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
[摘 要] 傳統音樂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培養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媒介。高中傳統音樂教育是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環節。隨著我國經濟發展,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日益豐富,教學標準和教材的推陳出新,以及網絡新媒體平臺的蓬勃發展,為發展高中傳統音樂教育、提升學生文化自信創造了空前有利的條件。教師應積極提升自身能力,靈活運用新媒體平臺資源,挖掘本地優秀傳統文化,通過傳統音樂教學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
[關鍵詞] 文化自信;傳統音樂;高中音樂教育
一、傳統音樂教育對培養文化自信的重要意義
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時代的音樂教育,必須站在“立德樹人”的高度,始終以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為目標。
中國傳統音樂,就是生于中國、反映中華民族文化特征的音樂。傳統音樂以博大精深之勢為我們提供了無窮的文化資源,滋養、影響并教化了數輩國人。它不僅包括歷史上創作和流傳至今的古代作品,還包括當代中國藝術家用本民族傳統方法、形式創作的作品。
傳統音樂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培養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媒介。傳統音樂藝術作品記錄和謳歌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凝結著歷代先賢上下求索的智慧,承載著中華五千年雄渾博大、海納百川的厚重歷史,包含著中華民族獨特的集優美含蓄和豪邁奔放于一體的審美體驗。
高中傳統音樂教育是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環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這一時期心智逐漸健全,思維進入最活躍狀態,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高中生既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又處于審美情趣、道德情操、精神品質和藝術創造力塑造的關鍵期。通過“潤物細無聲”的傳統音樂教育,學生不僅可以感知、領會、理解民族音樂的藝術特點、思想內涵和價值追求,還能深入理解傳統音樂藝術作品背后沉甸甸的歷史底蘊,在享受美的同時增強對民族歷史的歸屬感、對民族先賢的景仰和敬畏,提升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當前高中傳統音樂教育面臨的制約與機遇
在高中傳統音樂教育面臨的具體教學環境中,既有一些制約因素,又有一些有利于創新教學方式、提升教學效率的因素。
其一,傳統應試教育思想和升學壓力仍是音樂學科面臨的最大制約因素。音樂鑒賞課程是教育部規定的高中必修課,但受傳統的“唯升學率論”“唯分數論”思想影響,仍有相當一部分地區將音樂課邊緣化。不少學校僅在高一年級開設音樂鑒賞課,且開課頻率為每周一次甚至每月一次。學校不重視,不愿意增加投入,無法改善基礎硬件設施,也難以保障師資質量。
其二,課堂教學模式相對單一,不符合中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如教學中依賴音樂教材、教學參考資料,對音樂作品內容抓不住重點,僅僅給學生瀏覽作品,未能觸及音樂本體。還有一些教師,教學資料準備得非常豐富,但上課時只是直接打開課件,照本宣科地講解。部分音樂課淪為“唱歌課”,缺乏對音樂史、樂理、器樂知識的系統講授。還有一些音樂教育只注重專業知識技能,受專業藝術院校的影響,過分追求系統化、高難度,超出中學生的現有水平和接受能力。
另外,隨著我國經濟發展,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日益豐富,教學標準和教材的推陳出新,以及網絡新媒體的蓬勃發展,為發展高中傳統音樂教育、提升學生文化自信創造了空前有利的條件。
首先,新課標和相關教材為通過高中傳統音樂教育增強文化自信提供了基礎性規范指引。《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簡稱新課標)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使學生通過民族音樂的學習和藝術實踐,熟悉并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培養愛國主義情操。具體而言,需要使學生熟悉我國不同歷史時期的經典音樂作品,如《梅花三弄》《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等。根據新課標編寫的人民音樂出版社版高中《音樂鑒賞》教材,包含了各族傳統民歌(第二單元)、民間器樂(第三單元)、文人情致(第九單元)等大量傳統民族音樂內容。
其次,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家長對音樂興趣特長越來越重視,投入也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超越原有的“特長培養”“考級”思維,開始“以人為本”,將音樂特別是傳統音樂學習視為“人人需要”“終身受益”的綜合素質培養的一部分,更重視音樂學習對孩子審美情操和創造能力的提升,而不再僅僅關注功利性目的。就筆者實際經驗來看,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從小學習過古箏、古琴、琵琶、簫等傳統樂器演奏,有一定的樂理和技法基礎,這為學校音樂教育提供了良好條件,有助于實現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音樂教育的良性互動。
最后,網絡新媒體特別是視頻類社交媒體的蓬勃發展,為新時代高中傳統音樂教育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新媒體教學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傳統教學的局限,把學習延伸至課堂之外,能夠有效增長學生興趣。新媒體平臺上承載了海量的高水平器樂演奏、樂舞戲劇表演、音樂會等資源,特別是一些小眾樂器和曲目的表演等,使音樂教學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時空和基礎設施條件的限制。網絡媒體上還有豐富的音樂教學資源,為教師拓展授課資源、提升自身教學能力提供了機遇。
三、以傳統音樂教育提升學生文化自信的主要策略
一是加強對音樂教師的專業能力培訓,提升教師自身的音樂素養,使之更新知識結構,掌握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學校應從立德樹人和素質教育的高度出發,為音樂教師特別是傳統音樂教師提供各類培訓的機會。2010年以來,教育部、財政部面向中小學教師推出了“國家級培訓計劃”,旨在提高中小學教師的整體素質,更好地服務基礎教育。除了國家級培訓計劃,學校還應鼓勵、資助教師到專業音樂院校、機構進修和參與培訓,提高教學能力,并積極舉辦各類專家講座、藝術家進課堂等活動。
二是采取拓展性、聯想性教學,挖掘音樂作品間的聯系及其背后的歷史、社會、文化背景。如針對《陽關三疊》,可以超越音樂作品本身的離愁別緒,通過穿插觀看歷史背景短視頻,使學生體會將士出塞戍邊和經略西域的奉獻精神和家國情懷;也可以同時放映其他盛唐背景的音樂、舞蹈作品,使學生感受唐代對各種文化兼收并蓄的大國氣象,想象古絲綢之路上商旅往來、文化交融的盛景。
三是活用新媒體平臺聯動教學,積極挖掘新媒體資源輔助教學。例如,目前新媒體平臺上,不少融入戲腔的國風音樂受到青少年的喜愛,不少優秀的國風音樂創作者綜合應用多樣化的古典樂器,如古琴、古箏、竹笛、琵琶、揚琴、簫等民族樂器,同時加入現代電子音樂元素。教師可以通過展示、分析、講解這些新派國風音樂,優化民族音樂視唱練耳教學,讓學生分辨、感知不同民族樂器的運用特點。鼓勵學生創作短視頻等,并在視頻平臺上展示學習成果,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問答[M].北京:學習出版社,2021.
[2]連婉廷.象征、動員與認同:音樂的三重政治功能研究——以“中宣部100首歌曲”為分析對象[D].吉林:吉林大學,2021.
[3]朱曉彬.高中生傳統音樂教學提升策略研究——以欒川縣A中學為例[D].鄭州:鄭州大學,2020.
[4]沈思婷.紅色音樂融入高校音樂專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施路徑研究[J].大眾文藝,2022(10):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