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健 常穎 任紅娟

摘 要:本文針對大學英語思政教學內容逐漸固化、本土紅色文化優勢未能很好利用、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缺少紅色元素等問題,提出以紅色文化導入為大學英語思政教學改革提供有效途徑,借助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來實現本土紅色文化對外傳播,經本土紅色文化史料收集及教學來達成紅色傳承與紅色育人雙重目標。
關鍵詞:廣西紅色文化 大學英語 思政教學
紅色文化是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以及改革開放的漫長歷程中,積淀與孕育的所有制度建設、精神財富、理論成果以及物質文化等有形以及無形財富的總和。紅色文化內涵豐富,具體包括革命文化遺產、革命圣地遺址(遺跡)、革命紀念地(場館)、紅色精神、紅色組織、紅色人物、紅色故事等不同的類別及內容。紅色文化是中國人民英勇抗爭、不懈奮斗的光榮歷史中的寶貴財富,可謂百煉成鋼,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情感內涵,具有鮮明的愛國主義標識,是新時代培養大眾民族情、愛國情的核心要素,是新時代青年思想的引領力量,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載體。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紅色文化的弘揚與傳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紅色是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鮮亮的底色”[1],“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2]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優良革命基因以及中華民族復興的寶貴精神坐標,是中國獨特的文化意識形態,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且強大的育人功能以及示范、激勵作用,是新時代新青年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堅守理想信仰的強大精神動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3]。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而課程思政教學則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高等教育中的課程思政教學應更好地利用紅色資源,強調紅色文化的育人導向,賡續紅色血脈,將紅色文化作為新時代推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創新的重要抓手與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支撐。
一、大學英語課程融入思政教學的理論依據
馬克思主義理論主要研究人的本質、人的主體性、人的發展三個方面。其中,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核心觀點和精神主導,主要涵蓋了人的個體能力(體力、智力、交往能力等)的發展、人的社會關系的豐富以及人的個性(身心和諧、個體的自我意識和道德觀念等)的全面發展三方面。[4]馬克思認為,教育“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5]。根據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教育的使命不僅僅局限于知識的輸入以及能力的提升,也應涵蓋人的個性的發展。思政教育是促進人的個性發展的最有效的手段與途徑之一,具有特殊的育人功能。在大學英語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首先,學生作為社會一員應具備基本的政治素養、理想信念、道德品質以及家國情懷。其次,學生具有主體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展現出自己的能力、作用、角色、位置等。基于此,大學英語的思政教學不應是被動灌輸,而應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能夠自主地甚至有目的地進行思政內容的學習和吸收。最后,要發揮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要求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形成正確的價值認知及良好的道德品質,進而在提升個體綜合能力的過程中實現個性的解放和全面的發展。
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現狀
現行的大學英語課程的思政元素主要源于教材。[6]
