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萍
[摘 要] “雙減”背景下,素質教育改革進程加快,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歷史教學中,教師圍繞歷史資料信息培養學生的實證素養可拓展學生的理性思維,使學生能夠運用辯證的眼光看待問題。文章介紹了實證素養的內涵及意義,總結了當前歷史資料實證素養培養環節遇到的阻力,同時重點探究了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初中生歷史實證素養的可行性策略。
[關鍵詞] 歷史教學;史料實證素養;初中教學;核心素養
歷史資料是客觀記錄的載體,也是歷史態度及歷史方法的具體表現。初中階段是歷史教師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關鍵階段,教師應立足實際情況,圍繞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制定史料實證素養培養策略,以此優化歷史教學質量,并逐步提高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一、史料實證素養的內涵及意義
所謂史料實證素養,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史料是認識歷史的主要依據。要形成對歷史的正確、客觀的認識,必須重視史料的收集和解讀,并學會在學習和探究活動中加以運用。在義務教育階段,歷史學科的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初步學會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認識歷史;初步學會從多種渠道獲取歷史信息,提高對史料的識讀能力;能夠嘗試運用史料分析歷史問題,學會根據可信史料對歷史進行論述;初步形成重證據的意識和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史料實證素養包含于歷史核心素養,落實史料實證素養培養工作有著重要意義,具體分析如下。
(一)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在新課標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師可利用史料創設教學情境,有序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情境教學模式下,教師可帶領學生走進歷史事件,讓學生在史料信息中感受歷史規律,從而加深學生的學習認知、豐富歷史學習體驗。一般來說,教師以事件介紹為切入點,讓學生集中精力聽課,接下來教師合理設置課堂問題,真正拓展學生的歷史思維。歷史教師可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播放視頻或紀錄片,為學生創造沉浸式學習體驗,使學生盡快進入歷史情境,切身感受歷史元素,進而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1]。
(二)實現核心素養的滲透
在新課改深入的同時,初中歷史教學模式也需動態創新。實際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初中生在課前收集史料,并激發他們理解式記憶教材內容及分析歷史事件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扎實記憶所學歷史知識,為日后運用歷史知識提供支撐。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學會結合自身實踐,主動學習、深入探究,成為史料實證素養培養的主體,掌握史料分析及素養培養的方法,最終逐漸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真正鍛煉歷史資料分析及運用技能。
(三)拓展初中生歷史思維
初中生的史料實證核心素養提升后,能夠運用辯證觀點分析歷史事件,并在歷史使命感的驅動下正確實踐,為社會發展、國家進步貢獻力量。對初中生來說,要通過歷史知識學習、歷史事件分析等方式培養這一基本素養。當學生具備一定的史料實證素養后,能夠憑借科學的歷史思維辨析歷史結論,為生活實踐提供切實可行的指導[2]。基于此,歷史教師要深入挖掘歷史教材中隱性史料實證素養,并充分發揮這一素養的實踐價值和育人作用。在此期間,教師務必要保證所提供史料的可信度,這對正確引導學生歷史觀念、開闊歷史視野有促進作用。
二、歷史史料實證素養培養過程中的常見問題
通過分析史料實證素養培養內涵和意義可知,新時代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師既要肩負起傳授教材知識的職責,又要將史料實證素養培養工作提上日程,這是順應歷史學科教學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歷史學科教學效率的有效方法。
(一)史料實證素養培養意識薄弱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過程中,歷史核心素養培養工作的重要性逐漸顯現。然而,當前部分歷史教師的史料實證理念較淡薄,實際教學中主要以應試教育為導向,圍繞教材機械化傳授知識。實際上,這種教學觀念與新課標教學目標背道而馳,并且不利于提高課堂時間利用率,課堂教學質效與預期目標存在差距。從結果來看,初中生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流于形式,這對學生價值觀形成、各方面均衡發展均會產生負面影響。
(二)所引用史料可信度不高
時代在發展,社會復合型人才缺口也在逐漸擴大,再加上歷史信息動態更新,這就要求歷史教師在史料實證素養培養環節引用最新發現的資料,并且要保證史料的可靠性,否則,歷史教學的意義會大打折扣,也會影響學科教學、人才培養效果。究其原因,教師在史料獲取、史料選擇等方面的能力偏低。殊不知,史料是歷史知識傳遞、核心素養培養的依據,史料可信度不高會影響學生的歷史思維和社會行為,對歷史教學產生消極作用。
(三)問題設計缺乏新意
學生史料實證能力的強化離不開創新,在歷史課堂上,教師的問題設計水平不高,致使課堂問題缺乏層次性和創新性,長此以往,初中生的學習動力減弱,并且會因課堂教學枯燥而分散注意力,導致歷史教學質量降低[3]。實際上,史料實證素養培養的關鍵,即激發學生興趣、鍛煉學生思考能力及探究能力,這是實證活動參與、實踐能力提升的基本要求。一旦歷史課堂問題設計得不夠合理,實證素養培養效果就會不盡如人意,并且不利于初中歷史教學改革的深入。
(四)師生史料解讀能力有待提高
