外部固定資產監督管理有助于事業單位內部各項資產管理情況公開透明、客觀公正,保障事業單位的社會職能,提高社會公眾對政府的信任程度,從而更好地維護政府的形象,為實現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1.內控體系建設不健全
對于事業單位來說,維持經營活動的有序開展依賴于完備的內部控制管理制度。但是在固定資產管理運行過程中可以看出,有些事業單位尚未對其相關控制管理體系進行分析與調整,尤其是對于固定資產的管理責任沒有確立履行標準,無法結合實際狀況構建相關規章制度,導致工作職責不明,無法針對固定資產變動過程精準定位管理責任,使得內控管理制度行于表面,無法發揮作用。沒有完全落實崗位分離制度,在工作中還會出現職責重疊、權限分配不合理的現象,容易造成推諉扯皮局面,給事業單位整體固定資產管理帶來不良的影響。
2.固定資產管理流程亟須調整
就目前而言,由于內部固定資產管理流程系統性、流暢性缺失,部分事業單位的管理效率低下,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固定資產內控管理流程形式化嚴重。在內控管理過程中,部分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工作流程大多是表面功夫,為了供上級領導部門檢查,并沒有對各項固定資產的使用狀況、采購審批及報廢處理等環節進行詳細記錄,脫離了具體實際情況,導致工作流程混亂,難以為事業單位做好固定資產管理[2]。
其二,內控管理環節連接性不強,缺乏行為規范。以固定資產采購為例,有些事業單位的采購流程直接找領導簽字通過就可以完成,沒有結合當下事業單位實際需求開展商討會議,尚未制定采購方案,無法與后續工作接軌,難以實現降本增效的目標。
固定資產使用效率是衡量固定資產管理質效的關鍵指標。但是,根據相關調查研究可以看出,部分事業單位內部固定資產的使用效率并不達標,特別是出租、出借及對外投資類的固定資產沒有按照事業單位規定完成辦理交接及使用手續,導致固定資產相關信息記錄并不完善,容易導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和“公物私用”的現象,使得固定資產管理效能難以發揮。還有一些事業單位對于固定資產的配置并不科學,其受人為干預的影響較大,尚未在單位運行過程中建立公開透明、科學高效的固定資產配置體系,使得固定資產在各職能部門之間分配不均,影響單位內部現有固定資產的使用效率,容易造成配置短缺、資源浪費和資產閑置問題,難以推動事業單位現代化平穩發展。
現階段,事業單位內部固定資產數量繁多且種類復雜,在日常管理工作上有一定的難度,管理人員操作不當、保管不善等行為容易使固定資產管理活動混亂。比如說,對于基礎設備固定資產采購驗收入庫環節,部分事業單位沒有按照采購合同規定做好后期管理工作,致使在資產發生故障時難以與管理部門進行溝通,無法及時維修固定資產。在后期使用時,還容易引發一系列風險問題,導致正常工作難以繼續。除此之外,部分事業單位在資產報廢階段尚未結合資產可使用狀態和綜合性能對日常固定資產進行評估,只是單一地按照單位規定進行資產報廢處置,導致日常管理工作不佳,進而造成內部資源浪費。
在經濟新常態下,信息化技術對提高事業單位內部綜合治理效力來說越來越重要,是推動各項工作有序運行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但是,根據相關調查研究可以看出,有些事業單位對于固定資產信息化管理系統的應用還不到位,尚未將固定資產各環節信息數據全部納入系統中,容易出現信息管理不集中、數據分析不準確及資產預算不合理等問題[3]。再加上單位內部管理系統更新不及時,資金投入力度不足,與固定資產相關的財務處理系統之間的銜接性欠佳,各板塊獨立運行,難以加強各職能部門對管理信息數據的掌控,無法實現財務信息共享,使得信息壁壘問題仍未得到有效的解決,不利于推動固定資產信息化管理模式轉型。
事業單位在運行固定資產管理活動時也會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和風險,加強內部監督和風險管控,是實現固定資產管理工作效能的前提和基礎。但是,當前部分事業單位并沒有樹立全面的固定資產風險管理意識,尚未建立全過程風險預警與防范機制。固定資產管理風險增加,促使與之相關的工作環節出現風險問題,波及事業單位的整體運行狀況。除此之外,事業單位的內審監督落實不到位。由于內外部環境各種影響因素的限制,有些單位尚未完全掌握政府出臺的相關固定資產管理政策,內部審計監察人員側重于檢查其固定資產賬務的規范性,沒有結合固定資產現實狀況進行賬實核對,無法及時發現漏洞和問題。此外,部分事業單位的外部監察機構監督與內審部門協同巡查力度不足,難以全方位、綜合性地監督控制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的整體質效。
1.完善內部控制管理體系
固定資產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實需要完善的內部控制管理制度做支撐。事業單位圍繞具體的實際運行狀況,結合相關政策要求,不斷改進與優化內部控制制度,將固定資產管理作為內控的核心內容,并對整體管理要求進行細分,建立科學化、系統化的控制管理方案,為整體工作全面實施提供方向指引。尤其是要注重明確固定資產管理責任機制,固定資產管理所涉及的范圍較廣,不僅要重視和落實財務部門的工作任務,還要劃分好人力資源部門、業務管理部門、資產管理部門等的職責要求,讓員工的專業能力與崗位特性相一致,使各職能部門員工堅守好自己的崗位[4]。比如說,事業單位要以重要項目業務流程為前提,將從業人員的專業能力與職能崗位進行科學、合理的配置,然后在此基礎上規范工作流程,制定固定資產管理體系,并以書面形式公示崗位責任要求,為落實固定資產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2.優化固定資產管理流程