大學英語思政教學內容的挖掘基本從教材內容入手,深挖和拓展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或利用課外相關思政內容補充教材中的思政教學內容,幫助學生進一步內化與吸收。同時,依托大學英語教材挖掘的思政教學內容也正呈固化趨勢,主要集中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代表的情感價值培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輸入以及立足學生專業或者學校辦學特色的相關優秀文化、道德品質或職業素養的融入等。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逐漸步入思政改革瓶頸期。思政改革欲求突破,需要在思政內容及呈現形式方面進行深挖。
同時,大學英語課程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中存在較為嚴重的中國文化交流“逆差”現象。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傳輸應該是雙向的。傳統的大學英語教材將西方文化信息的輸入作為課程教學以及能力培養的主要手段及內容。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通常是依托教材內容,通過對西方文化背景知識、用語習慣、風土人情、價值觀念等文化因素的討論與輸入實現。
現行大學英語課程的思政教學欲進行改革,深挖和拓展以紅色文化為代表的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思政元素應成為一大突破口以及新路徑。然而,縱觀現行大學英語課程的思政教學,紅色文化的融入與傳承仍有待重視及發力。
三、廣西紅色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思政教學的意義
(一)有助于促進思政教育與英語教學的融合
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結合專業知識教育引導學生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7]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
(2020版)指出,“大學英語教學應主動融入學校課程思政教學體系,使之在高等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發揮重要作用”[8]。開展廣西紅色文化融入本土高校大學英語思政教學的改革與創新研究,符合我國高等教育的要旨,順應開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的要求。紅色文化中包含大量真實、鮮活的革命人物、英烈事跡、革命遺址以及由此產生的紅歌、紅色影片、紅色故事等影視、文學作品,還包括“紅色之旅”“紅色足跡”等紅色文旅產品等,資源豐富,且分布廣泛,影響深遠。語言根植于文化,又是文化的載體,具有深刻的文化烙印。將紅色文化作為思政內容融入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可以在中英兩種語言的對比轉換中實現紅色文化自然、有效滲透,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同時,將紅色文化融入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可以突破大學英語思政教學改革的瓶頸,開拓思政教育思路的寬度與廣度;增強思政教育的故事性、趣味性,提升思政教育的親和力、共情力,將知識輸入、能力培養與立德樹人自然、深度融合,于潛移默化中傳承與弘揚紅色文化,實現育人育才雙目標。
(二)有助于突出大學英語思政教學地方特色
《廣西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應充分發揮廣西獨特的紅色文化等資源優勢,將民族文化傳承教育與學校教育教學改革有機結合。地方性的革命故事的挖掘和基于這些故事的革命精神的提煉,讓中國革命故事帶著鄉音鄉情,將宏大悠長的革命歷史具體化、本地化和零距離化。廣西是中國共產黨開展革命活動以及建立地方革命組織較早的地區之一,是享有盛譽的“紅土地”。大學英語思政教學可以利用豐富的紅色資源,包括紅色歷史、人物與遺址等,如百色起義、湘江戰役、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等。由此創作出來的紅色作品,如廣西原創大型音樂劇《血色湘江》、廣西大型黨員教育電視紀錄片《紅色傳奇》《廣西紅色傳奇》系列圖書等;地方黨史館、檔案館、方志館、博物館、紀念館、圖書館、美術館等收藏的重要檔案材料、文獻資料、手稿文物、視聽資料等;紅色旅游資源,如紀念園景區等。將廣西本土紅色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思政教學,可凸顯思政教學的地域性、獨特性,讓本土高校的大學英語思政教學更接地氣、更貼近生活。
(三)有助于推動本土紅色文化的挖掘與傳承
廣西革命歷史悠久,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遺產,共有84個縣被列入革命老區范圍。[9]廣西紅色資源分布廣、種類多、數量大,涉及紅色人物、紅色文物、紅色精神、紅色文件等。廣西本土紅色文化,將壯烈高尚的革命故事及人物扎根本地社會及人群,甚至與家族血緣關系或者村莊共同體的地緣關系相聯系,更易成為榜樣示范力量。同時,廣西本土高校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來自廣西,對本土紅色文化有一定了解及接觸,耳濡目染,極易產生共鳴,內化成為強大的精神力量。將廣西紅色文化融入本土高校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相關研究與創新,有助于推進廣西本土紅色文化的挖掘、整理以及英譯,進而促進廣西紅色文化的保護、宣傳以及傳承、發揚。
(四)有助于推動本土紅色文化的國際化傳播
