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玉 蔣茁 王琳
摘 要:隨著國家一系列美育相關文件的頒布實施,高校美育工作逐步獲得更加廣泛的關注。研究現代美育的歷史演進和類型,分析美育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辯證關系,討論當代高校美育思政的內涵意義,有利于以美育人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相比于傳統的專業學院美育模式,書院制美育思政工作在資源協同、社區育人和“全人”教育等方面具有鮮明特征。以立德樹人觀、課程思政觀、浸潤美育觀為觀念模式,通過把握美育思政的關鍵機制,提升品德素養、強化愛國情懷、激發報國熱情,構建書院制美育思政實踐模式,實現美育思政育人相融合,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的有效實踐。
關鍵詞:書院;浸潤式;美育;平臺;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3)11 — 0050 — 06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1]。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的回信中強調指出:“加強美育工作,很有必要。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泵烙鳛槲逵闹匾M成部分,服務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2],在立德樹人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
2015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3]提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2019年3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4],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5]……在我國高等教育向高質量內涵式發展過程中,隨著一系列文件相繼出臺,五育中相對薄弱的美育環節,提升到了新高度。
相比于傳統的學院美育模式,基于大類人才通識培養的書院制美育在資源協同、社區育人和“全人”教育方面具有鮮明的特征和顯著的優勢。將黨和國家關于高校美育工作的指導意見融會貫通到實際工作中,把握書院自身特點,發揮書院載體優勢,創新美育育人形式,探索形成書院美育思政模式,成為高校美育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構成。
一、現代美育的思想內涵
美是純潔道德、豐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審美教育,又是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也是豐富想象力和培養創新意識的教育,能夠提升審美素養、溫潤心靈、陶冶情操、激發創新創造活力[5]。
(一)現代美育的歷史演進
美育是一個歷史概念,美育思想在我國自古有
之,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我國傳統儒家文化往往從仁、義、善出發,討論藝術教育的重要作用?!墩撜Z·泰伯》中“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闡述了“樂教”“禮教”“詩教”相結合的育人策略,強調藝術教育對于情感陶冶與行為規范的積極意義,目標指向個體道德人格的養成。這為我國現代美學和美育思想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隨著資本主義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發展繁榮,不合理的制度體制下滋生的貧富差距和階級分化,新的社會矛盾產生使得審美教育更為迫切。在這種情況下,德國著名詩人、哲學家席勒于1973年在《美育書簡》中首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6],將美育作為感性和理性溝通的橋梁,主張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緩和社會沖突。
20世紀初,由梁啟超、王國維、蔡元培和朱光潛等將美育與美學的概念一并引入我國,并采用西方近代哲學中通用的“心理三分法”,把個體心智劃分為智、情、意三個方面,從而建立起智育、美育和德育的概念,連同體育一并納入“全面教育”的整體之中[8]。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9]中首次將美育正式寫入國家教育方針,并明確了德智體美共同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2018年9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將勞動教育納入其中,至此形成了現在的五育育人方針。
