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一凡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大許實驗小學 (江蘇省徐州市 221124)
美術是小學教育階段的重要學科,其主要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們的審美觀和藝術鑒賞能力。從美術教育的具體開展來看,傳統教學模式具有程式化弊端,對于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和增強學習動力有顯著的阻礙,因此需要對美術教學策略和方法進行創新,基于此,強調課堂創意教學便有了突出的價值。
就小學美術課堂的創意教學策略實施來看,強調因材施教,關注每一個學生是非常重要的。從教學研究結果來看,學生的個體差異是比較大的,所以既使同齡、同班,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會表現出不同。在教育實踐中,老師需要尊重這種不同,并在差異基礎上開展教學。
以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手工制作教學為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教學生們進行小紙船的折疊。從一般的教學要求來看,在下課的時候,每一位同學需要折疊出一只漂亮的小紙船。從現實教學來看,小學生有比較強的動手欲望,但是其動手能力卻是有差距的。在指導學生折疊紙船的過程中,如果老師發現有學生折疊比較困難或者是經常性地忘記折疊的步驟,老師需要本著寬容的心態一步步的耐心教導。因為部分學生的記憶能力確實不強,但是在老師的幫助和鼓勵下,其會更有自信,這對于學生的學習信心樹立有極大的幫助。創造力的培養,是小學美術課程的基本教學目標,作為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去感受美術作品的玄妙,去理解美術作品的內涵,進而不斷提升自己的創造力。舉個例子,在《色彩的冷暖》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程開始之前,對學生進行提問,詢問學生今天穿了什么衣服,或者詢問學生喜歡什么顏色,課堂中的各種顏色屬于冷色調還是暖色調等等,通過一連串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然后通過多媒體去展示不同顏色的對比,告訴學生什么是冷色調,什么是暖色調,進一步對色調進行深度解讀,最后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每個小組制定一個色調主題,并結合自身的理解進行色彩的涂鴉,或“衣服”的涂色等,然后每個小組再派一名代表上臺講述本小組的創作思路,這些都能夠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藝術理解能力。[1]
孔子有“有教無類”的教學理念,具體指的是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要關注每一個學生,并基于其特點進行教育,這樣,每一個學生均會在不同方面有所建樹。就小學美術創意教學課堂的具體開展來看,重視因材施教,讓學生在動手能力、審美觀念、鑒賞能力以及發現美方面有不同的成長,這樣教學的目的才會更好的實現。作為美術教師,要認識到,每個學生的個性、愛好、興趣都是不同的,針對這些教師要設計個性化、針對性強的教案,針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狀況及時調整教案,這樣才能實現“同課異策化”,這樣學生的學習體驗感也會越來越好,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夠找到更加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案,也能夠充分發揮自我想象力,實現美術學習的價值。
由于受心理發育和生理發育的影響,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表現出明顯的好動性。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小學生好動這是正常的反映,所以在教學實踐中需要關注并引導,這樣,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會更加正確。如果是一味壓制學生天性,反而會適得其反,所以在教學中創設輕松的學習環境對學生是有利的。
就小學美術課堂的具體開展來看,其主要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念和美學鑒賞能力,同時讓孩子們具備發現美的眼睛。整體來講,美術課堂應該是輕松自在的,所以老師在教學中可以構建娛樂化情境使課堂更加活潑。比如在美術教學中,老師開展了“選美課堂”,即準備不同的幾何圖形、動植物圖片以及風景照片,讓同學們從中選取自己認為比較美的圖片。比如,在《美麗的鳥》一課的教學中,教學目標是為了讓小學生了解鳥的美麗、鳥的結構及顏色等,讓他們感受大自然的美,讓他們從小就懂得保護大自然,而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討論自己看過哪些鳥,這些鳥都有什么特征等,每個小組做出總結,然后通過觀看多媒體課件,去對鳥進行近距離觀賞,用多媒體展示鳥的特征并讓學生們去臨摹。在多媒體播放的同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比如“這些鳥的顏色、爪子、花紋、羽毛都有哪些不同?”、“大家喜歡哪些鳥呢?是因為什么原因喜歡它們呢?”,這些問題能夠加深學生們對于鳥的認知。多元化的教學方式,還包括多元化的美術材料,教師要教會學生,生活中處處是“畫筆”,放下畫筆,運用更多的材料進行繪畫,比如雞蛋、煙盒、文具盒、小石子、廢棄牙刷、礦泉水瓶等,這些都可以成為創作的材料,而且在學生在選材的時候,教師不要加以干預,讓他們進行自由的搭配,這樣學生對美術的興趣才會越來越濃。教師還可以將美術教學場景,變得更生活化一些,貼合學生的生活場景,讓學生真正懂得“美術來源于生活,取材于生活”,這才是美術的真諦。[2]
