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怡 周艷 龔駱蕓 羅靜
【摘 要】小學語文第一學段古詩教學目標要求學生掌握誦讀古詩的要領,自然地展開想象,體會古詩的思想情感,感受古詩語言的優美。文章結合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以及真實的教育教學情境,將理論和實踐結合,從語言智能、邏輯數理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內省智能等六個方面,提出了小學語文第一學段古詩教學策略,以提升學生古詩學習水平,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多元智能理論 第一學段 古詩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23-50-04
古詩作為小學階段語文學習的文學體裁之一,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師應十分重視對第一學段學生學習古詩的啟蒙教育,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一、小學第一學段學生古詩學習情況分析
小學階段是學生培養語言、寫字、思維、價值觀念等的重要階段,小學教師任重而道遠。第一學段學生的年齡一般為6—8歲,一年級的學生正處于學齡初期,剛剛步入小學,對小學的環境、生活感到新鮮好奇,對學習有著強烈的興趣,開始從以游戲為主的幼兒園生活到以學習為主的小學生活的轉變。第一學段古詩教學需要學生通過親身朗讀來體會,朗讀能否正確流利與學生的字詞積累、口頭語言的發展息息相關。“一般兒童在一歲后開始能說出第一批詞,這時兒童才能用語言作為交流的工具。”[1]而第一學段的學生在幼兒期已經積累了較多的詞語和句子,步入小學階段后,他們的口頭語言不斷發展,在古詩的學習中,他們的外顯行為表現為能夠借助拼音讀準字音,借助停頓符號讀出節奏感,能夠在反復誦讀中背誦古詩。但是,他們對詩歌的情感等內隱性行為在實際教學中卻很難表現出來。
二、小學語文第一學段古詩教學目標分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中將古詩作為“閱讀與鑒賞”的一部分,將兒歌、兒童詩和古詩的教學相融合,提出了相應的教學要求:“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這一目標在古詩教學中包括以下四方面內容:
(一)幫助學生掌握誦讀古詩的要領
“誦讀不同于一般讀書,它要求在熟讀的基礎上,把握文章節奏,抑揚頓挫讀出文章情感。”[2]誦讀將視覺化的文字轉化為聽覺化的口頭語言,體現出語言應用能力,教師在進行第一學段古詩教學時就應該教會學生掌握誦讀的要領,提高學生的誦讀興趣,發展學生的語感,加深其誦讀古詩的體驗和領悟。
(二)引導學生自然地展開想象
想象是一種心理過程,“想象力是指對頭腦中的表象加工、改造,重新組合成新形象的能力”[3]。第一學段學生的感知覺、思維等方面還帶有很大的直觀性、形象性,易于接受直觀、生動的事物,但是古詩本身并不具有較強的直觀性、形象性,因此他們學習古詩基本上會做到熟讀成誦,而不會做到將古詩的字詞結合在頭腦中形成畫面及形成詩人所描繪的情景。想象形成有兩個條件:①感性材料;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教師可以結合教材插圖、視頻動畫等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采用一些直觀的圖片、視頻、實物等來引導學生理解古詩意蘊,積累更多的感性材料,增強表象儲備,從而自然地展開想象。
(三)幫助學生體會古詩的思想情感
通過古詩教學,學生能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這既是古詩教學的要求,也是學生學習古詩之后的態度表現。第一學段所選擇的古詩題材眾多,學生所接觸的古詩都是淺近的古詩,教師要在古詩教學中盡可能地幫助學生去體會詩人的創作目的以及詩人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在古詩教學中涵養學生的情思。每首古詩所表達的情感是不一樣的,其情感蘊藏在詩句之中。例如唐代詩人李白所寫的《贈汪倫》表達了詩人李白和友人汪倫之間的友情,而“友情”是朋友之間的感情;《靜夜思》表達了詩人李白望月思鄉,對親人無限的思念之情,是一種親情,而“親情”是親人之間的感情。教師用這種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學生解釋“友情”和“親情”,使學生獲得初步的情感認知和情感體驗。
(四)引導學生感受古詩語言的優美
古詩用字精煉,言有盡而意無窮,讀起來朗朗上口。小學語文第一學段古詩文本內容淺顯易懂,貼近學生生活。例如《詠鵝》作為一年級學生的第一首啟蒙詩,也是一年級學生學習的第一首古詩,古詩以三個“鵝,鵝,鵝”的疊音開頭,符合一年級學生口頭語言發展特點,學生能夠自然地熟讀成誦。“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取的古詩詞大都是千百年流傳下來的語言精華,是中華文化的瑰寶。”[4]然而,小學生的生活實際主要是以白話文為主,雖然學生可以很自然地朗誦兒歌,但是對于古詩的理解相對困難,無法很自然地朗誦,并且對古詩語言的優美感受較少。因此,在平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古詩中的詞句、聲調、節律、形式等,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不斷帶領學生朗讀和體會,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學生感受古詩語言的優美,使學生能夠熱愛古詩,從古詩的形式、節奏、韻律、音樂等方面感受古詩之美。
