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再霖 陸德光

摘 要:高職院校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抓手,開展“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明確課程思政目標、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課程思政教學融入實踐等方面探索,展現了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模式,具有一定實踐意義。
關鍵詞: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 思政元素融入 教學改革
Abstract: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virtue and cultivating people, and the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 of "tolerance cooperation and technical measurement" is carried out,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the curriculum is clarifie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curriculum are deeply explored,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the curriculum is integrated into practice, which shows the reform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the curriculum, which has certa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tolerance coordination and technical measurement,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eaching reform
1 問題的提出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為使專業課程充分發揮育人功能,將課程思政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實現全課程融入思政元素,應對《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進行思政教學改革。
2017年12月,教育部頒發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指出“梳理各門專業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效統一。”2019年10月,教育部在《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出“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是建設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的基礎工程,是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的關鍵環節”。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強調:專業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載體,工學類專業課程,要注重強化學生工程倫理教育,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
近年來,“課程思政”的研究成果豐富,關于在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陳錫喜提出“從根本上說,是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性質及其培養目標決定的。”[1]關于課程思政的建設,閔輝指出“應著重加強學科自身育人的自主與自覺,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不斷提升學科的原始創新能力,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中要加強教材體系建設,制定明確的教學指南,改進課堂教學方式方法,不斷提升專業教師素養。”[2]“課程思政”事關“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通過全課程融入思政元素,改進課堂教學方式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
學術界《互換性與技術測量》課程思政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互換性與技術測量》課程教學改革現狀與路徑研究,如王西珍等圍繞《互換性與技術測量》課程思政目標、挖掘思政元素、融入思政元素三個關鍵問題,提出“三維三法”解決方案[3];李仕春等根據《互換性與技術測量》傳統教學存在的問題,從課程目標、知識體系、教學方式和考核機制4個方面提出具體改革措施[4]。二是《互換性與技術測量》課程思政具體實踐研究,如王肖英介紹了課程思政目標、挖掘思政元素做好教學大綱,并結合知識點和實踐點介紹課程思政融入模式[5]。三是《互換性與技術測量》知識點課程思政研究,如余厚云從實際教學案例出發,分享因果關系、主次矛盾、現象本質唯物主義思想在課程教學中的融入方法[6]。郎姍姍等以《互換性與技術測量》具體知識點為例,展示課程思政案例設計[7]。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已有《互換性與技術測量》課程思政的研究視角寬闊,為后續研究提供了思路。《互換性與技術測量》課程是機械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是一門實踐性、技術性較強的重要課程,可結合知識點、技能點從不同角度融入更豐富的思政元素,增強家國情懷、培養學生工匠精神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課程思政目標
按照課程思政的基本要求,根據行業需求,結合學校專業設置實際情況,對《互換性與技術測量課程》教學內容進行修訂,從知識、能力和素質三方面重新制定課程目標。通過本課程思政教學達到以下目標:能夠按零件圖上的標注進行尺寸公差的計算,能正確理解所標注的形位公差的含義;能夠根據實際零件圖上的精度要求選擇合適的量具進行測量。具有深厚的愛國情懷和中華民族自豪感;遵法守紀、誠實守信,履行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具有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參與意識;崇尚勞動的精神,具備較強的愛心意識、責任意識;具有質量意識、環保意識、安全意識、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以及良好的信息素養、創新精神、工匠精神、專業精神,有較強的集體意識、團隊合作精神和執行能力。
3 課程思政元素挖掘
