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宏,楊春洪,楊 兵
(中南民族大學教務處 湖北 武漢 430074)
2018 年,教育部印發《教育信息化2.0 行動計劃》,主要目標是到2022 年基本實現教育信息化從融合應用向創新發展轉變。隨著教育信息化2.0 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深度融入教育全過程,極大推動了線上、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在高校的大規模推廣與應用,各高校掀起了課堂教學革命的浪潮。在此浪潮下,教師須提高信息化教學創新能力,通過革新教學理念、目標、內容、方法與評價等教學要素,努力營造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泛在化學習環境,滿足學生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個性化、終身化等多樣化學習需求。而傳統紙質教材無論是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無法滿足新時代教與學變革的要求,迫切需要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建設順應時代發展趨勢的新形態教材成為必然。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教材建設,對新時代高校教材建設提出了新要求。2019 年,國家教材委員會印發《全國大中小學教材建設規劃(2019-2022 年)》,明確要求“適應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需要,滿足互聯網時代學習特性需求,建設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多種介質綜合運用、表現力豐富的高等學校新形態教材”。同年,教育部印發《普通高等學校教材管理辦法》,明確提出高校要開展新形態教材建設。2022 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印發2022 年工作要點,強調要“加快完善高等教育教學數字化體系,推進課程、教材、實驗、教研、教管等板塊數字化建設,開發建設一批多介質、數字化、智能化、快速迭代的新形態教材”。為貫徹落實國家有關政策要求,高校理應積極推動教材形態改革創新,組織開展新形態教材建設。
2019 年,教育部發布《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出“經過三年左右時間,建成萬門左右國家級和萬門左右省級一流本科課程”,強調建設原則為“提升高階性、突出創新性、增加挑戰度”。一流課程必須有一流教材作為支撐,一流教材也必然以一流課程作為基礎,課程教材一體化的目的就是促進兩者互相補充、同頻發展,共同推動教學質量的有效提高[1]。目前,各高校一流課程建設正如火如荼開展,教育部已認定5118 門課程為首批國家級一流課程,一流課程建設成效顯著。但傳統紙質教材因修訂與出版周期較長,很難及時引入最新理論研究和科技前沿成果等內容,導致教材建設在一定程度上滯后于課程教學改革的步伐,影響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長遠發展。新形態教材因具有內容豐富、更新及時、交互性強等特征[2],能打破課程與教材的邊界,為推進高校課程教材一體化建設提供重要支撐。
中南民族大學高度重視教材建設工作,根據新時代高校教材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2021 年,學校制訂了《中南民族大學教材管理實施細則(試行)》,發布了《關于成立中南民族大學教材工作領導小組的通知》,進一步健全學校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各負其責的教材建設領導體制,建立健全學校教材規劃、編寫、審核、出版和選用等工作機制,嚴把教材審核關,教材管理水平逐漸提升。2022 年,學校啟動首屆校級教材建設項目立項工作,并與高等教育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等高水平出版社聯合舉辦多次教材建設培訓會,做好優質教材的培育與出版工作。同時,將國家規劃教材、全國教材建設獎等納入學校教師職稱評審、“學術人才支持計劃”申報條件,教師編寫出版高水平教材的積極性逐漸高漲,教材建設激勵保障機制進一步完善。
近年來,學校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圍繞新時代教材工作新要求,積極開展教材建設與管理模式創新,教材工作取得一定成績,但與教材高質量發展目標還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教材思政建設就是將思政教育元素融入教材內容建設中,包括思政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通過基于教材的課程教學,潤物無聲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積極的影響[3]。目前,學校教材思政建設比較薄弱,主要體現在教材選用、編寫、審核等環節。首先,教材選用方面,以2021-2022 學年為例,選用近三年出版教材的比例為57%左右,選用的教材整體上先進性不足,部分教材未能及時體現最新的思政教育元素;其次,教材編寫方面,近三年編寫出版的教材中,僅1 部教材《管理信息系統》以專欄的形式體現了思政元素,即在每一章最后添加了課程思政融入點;最后,教材審核方面,無論是選用審核還是出版審核,都比較重視政治把關,以確保教材無方向性問題,但是對教材的思想性把關不夠,忽視融入思政元素的教材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中的價值導向作用。