(二)美育教育的觀念類型
現代美育概念正式引入我國的一個世紀以來,美育作為跨美學和教育學的交叉性學科,在中西方文化碰撞融合的過程中,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逐步形成了主體性美育、人生美育和生態美育三種類型的觀念模式。
主體性美育起源于康德和席勒的美育思想。李澤厚作為主體性美學的代表性人物,在全面推介西方美育理論的基礎上,構建了主體性美育,提出了人類學本體論的美育觀[10],認為美育的主要任務在于塑造與外在物質文化相適應的人類內在精神文明,走向教化的美育和美學是當代哲學發展的必然趨勢。
人生美育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美育形態,既包括外化于社會環境的方面,也包括內化于情感、人格、生命的方面,是一種泛美育的形態[11]。代表人物朱光潛是我國當代兼通古今中西的杰出美學家,他基于“有機創造論”的哲學觀,將“人生藝術化”貫穿其中,堅持將美育定位于“主觀與客觀統一”的關系之上,通過美感教育造就“全人”。
生態美育以曾繁仁、騰守堯為代表人物,主張用生態美學觀點培育生態審美素養,幫助民眾學會以審美的態度對待自然、關愛生命、保護地球[12]。生態審美教育以整體生態觀為哲學基礎,將“人類中心主義”與“生態中心主義”加以折中調和,倡導“生態人文主義”[13]。
各種美育觀念類型模式,其共性在于人的思想引導與構建。在以知識經濟與大眾文化為標志的后現代社會中,美育迎來了新的發展變革,呈現出了大眾化美育、美育商品化、日常生活審美化等趨勢。根據當代社會和高等教育特征,與思政教育工作相互交融,與時俱進開展美育育人工作,是人才培養工作的必經之途。
二、美育思政的辯證關系
美育和思政教育之間既相互聯系,也存在差異。盲目地泛化美育和思政教育的內涵,將二者等同起來,只看到其中的相通之處,或者簡單地將美育和思政教育的辯證關系歸結為美育是思政的手段,把美育放在思政教育的從屬地位,美育思政“同一說”和“手段說”,都帶有片面性而不夠準確。
(一)審美教育的思政元素
審美教育從人的內心著力,以審美的態度影響人的思想,正如席勒所言“我們只要給他以重大的推動,就能使審美的人獲得理智和高尚的情操”,美育育人內在包含著思政教育元素。
聚焦到具體的藝術表現形式上,孔子在《論語·八佾》中稱贊《韶》樂“盡美矣,又盡善也”,虞舜時期的《韶》樂,以音樂的藝術表現形式,滲透著渾厚的道德倫理基礎。蔡元培先生以“美術可以輔翼道德。美術之目的,雖與道德不盡符,然其力足以源邃人之性情,崇尚人之好尚,亦可輔道德為治”闡述了美術教育中的思政元素。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強調通過對童話的欣賞來培育愛國熱情,“借助童話展現出故鄉美,是對祖國愛的源泉。人逐漸感受和理解祖國的強盛,這種感受和理解的淵源就在于美”。審美教育讓受教育者在藝術活動中通過品讀美的內容而收獲美的感受,自然地接受思政教育。
審美教育中可以尋找到思政元素,并不等同于“同一說”和“手段說”。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作為現代美育理論的哲學基礎,其關注點在于人的生存與發展,認為美育的基本價值在于滿足和提高人的審美需要,提高人的精神能力,使個體獲得感性和理性的平衡協調發展,使人的審美生活成為可能[8]。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不斷推進,又賦予了審美教育新的現實作用,美育在社會關系調節、提升全民價值取向、豐富民眾精神生活、形成創造美的巨大動力、貫徹黨和國家教育方針、迎接新時代技術創新挑戰等方面都具有積極意義[12]。
因而,美育包含思政元素,但是其價值取向在于“以人為本”的哲學觀念,在于人的生存發展,在于與時俱進豐富內涵作用,并不僅僅局限于思政教育。
(二)思政教育的美育基礎
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學說在思考任何人類生存發展問題時,都會不同程度涉及審美的人生價值和美育的哲學問題。美育是五育的一部分,任何以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為目標的教育活動,都離不開美育。蔡元培先生在《美育與人生》一文中說:“人人都有感情,并非都有高尚而偉大的行為,這是因為感情推動力的薄弱。要轉弱為強,轉薄為厚,有待陶養。陶養的作用,叫做美育?!保?4]他倡導的“純粹”美育思想,希望通過審美教育提升國人的情感,消除人們內心的“人我之見、利己損人之思念”,從而為實現人道主義理想開辟道路。從這個意義上講,美育為受教育者的思想情感形成、綜合素質提升和全面協調發展提供了內在的思想情感基礎。
思政教育是指政黨、社會群體等,根據人和社會發展需要,作用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互動交往過程,使得受教育者形成特定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質,具備相應的行動力[15]。根據思政教育的概念內涵,發現其與美育存在一些差異。在內容方面,思政教育關注黨的理論知識、相關文件精神、教育對象的思政素養和行動方向,而美育關注于人性發展和個體思維活動;在形式方面,思政教育更多采用宣傳貫徹學習的形式開展,相比之下,美育教育形式更為活潑生動;在目標方面,思政教育側重于人的社會屬性培育,美育傾向于人的個性人格塑造。