當然,整個課堂不僅僅是選取圖片,同學們還要對自己選取圖片的基本依據進行說明,即要告知其他的同學自己所選的圖片“為什么美”。小學生雖然小,但是也有自己的思考與認知,通過這樣的課堂建立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充分思考,同時加強了學生之間的交流。因為是討論和交流,所以課堂氛圍更加的輕松自在,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們表達更加自由,老師也可以在學生的表達中明確學生們的基本思想,從而為教學的規劃和設計提供參考。
基于教學實踐進行分析可知,學生們所在的家庭不同,其所接觸的環境不同,因此其視野、思考的方向均有差異。在這樣的差異情況下,如果教育一味的強調統一,勢必會讓部分學生喪失求知欲,所以在教學實踐中,基于學生求知欲的滿足進行多元課堂的打造是非常重要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美術教學的過程中,老師要求學生臨摹一幅美術作品,臨摹的對象不限,在作品完成后,同學們需要對作品進行基本的總結,從而讓其他的同學對作品有更全面的了解。從最終的臨摹結果來看,有不少同學的作品來自于各科教科書,也有不少同學的作品來自于課外讀物。在總結的過程中,臨摹課外讀物美術作品的同學通過對作品的介紹,自身對作品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而其他的同學則增加了教材以外的知識。不僅如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還可以利用計算機技術以及多媒體設備進行課堂外的美術作品展示和欣賞,近年來,在小學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已經非常常見,它能夠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多媒體中的圖片、視頻、動畫、音樂等也能夠讓小學美術課堂變得更為豐富。舉個例子,在《春天來了》一課中,教學目標是為了幫助學生回憶春天,對春天進行細致的觀察并將春天記錄于作品中去,為了讓課堂更貼近于生活,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進田野,近距離觀察含苞待放的花蕾,去觀察細嫩的柳條,去感受春風拂面,在大自然中學生通過花草植物編織花籃或花環,這些都可以加深學生們的印象。通過生活場景的引導,教師能夠培養學生隨時記錄生活的好習慣,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美景后,能夠隨時用畫筆記錄,能夠去想象動植物與美景相結合的景象,能夠不斷發現生活中美的場景,更能夠陶冶自己的情操。
這種,多元的教學內容引發的多方位思考可以使不同層次的學生求知欲得到滿足,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下,學生對于美術課堂的期待值不斷提升,他們能夠感受不同的教學方式,也愿意與教師進行互動和交流,課堂氣氛變得更好了,學生對于美術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不斷得到提升。
在美術教學的過程中,寬容評價,予以學生充分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項措施。小學生正處在心智發育的關鍵階段,老師的肯定和鼓勵會讓其有足夠的信心,這對于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是非常有利的。在美術課堂中,老師對學生不同的見解給予肯定,這是對學生最大的支持,是學生自主思考的重要動力。作為美術教師,還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為他們提供小組合作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們的思想在一起碰撞,讓他們在彼此分享中尋找到生活之美,提高自身的想象力。
舉個例子,在《學畫山水畫》一課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組,5-7 人一組,每個小組討論出作品主題,主題不偏離“山水畫”的范疇就行,而教師可以看到,有些學生畫出了雄偉的山川,有些學生畫出了涓涓細流和一葉扁舟,更有些小組畫出了猶如水墨畫般的山水鳥林,或者一些朦朧不清的線條,這些線條像樹木又像山川,像河水又像小溪。看到這些作品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對小組的作品進行解說,學生們的想象力紛紛體現出來,他們會利用已有的認知,去描述這些美術作品,去解釋畫中各種物體的布局及用意等。再以美術鑒賞為例,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展示了一幅草原美景圖,在圖畫中有藍天、有白云、有綠草還有蜿蜒的河流。在安靜欣賞的過程中,一位同學提到這幅畫中要是有牛羊就更好了,老師教育學生的疑問進行鼓勵,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學生提到有牛羊會讓畫面更具生命感。