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包含人、環境、教育的關系,實踐觀以及人的本質三個方面的中心教育思想。研讀并把握這部著作中所闡述的人、環境、教育的相互關系及其中蘊含的實踐理念,充分發掘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育人潛力,將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觀點和實踐思想巧妙地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對當代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指導作用。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 馬克思
【中圖分類號】G63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23-69-04
馬克思在1845年撰寫了《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該提綱被視為指導工人階級運動的新型科學世界觀的著作。這篇極具哲學思考的著作不僅標志著馬克思主義新的世界觀的形成,而且還蘊含著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提綱》中雖然沒有直接指向思想政治教育的語句,但是其中包含的人、環境、教育的關系,實踐觀與人的本質等重要理念都隱含著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這些重要思想對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一、《提綱》蘊含的中心教育思想
《提綱》作為一部具有深遠影響的教育著作,其內在的中心教育思想是豐富而深切的,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人、環境、教育的關系,人的主觀能動性、教育環境質量對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施具有重要影響;二是實踐觀,它是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遵循;三是人的本質,這一思想貫穿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始終。因此,《提綱》中的三個中心教育思想對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具有重要指導作用,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和實踐依據。
(一)人、環境、教育的關系:人的主觀能動性、教育環境質量對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產生重要影響
《提綱》的第三條深入探討了人、環境、教育之間的緊密聯系和相互影響,即“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1]。這說明人、環境、教育三者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它們之間呈現出相互依存的關系。人和教育依賴于一定的環境,環境對人、教育產生重要影響,我們要辯證且正確地看待三者之間的關系,以免三者之間關系的不協調,帶來負面影響。[2]
首先,要正確地處理人與環境的關系。必須充分認識到環境對人的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同時也要看到人對于所處環境的主觀能動性,不能僅僅停留在對環境的認知上,更要通過實踐和行動,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去改變和影響環境,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共生。人們在塑造環境時,必須遵循自然規律。然而,在特定的條件下,環境同樣能影響并塑造人,這種影響與塑造并非單向的,而是相互作用的,人與環境在某種程度上,兩者既是創造者,也是被創造者。此外,環境影響人并制約人的活動,譬如高中教育環境就相當于一張大網,學生在這張大網中互相牽制,教學實踐活動構成教育環境的重要部分,學生在改變環境,也在適應環境,遵循著隱藏在教學實踐活動背后的規律。
其次,要正確處理教育與人的發展的關系。不能單純地認為教育是萬能的,高中生只需被動地接受教育即可。事實上,他們具有主觀能動性,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扮演著積極的角色,可以選擇接受什么樣的教育,以及如何應用所學知識,在教育的引導下,他們可以自我教育,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實現自我價值提升。因此,應該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環境、高中生的主觀能動性、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者之間的關系,如此才能營造出充滿正能量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從而有效地推動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通過積極引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可以促使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更具有吸引力、說服力,影響力更深遠。
(二)實踐觀: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遵循
《提綱》中的實踐觀突出體現在第八條,即“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3]。這是馬克思對社會生活的本質進行的深刻剖析和揭示。社會并非憑空而來,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的勞動。勞動既是社會得以產生和存在的基礎,也是推動社會不斷前進的決定性因素。在這個過程中,人的勞動分為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這兩種勞動形式相互依存,共同推動著社會發展。教育作為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實踐性,它不僅僅是一種腦力勞動,更是人們生活的實踐。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引導、價值塑造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學生全面成長的關鍵環節。通過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生能夠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為社會的繁榮發展做出貢獻。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開展離不開合理的方法和途徑。其中,主要的兩種方法和途徑為實踐和理論學習。首先學生通過參與實踐活動,可以深入了解社會現實,培養團結協作的精神,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次理論學習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學生通過系統地學習相關理論,可以更詳細地了解黨的決策,強化政治覺悟,提升思想境界。《提綱》指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4]要有效地開展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僅需要深入探索和研究理論,不斷拓展和更新知識成果,而且還需要通過實踐來驗證理論的正確性和指導性,實踐可以幫助教育工作者發現理論的不足之處,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指明新的方向。因此,實踐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我們不能僅僅依賴理論知識,還需要在實踐中落實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更好地提升教育效果和培養更多具備良好思想政治素質的人才。
(三)人的本質:貫穿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始終
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提綱》第六條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5]每個人都無法離開社會和集體而生存和發展。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這一屬性決定了人們必須相互依賴、相互依存,從而在社會中立足并取得成功。同時,人們的社會生活并非是抽象的,而是實踐的,社交關系也是在實踐中形成的,只有在實踐中,人們才能充分調動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出前所未有的創造潛能。這種實踐不只是行動上的實踐,還包括思想觀念、文化習俗、社會交往等方面的實踐。通過這些實踐,人們才能不斷地深入了解自己、探索世界,進而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因此,實踐是人們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關鍵所在。開展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指引學生正確理解思想觀念和行為準則,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這個過程中,作為教育者的教師和作為受教育者的學生共同參與、相互促進。教師應當發揮其主導作用,以科學、有效的方法引導學生,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激發其積極思考和自我探索,只有雙方共同參與,積極互動,才能真正實現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探賾
