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摘 要] 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思政課,要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和責任意識等核心素養。核心素養是對課程育人價值的聚焦和回應,如何讓學科核心素養落地是一個重要課題。問題鏈教學堅持核心素養導向,圍繞與生活密切相關話題,深入解讀教材,發揮教學情境的育人功能,以整體連貫的問題鏈觸發素養發展,以灌輸與啟發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 核心素養;問題鏈教學;道德與法治
問題鏈教學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運用,主要表現為在核心素養導向下,圍繞與生活密切相關話題,整合教學資源,創設有意義的問題情境,通過關聯性、層次性和遞進性的問題序列,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發展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本文以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單音與和聲”為例,探索核心素養導向下問題鏈教學的實施要義。
一、教材解讀,堅持統一性與創造性
問題鏈是對教材編寫意圖的形象化和具體化,是突破教學重難點的關鍵,也是學生主體構建與教師主導引領產生共鳴、形成共振的平臺。因此,教材是實施問題鏈教學的重要依據。把握教材,明確教學方向,提煉核心概念,搭建知識框架,科學界定教學重難點,這些都是設計問題鏈的前提。教材解讀既要滿足上述前提的統一性要求,又要有基于教學素材的創造性理解。可以說,教師的教材解讀與素養目標的契合度越高,其所實施的教學就越有助于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在某種程度上,教師解讀教材的情況決定了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狀況。
“單音與和聲”包含兩目:個人意愿與集體規則,讓和聲更美。根據《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該課時的教學目標為:在“政治認同”上,堅持集體主義原則,在日常活動中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道德修養”方面,團結同學,寬容友愛;在“健全人格”上,樹立團隊意識,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主動建立良好人際關系,學會合作;在“責任意識”方面,識大體、顧大局,心中有集體。
該課時包含兩組概念:個人意愿與集體規則、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個人意愿與集體規則的矛盾沖突,說到底是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矛盾沖突。因此,該課時的核心概念為“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只有深入理解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系,才能在集體生活中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的矛盾,協調好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才能對集體規則產生理解與敬畏,做出識大體、顧大局的選擇。因此,該課時的教學難點是“理解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系”,教學重點是“怎樣讓和聲更美”。
可見,在解讀教材時要善于從整體出發,在教材邏輯的基礎上構建教學邏輯,根據學生成長需要和教學素材對教材進行創造性解讀。
二、情境創設,堅持問題性與導向性
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說,伴隨著生理發育,他們的情感日益豐富,自我意識顯著增強,對集體生活充滿熱情,在集體中有較強的表達愿望。然而,產生強烈成人感的他們,由于心智還不夠成熟,在處理集體生活中的矛盾和問題時往往容易沖動,缺乏冷靜思考的能力,或者把自己封閉起來,不愿面對問題。實施問題鏈教學,問題情境的創設應正視學生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進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揮教學的價值引領作用,強化學科育人功能。因此,圍繞核心素養導向可設計以下系列化問題情境。
情境1:選服裝。學校合唱比賽要求每個參賽班級統一著裝,且該項要求將作為比賽的評分項目之一。有人說亮晶晶的衣服很好看,有人說樸素大方的衣服更契合歌曲的意境,還有人認為穿鉚釘服與眾不同有個性。
情境2:排隊形。根據比賽要求,在站位時個子高的同學站后排,個子矮的同學站前排。A同學認為自己雖然個子高,但唱得好,應該站在前面,規則得改。班委B多次勸說沒有用,雙方大打出手。
情境3:奏和聲。除了在班級管理中班委和同學之間的矛盾沖突,在集體生活中還有其他沖突……
以上情境均為發生在學生身邊和集體生活中的真實片段,都是涉及面廣、關注度高的問題,具有較強的教育時效性和針對性。當集體面臨比賽任務,身處其中的學生都需要學會理性權衡“個人意愿與集體規則”的關系,都需要圍繞“讓和聲更美”協調處理各種關系,都需要在直面問題、解決沖突的過程中學會判斷選擇,只有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將學生置身于情境中,才能更好地發揮課程的思想引領和價值導向作用。
三、問題設計,堅持整體性和連貫性
問題鏈設計的整體性,首先是指面向全體學生,發揮問題的引導作用,確保學生有所思、有所得;其次是對問題鏈的難度進行整體把握,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身心特點,由淺入深,以問題串聯起各個教學環節。問題鏈設計的連貫性是指,用連續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讓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感知生活、感悟道理。以上述3個情境為例,問題鏈設計可參考如下。
針對“情境1”中關于演出服裝的意見,可以設置以下問題:(1)為什么在合唱比賽中要統一服裝?(2)對于演出服裝,還有哪些想法?(3)班級全體成員是否都有權就服裝問題發表意見?(4)如何統一大家的意見?該問題鏈的設計意圖是:通過情境引導學生認識到在集體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需求,因此集體必須有共識,在共識基礎上建立規則能夠保證和聲更動聽。
針對“情境2”中意見不合以致大打出手的情況,可以設置以下問題:(1)沖突的原因是什么?(2)結合情境辯論:對于參賽者,“遵守規則,做好自己最重要”還是“修改規則,大家滿意最重要”?(3)當規則存在不合理之處又未修改時,是執行規則重要,還是修改規則重要?該問題鏈的設計意圖是:引導學生思考當個人意愿與集體規則不一致時,需要理性權衡集體要求與個人意愿,找到解決沖突的平衡點。
根據“情境3”中關于集體生活中還存在其他各種矛盾沖突的提示,可以設置以下問題:(1)集體生活中可能出現的沖突有哪些?(2)過去面對這些沖突時,集體成員是如何處理的?(3)不同的處理方式帶來了什么結果?哪種方式值得贊許?(4)如何解決A和B之間的矛盾?該問題鏈的設計意圖是:通過理性分辨和合作探究,引導學生真正理解、認同集體主義,并且能在復雜情境中做出識大體、顧大局的選擇。
四、教學方法,堅持灌輸性與啟發性
與其他學科相比,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顯著的政治性,除了要在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面進行引導,還要強化學生的政治認同,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灌輸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常用方法,但是對灌輸的對象來說,他們往往是抵觸的。要想讓道德與法治思想內化為學生綜合素養的一部分,首先就要做到灌輸入腦,通過雙向互動等形式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灌輸到學生的頭腦中去;其次對灌輸的留白部分,需要啟發和補白,創造條件幫助學生內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并自覺將其作為自己行為的準則。
在“單音與和聲”這一課時的教學實踐中,向學生灌輸集體主義價值取向,需要讓他們明白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的道理。在情境分析中,還需要啟發學生理解,集體規則雖然在一定時空內限制了個體自由,但這種限制是必要的,其目的是更好地保護個人利益,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在一定條件下是一致的。在該課時教學后期,教師可以嘗試設置一個啟發環節:(1)在學習時,你所在的這一小組開展合作學習順利嗎?請總結經驗教訓。(2)根據活動體驗和本小組實際情況,制定適合的合作學習規則。這樣的啟發體驗活動,不僅能增進學生之間的理解,培養溝通能力和團隊意識,還能讓學生真切感受到“讓和聲更美”離不開規則和每一個人的努力與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