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業是教學活動的重要部分。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實,作業設計受到了高度的重視,并對其進行了改革。小學英語作業設計也在新的教育理念下進行了調整和改進。設計個性化的英語分層作業能提升小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興趣,開拓英語學習的資源,拓寬英語的實際應用范圍,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為此,本文針對“雙減”政策下小學英語分層作業的設計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雙減”;小學英語;分層作業
作者簡介:陸星月(1995—),女,江蘇省蘇州市昆山市玉山鎮朝陽小學。
在“雙減”政策的教育背景之下,教師應當對教學持有更理性、科學的態度。在“雙減”政策出臺之前,由于受到傳統的教育理念的影響,不少教師在開展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很容易將重心和關注點放在學科成績、排名上。為了讓學生的排名靠前,這些教師運用“題海戰術”,讓學生“刷題”,甚至利用其他科目的課堂時間讓學生學習,這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壓力。一些家長過度焦慮,讓孩子在周末和節假日期間上各種輔導班,這使得家長和學生苦不堪言。雖然不少學生在這樣的學習模式之下學習成績提升了,綜合素養卻有所下降。并且因學業壓力過大而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不在少數。對于上述情況,“雙減”政策可謂來得正當時,但是也有教師疑惑:在“雙減”政策之下,作業量變少了,課外輔導班逐漸消失了,雖然學生的負擔減輕了,但學生的學習能力能提高嗎?在筆者看來,“雙減”簡而言之就是減負擔、增成效。
一、小學英語作業的現狀
筆者通過對近年來小學英語作業現狀的調研發現,當前,在學生學習英語課程的過程中,英語作業的設計和布置非常重要,部分教師英語教學的成效不好的原因之一是他們在英語作業方面存在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英語作業內容缺乏多樣性
部分英語教師經常會布置一些內容枯燥乏味的作業,如抄寫單詞和課文的作業,這使得學生對作業缺乏興趣,只是應付作業,寫完后也沒有加深記憶。同時,這些教師設計的作業形式以書面為主,缺少聽力、朗讀等形式,這容易導致不同層次、不同基礎和有不同需求的學生能力無法得到相應的提升。設計形式單一的作業,也可能會降低學生的求知欲,導致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中無法充分調動自身的積極性和能動性。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最好的學習動力是對所學學科的內在興趣。學生只有在興趣的指引和帶動下,才能充分激發和調動自身的求知欲和能動性,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朝著既定目標持續前進。
(二)英語作業未體現因材施教的理念
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進程是不盡相同的,這和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理念有異曲同工之處。從目前的教育趨勢來看,實施分層教學受到了廣泛的認同。由于學生之間存在差異性,因此分層作業的設計和布置就顯得格外重要。但是目前,不少教師往往只設計統一的作業,用一刀切的方式要求全班學生做同樣的作業,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沒有做到因材施教,這容易造成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吃不飽”,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吃不了”,甚至出現學生之間互相抄襲作業的現象。長此以往,學生學習的差距會增大。這說明因材施教在小學英語學科教學中是十分重要的理念。教師需要在因材施教理念的引導之下,關注并重視學生之間的差異性。
二、“雙減”政策下小學英語作業的要求
從近些年小學英語教學的現狀來看,關于學生英語基礎知識、學習技能、語言素養等方面的要求更高了。學生升入高年級之后,在英語學習方面容易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部分教師在英語學科教學中仍存在教育教學觀念落后、課堂教學效果不理想等問題,這會降低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對此,教師應根據單詞、習題、學生情況等,為不同的學生布置不同的作業。對于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和時間,教師應通過多種方式來了解。對于學生提出的學習方面的問題,教師可以在課上進行統一解答。這樣就有利于改進教學和作業設計。
在“雙減”政策下,小學英語作業要用質量換時間,學生要么不學,要么就學精。教師要深思熟慮,發揮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作用,按照課程目標優化作業設計,嚴格控制作業量,提升作業的多樣性,多布置一些開放性、實踐性、探究性的分層作業,做到因材施教;要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個體差異,挖掘學生的潛力,滿足學生的需求,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發展。
三、“雙減”政策下小學英語分層作業設計的策略
在布置分層作業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個性、學習習慣、心理因素、接受程度、學習能力等方面的情況,把全班學生分成三個層次:A層(學優生)、B層(中等生)、C層(學困生)。需要注意的是,對學生的分層不應是固定的,而應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調整。
(一)對學習目標、任務分層
教師應當對學生進行課內外的分層輔導。其中,課內分層輔導需要對課堂學習目標、任務進行分層,對A、B、C三個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目標。如對于A層學生設計提高性目標,在他們掌握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培養他們的學習習慣和綜合能力;對于B層學生設計一般性目標,讓他們掌握教材的所有內容,吃透教材;對于C層學生設計基礎性目標,讓他們努力掌握基礎知識,培養他們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