制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用的主要原因為缺乏較為理想的教育環境;過于注重理論,缺乏實踐;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一)缺乏較為理想的教育環境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理想的教育環境,網絡文化環境中一些不良因素沖擊著當代高中思想政治教育。首先,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各種智能設備(如手機、電腦等)紛紛普及。這類電子產品對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積極作用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高中學校雖然對學生使用手機、電腦等有明確的規定,但是仍有一部分學生私自將手機帶入校園,并在課間甚至課堂上使用。在休閑時間中,一些學生會利用手機瀏覽碎片化、低俗的內容,長此以往造成思維邏輯能力退化、視野變窄,這是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低的原因之一。其次,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實不到位。學校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但是一些學校卻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建設,例如沒有充分利用學校宣傳欄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宣傳,不重視班級環境的布置。《提綱》中關于人、環境、教育關系的中心教育思想值得各學校進行學習探賾。
(二)過于注重理論,缺乏實踐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主要體現在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一些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沒有做到兩個方面均衡,只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知識的傳達,而沒有讓學生將理論知識于課外活動中實踐,這樣很難讓學生將思想政治教育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6]
(三)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教師在教育活動中應在遵守規律的前提和基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些教師未意識到以學生為主體,以“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灌輸思想政治理論知識,未充分考慮學生學習的特點和身心規律,導致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未能發揮。
三、《提綱》中的中心教育思想對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提綱》關于人、環境、教育,實踐觀以及人的本質這三個方面中心教育思想的闡釋具有深遠的影響,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工作發展方向,在推進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過程中,教師可適當借鑒這些中心教育思想,以促進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斷創新與發展。
(一)營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
深化對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環境育人作用的理解,對當前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指導作用。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可以對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根據《提綱》可知,人、環境、教育有著重要關聯,只有正確地處理三者之間的關系,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才能使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效果最大化。例如應根據學生的認知情況和身心發展規律營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圍(如開展校園文化藝術建設)[7],應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教學設施,完善課程育人體系,同時還應充分利用宣傳欄、黑板報宣傳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此外,建設一支優秀的高中思想政治課程師資隊伍是至關重要的。教師隊伍應該具備高度的政治覺悟、扎實的理論功底、卓越的教育教學能力,并且需要定期接受培訓,了解和掌握新要求、新思想。通過培訓學習,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教師能夠始終站在時代的前列,這不僅可以保證學生的知識不斷更新,而且還可以使學校保持濃厚的課程思政氛圍。
(二)強調實踐對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目的,是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增強社會理解和參與能力的綜合性、活動型學科課程。”因此,教師要重視與強調實踐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創設有針對性的活動,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知識傳授的同時,引導學生將良好品質體現于行為中。社會實踐活動作為學生“養成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學生深入了解自己,并教會他們如何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通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可以有效地彌補家庭教育、學校課堂教育在引導學生學以致用、知行合一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與此同時,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觀察、分析,從而增強對知識的理性認知,將外在的教育要求轉化為自我發展的動力。學生在思想上有更深刻的認識,在行動上也會更加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有利于學生自我發現和自我提高,培養學生的社交技巧,拓寬學生的視野和胸懷。
(三)在高中思想政治課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關注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求,促進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著力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貼近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實際,充分反映學生的成長需要,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師在教學中應以學生為本,讓學生在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一是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動力的重要來源,對于思想政治課程的學習尤為重要。因此教師應當讓學生感受到思想政治課程的魅力,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利用生動形象的圖片、視頻等,將枯燥的理論知識變得有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二是建立科學評價體系。建立科學評價體系是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的關鍵環節。通過建立科學評價體系,可以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教師可以采用多元評價方式,將學生自評、互評與教師評價相結合,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同時,教師還應注重評價的及時性和有效性,及時給予學生反饋和指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提綱》中關于人、環境、教育的關系,實踐觀以及人的本質三個方面的中心教育思想富含深意,可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指導。思想政治教育對高中生的成長具有深遠影響,教育工作者繼續深入挖掘《提綱》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有助于進一步完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并指導實踐。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34.
[2]黃玉紅.《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1):178-180.
[3]同[1]135.
[4]同[1].
[5]同[1]135.
[6]周芳檢,黃丹蕊.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課教師“六要”素養提升路徑研究[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23,44(4):81-84.
[7]張文婷.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與校園藝術文化建設融合路徑探究[J].甘肅教育研究,2023(7):115-117.`
羅碧紅 / 貴州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從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貴陽 55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