雖然思政教育和美育存在以上差異,但是,思政教育與美育的共性體現在思想政治意識發展對于個體認知情感的依賴上。柏拉圖認為審美教育達到的心靈和諧與思想教育達到的理性秩序是一致的,要求用美育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通過心靈的和諧為思想認知打下必要的基礎[15]。思政教育是培育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通過影響人的思想情感來達到教育的效果,需要以人的思想認知的內在情感活動為本元。
由此,高校思政教育需要以美育為前提和基礎。在開展美育教育和思政工作的過程中,如果簡單地采用灌輸形式滲透也會帶來負面效應。應當在思政教育和美育教育之間尋找到契合點,開展“美育思政”教育。
在分析美育思政辯證關系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美育思政的內涵,可以認為:美育思政是指通過美育作用于人的內心活動,從人的內心深處強化思政教育,達到提升認知層次和思想境界的目的和要求,從而提高思政工作效果,實現人的內在思想和政治思想相統一,實現人的個體發展和社會發展、國家發展相統一。
三、書院制美育思政的觀念模式
西方國家現代書院制起源于15世紀的英國,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最早形成了以導師制為中心的書院模式,20世紀30年代開始,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借鑒英國的書院制模式,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點的美國書院制,而后在西方國家逐步推廣開來。
書院是我國傳統的教育形態,始于唐代,在宋代和明代逐步興盛,在清代普及開來并更名為學堂。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普及和通識教育的廣泛實施,上世紀80年代起,我國高校尋求改革創新之路,陸續建立現代書院,推行了基于書院平臺的通識教育本科生培養模式。
書院制打破了傳統的行政班級和專業界限,彰顯出學科交叉、相互融合的育人功能,實現了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相結合,體現了書院重思想、重心智和重人文的特色。書院協同多方資源育人,秉承“全人”教育理念,強化社區浸潤式思政教育。書院的組織形式和育人特色,使得書院的育人觀念與美育育人思想內涵不謀而合,在育人觀念上為書院美育思政工作提供了土壤。
(一)以美育人的立德樹人觀
王國維在《論教育之宗旨》中說:“美育者一面使人感情發達,以達完美之域;一面又為德育與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0世紀30年代,普林斯頓大學校長威爾遜(Wilson)和哈佛大學校長洛威爾(Lowell)等人基于對傳統和現實的雙重反思,提出了培養“全人”的全新高等教育理念。美育的意義在于,它不僅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式,更是人類實現自身美化、塑造完美人格的重要途徑[17]。
高校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樹立愛國主義情懷,加強敬業奉獻精神,著力培養學生誠信高尚的品德,提高友善待人能力,在培養人方面,更加注重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我國學校美育工作是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要堅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靈,增強文化自信[5]。
與傳統的專業學院制模式下教師主導形式不同,書院秉承以學生為中心的“全人”教育理念,堅持學生中心地位,關注全體同學的全面發展和每位同學的個性化成長,激發學生自我管理意識,引導學生自覺、主動地愛黨愛國,培育具有過硬的思想政治素養、扎實基礎知識和優秀創新意識的領軍領導人才。
因而,在以美育人層面,書院制平臺下的美育工作,將育人屬性作為重要的特征屬性,側重于發揮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培育愛國主義精神和使命擔當,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和思想政治意識,助力思政工作開展。
(二)通識美育的課程思政觀
