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清燕 趙靜
[摘 要]“質量革命”已然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的熱點議題,以新文科建設為代表的跨學科混合式教學改革成為當前旅游高等教育改革創新的重點。文章以A高校為案例,總結其新文科背景下數字文旅人才培養的實踐經驗。研究表明:①A高校形成了“旅游管理+人工智能+雙外語”培養模式、“混合式教學+虛擬仿真技術+社會服務體驗”課題體系、旅游“本體—客體—介質”教材建設、“海外—業界—本校”師資隊伍、“學生+企業”實踐體系的創新實踐經驗;②未來可從構筑多層次數字文旅人才培養體系,搭建數字文旅人才培養系統實訓平臺,形成數字文旅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等方面繼續推進旅游教育高質量發展。研究結果旨在為旅游教育高質量發展與數字文旅人才培養路徑創新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文科;高校;數字文旅;人才培養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3.24.071
[中圖分類號]G642;F59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194(2023)24-0215-03
0? ? ?引 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穩步推進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再次強調了人才在國家全局中的突出地位,并指出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在更多領域形成人才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不斷塑造新動能、新優勢。對于新時代的文化和旅游業而言,高質量的人才供給將是推進文化與旅游產業高質量融合發展,以及促進其在國際國內“雙循環”新格局下發揮效力的關鍵動力與基本保障[1]。國家順應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大趨勢,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新節點,提出“進一步打破學科專業壁壘,推動文科專業之間深度融通”的新文科建設主張?!靶挛目啤笔歉叩冉逃F代化背景下提出的具有鮮明時代特色和豐富學科內涵的新概念,突破了文科發展的傳統思維與模式,為新時代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注入了新的發展邏輯。作為具有多學科的交叉重疊獨特優勢的旅游管理,以新文科的理念與內涵引領中國旅游教育高質量發展勢在必行。當前,數字經濟帶來的新技術與旅游深度融合[2],逐漸向多領域不斷拓展,推動了數字文旅產業發展,旅游界普遍意識到當前社會大環境加速了中國文旅的數字化變革,甚至成為數字化應用的拐點[3]。旅游高等教育實踐過程中,數字技術的應用場景不斷拓寬,為新時代旅游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優化、人才培養體系完善提供了新思路。盡管數字化將會重構人才培養體系已經成為社會共識[4],但仍需不斷探索數字文旅人才培養的實踐和路徑優化。
1? ? ?相關研究進展
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旅游學界和業界也在積極謀求旅游管理專業學科建設和專業發展的新突破,諸多旅游高校積極探索并構建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人才培養新模式[5]。學者從新文科的建設和要求出發,關注并研究了新文科建設對于旅游高等教育改革創新的引領作用[6],數字技術手段融入一流旅游本科專業建設[7]、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專業“金課”建設的基本標準和主要路徑[8]等一系列命題。
既有研究關注到了數字技術對傳統文旅教育模式的影響,揭示了數字技術嵌入文旅教育領域給各參與主體帶來的積極影響,如數字技術縮短了師生空間距離、有效利用了碎片化時間、拓展了教學素材的可得性[5],以及從時間靈活性、教學內容可定制性、教學成本低、沉浸感強、省時便捷等各方面彰顯了數字技術嵌入文旅教育中的優勢所在[9]。但與此同時,數字技術對文旅教育的影響效果仍然存在爭議,即受教育者自制力、學習主動性、自身素質、課程內容與即時互動會影響數字化文旅教育成功與否[10]。有學者剖析了數字化重構我國文旅人才繼續教育模式的過程與邏輯,指出數字技術促使文旅人才繼續教育的參與主體能夠以時空“離場”的方式參與,數字技術消解了傳統文旅人才繼續教育中知識、能力和素質的梯度區隔,更有利于培養復合型、創新型文旅人才,也有助于實現繼續教育終身化愿景,為文旅人才培養的高質量開展提供了新思路[11]。
