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茵瑩
摘 要:思辨性閱讀是一種重要的閱讀形式,它要求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僅要理解文字表面的意思,還要深入思考和分析,從而形成獨立的觀點和判斷。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思辨性閱讀,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閱讀素養,還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和學習能力。本文先分析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思辨性閱讀的意義,再著重探討了思辨性閱讀教學的開展思路。
關鍵詞:小學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思路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23-0149-03
“思辨性閱讀教學”是近年來新興起的教學形式,相較于傳統的教學模式,思辨性閱讀更加注重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倡導教師指導學生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多通過批判、歸納、分析、反思等一系列的思維過程,觸及文章的本質內涵,對文章的主旨與作者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的技巧產生更為深刻的感悟。在課程改革、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小學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逐漸成為教育領域的重要議題。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注重聚焦思辨,采用問題引領、師生互動等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激活學生的學習思維,打造思辨性的語文閱讀課堂,推動學生在學習語文課文的過程中,形成追求真理、理性開放的學習品質,促進學生思辨能力的持續成長與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思辨性閱讀是指通過閱讀理解和思考,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強調的不僅是對文字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對文字背后的意義和觀點進行分析和評價。思辨性閱讀不僅是獲取知識的工具,更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判斷的基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思辨性閱讀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
在思辨性閱讀中,學生需要不斷思考作者的意圖、觀點和論證方式,從而形成自己的理解和判斷。這種思考過程需要學生具備辨別信息真偽、分析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使他們學會更加理性地看待和評價事物。
(二)有利于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
在思辨性閱讀中,學生需要通過分析和推理,理清作者的論證思路和結構,形成自己的邏輯鏈條。這種思維過程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內涵,還能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問題解決的能力。
(三)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進行思辨性閱讀時,學生需要調動自己的背景知識、文化素養和情感體驗,從多個角度來理解和評價文章。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綜合素質將得到有效鍛煉。這些素質的發展不僅能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還能豐富他們的思維層次,提升他們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
(四)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在思辨性閱讀中,學生不僅需要深入理解文本,還需要進行獨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這種思維過程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通過思辨性閱讀,學生能夠培養獨立思考和創新思維的能力,為將來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問題引領,培養創新性閱讀思維