當前,多數歷史教師為節省史料獲取時間,經常直接參照教材史料、教參史料、教輔資料進行教學,抑或是上網復制、粘貼課件進行使用。殊不知,缺少史料解讀環節的教學會失去原有的育人價值,導致教學服務質量下降,無法更好地滿足初中生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需求。如果教師的史料解讀能力短期內停滯不前,那么學生的歷史思維、價值觀、歷史素養會受到影響,進而對學生日后學習與發展起到制約作用。例如,學習“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時,教師會利用相關電影素材彌補史料空白,但電影不完全真實,并不適用于課堂教學,不能成為實證素養培養的史料依據。
三、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史料實證素養的策略
課程核心素養理念滲透于初中歷史學科,意味著史料實證核心素養培養工作刻不容緩,基于此,初中歷史教師要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客觀分析學生學情,并緊密結合社會用人需求及新課程標準,制定素養培養的有效策略。這既能解決素養培養階段的問題,又能逐步深化初中歷史教學改革,取得史料教學的良好效果。筆者從以下幾方面切入,以期推動初中歷史學科史料實證素養培養工作。
(一)強化史料實證意識
意識是行為的先導,教學行為是教學意識的實現。具體到初中歷史教學工作,史料實證意識對課堂教學行為具有引導作用,基于此,歷史教師應適時創新教學觀念,正確認識史料實證,為后續工作順利開展指明方向、奠定基礎[4]。具體來說,教師要主動地提升自身史學素養,在科學素養引導下合理調整教學方案、制定科學的教學目標,確保史料實證素養培養工作有的放矢,真正規范歷史教學行為。日常生活中,教師要提升自學能力,實現專業知識鞏固、強化史料實證素養,以便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學生自主自覺地配合歷史教學活動。
實際教學中,歷史教師應從內心深處認可史料實證教育,探究歷史教材與歷史資料間的聯系,通過課前準備、過程教學、課后反思,確保史料實證教學工作順利開展,取得史料實證素養培養的預期效果。例如,學習“中國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一課時,教師先奠定知識基調,再借助多媒體展示元謀人石器、牙齒化石等圖片,讓學生從真實史料中提取信息,分析元謀人的生活方式、勞動模式、身體特征等,真正鍛煉學生史料分析、史料運用等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
(二)引用可信史料
歷史教師選擇可信度高的史料,后續史料分析工作就能夠有意義地開展。即便教師不是歷史研究者,但教師要力爭成為合格的史料把關人,圍繞歷史事件,總結歷史規律,通過歷史反思現實生活,在未來發展的道路上少走彎路、降低試錯成本[5]。史料選擇的過程中,教師要從內容真實性、育人價值最大化等角度考慮,同時,結合初中生認知特征和心理特征,確保所選定的史料具備史料實證素養培養價值。例如,學習“兩漢的科技和文化”時,教師以紙本地圖為主線,從出土地點、出土時間,以及地圖圖式信息等方面挖掘史料,鼓勵學生自主思考、進行組間探究,得出史料類型,并從中提取史料價值信息,為考古意義分析進行論證。
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應向學生傳授史料收集、史料分析方法,只有學生主動學習,才能達到學科教學目的,進而促使史料實證素養培養效果達到理想要求。這對學生學習自主性培養、學習自信心提升有促進作用。常用史料獲取法包括檢索法、追溯法,兩種方法的收集途徑存在差異:檢索法,是學生借助工具書收集史料,能夠實現相關史料信息快速提取;追溯法,是學生根據參考文獻提示收集史料,這種方法需要借助網絡信息技術,具有資料廣泛、搜索便捷等優點。史料信息獲取后,要對史料的準確性進行重點分析,即在數量、質量兩個方面保證精確度,否則會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在這一過程中,應遵循簡潔性、興趣化、精練化、辨析性等原則,使學生史料實證能力得到實質性提升。
(三)精心設計課堂問題
史料實證素養培育期間,務必激發學生實證動力,對此教師要精心設置課堂問題,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思考,積極參與史料實證活動。例如,在“秦統一中國”的教學中,教師先設置難度低的問題,如“秦統一各國的順序是怎樣的?”這時學生會積極地通過知識回顧、課本參考、資料查閱等方式給出答案。這既能營造濃厚的課堂氛圍,又能增強學生繼續回答問題的信心,為史料實證素養培養提供有利條件。實際上,歷史課堂問題合理化設計,能夠提高學生在歷史課堂上的積極性,營造濃厚的課堂氛圍,在此期間,有利于加強師生間、學生間的交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展示機會。不僅如此,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細致解讀史料,并為雙向教學模式實踐創造條件,全方位調動初中生的學習熱情。接下來,教師將問題難度適當提升,問題為:“最先滅亡和最后滅亡的國家有什么特點?”這時學生會結合地理知識,即韓國、齊國地形信息回答問題,此時學生能夠加深對課本知識的印象,學生也會意識到史料的價值,使史料實證能力由弱變強。由此可見,借助史料運用問題情境法,有利于激發學生參與實證探究的熱情,并全方面激發學生歷史問題思辨潛能,取得史料實證素養培養的良好效果。隨著歷史教學中教材內容調整,以及教學要求的變化,歷史教師在課堂問題設計環節應滲透創新思想,從而在史料實證素養培養環節注入新的活力,提升實證素養培育質量。
綜上所述,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師應高度重視史料教學,在保證歷史學科教學嚴謹性的基礎上,通過強化史料實證意識、引用可信史料、精心設計課堂問題、提高師生史料解讀能力等措施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當前,歷史課程教學改革工作逐步深入,這為史料教學提供良好機會,所以,教師要與時俱進地創新教學思想、優化教學方法,在史料實證素養培育環節充分準備,確保歷史教學任務高質量、高效率完成。
參考文獻
[1]韓萍.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J].華夏教師,2019(9):36.
[2]林金木.例說基于史料實證素養的初中歷史試題命制[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9,20(2):15-17.
[3]王國欣.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素養的培育策略探討[J].考試周刊,2020(5):140-141.
[4]韓麗.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素養的培育策略[J].家長,2020(33):114-115.
[5]張佳靜.歷史學科史料實證素養視域下的初中歷史教學研究——以盛唐氣象為例[J].考試周刊,2021(3):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