三、小學語文第一學段古詩教學策略
“1983年,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了多元智能的理論。他認為,人具有八種智能分別是語言智能、邏輯數理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內省智能、自然智能。”[5]多元智能理論的核心是指向學生的發展,并且運用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來指導教學實踐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因此,本文結合小學語文第一學段古詩分析,從語言智能、邏輯數理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內省智能這六方面,提出多元智能理論指導下的小學語文第一學段古詩教學策略。
(一)語言智能教學策略
1.教授誦讀要領
語文是結合聽說讀寫的活動。語感是對語言文字最直接的感覺,主要在日常反復的語言訓練中形成。加德納所提出的語言智能主要通過學生的說話、閱讀、書寫的能力表現出來,因此在古詩教學中,“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學手段,教師應從“讀”入手,讓學生形成語感。對于第一學段學生來說,“讀”是有層次的,讀到最后就要會誦讀,體現了學生的朗讀得到了動態生長。教師可以從讀準字音,吐字清晰;掌握停頓,讀出節奏;聲音洪亮,增強氣勢;聲情并茂,讀出美感這四個方面,一步一步教學,使學生從“會讀”到“節奏”再到“情感”,自然而然地達到會背誦古詩的教學目標,實現“教授第一學段學生誦讀古詩的要領和感受語言的優美”的課程目標。
2.講解歷史文化
古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學生通過學習不同朝代的古詩,能夠了解不同朝代的歷史文化,在潛移默化中感受文化熏陶,從而更加熱愛祖國,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邏輯數理智能教學策略
邏輯數理智能教學策略要求教師采用直觀的教學方式。[6]小學第一學段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需要借助具體形象才能展開思維過程。[7]教科書中的古詩插圖符合古詩的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學生可以通過細致觀察教科書中生動形象的插圖,從而對古詩有一個直觀的感性認識。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也可以利用教學手段信息化輔助教學,利用直觀的圖片、視頻、實物等,將古詩中的漢字和詩句盡可能地轉變為直觀的事物,引導學生理解古詩的內涵,體會古詩的思想情感。當學生真正懂得和體會古詩時,他們就會自然而然地誦讀古詩,用意義識記來代替機械識記,實現古詩的有意義學習。
(三)空間智能教學策略
教師對學生空間智能的培養要盡可能地將學習材料視覺化,“給予學生充分的視覺刺激,發展他們的視覺—空間智能”[8],達到“引導第一學段學生展開想象、體會古詩的思想情感”的課程目標。小學第一學段語文教材中選編的古詩所描寫的對象是學生在生活中較為常見的事物,古詩內容淺顯易懂,學生能識字并能理解詞語的意思,教師不用過多翻譯,學生就能理解詩句。這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去發現古詩中所描繪的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事物,通過對古詩的理解,幫助學生將古詩內化,并通過創作古詩配圖將古詩中所描繪的景物躍然紙上,實現文字和藝術的碰撞。學生根據古詩所描寫景物或表達的情感來為古詩配圖,能夠增強學生的表象儲備,為發展學生的想象力積累更多的感性素材。
(四)身體運動智能教學策略
“活動理論家柏格森等強調非語言動作經驗和抽象符號之間的關系,認為通過活動我們可以理解和表達親身體驗的意義。”[9]教師對學生身體運動智能的培養要盡可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融入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課程中,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受學習的快樂。例如教學《風》這首古詩時,“風”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但是看不見、摸不著,學生很難理解“風”是什么。教師可以讓學生將手掌置于嘴巴前面,用嘴巴大口向手掌吹氣,這樣學生就能感受到口中吹出的氣體就是“風”。又如教學《春曉》這首古詩時,教師可以開展兒童舞蹈編創,讓學生對古詩的理解通過跳舞這一動作技能表現出來,實現古詩學習“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五)音樂智能教學策略