例如,筆者在“What time is it?”第一課時的教學中,讓學生學習了breakfast、lunch、dinner、eleven、twelve等新單詞,以及“What time is it?” “It’s...o’clock.”“It’s time for/to...”三個新句型。在第二課時,筆者則設計了三個難度不同的關于時間的學習任務,旨在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鞏固新單詞、新句型。考慮到不少學困生對學習缺乏一定的興趣和專注力,小學階段的學生在實踐中更容易獲得新知,因此,針對C層學生,筆者設計了富有趣味性的鐘表制作任務。這樣可以將知識點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很好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布置這項作業最重要的目的不是制作鐘表,而是學生需要利用制作好的鐘表和同桌進行英語問答,在問答中鞏固單詞和句型。針對已掌握零散的單詞和句型的B層學生,筆者設計了口述日常作息表的任務。B層學生需要根據筆者在屏幕上呈現的一張作息表,在筆者的引導下將舊知串聯起來,用在第一課時學到的單詞、句型將表中的內容完整地描述出來。對于屏幕上以表格形式呈現的7:00、12:00、6:00、breakfast、lunch、dinner這幾個時間或單詞,他們需要將這些時間、單詞連成句子,組成段落,如“It’s seven o’clock. It’s time for breakfast. It’s twelve o’clock. It’s time to have lunch. It’s six o’clock. It’s time to have dinner.”。開展這樣的單詞、句型操練,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記憶詞句,還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針對A層學生,筆者設計的是開放性作業,讓他們自主設計一張時間作息表,要求表中涉及第一課時的單詞和句型,并且作息時間要符合實際。A層學生要想完成此作業,需要熟練掌握舊知,還需要具備邏輯思維和創造性思維。
可見,在對學習目標、任務分層時,教師不能一刀切,而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體現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目標、任務要針對各個層次學生近期的學習情況來設定。其中,對于學困生要循循善誘,不能急于求成。
(二)分層設計作業內容
作業可以分為課內作業和課外作業,也可以分為書面作業、實踐作業、口語作業、聽力作業等。教師可按照學生的三個層次來設計作業。作業的層次要分明,難易程度要適中,作業量要適當[1]。
例如,筆者在布置“What time is it?”的預習作業時,針對A層學生,讓他們跟隨音頻朗讀課文三遍,清晰準確地讀出每一個單詞的讀音,注意語音語調的升降讀法和文中標點符號的運用;針對B層學生,要求他們自己設定朗讀課文的次數,把握課文的整體內容,檢查自己對wake up、mum、o’clock、breakfast、eleven等必會單詞或短語的讀音是否準確,然后錄音,反復聽自己的朗讀情況,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針對C層學生,要求他們通讀課文,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和單詞,根據課文內容提出一些問題,找出自己認為是本節課重點的句型和單詞,并反復朗讀,加深印象。通過分層的閱讀作業,A層學生可以歸納總結出文中的句型和單詞,掌握本節課的大部分內容;B層學生建立了知識框架;C層學生對基礎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聽課時不會覺得很吃力。這樣,基礎不同的學生可以真正地在樂趣中完成作業,也扎實掌握了英語閱讀技巧。
教師不光要在課內設計英語作業,還要積極設計實踐性作業,讓學生走出課堂,在生活中實際應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對英語知識進行拓展和延伸。例如,對于“At the snack bar”這節課,筆者布置了實踐性作業,讓學生走進超市,用“I’d like..., please.”等句型進行實際操練,購買自己想要買的物品(A層學生需要購買5種以上的物品,B層學生需要購買3種物品,C層學生需要購買2種物品),拍攝自己實際操練的過程,然后在課堂上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播放,以增強學生的成就感,活躍學生的思維,同時讓學生獲得實踐作業的反饋,做到善始善終。
(三)對不同層次學生的作業進行評價
教師的評價對學生有著很大的影響。教師若用過于簡單的方式評價學生的作業,容易降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甚至會傷害他們的自尊心[2]。教師要分層評價學生的作業,注意評價的語言,保證評價的有效性。
例如,教師在寫評語時,針對A層學生的作業,可以用一些如“Perfect!”“Well done!”“Fantastic!” “Wonderful!”“Congratulations!”等表示稱贊的語言;針對B層學生的作業,可以結合他們書寫的具體情況運用“Good job!”“Nice!”“Cool!”“Come on!”等語言;針對C層學生的作業,可以用“I wish you can do well next time!”“Keep on it!”“Try hard!”等一些鼓勵性的語言。不同層次的學生看到評語后會產生心理暗示,增強和提升對英語學習的自信心和自主性,全身心地投入英語學習,在下次寫作業時能夠有所進步。
此外,筆者時常會利用課前幾分鐘的時間,向學生分享一些英語諺語或者名言,利用這些句子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如“Well begun is half done.(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Never judge from appearances.(不可以貌取人。)”“Nothing in the world is difficult for one who sets his mind to it.(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在日常的英語課堂上,學生通過這些英語諺語、名言,能感到愉悅和輕松,在英語學習中也能擁有新的能量,得到鼓舞和激勵,還能積累素材,為日后的習作增加亮色。
結語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需要學生通過實踐和創造來發展英語能力。設計英語作業的重要目的是讓學生運用英語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在統一的作業任務和作業標準下,不同層次的學生得不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在“雙減”政策下,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性,積極實施分層作業的設計及布置,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不同層次的作業,保證作業的新穎性、科學性和高效性。英語學習是日積月累的過程,教師要學習先進教育思想,循循善誘,因材施教,重視分層作業設計和分層教學,在達成教學目標的同時重視生活實踐;努力幫助學困生樹立信心,幫助中等生激發潛力,幫助學優生完善自我,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得,學有所樂。
【參考文獻】
[1]滕秋華.小學英語寫作序列化教學的實踐[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0(20):53-54.
[2]劉碗娣.以“誠”為本,開展序列化話題寫作練習[J].作文成功之路,2021(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