做好流程規范對固定資產管理工作來說非常重要,事業單位必須登記各項固定資產的特點、性質及數量信息,在尊重客觀事實的基礎上構建固定資產管理流程標準,采用科學合理的方式創新和調整固定資產內控流程,并督促員工全面掌握固定資產使用情況,不能“花拳繡腿”、只做表面工作,要深入貫徹事業單位對固定資產內部控制管理需求,規范和控制各環節的管理行為,提高固定資產管理成效和內控質量。同時,應該加強內控管理各環節之間的連接性,提高固定資產管控效率。比如說,在固定資產采購時,首先相關職能部門要將實際業務運行的工作需求作為依據,開展商討會議,并向上級提交固定資產采購申請。在申請通過后再由財務部門分配采購資金并實行預算管理,合理優化內部控制工作流程,形成規范化、系統化、全面化的固定資產內控管理體系,從而推進后續資產使用、處理等環節的順利實施。
固定資產是維系事業單位長期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在開展固定資產管理時,要做到以下兩點。
一方面,要提高資產的利用率。在使用過程中,要構建規范使用管理制度,在原則上不支持相互占用固定資產資源,確保固定資產功能特性與事業單位相匹配,嚴格規范出租、出借及對外投資行為。完善與落實固定資產內部領用與離崗歸還制度,要求領用人在合理合法的范圍內使用與妥善保管固定資產,有效避免資源浪費或公物私用的現象[5]。在發生崗位變動時,也要按照事業單位的相關規定按時辦理資產移交手續,確保固定資產使用效率的提高。
另一方面,結合新時代信息技術,對單位內部現有固定資產存量進行數據化分析與記錄。在資產配置時,必須以單位內部的固定資產配置使用制度為導向,采用民主集中管理的方式,由固定資產需求部門提出配置申請,固定資產管理部門進行層層審查后合理制定配置平衡標準,確保滿足各部門的實際工作需要求,實現固定資產配置使用的均衡性、科學性,從而有效防止資源浪費、資產閑置等狀況,發揮固定資產的使用價值。
在日常固定資產使用的過程中,事業單位一定要事先對采購驗收合格的固定資產的采購日期、資產類型、使用年限、所屬部門及后期維修等相關信息進行登記錄入,結合固定資產卡片管理模式,標明各項固定資產的詳細信息,確保固定資產在日常使用過程中能夠提高管理效率。做好日常維修和保管工作,要求資產管理部門以節約原則為基礎,繼續使用通過維修后的固定資產。而對維修過后仍無法正常使用的固定資產,要進行報廢處理。在報廢處置環節,管理部門要事先評估固定資產專業性能和使用狀態,通過集體會議決策后上報主管部門審批,跟進報廢處理流程,做到當日報廢處置資產當日完畢,提高日常固定資產管理工作的執行效率,充分發揮固定資產的使用效益。
信息化管理系統建設是事業單位實現固定資產信息化管理的必然要求。
首先,轉變資產管理模式,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積極引進更加科學、先進的硬件設施和軟件系統,安排專業的技術人員及時更新內部信息化管理系統,確保事業單位內部信息化建設的先進性、高效性。其次,構建與事業單位發展需求一致的固定資產管理一體化平臺,統一規范和收集固定資產管理活動各個環節的信息資料,并結合具體實際變動情況進行數據更新,充分利用條形碼技術全過程跟蹤固定資產生命周期,提高管理數據的準確性、可靠性和真實性。最后,要優化固定資產信息化管理結構,將財務處理系統、資產管理系統等有效銜接,加強各職能板塊之間的連接,建立財務信息共享平臺,確保各相關部門都能同時掌握固定資產變動信息數據,打破貿易壁壘,推動固定資產信息化管理轉型。
要想落實固定資產管理活動,事業單位必須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樹立現代化風險防范意識,利用高新技術在單位內部構建風險識別系統,通過使用和分析數據庫資料提高固定資產管理風險類型識別和分析能力,劃定風險等級,有針對性地開展風險防范措施研究。在固定資產管理上,事業單位要以自身發展規劃為前提,制定風險預警機制,結合風險識別分析結果,強化風險評估工作效果,全面、系統地記錄固定資產管理所遇到的風險類別和控制方法,事先做好準備工作,防患于未然。
內部審計監督工作對固定資產管理來說至關重要,這要求事業單位的內部審計部門首先要明確固定資產管理監督的重點,全方位、立體化、多層次地監督和檢查固定資產管理活動,對購置、使用、維護及處置等各個環節所存在的漏洞和問題進行控制和監管,確保賬實相符,提高整體固定資產管理工作效能[6]。與此同時,還要與財政部門、巡查部門等外部監督機構形成合力,規范內外部聯動監督審查機制,對事業單位內部固定資產開展專項審計、財務賬目核查及經濟責任審計。強化事業單位與第三方專業會計機構之間的合作關系,形成全過程動態化監管,進一步優化固定資產管理活動。
總而言之,現階段,部分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管理制度不夠完善,整體管理水平停滯不前,損害了事業單位整體運營效益,影響其社會服務職能的有效發揮,不利于推動事業單位長期健康發展。為了轉變這種狀況,事業單位必須高度重視固定資產管理工作,及時調整和完善內部固定資產管理制度體系,做好日常固定資產使用、調配及報廢處理工作,加大管理監督執行力度,推進現代化固定資產管理建設,從而增強整體管理效力,為事業單位的全面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