紅色元素代表中國的精神與力量。推動紅色文化“走出去”,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內容之一。融入本土紅色文化,收集廣西本土紅色文化史料并進行必要的文字整理及英譯,可將大學英語課程打造成為紅色文化輸出的重要窗口,推動紅色文化教育的社會性普及,同時打破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中的中國文化“失語”及交流“逆差”的尷尬現狀,讓學生在學習吸收異域優秀文化的同時,傳承紅色基因,輸出紅色思想,傳播紅色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四、廣西紅色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思政教學的路徑
現行大學英語思政教學不應局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要拓寬和深挖思政資源。紅色文化具有真實、鮮活、生動的顯著特征,故事性強,融入教學必將增加思政教學的趣味及意義,深化及豐富思政內容,凸顯思政教學的地方特色。本土紅色文化是廣西主流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本土紅色文化融入大學英語課程,將對本土高校人才培養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因此,大學英語思政教學應充分利用豐富的本土紅色文化資源及其強大的人文功能和特殊的育人作用,發掘其立德樹人價值,進行相應課程規劃及教學設計。
將廣西紅色文化融入本土大學英語課程,進行思政教學改革與創新,可采取的主要教學改革舉措如下。
(一)師生聯合,多渠道多方面收集整理及英譯本土紅色文化
廣西在中共黨史、中國革命史和建設史上具有獨特地位和作用,積淀了豐富紅色文化資源,需要深挖和宣揚。廣西紅色資源根據文化結構可分為行為層、物質層、制度層、精神層四大層次。四大層次的紅色資源內容龐雜,且并非所有資源皆有英文版本或適用于大學英語課程的思政教學,需要投入一定的時間及人力,在綜合考慮教學大綱要求、思政教學要求、學生構成情況等多種因素的基礎上,對龐雜的本土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收集、篩選、整理及翻譯,以選擇適用大學英語課程的紅色思政素材,實現潤物細無聲的育人功能。我們在實踐中可集合師生力量,通過線上線下多渠道,廣泛收集廣西紅色文化的中文素材和英文素材,再結合學生的學情,精心篩選本土紅色文化材料,必要時進行簡寫、濃縮、撰寫,英譯并修正英譯版本中的翻譯錯誤等,形成中英對照版本,豐富特色思政教學素材的同時,在大學英語課堂實現對廣西紅色文化資源的挖掘、應用和宣揚。
(二)統籌規劃,進行廣西紅色文化思政教學資源庫建設
廣西紅色文化歷史悠久、資源豐富、形式多樣,但其育人功能在本土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仍需加強。將廣西紅色文化融入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是適用于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本土紅色文化資源的挖掘與開發有限。因此,有關部門需進行全盤統籌規劃,動員全體師生,開展廣西紅色文化的思政資源庫建設。2022年,教育部等十大部門聯合印發通知,提出應推動思政教學資源建設的常態化、機制化,并加強思政課教學資源庫的建設。[10]在進行廣西紅色文化思政資源庫建設的過程中,應有效地利用好現代信息化技術,組建資源庫建設團隊,制定資源庫建設的具體方案并加以實施。在資源收集整理階段,可結合紅色資源線下實地考察、采風或進行田野調查,在線上充分利用紅色文化大數據資源及廣西各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紅色文化培訓中心、紅色旅游景點、紅色文化博物館、紅色文化舊址及紀念館等的相關官網或小程序,收集和整理本土紅色素材,開發和推薦適用于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形式多樣的紅色思政資源,包括課件、講稿、微課、微電影、音頻、圖像等,以及教學案例庫、練習庫、試題庫等資源,建成一個多樣化的廣西紅色文化思政資源庫,助推大學英語課程的教材體系的進一步完善。
(三)多形式呈現產出與創新,加速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傳播
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既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也是教學的重要目標。在強調中國文化軟實力、民族文化自信的新時代,講好中國紅色故事也應成為大學英語教育的一大使命。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可將本土紅色文化以思政教育的形式與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相結合,將價值引領寓于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中,通過不同語言與文化的交流與碰撞,樹立學生的文化自信,讓學生成為講好中國紅色故事、傳播紅色文化的新銳力量,助推紅色基因代代相傳,使紅色文化走向世界。