雖然整堂課的目的是讓學生體會靜態美和和諧美,但是學生的回答并沒有錯,反而比較獨特,此時老師需要對學生的想法進行肯定并作鼓勵,同時號召其他同學一起學習,這樣,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學生思考積極性會顯著提升。在美術教學中重視創意的引導,能夠發揮學生的個性,挖掘他們的潛力,讓小學美術課堂的成效得到提升,并將其積極作用應用于其他科目上。而針對學生的點滴進步,教師也要給予全面綜合性的評價,多給學生鼓勵,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美術學習的動力,因為傳統的美術評價往往不夠全面,只注重教學目標的達成,這會導致學生功利性較強,只注重學習的結果,而不注重在創作過程中學習到了什么,自己有哪些突破。
小學生生活經驗欠缺,認知功能尚未成熟,他們之前并沒有接受過專業的美術訓練,所以教師要接受作品的不成熟、不完整,接受他們作品的低觀賞性,即便如此,教師還是要積極鼓勵學生,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就學生現階段的表現給出客觀的評價,鼓勵學生將自己的想法表露出來,與學生多多溝通,耐心交流,指出他們作品中的不足之處,幫助他們一步步改進。
在傳統的小學美術課程中,往往是教師按照教學目標進行備課,課堂上也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美術知識,而美術是一門非常需要想象力的課程,這種課堂氛圍只會限制學生的想象。而且,由于課堂是教師的“一言堂”,所以師生互動交流很少,師生之間的交流也僅限于課堂,作為教師,應當不斷引導學生,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度。
舉個例子,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一個主題,讓學生按照這個主題來進行繪畫,當學生繪畫完成后教師再給予評價,一周之后教師再讓學生在自己的作品上進行二次創作,看看誰的想象力更為豐富,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成為課堂的主角,美術課堂的競爭氣氛也會越來越濃。舉個例子,在《家鄉的水果》一課教學中,美術教師可以先為學生親身示范,用水彩畫畫出一盤水果,在學生感嘆的同時,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嘗試畫出不同類型的水果、果盤及背景等,去激發他們的積極性,激發他們對美術的興趣等。
當然,教師還要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在課程開始前除了積極備課外,還要與學生一起進行創作,引用前沿的教學方式,準備多元化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對美術課堂充滿期待。只有對各種美術形式進行了解,多與優秀的美術教師進行交流,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才能給予學生更好的課堂體驗,只有多向優秀的美術教師“取經”,多與學生進行美術上的交流,才能讓美術課堂的質量和效率得以真正提高。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激發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對現有的教學方式進行創新,在課堂上開展創意教學,給予學生更多美術創作的機會,幫助學生更好的提升創造力和想象力。教師要認識到,興趣能夠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幫助他們不斷探索未知的領域,在興趣的驅動下,學生能夠更好感受美術的魅力。
舉個例子,小學課程中有許多名家名畫鑒賞課程,比如齊白石的畫,我們都知道齊白石畫的蝦舉世聞名,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而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述齊白石為什么可以將蝦畫得如此傳神,因為齊白石找了很多蝦進行近距離觀察,甚至在家中也養了許多蝦,在不斷的觀察中齊白石才掌握了關于畫蝦的各種細節,才留下了那么多后人仰慕的佳作。聽到這里很多學生都愿意去欣賞齊白石的畫,想要了解齊白石的畫里到底有什么樣的奧秘,雖然有些學生一時半會還感受不到畫作中的內涵,或者覺得鑒賞的過程較為“煎熬”,但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還是能夠感受到一幅優秀的美術作品是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創作的。
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上進行創新,能夠提升教學效率,也能夠滿足現代美術教學的需求,以學生為主體進行美術教學,以激發學生的美術興趣進行教學方式上的革新,都能夠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幫助他們對美術課堂樹立信心,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總的來講,在小學美術教學的過程中,基于審美能力和美學鑒賞能力培養的基本目標,對傳統美術教學模式進行改革與創新,全面強調創意美術課堂的開展有突出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