“音樂智能教育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專業音樂工作者所教授的正規課程,另一方面則是旨在幫助學生借助音樂智力來學習其他各門學科的內容。”[10]本文從借助音樂智力來學習其他各門學科的內容方面出發,總結出適用于小學語文第一學段古詩教學策略。
1.傳唱經典古詩
《經典詠流傳》節目是加德納所提出的音樂智能教學策略的表現,學生的音樂智能主要通過學生聲音的辨識與韻律的表達而表現出來。《經典詠流傳》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其所演唱的古詩經典都添加了歌詞,融入流行音樂元素,將古詩唱出來、將經典流傳,帶給學生直觀的視覺感受和情感體驗,使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感受古詩的意蘊。其所演唱的歌曲與兒童的童真世界同構,充分考慮了學生的發展特點,尤其是思維、想象和情感等方面的發展需求,注重學生的感受、體驗,滿足學生對古詩的個性化和多元化的理解和表達,將枯燥的古詩學習變成了有趣的音樂世界。
例如歌曲《草》,由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作為一部分歌詞,再融入古詩所描寫的“草”這一自然景物,讓學生能夠了解“草”,感受草的生長、堅韌和頑強。在《草》的視頻中,學生看到一個坐在輪椅上的孩子手捧著一株小草,并演唱著“從春到夏、從秋到冬,不曾被命運擊倒”。“草”成為了一種頑強生命的象征,帶給學生不一樣的情感體驗。
2.古詩配樂朗誦
教師對第一學段學生的教學,應盡可能地采用多種有趣的方式,以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教師可以結合音樂朗誦古詩,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例如在教學《江南》這首古詩時,可以配上《水韻江南》這首背景音樂,讓學生在音樂的熏陶中,感受古詩所蘊含的情感。教師也可以配上優美的音樂解讀詩句的意思,讓學生通過聆聽和想象,感受古詩所蘊含的情感。
(六)內省智能教學策略
1.將每冊書的古詩整合教學
古詩教學有著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作用,小學語文第一學段每學期都會有兩到三課的古詩作為課文教授,學生不僅要學習古詩,而且還要識字、寫字,每學期要求學生能夠背誦7首古詩。然而,古詩主要分布在語文園地中,學生所接觸的古詩篇目較少。因此,教師可以將每冊書的古詩整合教學,建立古詩專題。可以歷史朝代順序或以詩人的朝代為主線教學,也可以在每冊設置關于古詩的學習主題等。如果按照一定的主線、主題進行教學,則能夠讓學生對古詩有一個系統而清晰的認識,對古詩的學習循序漸進,從而熱愛并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2.注重學習遷移和自主學習
葉圣陶曾說:“教任何功課,最終目的都在于達到不需要教。”[11]教師教學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方法,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因此,筆者根據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總結出適用于第一學段學生自主學習古詩的學習步驟:①初讀古詩,掌握誦讀的要領;②了解詩人及其所處朝代的歷史文化;③結合插圖,逐句理解古詩大意;④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理解記憶古詩。學生按照自主學習古詩的學習步驟,日積月累,自學能力、古詩欣賞水平將會有所提高。
【參考文獻】
[1]劉金花.兒童發展心理學[M].3版.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130.
[2]朱蕾.例談小學古詩文教學中的誦讀[J].安徽教育科研,2022(22):116.
[3]魯忠義,王德強.心理學[M].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115.
[4]張洪玲,陳曉波.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77.
[5]錢玲,喻潛安.教學設計理論與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188.
[6]同[5]189.
[7]諸定國.構建兒童經驗的識字教學[J].江蘇教育,2020(17):34-37.
[8]同[5]190.
[9]同[5]191-192.
[10]同[5]192.
[11]朱永新.葉圣陶教育名篇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197.
柳怡 /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從事小學教育研究;周艷 /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從事現代漢語及方言研究;龔駱蕓 /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從事小學教育研究;羅靜 /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從事小學教育研究(都勻 55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