近年來,我國高校大力開展通識教育,2015年,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高校共同發起創建了“大學通識教育聯盟”,共同探討通識教育方向,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在“雙一流”大學建設中應當“兩條腿”走路成為了普遍共識[18]。書院實行不區分專業的大類通識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在抓好大類核心課程的基礎上,著眼于通識類課程建設,美育類課程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書院制模式下的通識教育平臺為美育思政工作提供了良好環境。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所有課堂都有育人功能,各門課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實現民族復興的理想和責任融入各類課程教學之中,推進高校課程體系和教育教學創新。
推進教學與課程改革是高校美育建設的重點環節。美育不是一門具體的課程,而是相對獨立的教育體系。在課程建設方面分為兩個層次:第一是美學和美育的基礎理論課程,第二是文化藝術課程,涵蓋美術、音樂、影視、戲劇、舞蹈和園林建筑等豐富內容[7]。在美育課程體系建設中,在課程內容設置和課程教學方法設計方面融入思政教育元素,開展課程思政工作,是審美教育和思政教育相結合的理想著力點。
雖然美育思政育人成效具有“潛伏性”,但是,書院美育思政機制,充分認識到美育課程在思政育人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系統化建設美育通識課程體系,以美育課程優化大學生知識結構,提高綜合素養,提升精神境界,完善人生修為,以美育課程傳播正能量和主旋律,讓美育教育成為通識教育的深化內涵,不斷基于書院平臺探索建設美育通識課程的課程思政育人模式,切實發揮出美育課程的思政育人功效。
(三)以文化人的浸潤美育觀
學校美育工作應當遵循美育特點和學生成長規律,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應當引導學生完善人格修養,強化學生的文化主體意識和文化創新意識,增強學生傳承弘揚中華優秀文化藝術的責任感和使命感[3]。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作為學校美育培根鑄魂的基礎,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要在傳統文化藝術的提煉、轉化、融合上下功夫[4]。在高校美育的頂層設計中,不能把美育局限在公共藝術教育和通識教育之中,要經過專門規劃設計,形成課堂教學、校園文化、課外實踐的育人合力,建立起全面而綜合的審美教育體系[7]。
作為大學生文化情懷培育的第一扇大門,書院在以文化人方面承擔著重要使命。書院圍繞學校文化、學院或書院文化、建校元老精神等主題開展校園文化建設,通過組織新生校情校史教育、邀請專家作校園文化報告、排演學校文化主題話劇等典型美育工作的方法,將大學新生浸潤在校園文化環境中,影響學生思想認知,熏陶學生愛黨愛國愛校情懷。
在開展傳統美育思政教育的基礎上,書院制育人模式將通識教育、行為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等進行融合,集我國古代書院與西方高校住宿社區理念為一體,倡導以學生住宿社區為中心,常態化浸潤式開展美育思政教育。當代高校書院提倡在構建全面綜合的美育體系方面持續發力,突出“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調動學生自身熱情,以社區為載體,幫助學生自發建設形成美育社團、美育實踐、美育展覽、文藝演出等相互交融的高校浸潤式美育思政教育環境,在社區美育育人過程中傳達文化思想,傳遞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四、美育思政實踐的書院案例
據統計,我國大陸共有37所高校建立了114個書院。各高校以書院為載體,不斷探索美育思政工作新途徑和新方法,取得了顯著成效,在高校立德樹人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書院制美育思政強調發揮書院優勢建設有書院特色的美育思政模式,以立德樹人觀、課程思政觀、浸潤美育觀為觀念模式,通過對書院制美育教育關鍵機制的把握,達到美育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和統一,實現書院制美育思政的育人功能。
(一)書院制美育思政的宗旨要義
蔡元培先生說:“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養情感為目的者也。”錢學森強調“科學家不是工匠,科學家的知識結構中應該有藝術,因為科學里面有美學”。高校美育育人既是陶冶情操的育人途徑,也是優化思維模式的創新靈感來源。
書院美育兼具人格塑造功能、文化浸潤功能、情操陶冶功能、智力開發功能、服務社會功能等。在這些基本功能的基礎之上,書院制美育思政育人宗旨要義在于提升品德素養、強化愛國情懷、激發報國熱情等方面。
在我國近代美育發展歷程中,美育在愛國主義思想啟蒙和教育傳播過程中,一直占據重要地位,推動了社會發展進步和歷史車輪進程。美育概念引入我國初期,美育就作為啟蒙話語而存在,近代知識分子借思想文化作為解決問題的途徑,并追溯到先秦儒家經典,從樂教和詩教引發出以“情”為本的命題,形成了感性的審美啟蒙思路[8]。在抗日戰爭年代,毛澤東指出“我們要文武兩方面都來。要從文的方面去說服那些不愿停止內戰者,從文的方面去宣傳教育全國民眾團結抗日”,《義勇軍進行曲》《黃河大合唱》《游擊隊之歌》等歌曲極大地鼓舞了中華民族奪取抗日戰爭偉大勝利的堅定信念。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系統闡述了文藝工作的思想理論體系,促進了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發展,文藝工作者利用文學作品、電影戲劇等文藝形式進行滲透,通過年畫開展宣傳工作,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涌現出了《上甘嶺》《龍須溝》《林海雪原》等大批優秀作品[19]。