新課程標準要求廣大語文教師在進行思辨性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重視以一系列的教學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更好地通過精讀文本,找到解答題目的“鑰匙”,實現高質量的閱讀學習。為此,在學生閱讀文本的過程中,教師應重視觀察,在學生提出問題,或找到問題答案時,用一些循循善誘的語言引導學生,如:“為何會有這樣的問題?你為什么覺得作者的寫作意圖是這樣的呢?”鼓勵學生使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閱讀思維,整理并展現閱讀思路。
舉例而言,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牛郎織女》是一篇家喻戶曉的神話故事,很多學生在閱讀文本后,會覺得課文描述的內容與自己了解的牛郎織女故事是不一樣的。此時,教師就可順勢提問,引發學生的思索:“那你們知道的《牛郎織女》故事又是怎樣的呢?你們熟知的版本與所學課文是一致的嗎?”在學生回應后,教師可借助這一機會,向學生講解“民間神話傳說”的內涵與特征:“牛郎織女的故事是我國經典的民間神話故事,在民間口耳相傳,因此有多種不同的版本,但每一個版本都體現了作者精妙絕倫的想象力。這些版本之間是沒有對錯的,每個人也都可以憑借自己的理解,改編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使其變得更具意蘊。”在教師的講解下,學生會進一步感受到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兼收并蓄,從而對民間創作者的智慧產生崇敬之情,并體會到語文學科的魅力。這種以問題為引領的思辨性閱讀,對驅動學生進行創新性思考有著獨特的價值。
(二)借助支架,培養層次性閱讀思維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每一名學生的認知水平、閱讀習慣、學習風格各有不同,在閱讀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不同的困難。基于此,教師應在備課階段預設學生會在閱讀過程中遇到怎樣的困難,并搭建閱讀支架,為學生的閱讀提供思維的橋梁,增強學生對課文理解的同時,使學生的閱讀思維得以多元化發展。
以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父親、樹林和鳥》一課教學為例。教學中,教師可先使用多媒體屏幕,為學生展示一些對文章中“父親”這一形象的判斷,如:“父親一生都熱愛樹林與鳥,對鳥的習性很了解”“父親曾經是個獵人”……這些判斷有著一定的遞進性特征,學生需要通過閱讀課文,抽絲剝繭地找到正確的答案,并與其他同學交流,通過舉證證明自己的看法,這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十分有利。為使學生的思考變得更為活躍,教師可為學生搭建一個閱讀框架,支撐學生的思辨性閱讀過程,如要求學生使用思維導圖、知識樹這類可視化工具,對文章進行總結,在此基礎上提煉出自己的問題和答案,使學生的閱讀思路變得更為清晰。在學生使用可視化工具完成整理后,教師可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自由辯論活動,鼓勵學生圍繞課文,進行思維碰撞。通過一系列的歸納、分析、總結,提煉出對文章的思考,這樣一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與思辨性閱讀能力將會得到長足的發展。
(三)師生交流,培養深刻性閱讀思維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對學生的閱讀學習有著極強的影響力。在小學階段,教師是學生在學校中接觸時間最長的成年人,因此很多學生都對教師有一定的崇敬、依賴之情,對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如果教師愿意與他們一起交流,學生的學習動力將變得更為充足,同時也能更好地學習教師治學嚴謹的師風,更為投入地學習語文課程。
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主題是“思維的火花”,該單元收錄的三篇文章都透徹地體現了人物的思維過程,很適合被教師用于開展思辨性閱讀教學。教師可使用思維導圖、知識樹等可視化工具,向學生展示課文中描寫的人物的思維過程、心理活動,通過師生互動,指導學生身臨其境地進入到文章描繪的情境當中,思考這一人物為何會產生這樣的思維過程,使學生的閱讀思維變得更為深刻。三篇文章中,《自相矛盾》這篇文章主要展示的是思維的邏輯性;《田忌賽馬》這篇文章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體會對謀略策略的選擇,并形成一定的謀略思維;《跳水》這篇文章有著層層遞進的劇情……閱讀這些文章,都需要學生對文章中人物的思維特征有一定的理解。
為深化學生的閱讀理解,教師可與學生展開課堂互動,如針對《自相矛盾》,教師可在學生歸納出楚人自我夸耀的特點后,向學生提問:“在生活中是否遇到過這樣的人?”此時,學生會搜尋腦海中的生活經驗,找出相應的生活事例,從而對楚人“不現實”的特征產生更為深刻的理解,提高思維水平。在教學《田忌賽馬》這一文章時,教師可在黑板上畫出田忌賽馬的對陣圖,而后提問學生:“這么絕妙的主意為什么只有孫臏想到了,而田忌、齊威王卻沒有想到?”通過思索這一問題,學生可進一步體會到孫臏的智慧,同時領悟到:在生活中,我們應當多思考,并找到更多的思考角度。在教學《跳水》時,教師可指導學生思考:“船長想到的辦法有沒有什么不足之處?如果槍走火了呢?你們還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嗎?”指導學生對原文的內容展開發散性思考,使學生進一步體會船長這一人物的品質。
