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世益
【摘? 要】 在當前教育政策引領下,教育改革致力于減輕學生學業負擔,提高教育質量。文章以小學數學教育為研究對象,探討了政策引領下的教育改革,重點關注如何減輕學生學業負擔,并提高教育質量。文章分析了政策的背景和動因,簡析了“輕負”教育的內涵和實施路徑,并著眼于小學數學,提出了四項智趣融創的教學策略,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創新能力,為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思路和支持。
【關鍵詞】 小學數學;輕負高效;跨學科整合
一、政策背景分析和“輕負”教育內涵
(一)政策背景
1. 教育公平的要求
當前,教育公平是教育體制改革的核心目標之一。過去,過度強調學科知識的傳授和考試成績的競爭,導致學生學習負擔的加重,尤其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更為突出。為實現更為公平的教育,政策開始倡導“輕負”教育,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給予每個學生更多的發展機會。
2. 新時代素質教育的理念
新時代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強調全面素質的培養,而非單一學科的過分突出。數學作為一門重要的學科,其教學需要更注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創新能力和實際運用能力。新的政策背景下,小學數學教育開始更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而非僅僅是死記硬背的知識點。
(二)政策動因
1.學生身心健康的關切
學生的身心健康是教育政策極為關切的問題。長期以來,過重的學業負擔導致學生身心疲勞和焦慮。政策動因之一就是為了保障學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學習的愉悅感和主動性。
2. 適應未來社會的要求
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將更加強調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政策動因之二是為了培養更具有創新精神和實際動手能力的學生,而非僅僅追求學科知識的深度。
(三)“輕負”教育的內涵
1. 優化教學內容
“輕負”教育要求優化教學內容,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科興趣和實際運用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這意味著更加注重生活實際問題的引入,讓學生通過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增強學科的實用性。
2. 個性化教學
“輕負”教育倡導個性化教學,關注學生的發展特點和興趣愛好。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這可以通過差異化教學和拓展性學習來實現,讓每個學生在發展的同時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科興趣點。
3. 強調課外拓展
“輕負”教育強調課外拓展,注重學生在校外的自主學習和實踐。在小學數學中,這可以通過數學興趣小組、數學實驗室等方式來實現,激發學生對數學的主動學習興趣。在政策引領下,小學數學教育正在朝著“輕負”“高質”的方向發展。政策的背景和動因體現了社會對全面素質教育的需求,而“輕負”教育的內涵則在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實際運用能力。
二、打造“高質”教學的策略實踐
(一)問題驅動學習
問題驅動學習是一種高效而創新的教育方法,它鼓勵學生主動提出問題、追求答案,并將問題的解決與實際情境相結合。在小學數學教育中,問題驅動學習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提高他們的問題解決能力和創造性思維。
1. 提出問題
在數學教學中,首要任務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并找到問題的解決路徑。在“樹葉中的比”這個課題中,問題可以從以下角度出發:
認一認:學生先被引導認識各種不同的樹葉。問題可能是“有哪些不同種類的樹葉?它們的形狀、大小、顏色有何異同?”
說一說:學生被鼓勵分享他們對樹葉的觀察。問題可以是“你能告訴我們一些你觀察到的樹葉的特點嗎?”
想一想: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可以是“如果我們想比較這些樹葉的形狀,我們可以使用哪些數學概念?”
2. 教學實踐
教師可以以樹葉的圖片或實際樹葉作為引子,引入話題:“你們注意到樹葉的形狀嗎?樹葉有不同的形狀和大小。我們如何用數學來比較它們呢?”學生被鼓勵在教師的指導下觀察樹葉,并記錄它們的特點,如長度、寬度等。同時,把學生分成小組,每組從收集到的樹葉中選擇一片,并提出問題,例如:“我們如何測量這片樹葉的長度和寬度?”“怎樣比較兩片樹葉的大小差異?”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可以使用尺子等工具測量樹葉的長度和寬度,然后計算出它們的比值。再將測得的數據進行比較和分析,討論各組樹葉的特點,了解不同樹葉之間的比例關系。此后,每個小組展示他們的研究結果,并討論他們的發現。整個班級一起總結,分享歸納出的規律和結論。最后,鼓勵思考,樹葉的比例對植物生長和環境適應有何影響,引導他們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
問題驅動學習基于認知心理學和建構主義教育理論。這種方法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和主動學習,通過提出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學生能夠在真實情境中應用所學知識,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二)探索式學習與游戲化教育
探索式學習和游戲化教育是現代教育領域備受關注的教學方法。探索式學習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和發現,促使他們深入理解數學概念。游戲化教育則通過游戲元素提高學習動機,使學習更具趣味性。將這兩者結合,可以使數學教學更加生動有趣,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培養他們觀察力、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課堂開始時教師可以用一個小游戲引發學生的興趣。例如,使用數學謎題或數字迷宮游戲,讓學生解決問題,以引入“確定位置”的主題。要求學生在教室內或學校周圍找到幾個特定地點。教師會提出問題,例如:“請找到學校圖書館的方向并用北、東、南、西描述它的位置。”學生根據自己的觀察,嘗試使用方向詞匯來描述位置。接著,將學生分成小組,讓他們在組內分享自己的觀察和答案。可以設置競賽元素,例如哪個小組先找到正確答案或最準確的答案。在小組合作之后,全班討論并總結正確答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了解如何用數學語言描述位置,如何確定東西南北的方向。
結合探索式學習和游戲化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確定位置”這一數學概念。通過主動參與、觀察、探索和應用,學生將更深刻地理解這一概念,并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教學策略不僅有助于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取得成功,還為他們提供了與日常生活聯系的實際應用機會。
