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各行業對人才的需求標準逐漸提高。因此,以就業為辦學導向的高職院校應結合時代的發展,將標準化與柔性化理念應用于人才培養中,以提升人才與崗位的匹配度。基于此,本文分析標準化與柔性化培養模式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作用,并對高職院校人才的進一步培養策略進行研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標準化,柔性化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12.044
0 引 言
我國的經濟正處于高質量增長階段,創新成為社會生產過程中的重點內容,基于標準化的柔性生產模式獲得了國家層面的支持,從而使產業結構能夠滿足新時代的發展需求。對于高職院校而言,其承擔著向社會輸送創新型人才的責任,因此,高職院校也要采取合適的措施,對人才進行標準化與柔性化培養。
1 標準化與柔性化培養模式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作用
1.1 有助于高職院校整體的標準化發展
高職院校人才的標準化培養是其整體標準化發展的體現,標準化人才培養主要包括標準化的專業教學內容、標準化的課程安排機制、標準化的教師隊伍、標準化的就業實踐教學、標準化的教學評價等。只有做好上述標準化工作,才能夠培養出高質量的人才,整體規范高職院校。在我國高職教育人才標準化水平提高的過程中,各級政府出臺了相關指導性與規范性文件,使得人才標準化培養的有效性得到了提升的同時,高職院校整體能夠得到進一步發展[1]。
1.2 促進高職院校形成高質量辦學體系
高職院校人才的標準化培養能夠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從而能夠促進高職院校形成高質量的辦學體系。對于高職院校而言,人才的培養標準應滿足相關行業的崗位要求,使得人才能夠有效促進行業的發展。在這一過程中,人才的培養標準也能夠得到相應提高,促使高職院校提升其內部的教學水平。同時,越來越多的行業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增加,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高職教育不再滿足于單一技能的培養,而轉變為綜合素質的培養,使高職教育走向系統性發展的道路。因此,教學水平的提升與自身的系統性發展,能夠促進高職院校形成高質量的辦學體系。
1.3 為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提供內驅力
在柔性化方面,其相關理念來源于工業中的柔性制造系統。這種系統能夠對產品加工中對象的轉變進行自適應,從而能夠更好地滿足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與逐漸復雜的行業市場中的不同需要。對于高職院校而言,傳統的人才輸出模式已經無法滿足以創新力為導向的各類產業對人才的柔性化需求。將柔性化理論應用于高職院校的教育中,人才的輸出可以類比為產品的生產流程,其不但要符合標準化的輸出要求,還要滿足不同崗位的需要。因此,對人才進行標準化與柔性化的培養,能夠為人才的培養提供內驅力,使其在適應的過程中,個人素質得到提升,成為創新型人才,從而能夠滿足不同崗位的柔性需求。
2 高職院校人才標準化與柔性化結合的培養策略
2.1 構建新型教育理念
為了滿足復合型人才培養需求,高職院校可以構建新型教育理念,將理科教學內容與文科教學內容相結合。目前,企業的管理與生產正趨于結合,因此,綜合型人才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人才不但要具備本專業的基本技能,還要具有一定的管理與生產能力、溝通能力、協作能力等。目前,部分西方高校已經基于這種理念,制定了柔性化與標準化結合的教學方案。例如: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要求理科專業的學生應學習至少占據總課程比例30%的文科類課程,如:社科、人文等。并且,文科專業的學生應學習至少占據總課程比例20%的理科類課程,如:自然科學等,從而能夠避免人才過于單一的極端化培養,有助于學生按照自身發展個性與標準化的教學模式,得到柔性化培養。在具體的實踐方面,高職院校可以在偏理工類就業導向的專業中加入文學、管理學等偏文科類的課程,使學生能夠具備管理能力與溝通能力。與此同時,在偏文史類就業導向的專業中加入基礎的數學、自然科學等課程,使之后的文科類工作能夠更加地切合實際[2]。
2.2 采用新型教學方式