完善教材質量監控和評價機制,加強對教材編寫、審核、選用質量的檢查監督,是推進教材質量全面提升的重要保障。目前,學校教材質量監控和評價機制以重視結果導向的靜態評價為主,缺少重視過程診斷、監測和改進的動態評價機制。首先,教材編寫方面,主要對編寫完成的教材進行出版結論的診斷,而對教材編寫過程缺少必要的監控與指導,不能及時發現并解決教材編寫中存在的問題;其次,教材審核方面,主要采取“學院提交審核結果——學校重點抽查”的形式,對學院審核過程缺少全方位的監督與檢查,導致少數學院責任意識與質量意識不強,審核流于形式;最后,教材選用方面,主要在教材使用前對其政治性、學術性、適宜性等進行把關,而對教材使用過程中師生反饋的數據未進行及時的評估與分析,缺少教材質量評估反饋機制,影響課程教材質量的進一步提升。
為滿足新時代社會對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需求,學校積極對接教育部一流本科專業“雙萬計劃”和一流本科課程“雙萬計劃”,全力做好培育和申報工作。目前,學校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4 個,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9 門,近幾年專業建設與課程改革取得突出成績,但與之配套的教材建設比較薄弱,教材數量與質量對標建設國內一流、人民滿意的高水平現代化綜合大學還有一定差距。首先,支撐專業課程建設的精品教材不足,目前只有1 部國家級線上金課配套教材——《異彩紛呈的民族文化》正式出版;其次,體現學科優勢的特色教材不足,近年來學校平均每年編寫出版教材7 部左右,其中體現民族特色的優質教材非常少;最后,國家級獲獎教材不足,國家級規劃教材至今只有4 部,在2020 年教育部開展的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推薦工作中,學校沒有教材獲獎。
新時代下,新形態教材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益凸現,由于新形態教材的物理形態會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應用而不斷演變,現階段國內外學者對其概念的界定還未形成統一的認識[4],但對其特征的概括高度一致,即表現形式豐富、內容更新及時、適應教學變革等。面對新形態教材建設的新形勢,民族院校迫切需要順勢而為、乘勢而上,積極探索破解當前教材工作困境的有效路徑,實現學校教材的高質量發展。
建設融入課程思政內容的教材,是構建新時代高校高水平育人育才培養體系的迫切需要。民族院校課程思政的突出特色是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5],如何將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的特色思政內容創新融入教材建設,是民族院校提升教材育人水平的突破口。首先,新形態教材可以通過圖片、音頻、視頻、動畫、虛擬現實等多元表現形式生動、直觀地呈現課程思政內容,使思政內容更具活力和親和力;其次,新形態教材可以承載更加豐富的數字資源,使思政內容得到無限拓展和延伸;最后,新形態教材可以實時對關聯的數字資源進行更新,使思政內容更具時效性。因此,民族院校應以新形態教材建設為抓手,將促進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教育內容多元化、外延式、實時性地融入教材內容體系,突出教材思政建設特色,不斷提升教材育人水平。
監測評價是教材管理的重要環節,科學精準的監測評價機制是新時代高校教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手。相比傳統教材,新形態教材利用信息技術營造智能化教學環境,有助于構建數據驅動下的方式多樣、主體多元、獎懲結合的教材評價體系。首先,新形態教材具有強大的教學數據跟蹤、統計與分析功能,能對教材編寫、審核、選用、評價等過程數據進行實時監測,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等教材動態評價機制的形成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其次,新形態教材的強交互性使得教師、學生、專家等多元主體同時對教材開展客觀、公正的評價成為可能,而且評價結果可以實時開放共享,有助于教材編寫與使用的不斷改進。最后,對新形態教材建設全過程數據的追蹤監測,有助于教材編審用責任追究制度的全面實施,通過獎優罰劣機制,全面加強教材建設相關主體的責任意識。民族院校應以新形態教材建設為契機,構建多元、立體的教材評價體系,以科學精準的監測評價推動教材質量全面提升。
隨著一流本科課程“雙萬計劃”的深入實施,高校課程教學發生了革命性變化。相比傳統教材,新形態教材無論是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更契合高校課程教學變革的趨勢,是高校課程教材一體化建設的重要推手以及精品特色教材打造的關鍵突破口。首先,五類一流本科課程雖然建設類型不同,但對與時俱進的內容建設要求是一致的,新形態教材配套的數字資源不僅內容豐富且可實時更新,能較好滿足高校課程教學變革對優質教學資源的需求;其次,新形態教材可以突破傳統教學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滿足學生隨時隨地開展個性化學習的需求,能較好適應當前高校課程教學方式方法變革的要求;最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原則之一是扶強扶特,這些課程現有的優質特色課程資源,尤其是數字化教學資源可以方便、快捷地向新形態教材轉化,是高校打造精品特色教材的重要來源。民族院校應以新形態教材建設為契機,不斷推進課程教材一體化建設與改革,打造獨具民族特色的精品系列教材,為申報“十四五”本科規劃教材、全國教材建設獎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