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巧華
藝術學科教學近些年來正在受到社會的不斷關注,藝術學習能夠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小學階段的課程綜合了多種學科,為學生提供更多途徑來挖掘潛能,這也是當前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雙減”政策的穩步推行幫助人們在觀念上發生了逐步的轉變,大家開始意識到了減輕學生負擔、用多樣化的科目來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的重要性。小學美術課程的設置在于培養學生對于美的感知力以及創造力和想象力的激發,“雙減”的大背景是實施美術教學的最優環境,教師通過對學生藝術感知力的培養,促進他們身心的同時發展。本文就“雙減”背景下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如何進行多元化教學展開探究。
一、小學美術課堂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方式單一、教學時間不足
即使在“雙減”政策的大環境下,小學美術課堂依舊受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影響,美術課程的開展跟語文課、數學課的上課情況類似,即教師以課本為參考來講解理論知識,然后在黑板上簡單地教學,學生照著黑板上的圖示自己在本子上畫,這樣的教學模式過于單一,且大大地壓縮了學生自主創作的空間。 小學美術課堂的開展目的在于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培養學生成為一個能夠發現美、欣賞美進而能夠創作出“美”的人。而單一教學模式的課堂無法滿足這一教學需求,甚至產生的效果是反向的。另外,由于美術課不是所謂的“主科”,每周的課時都很少,有時還會被語數教師占用。這種情況下,美術因教學時間有限,在課堂時間的分配上也會再次失衡,教師大多會選擇壓縮學生的動手時間,讓其在課下找時間完成,而學生的實際執行能力可想而知。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學生無法將課堂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被極大地限制。
(二)課堂學習互動成效差
小學時期的學生正處于對外界充滿好奇、探索欲、求知欲的階段。他們觀察事物的方式和思考問題的角度與大人不同,富有童真童趣,還樂于與小伙伴之間溝通交流并希望對方認可自己的觀點,這些對于小學生思維的開發和創作能力的增強都有著有利的影響。但是,在小學美術教學的過程中,課本實例大多與真正的生活場景脫節,學生很難通過教材感受到美的體現。繼而降低了課堂的專注度,容易跑神,跟同學說話或是發呆,課堂氛圍也變得散漫,不利于學生學習。
(三)學習評價方式存在局限性
學習評價方式的局限性主要體現在兩點:一是在評價者與被評價者上,教師從來都是評價方,學生一直是被評價方,且學生對于教師給出的評價并不能夠進行質疑,全然相信教師權威,對美的界定沒有自己的理解。二是在評價標準上,教師給出的評價大多依據教條式的繪畫理論知識和技能,對學生作品在創新方面和所具有的獨特美感較少評價或不予評價。這就導致了學生為了獲得較高的分數,創作出滿足各項繪畫評分條件但是沒有創新性的作品,既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也違背了美術課堂開展的目的。美術課是一門培養興趣、發揮創造的課程,是為了學生能更好地發現潛能的課程,如果以這樣的評價方式,就只是讓學生繼續在應試教育的框架里成長,無法進行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四)家校溝通沒有到位
校方與家長之間的溝通焦點基本只聚焦在學生的文化課成績上,校方沒有讓家長了解到美育教育的重要性,即使在“雙減”政策的指導下,美術課程得到了校方的重視,但是這個觀念似乎還沒有傳達給學生家長,家校雙方對于孩子的認識并不同步。
學生家長仍舊過于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沒有認識到美術對于一個人全面發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學生家長對美術課程的重視程度很低,家長希望孩子能夠將學習重心放到主要科目上,不要在美術課這類副科中放太多精力,覺得學好了沒有用。再加之美術用品的花費一般較高且消耗快,家長一般不給予支持,基于此,孩子在家里很少會有機會進行美術學習和創作。
二、如何進行多元化教學
(一)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由于學生的年齡比較小,對于事物的分析和想法也不同,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往往是在7-9歲,這個階段的學生正構建能夠滿足以后系統學習的知識體系,最大的特點就是,如果有效引導,學生可以自主學習并掌握知識。教師可以根據這一特性,做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10-12歲的學生已經具備將抽象概念具體化的能力,因此,教師應盡可能地提供更多的動手機會,將所學以實物的形式展現出來,進而提升學生的創造能力。對于10-12歲的學生,教師要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課外時間,讓學生可以保持學習的熱情,這樣才能夠讓學生真正地提升學習的質量。
(二)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
小學生的心理與智力的不成熟,生性活潑。沉悶的課堂容易讓學生失去興趣。如果教師能夠營造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可以釋放天性,就會讓學生有不一樣的樂趣。采用多媒體教學,通過觀看圖畫、播放短片和聽音頻可以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教師要注意教學方式,可以使用一些新穎的流行語言來進行教學,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再次,教師要注意表達方式,用接近生活化的詞語為學生講解知識。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同時也要引導學生,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氛圍,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掌握新知識,也可以讓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例如,在課堂開始前,教師可以通過視頻和圖像為學生展示教學內容,并且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觀察視頻中都有什么、有什么特征、能夠觀察到什么。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通過幽默的語言描述相應的事物,為學生營造和諧、趣味化的課堂。通過趣味教學,讓學生開始習慣主動學習,從而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和質量。