為了使學生得到標準化、柔性化的培養,高職院校要將學生放在教學內容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的潛能能夠得到有效發揮。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不但要重視學生的理論知識吸收,還要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采用多種教學手段,防止教學內容枯燥單一導致學生的能力無法達到標準,個人潛能無法得到激發,導致與企業的柔性化需求不符。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基于學生全方面能力的培養,盡可能模擬出與實際就業環境相符合的教學環境,使學生能夠更好地與就業崗位相適應。學生能夠將課堂中的觀察結果以及課后的反思結果更為流暢地運用于就業環境中,使自身的能力能夠更好地滿足職業需求,體現出教學的標準化與柔性化的特征。例如:在醫學相關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真實的標準化醫院就醫場景,并將學生分為醫護與病患兩組,引導學生對課堂的內容進行討論和實踐。在進行第一輪實踐后,教師要將兩組角色互換,進行第二輪實踐,這樣可使學生深入理解患者的需求,避免未來可能出現的醫患糾紛。在實踐過后,教師要讓學生對實踐的收獲進行討論,并將結果匯報給教師,由教師進行點評,形成師生之間的觀點共享。最后,教師對課程內容進行總結,使學生對相關理論和操作的理解更加深刻,用以發掘自身的潛力,從而達到標準化與柔性化培養的目的[3]。
2.3 注重心理與情感方面的培養
標準化與柔性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即在滿足專業標準的基礎上,重視學生的內心,通過滲透與引導的方式,使其能夠更好地滿足職業需求。因此,心理與情感方面的培養是必不可少的。在情感方面,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自尊心,避免羞辱與打壓式教學,使學生能夠通過自尊心的塑造逐漸樹立起自信心,更好地發揮出自身的天性。同時,教師要保持自身優秀的形象與素質,提升自身對學生的親和力,從而能夠通過身體力行,達到更好的標準化與柔性化的人才培養效果。在心理方面,教師要積極與學生進行溝通,心理問題是影響學生學習主動性與自我發展的重要問題,如果教師不對其予以必要的重視,則會對標準化與柔性化的教學造成阻礙。因此,教師要積極與學生進行溝通,多留意學生的狀態變化。高職院校可以設置“心理樹洞”,與學校的心理咨詢室相銜接,鼓勵學生將煩惱寫成文本,通過樹洞進行宣泄,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發掘出自身的潛能。
2.4 采取柔性化考核制度
對于高職教育而言,學生的來源呈現出了多元化特征,使得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不盡相同。傳統的統一化知識體系已經無法滿足社會對人才的柔性需求,因此,高職院校有必要針對不同學生制定柔性考核標準,發現學生的優勢與劣勢,使學生在就業中不但能夠滿足基本的職業標準,還能夠做到揚長避短。具體來說,學生的考核方式通常為各類考試,在標準化教學推進的過程中,統一量化的考試結果往往會由于其自身的主觀性加上學生個體之間存在的差異,導致考核結果不夠準確。所以,高職院校可以使用大數據技術,對不同學生構建多維度的畫像,包括理論、實踐、德育等多方面的內容。對于表現突出的方面,教師要通過柔性化培養思維鼓勵學生繼續努力;對于較為薄弱的環節,教師要通過標準化培養思維,對學生進行標準化培養,使學生不但能夠得到全方位發展,還能夠在就業中做到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出自身的優勢。
3 結 論
高職院校為了有效地對人才進行培養,應在培養模式方面進行創新,為此,標準化與柔性化的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構建新型教育理念,采用新型方式。其次,要注重心理與健康方面的培養。最后,要采取柔性化考核制度,從而能夠激發人才的潛能,使其符合各行各業發展的要求。
參考文獻
諸葛晏,傅凌焜,吳均峰.基于戰略分析理論的高職教育發展探索[J].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2(6):41-46.
紀兆華,孫剛凝,梁毅煒.基于大數據和區塊鏈技術的高職教育評價研究[J]. 科技資訊,2022,20(21):159-162.
姚芬.高職院校開展高職教育研究現狀分析[J].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34(4):55-60.
作者簡介
原姣,碩士,助理講師,生理學專職教師,護理系輔導員,研究方向為高職護理學生的職業認同、生理學教學改革。
(責任編輯:高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