在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可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立足實際,進行具有廣西紅色文化特色的大學英語思政教學,分課前、課中、課后三階段,從“量”“質”“形”“面”四方面入手分層次展開,借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實現本土紅色文化的對外傳播。同時,還可充分利用廣西本土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及紅色研學基地等最直觀、最立體的思政教育資源,將其引入第二課堂,將第二課堂打造成傳承紅色基因、傳播紅色文化的重要平臺,多形式呈現學生學習的產出與創新,加速本土紅色文化的教育傳承與對外傳播(見圖1)。
圖1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思路
1. 課前,思政自主學習階段
教師布置任務,安排學生以合作學習或獨立探究等方式,充分利用線上線下豐富的本土紅色資源,完成紅色史料的收集、整理、篩選、學習以及英譯等課前自主學習任務。對故事性強、共情力高的本土紅色文化的自主發掘與學習,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激發學生主動接受思政知識,自主地吸收及拓展,進而積極地進行自我認識與反思,加速紅色精神的內化。
2. 課中,線下大學英語課堂思政教學階段
教師從“量(本土紅色文化的資源量)”“質(本土紅色資源的代表性和特色性)”“形(思政教學的教學方法及手段)”“面(英語聽說讀寫譯五大技能)”四方面入手,利用文字、圖片、視頻等多模態化教學資源,通過紅色革命歷史體驗式教學、研究討論式教學、案例式教學、啟發性教學等多元化教學方式,多方位、多途徑展示紅色文化,覆蓋英語聽、說、讀、寫、譯五大技能,將英語語言知識、能力培養與立德樹人相結合,提升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同時,加速本土紅色文化從歷史資料到當代精神力量的轉化,實現育人育才雙目標。
3. 課后,思政教學產出與創新階段
在強調大學英語課堂思政學習的反思、總結、轉化的基礎上,積極利用第二課堂進行紅色文化育人。大學英語思政教學可依托廣西紅色旅游景區景點、展示館、博物館等線上線下資源,讓學生走進本土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和紅色研學基地,以紅色基地作為展示平臺,結合自身課堂思政所學,多形式、多樣化地呈現思政教學創新成果,將第二課堂打造成傳承紅色基因、傳播紅色文化的重要平臺。同時,教學中所精選和使用的紅色文化教學資料以及學生創新成果,還可以為大學英語思政教學資源庫及試題庫的建設提供特色資源。
五、結語
在廣西本土高校大學英語思政教育中融入廣西紅色文化,既有本土紅色資源優勢,又有本土相關政策支持。對本土紅色文化的史料進行收集與整理,將適用于大學英語教學的本土紅色文化資源篩選與翻譯并融入大學英語教學,分課前、課中、課后三階段,從“量”“質”“形”“面”四個方面入手展開教學,有利于引導學生在英語語言知識及技能的學習中,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過程中了解與傳承本土紅色文化,自覺自發地將其作為日常學習、工作、生活的精神滋養與推進力量,提升學生對大學英語思政學習的積極性及主動性,豐富大學英語思政教學內容,提高大學英語思政教學質量,進而實現育人育才雙目標,助力培育和塑造優秀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要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 努力創造無愧于歷史和人民的新業績[N]. 人民日報, 2021-06-27.
[2] 習近平在視察南京軍區機關時強調 貫徹全軍政治工作會議精神 扎實推進依法治軍從嚴治軍[N].人民日報,2014-12-16.
[3]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4.
[4] 賀文霞. 唯物史觀與人的全面發展[J]. 社會科學家, 2019 (11): 34-37.
[5]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673.
[6] 王雪梅, 霍煒. 高校外語課程思政研究綜述(2018—2021) [J]. 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4): 309-314.
[7] 蔣菠, 羅雯, 蔣繼紅. 賡續紅色血脈:百年大黨紅色精神視域下中國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時代意涵、瓶頸探賾與協同路徑[J].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 2022(12): 73-80.
[8] 何玉紅. 課程思政中大學英語教師面臨的新挑戰和應對之策探究[J]. 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 2023(6):30-34,77.
[9] 周仕興, 韋柔妃. 廣西:用好紅色資源 弘揚紅色文化[N]. 光明日報, 2021-04-22.
[10] 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J]. 教育科學論壇, 2022 (27): 3-7.
基金項目:廣西中醫藥大學2022年校級教育教學改革與研究重大項目“廣西紅色文化融入我校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改革與創新研究” (2022A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