現代大學書院開展美育思政工作,繼承了美育思政的傳統優勢,從愛國主義情懷培育和民族文化認同感浸潤的角度出發,積極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服務社會發展需要,發揮書院制模式在低年級本科生教育方面的優勢,創新書院美育工作形式,突出思政育人特色,在拔節孕穗期抓好美育思政育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通過排演《羅陽》主題音樂劇的形式展示英雄事跡,實施脊梁工程鼓勵院系創作《守鍔百年》《永恒》《騰飛》等愛國主義戲劇作品,面向師生和社會開放航空航天博物館宣傳空天報國精神。北京工業大學鼓勵學生以黨建思政主題海報、國慶閱兵彩車設計方案等藝術作品形式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和首都建設,幫助學生深切體會祖國的繁榮富強[20]。河北大學將微電影美育教育模式引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以美立德,著力塑造學生健全人格,激發了大學生的愛國情感,提高了品德修養[21]。各高校充分挖掘美育工作的愛國主義教育潛質,大力開展美育思政工作。
(二)書院制美育思政的關鍵機制
書院制美育能夠在潛移默化中達到浸潤式思政教育效果,與書院自身特色有著密切關系。在教育對象上,書院主要針對低年級本科生開展美育思政工作;在培養模式上,書院實行大類培養的通識教育模式;在育人理念上,書院主張以學生為本的“全人”教育。因此,書院開展美育思政的工作機制,具有著書院特色。
一是資源協同機制。書院通識教育的特征,決定了其資源需求旺盛。由于各學科任課教師行政編制通常在專業學院,因而,書院在運行機制上需要匯聚各學院精銳師資力量,協同專業學院開展通識課程教學、專業認知教育、本科生導師制、實踐教育等工作。在美育課程和美育實踐平臺建設時,由于書院自身美育師資力量儲備往往不足,因而需要進一步協同校內外資源,和學校機關、專業學院合作開展美育思政工作,通過跨校資源協同的形式,實現優質美育思政資源共享。資源協同機制成為高校書院制美育工作的核心機制之一。
世界著名書院制高校一直重視資源協同調度,廣泛動員校內外優質資源,將特色美育課程納入通識教育體系,形成了以哈佛大學為代表的核心課程型、以芝加哥大學為代表的經典名著型的通識課程體系。香港中文大學作為海峽兩岸最早推行書院制的高校,其“大學通識+書院通識”課程模式,也將美育類課程作為重要組成部分納入了育人體系中。
二是全時浸潤機制。書院制教育模式倡導以社區為育人載體,強調以人為本思想和學生主體地位,主張將學生全時段地浸潤在校園文化氛圍和社區育人環境中。在空間維度,以社區育人為龍頭輻射至全覆蓋的空間場所維度;在時間維度,以浸潤式思想為導向實行全時段美育思政教育。書院制育人模式,實現了全時段、全空間的美育思政育人工作,有效地將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優化了傳統的思政工作方法,提升了思政工作效果。
以社區育人為特色的浸潤式美育育人模式,在全球高校普遍采用。哈佛大學模仿英國劍橋大學與牛津大學的住宿制,將校舍作為學生的學習中心與生活場所,通過各種展覽、電影與表演等社區美育活動,提升學生思想素養[22]。我國西安交通大學、汕頭大學、復旦大學等高校圍繞住宿書院模式,積極推行以宿舍為載體的教育組織模式變革,在浸潤式美育思政教育方面進行了初步探索實踐。
三是素養評價機制。書院制美育思政工作,在理念上強調學生自我管理的學生主體思路,積極挖掘學生自身發展潛力,重點培養具有專業特長的通識型一專多能、全面發展人才,注重包括思想政治素養在內的學生綜合素養評價,從全面發展維度構建學生綜合素養評價機制,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將學生綜合素養進行量化,并納入第一課堂,以學分形式加以激勵,通過博雅課程的組織模式,將學生美育素質、思政素養等量化為具體指標納入課程評價體系,激勵學生主動參與美育思政教育。
(三)書院制美育思政的典型案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守鍔書院秉承“學生為本、通專融合、創新協同、全面發展”的育人理念,發揮書院優勢,挖掘書院特色,創新美育育人形式,系統化構建了“課堂+課外+社區”的浸潤式美育思政模式。
在課堂美育維度,匯聚優質師資,構建課程教學平臺。書院組建了集教學、服務、研究、監督于一體,有名師、有傳承、有思考、有服務的美育課程團隊,悉心構建課程思政模式,打造了內容豐富、中西合璧的美育課程思政體系,解決了書院美育思政師資力量薄弱,美育課程思政建設難的問題。