此外,學者重點關注了國內數字文旅人才培養的現實思路和路徑創新。有學者從數字文旅產業發展的宏觀趨勢提出,更新人才培養理念、重構課程體系、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整合多方資源應被視為新時代數字文旅人才培養的關鍵策略[12]。有學者提出以產業發展、技能知識、文化引領、治理改革為邏輯主線培養數字化文旅融合型導游人才[13]。邱漢琴等提出了數字文旅人才培養的四大創新思路,即從單一本科向本碩博科研一體化發展,從知識驅動轉向需求驅動、從知識輸入轉向表達輸出、從課堂內驅動轉向課堂內外貫通[1]。在現實實踐層面,南開大學從專業建設、課程體系、教學組織、培養體系、育人模式、就業平臺6個方面確保高水平和高質量培養數字文旅人才。梳理數字文旅人才培養的現狀可以發現,目前高校對于數字文旅人才的培養目標定位籠統,與區域文旅產業發展的耦合關聯不強,數字文旅人才培養仍需進一步反思實踐,總結經驗。
2? ? ?A高校數字文旅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A高校是陜西省唯一一所招收旅游管理大類本科專業的獨立學院,是西北和西部地區旅游教育的重要基地和旅游學術研究的高地?;?0余年的發展積累,A高校于2021年創設了卓越國際旅游人才實驗班。目前,A高??偣舱惺杖龑帽究粕?,共計57人,專業涉及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朝鮮語、跨境電子商務、外交學、日語、波斯語、葡萄牙語等,為“促進多學科交叉與深度融合”的新文科建設提供了實踐指導。本文從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組織、教材建設、實踐平臺5個方面總結A高校卓越國際旅游人才實驗班的數字文旅人才培養經驗,旨在為進一步完善數字文旅人才培養路徑提供依據,推動旅游教育整體性發展。
2.1? ?培養模式:“旅游管理+人工智能+雙外語”互嵌的系統培養
以“旅游學基礎—管理學思維—市場學應用”搭建旅游管理的學科基礎知識體系,以“數理分析—人工智能—數據挖掘”構筑旅游與互聯網及大數據跨學科交叉融合的創新路徑,以“英語+俄語/西班牙語”建構具有國際視野和文化交流與傳播的實踐特色,以“認知實習—調研實習—職業實習—跨國交流”的“四步式”階段性遞進實踐教學完成理論知識的遷移,以“學業導師—班主任—輔導員”的卓越國際旅游人才實驗班培養管理體系支撐旅游管理數字文旅高素質人才的系統培養。
2.2? ?課程體系:“混合式教學+虛擬仿真技術+社會服務體驗”的系統課程
課程涵蓋“旅游規劃與開發”“俄語外貿談判”“國際旅游目的地管理”“中國文化與遺產”等,依靠混合式教學為學生提供極具互動性的課程學習環境;課程嵌入Python語言程序設計、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神經電生理技術;開設世界區域與國別地理、“一帶一路”文化和旅游產業開發與發展、中國文化遺產及管理等一系列社會服務體驗式課程,培養學生公民責任感和社會服務意識。
2.3? ?教材建設:旅游“本體—客體—介質”互嵌的系列教材
A高校開展了以旅游者為核心的旅游管理“本體”教材建設,從旅游者主體角度切入旅游消費的新時尚、新體驗,探究旅游者行為的內在機制;聚焦以旅游資源為核心的旅游管理“客體”教材建設,推進了“一帶一路”旅游資源開發及管理的理論探索和實踐;聚焦以旅游業為核心的旅游管理“介質”教材建設,以虛擬技術、數據建模、智慧媒介來研判“一帶一路”文旅產業與產品開發及管理的新邏輯。
2.4? ?教學組織:“海外—業界—本?!睅熧Y隊伍
搭建“知名學者—業界精英—本校教師”多元教學授課體系,構筑跨文化、多行業的實踐教學體系,與俄羅斯、新西蘭、英國、法國、芬蘭、西班牙等國家建有聯合培養、帶薪實習、專業課程國際認證等項目。與浙江深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組建數字文旅產教融合實踐創新實習基地,建設出適應數字文旅學科發展和高質量數字文旅人才培養的特色化產學研教學團隊,打造出值得在全國旅游教育中推廣的“校企聯動”“專業與行業互嵌”的立體化教學組織。
2.5? ?實踐平臺:“學生+企業+政府”立體化數字文旅實訓平臺
A高校與陜西省旅游設計院、威斯汀大酒店、長安唐村等30余家文旅企事業單位簽訂實習實踐基地協議,與陜西文化和旅游廳、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中國旅游研究院等開展項目合作;建立起包括西安市旅游信息咨詢中心、“數字陜旅”、問途科技與教育、中國旅游集團、美團文旅政企合作中心、文旅創新創業研究院等高級管理人員在內的20余人的行業導師庫;建立數字文旅實驗室建設項目、紅色旅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平臺,形成了系列化、多樣性數字文旅人才實訓實踐支撐平臺。
3? ? ?新文科背景下A高校數字文旅人才培養的優化路徑
本文結合A高校數字文旅人才培養實際,反思未來旅游教育實踐中數字文旅人才培養的優化路徑??蓮娜缦聨讉€方面進行深入探索。
3.1? ?加強研究,構筑多層次數字文旅人才培養體系