通過這樣的師生互動,學生能在教師的幫助下,深入感知文章的重點內容,通過對人物的思維過程展開辨析、歸納,并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學生可對文本產生更為深刻的體會,促進其語文學科素養的發展。
(四)鼓勵質疑,培養批判性閱讀思維
在傳統的語文課堂中,教師往往更加注重引導學生回答問題,此種情況下,學生只能在教師的幫助下,亦步亦趨地得到問題的標準答案,而無法對問題進行發散,獲得新的啟示,甚至通過反駁,提出自己的質疑,形成對課文的新思路、新觀點。近年來,隨著課程改革的推行,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逐漸凸顯,在進行思辨性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重視培育學生的質疑精神,啟發學生多思考,通過質疑,了解作品的主旨,形成批判性閱讀思維,更進一步地融合語言背后的情感與思維。
舉例而言,在教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橋》這篇課文時,教師可指導學生聚焦老漢的行為,分析其行為的矛盾之處。文章中,老漢將自己的兒子從逃離的隊伍中揪出來,他的行為是為兒子好嗎?難道他心里對兒子沒有一絲感情嗎?學生可通過聚焦文章的矛盾點,進一步辨析老漢的行為,最后理解“無情”地揪兒子,恰好體現了老漢的高貴品質——大公無私,堅守黨性,而“有情”地推兒子,則體現了二者之間深厚的感情,通過情節的演繹,老漢這一閃耀著黨性光輝,卻又不乏父愛之情的形象,會變得更加的鮮明,在學生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學生能在進行思辨性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思想的震撼。
在教學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少年閏土》這一課時,教師也可指導學生分析材料安排中的沖突之處。比如,文章開頭以濃重的筆墨描繪了閏土在瓜田中與猹搏斗的情節,在文章后面,閏土向主人公介紹“雪地捕鳥”的稀奇事中,作者又描繪了閏土與猹搏斗的事例,且寫得更為細致具體。教師可指導學生思索:這樣的寫法是不是一種內容上的重復?作者有何用意?能否刪除其中一處?學生通過不斷解讀課文,才能最終提煉出作者兩次提到這一事例的用意——在“我”內心深處,閏土的形象既活潑又機智,這種描寫方法能夠增強學生對文章的代入感,通過反復揣摩作者的寫作用意,學生最終能夠獲得深刻且豐富的閱讀體驗,形成良好的閱讀賞析素養。
(五)聚焦技巧,培養賞析性閱讀思維
現行小學語文教材收錄的文章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應指導學生針對作者的創作手法和技巧展開思辨性閱讀,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充實學生腦海中對于語言素材、語言技巧的知識儲備。教師尤其應當針對一些人物描寫、景物描寫的語句,指導學生展開辨析,因為這類語言材料與小學生的寫作主題相契合,能夠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對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指導學生通過合作討論、遷移應用等方式,辨析、領悟作者對每一個字、每一個詞的用法,從而增強學生的閱讀賞析能力。
舉例而言,在教學五年級下冊“人物描寫一組”中《摔跤》這篇文章時,教師可指導學生辨析文章中用到的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外貌描寫、心理活動描寫技巧,如對于“小胖墩兒跳起來,立刻退后兩步,一閃身脫了一擔褂兒……”這句,就可指導學生展開賞析,從中思考小胖墩兒的性格特點,學生經閱讀,不難歸納出小胖墩兒的性格特點是爽快、開朗、無所畏懼。之后,教師可指導學生拆分文章的描寫細節,深刻感悟這些語言描寫、神態描寫、動作描寫對塑造人物形象、體現文章主旨起到的作用,使學生在掌握閱讀賞析技巧的同時,習得豐富的寫作知識,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過程中,教師應在學生熟讀課文后,再開展相應的賞析活動,并就文章的描寫細節進行提煉和講授,使學生能循序漸進地掌握相應的賞析技巧與文章描寫方法,提升語文綜合素養。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語文教師應當摒棄傳統教學模式中存在的諸多弊端,重視探索全新的教學方法。思辨性閱讀教學的出現,為教師提供全新的教學思路。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認識到開展思辨性閱讀的意義,并借助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打造更為完善的思辨性閱讀教學課堂,使學生的閱讀思維變得更為深刻而不乏創新,逐步提升思維能力,促進思維品質的成長,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1]宋麗琴.基于思辨性閱讀的小學語文深度學習探索[J].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23(06):18-19.
[2]鄭健民.小學語文思辨性閱讀的有效策略[J].天津教育,2023(12):150-152.
[3]陳子麥.注重言語表達 點亮思辨課堂——小學語文思辨性閱讀策略例談[J].小學生(上旬刊),2023(04):37-39.
[4]蔣靜.小學語文思辨性閱讀活動的組織策略[J].語文新讀寫,2022(24):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