在課外美育維度,秉承“全人”教育理念,構建成果展示平臺。書院組織排演《百年守鍔》思政主題話劇,建設學生美育社團,搭建美育活動舞臺,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建設多元化美育成果展示平臺,通過多角度把思政元素融入到美育活動中,將美育育人和思政育人有機結合。
在社區美育維度,體驗式抓美育,構建思政文化浸潤平臺。以書院制社區育人為基礎,以體驗式美育活動為途徑,將美育思政融入日常學習生活中,將學生置于全時段全空間的美育氛圍中,實現由刻意的美育教育,向浸潤式美育思政的自然轉型,有效提高了學生參與度。
守鍔書院浸潤式美育思政教育模式,契合了黨和國家相關文件精神,經過2017-2022級六屆本科生的試點實踐,取得了較好成效。該模式充分整合了校內外美育優勢師資力量,根植了空天報國情懷,服務了首都文化建設,提升了學生綜合素養,實現了書院美育思政工作系統化,提高了大學生思政工作質量,探索出一條航空航天特色書院的美育思政育人之路,是現代大學書院制美育思政的典型案例。
〔參 考 文 獻〕
[1]習近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Z].全國教育大會,2018-09-10.
[2]周德昌,江月孫.簡明教育辭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3]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EB/OL].2015-09-15.http://www.gov.cn/
zhengce/content/2015-09/28/content_10196.htm
[4]教育部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EB/OL].2019-03-29.http://www.moe.
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4/201904/t2019
0411_377523.html
[5]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和《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EB/OL].2020-10-15.http://www.moe.gov.cn/jyb_
xxgk/moe_1777/moe_1778/202010/t20201015_49
4794.html
[6]王汶成.從經營美育到大眾美育:兩種美育模式的并存與共生[J].山東社會科學,2005(11):53-57.
[7]王敏,曾繁仁.高校大美育體系的現代化建構[J].中國高等教育,2017(07):7-10.
[8]杜衛.美育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55.
[9]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EB/OL].1999-06-13.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177/tnull_2478.html
[10]李澤厚.美學三書[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496.
[11]張海華.走向有機對話美育模式[J].集美大學學報,2019,20(01):56-60.
[12]曾繁仁.美育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95-99,136.
[13]曾繁仁.生態美學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14]蔡元培.蔡元培美學文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220.
[15]董雅華.思政教育概念厘定的向度和要義[J].思政教育研究,2020(09):116-121.
[16]柏拉圖.柏拉圖文藝對話集[M].朱光潛,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
[17]申睿,倪晶晶.大學生美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03):37.
[18]蔡勁松.通識教育視域中的大學美育[J].北京教育(高教),2018(03):10-12.
[19]李娜.淺析建國初期文藝作品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的影響[J].智富時代,2017(04):362-363.
[20]黃韜,王超.“立美育人”藝術類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徑[J].藝術教育,2021(01):266-269.
[21]柴素芳,程雪敏.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微電影教學美育功能三論[J].思想教育研究,2020(06):77-81.
[22]張家勇,張家智.哈佛大學本科生住宿制和導師制[J].比較教育研究,2007(01):1-5.
〔責任編輯:丁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