進一步梳理新文科的時代內涵、數字文旅的理論與現實界定,對比分析國內外著名旅游類高校數字文旅人才培養的路徑與模式,將數字文旅人才培養納入旅游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探究的核心命題,厘清數字文旅人才培養的理論框架和現實行動,創新模式、優化體系,充分把握數字文旅發展態勢以及人才需求類型,明確數字文旅人才的多元培養類型與能力結構,推進旅游教育和行業供需匹配,構筑多層次數字文旅人才培養體系。
3.2? ?根植地方,搭建數字文旅人才培養系統實訓平臺
借助地方數字文旅發展的優勢與特色,形成具有可持續性的數字文旅人才培養實訓系統。A高??梢砸劳械胤疥兟眉瘓F“數字陜旅工程”、柞水縣“數字鄉
村”建設、陜西絲路非遺文化有限公司的“非遺產業數字化”等地方特色,搭建特色數字文旅人才實踐基地,實現理論學習與數字文旅實踐的無縫銜接。
3.3? ?聚焦學生,形成數字文旅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
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探索學生樂于接受、符合學生期望、滿足市場發展需求的培養模式,便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愿望設計出適合自己的數字文旅發展方向。學校還要出臺若干政策和措施,形成推動多層次數字文旅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
主要參考文獻
[1]邱漢琴,杜瑩瑩.新文科背景下數字文旅人才培養的創新與實踐[J].旅游學刊,2022(8):1-3.
[2]邱漢琴,陳東芝.以新文科建設引領中國旅游類本科教育的改革創新[J].旅游學刊,2020(5):1-3.
[3]劉沛林.從網絡虛擬旅游趨勢看一流旅游本科專業建設的新方向[J].旅游學刊,2020(5):11-14.
[4]黃震方,黃睿,侯國林.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類專業本科課程改革與“金課”建設[J].旅游學刊,2020(10):83-95.
[5]白長虹.文旅融合背景下的行業人才培養:實踐需求與理論議題[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9(11):36-42.
[6]馬小玲.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相關專業教育課程改革與“金課”建設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2022(3):36-37.
[7]羅秋菊,王中可,吳傳龍.轉危機為契機:后疫情時代數字化對我國文旅人才繼續教育模式的重構——以在職培訓為例[J].旅游論壇,2021(5):45-58.
[8]夏蘭.論社會經濟環境對人才成長的影響[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197-199.
[9]ADEL R.Manage perceived e-learning quality in Egyptian context[J].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 Business Excellence,2017(5/6):600-613.
[10]KOU I T,LIU T.Could the adoption of Quick Response (QR) code in lectures enhance University students' satisfaction? A case study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programs in Macau[J].Springer Proceedings in Business and Economics,2020(2):161-170.
[11]CHOI J,NAMHYUN K,ROBB C.COVID-19 and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education in South Korea:A focus on online learning improvements in higher educ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2020(10):17-27.
[12]WANG Hongyan,PI Zhongling,HU Weiping.The instructor's gaze guidance in video lectures improves learning[J].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2019(1):42-50.
[13]史云虹.文旅產業數字化視域下旅游專業人才特征分析和培養策略[J].遼寧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1):41-4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