(三)鼓勵信息收集與分析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通過讓學生閱讀與討論相關互聯網普及率的變化,喚起學生對數據和變化趨勢的興趣。提供適合年齡的數據統計材料和文章,引導學生思考近十年來互聯網的普及率變化對他們日常生活和學習的影響。學生可以分組討論,分享他們對互聯網在生活中的應用和了解。
首先,通過互聯網獲取真實的數據,準備適合學生年齡的圖表和圖像資料,展示互聯網普及率的變化。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一同閱讀并討論這些數據的含義。課堂上,教師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提出問題,例如“你們身邊有多少人使用互聯網?”或“你們覺得互聯網的普及對我們生活有哪些影響?”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并分享自己的看法。
其次,利用收集的數據,學生將通過統計與分析實踐,了解互聯網普及率的現狀。以班級同學為樣本,學生收集同學對互聯網的使用情況,用數據來描繪互聯網在他們身邊的普及情況。通過真實數據的處理和分析,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理解互聯網普及率的現實狀況。
再次,學生將利用問卷、訪談等方式,收集班級同學對互聯網的使用情況。他們通過整理數據,制作圖表或圖像,展示互聯網的普及率情況。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提供數據整理和圖表制作的方法指導,同時鼓勵學生主動思考,提出分析結果,并與同學分享。
最后,通過說收獲和談體會,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態度。學生回顧并反思在探討互聯網普及率變化過程中的收獲和體會,從中獲得對數學與現實聯系的更深層次理解,以及培養積極的情感態度。
在整個過程結束后,學生進行分享和討論。教師鼓勵學生分享他們在統計、分析和討論過程中的發現與感悟,引導他們思考如何將這些數據與數學知識相結合,以及互聯網普及對他們日常生活的影響。在討論中,教師應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培養他們對數據和實際問題的思考能力。
通過以上的教學實踐,數據收集與分析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得到了體現。學生通過閱讀、統計分析和反思,深入了解互聯網普及的現狀和變化,同時,學會運用數學知識與實際情境相結合。這種個性化的教學方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他們的數據分析和問題解決能力,使數學教育更貼近學生的生活與實際應用。
(四)跨學科整合與應用
最后一項策略著眼于跨學科整合,將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和其他學科相結合。通過項目式學習和綜合性任務,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綜合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跨學科整合運用是一種強大的教學策略,它能夠將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技能相結合,學習更富有趣味和實用性。文章將討論在“繪制平面圖”效果內容中,如何將小學數學和美術兩個學科有機結合,通過教授學生繪制平面圖的技能,達到培養學生讀圖、用圖的方法和習慣,訓練他們的動手操作與繪畫能力,以及培養與人合作的意識。
開始教學時,教師引入概念,讓學生明白什么是平面圖,它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可以使用例子,如地圖、房屋平面圖等,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教師可以先向學生傳授與平面圖制作相關的數學知識,如比例尺的概念。學生需要了解如何使用比例來繪制平面圖,并明白比例尺的重要性。同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學習一些基本的地圖符號和標識,以便在繪制平面圖時使用。學生開始動手實踐時,教師可以提供一個簡單的任務,如繪制自己的教室平面圖。學生需要量取教室的尺寸,然后使用比例尺繪制。他們還需要添加家具、窗戶、門等標志物。這個任務可以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操作中,培養他們的繪圖技能。此后,數學老師可與美術老師合作,引導學生將平面圖制作變得更具創意。學生可以使用豐富的顏色、紋理和繪畫技巧來美化他們的平面圖。這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繪畫技能,還培養了他們的審美觀念。通過美術的元素,學生的平面圖將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在合作與溝通階段,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合作繪制更大、更復雜的平面圖,如學校的平面圖。這個任務將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和溝通能力。每個小組的成員可以分工合作,部分負責測量尺寸,部分負責繪制,其他人負責添加裝飾性元素。這個任務將鼓勵學生互相協助,分享想法,并一起解決問題。教學結束后,學生將回顧他們的繪制經驗,并進行反思。他們可以討論在繪制平面圖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以及如何通過合作解決問題。這個階段有助于學生總結經驗教訓,提高他們的學習意識和溝通能力。
通過將小學數學和美術兩個學科整合在一起,教授學生繪制平面圖的技能,不僅使學習更加有趣,還培養了學生的多方面能力。學生不僅學到了數學知識,還提高了繪畫技能,培養了團隊協作和溝通能力,使他們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受益匪淺。這種跨學科整合運用的教學策略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還激發了他們的創造力和學習興趣。
三、結語
在當今教育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的創新至關重要。通過智趣融創的教學策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為教育的高質量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以上四項策略的結合運用將為教育工作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動小學數學教學向更具啟發性和趣味性的方向發展。未來,應進一步探索并完善這些策略,以實現更全面和有效的教育改革。
參考文獻:
[1] 陳艷美. 運用前置性學習策略 打造小學數學高質課堂[J]. 考試周刊,2022(14):63-66.
[2] 孫春婷. “輕負高質”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策略研究[J]. 基礎教育論壇,2022(02):22-23.
[3] 劉濤. 例談“輕負高質”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J]. 學子:教育新理念,2013(02):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