“課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的內在要求,其核心在于挖掘不同學科和專業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建立有機統一的課程體系,形成全學科、全方位、全功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深入挖掘《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內容中知識點的思政元素,并融入到教學實施過程中,既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又能積極推動課程教學。根據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相關知識點,提煉出與之相關的思政元素,如表1所示。
4 課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學實踐探索
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內容包括尺寸的檢測、幾何誤差的檢測、表面粗糙度的檢測、錐度和角度的檢測、螺紋的檢測、齒輪的檢測等,牽扯到公差標準、尺寸標準、檢測標準等國家標準和規范,結合課程中相應的知識點或技能點巧妙融入思政元素,培養學生家國情懷、利用馬克思主義思想辯證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忠誠工匠精神。
4.1 標準公差系列
國家標準《極限與配合》中規定了標準公差系列。標準規定了20個標準公差等級,其中IT01精度等級最高,IT18精度等級最低。在相同的尺寸段公差等級不同,其公差值也不同,在不同的尺寸段公差等級相同,其公差值不完全相同。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標準,機械制造業是國家的支柱產業,為使機械制造行業與國際接軌,在整個行業內都必須按照標準執行保證產品質量,因此不打折扣地執行標準是質量的根本。課程教學先介紹標準的基本情況,再以任務驅動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中學會查表判定標準公差等級,同時熟知不同加工方式可得到不同的公差等級,在選擇公差等級時以滿足使用為原則,由此融入中國高鐵領跑中國速度,激發學生勇攀科技高峰熱情,引導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2007年,中國高鐵動車組“和諧號”投入運行,時速高達200公里每小時,這是中國高鐵的里程碑,從此中國鐵路進入了高速時代。通過10年的不懈努力,2017年“復興號”動車組在京滬高鐵運行,“復興號”高鐵完全擁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中國高鐵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后是中國標準,“復興號”動車組80%以上采用了中國國家標準,同時還采用了行業標準和國際標準等,中國高鐵能迅速崛起,主要是采用了嚴格的標準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動車組,反應了標準的重要性和自主開發的緊迫性,青年學生應當立科技報國之志,從實際出發學好技術技能、學好本領勇擔時代之使命。
4.2 孔軸配合公差
所謂配合,是指基本尺寸相同、相互結合的孔和軸公差帶之間的關系,可分為間隙配合、過盈配合、過渡配合三種類型。我們知道配合公差等于孔公差與軸公差之和,可見保證孔軸公差也就保證了配合公差,如何選擇孔公差和軸公差?為使設計和制造方便,國家標準規定了兩種配合制,即基孔制和基軸制。基孔制即在孔與軸配合時以孔公差帶為基準,以改變軸的公差帶位置來實現不同的配合類型,(基軸制與之類似不贅述)。在孔軸配合設計中,以經濟性、合理性為出發點,一般優先選用基孔制,但特殊情況下選用基軸制(如:尺寸小于1mm的精密軸、“一軸多孔”等)。由此可見,基孔制和基軸制雖是一對矛盾體,但又不是絕對對立的,選擇時應根據實際確定且在不同條件下可轉化。教學過程中,通過實際例子進行辯證分析,培養學生學習、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問題要善于用辯證思維思考問題,杜絕“白馬非馬”的判斷。
4.3 外徑千分尺測量孔軸徑
測量是《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中重要的內容,如果說圖樣標注是標準則測量是檢驗標準的重要手段。該課程中涉及到尺寸測量、幾何誤差測量以及標準件中相關技術參數的測量,這里以外徑千分尺測量軸徑為例,闡述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式。外徑千分尺的精度為0.01mm,外徑千分尺是用來測量或檢驗零件的外徑、凸肩厚度以及壁厚等,使用外徑千分尺應按照規定使用,測量結束注意保養。要根據零件尺寸大小選擇外徑千分尺的量程,先讀主尺再加上副尺數字。教學過程中可融入質量意識,引入C919-中國國產大飛機案例,C919是中國自主研發的大型運輸飛機,它成功試飛的背后展現了無數航天人愛崗敬業、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導工科專業學生應合理利用在校學習時間,學好本領用于責任擔當,立志為科技報國。
5 結語
高職院校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是銜接機械基礎、機械制圖與機械制造工藝等專業方向課程的紐帶,應依據專業教學標準和人才培養方案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根據不同知識點和技能恰如其分地融入課程思政元素,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先進教育方法,是專業課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重要途徑。
基金項目: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2021年度一般課題(課題編號:2021B166)。2021年貴州裝備制造職業學院重點課題“基于鄉村人才振興的保學控輟路徑研究—以臺江縣中等職業學校”研究成果。(課題編號:ZBKY2021-OO3,課題主持人:黃再霖)
參考文獻:
[1]陳錫喜.《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的必要性和可行路徑》[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17 年第 1 期(雙月刊)
[2]閔輝.《課程思政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育人功能》[J].思想理論教育,2017 年 7 月
[3]王西珍,金守峰,郭飛飛,張敏,沈瑜.《互換性與測量技術基礎》課程思政關鍵問題與解決方案[J].中國標準化,2022(10):169-173.
[4]李仕春,華燈鑫,王錯,趙恒.“互換性與測量技術”課程思政的教學模式研究[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22(05):61-65.
[5]王肖英.“互換性與技術測量”課程思政教學研究與實踐[J].裝備制造技術,2021(07):199-200+213.
[6]余厚云.《互換性與技術測量》課程思政教學研究與實踐[J].教育現代化,2020,7(19):158-160.
[7]郎珊珊,劉儉輝.《互換性與技術測量》課程思政案例設計與教學實踐[J].時代汽車,2021(21):65-66.
[8]張曉紅.互換性與技術測量[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