(三)將美術與生活相連,鼓勵學生創新
美術源于生活,人們在生活中可以發現和創造美。教師在課堂上所講解的內容除了教材上的之外,在課本之外的舉例中可以較多地采用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并鼓勵學生多留心、多觀察自己生活的地方,不僅局限于家里,還有學校、市場、小區、田野等,然后進行不限形式的藝術創作,可以是隨心所欲地畫畫,也可以是簡單的手工藝品制作等。這樣,學生的美術素養和創造能力得以相輔相成,可以同時得到培養、提升。又因為學生在這種學習方式下多是自發性使然,從而可以降低教師的教學難度并提升教師的教學效率。
例如,色彩搭配是當下美術教學中重要的任務,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教師用大量的時間講解理論知識,就無法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對此,教師可以將色彩搭配與學生熟知的生活相結合,引導學生觀察周圍建筑的顏色,讓學生思考顏色運用的原理,從而讓學生大膽地創新,提高教學效率。
(四)加強社會實踐,增強趣味教學
動手創造是學習美術的重要環節,小學生的動手能力很強,所以做手工幾乎是所有學生都喜歡的課程。而大部分教師因為缺少材料而忽視了手工課的開展,在課堂上往往是以繪畫的方式為主,這樣既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還可能會讓學生降低對于繪畫的興趣,不利于學生提升動手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升動手操作課程的比例,將以往枯燥的課程轉為更加有趣的環節;同時,還可以及時地將所學過的美術知識運用到實際中,理論聯系實際,才能切實地對美有所體會、才能真正地學到手。比如,在三年級“臺歷的設計”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廢舊的紙盒和卡紙,通過折、剪、畫等的方式制作別具特色的臺歷,這些紙盒可以讓學生把臺歷的風格制作得更加豐富,開展這樣的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與熱情,這樣的表格也可以給學生帶來更多美好的感受,營造美好的氣氛,進而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制作物品,可以讓學生加深對美的體會與理解。
(五)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完成深度剖析
在《美術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年齡和認知水平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對美術產生濃厚興趣并愿意自主探究,進而培養學生的求知與探索能力。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目前對于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非常重視。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合作情況,設計教學活動,所以教師要減少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為更好地開展探究價值做好準備。傳統的教學方式不適合當下學生的發展,教師要建立個人與團隊之間的橋梁,引導學生深入地剖析素材和知識,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比如,在學習四年級《風箏》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風箏有更全面的認知,結合知識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想一想生活中看過風箏上都有哪些裝飾圖案,它們的支架都有什么作用,引導學生思考,并且嘗試著自己回答。然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學習,指導學生在小組中表述自己的觀點,并且闡述原因。通過思維上的碰撞,可以讓學生通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總結制作風箏的意義,進而提升了裝飾畫的價值,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六)改進管理制度
小學美術管理制度的轉變充分體現在課時的安排上,根據大綱規定,每周要有2課時,但是由于課時的不連貫性,導致了教學效率的下降。所以學校可以將美術課時集中起來,有利于學生深入地探索知識,也可以讓教師加強系統管理。此外,教師不能將目光局限在教材上,要充分挖掘教材外的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擴展視野,進而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讓學生可以加強學習的質量。學校不僅要管理學生,更要提升教師的能力,所以在特定的時間可以讓教師進行相互交流,了解最新的教學方式,指導如何教導自己的學生,并且根據自己學生的特征調整教學方法,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學校要以多元化的方式加強學生的美術教育,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真正地實現多元化的管理和教學。
綜上所述,“雙減”政策所提供的大環境有利于小學美術課堂的多元化開展,但是受傳統的教學模式的影響,小學美術課堂依舊存在很多弊病,不能滿足學生的發展要求,因此,教師要對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改進,多元化教學正是當下教學模式中具有教學靈活性、趣味性,能夠改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降低教學難度、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一種教學模式。在小學美術課堂上。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和認知,選擇和調整教學內容,采用多元化教學方式,為學生構建趣味環境,從而引起學生注意,使學生自主探究,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與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