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彥麗,周安晟,徐 晨,王雪娟*
(安徽科技學院建筑學院 安徽 蚌埠 233000)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1-2]。城鄉規劃、風景園林、建筑學等專業學生是我國人居環境的主要建設者。通過“園林植物與應用”課程的學習,可讓學生認知和掌握園林植物的基礎知識及其在規劃設計和施工中的應用,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讓學生在規劃設計的過程中能夠合理應用園林植物,成為懂植物、會應用的美麗中國建設人才。本研究根據“園林植物與應用”課程教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基于“學思行”,深化課程內涵,緊跟互聯網和數字媒體時代的步伐,探索與創新教學模式,打造OBE 智慧教學課堂。
通過教學過程中的自查、督導評教、同行評教以及與學生的交流,發現了一些問題。
筆者在教學中重視基礎知識、基本理論的講授,沒有充分發揮各類教改、科研項目的人才培養平臺作用,最新研究成果的知識引入不夠,以科研促教學力度較??;智慧課堂建設滯后,無法在課前、課中、課后及以后工作中讓學生全程性、無障礙地參與到課程學習中,造成課程學習以教師講授為中心,學生在教師的填鴨式教學中逐漸失去學習興趣,最終造成自主學習能力不強。
“園林植物與應用”的教學有兩種趨勢,注重園林植物的講授,忽略其在規劃中的應用,或者強調規劃,忽視對園林植物的認知。本門課程原先的內容“植物的功能作用、植物學基礎知識、園林樹木、園林花卉、草坪與地被、植物景觀規劃原理、植物景觀設計、城市建設與植物應用”雖然兼顧了兩者,但與植物規劃相關的章節部分內容冗余,且隨著規劃設計理念的不斷發展,一些內容亟須更新完善。
該課程主要以線下授課為主,課程考查的方式主要有課堂表現、隨堂提問、作業以及考試。線下考查過程中師生交流不及時,課后作業完成效果難以第一時間反饋給學生,課中講析課后作業占用一定的課堂時間,老師工作量繁重。隨著線上教學的普及,課程的評價方式亟須改革和完善。
基于OBE教學理念,依托學習通在線智慧平臺,從“學思行”三個方面重構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深化教學評價方式,解決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學”:老師學。任課教師向行業資深學者、教師學習最新的科研和教學成果,并將其融入課程教學中,形成目標明確、內容豐富、方式靈活、評價得當、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氛圍。學生學。課前,通過學習通向學生發布學習清單和課前導習視頻任務,引導學生開展自主預習。老師同步在線答疑,分析課前數據,調整課中的教學方式與方法。課中,利用智慧教室、學習通中的互動功能展開教學。通過課堂導入,總體介紹學習內容,吸引學生注意力;采用講授法、啟發式、案例式、討論式、互動式等方式介紹課程主要內容。課后,通過學習通發放作業和在線答疑的方式鞏固知識,拓展內容。一堂課結束后,及時分析學習通數據和學生反饋,開展教學反思。通過這樣一條完整的學習鏈,使得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學習。
“思”:老師思。筆者通過不斷優化教學內容,將原先的8 章內容“植物的功能作用、植物學基礎知識、園林樹木、園林花卉、草坪與地被、植物景觀規劃原理、植物景觀設計、城市建設與植物應用”調整為“風景園林植物的功能作用、園林植物學基礎知識、園林樹木學、園林樹木及規劃、地被植物及其應用、園林花卉及其應用、環境對園林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園林植物種植設計程序及圖紙繪制”,去掉“植物景觀規劃原理、植物景觀設計、城市建設與植物應用”中的冗余內容,將其理論編入“園林樹木及規劃、地被植物及其應用、園林花卉及其應用、環境對園林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園林植物種植設計程序及圖紙繪制”的理論部分,隨學隨用。學生思。學生通過學習通課前預習,思考本節課的基礎知識及其在提升人居環境中的應用。上課過程中,老師在講授基本教學內容的同時,通過學習通課堂互動題目、案例教學等方式,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如何應用這些知識點;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思政教育,育人于教,讓學生主動思考自己的人生價值。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思考和鞏固上課內容,將其應用于專業實踐中。
“行”:課堂內容本身就貫穿行,從園林植物的理論學習到具體應用。行還貫穿于課程評價,從課堂表現、隨堂檢測、課后作業、討論、過程性考核、實驗和考試等多個方面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學科競賽,踐行課程學習成果。通過學習通和線下課程考察兩種方式實現立體評價,確保學生在整個課程學習過程中保持學習熱情,避免學生只在期末開展突擊復習的弊端[3]。行還表現在對教學過程和質量進行動態監測、評價、分析和反饋,最終助力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為我國建設生態強國添磚加瓦。
“園林植物與應用”是一門專業基礎課,一般在大三開課,學生經過兩年的大學學習,已普遍適應大學的教學方式和節奏,批判性思維迅速發展,辯證邏輯思維較強,能夠進行自主探究學習。課程堅持以最新科研成果為引領,依托學習通平臺不斷建設課程網絡資源,學生可以通過電腦和手機的學習通平臺開展在線學習。平臺上有多種教學資源,如課程簡介、課程教學大綱、多媒體教學課件、授課視頻、圖書資料、作業庫、優質教學資源鏈接等,可通過這些資源輔助課堂教學。課程結合學校和專業實際培養目標與要求,以提高學生能力為導向,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習通平臺課程資源管理、學生學習狀態統計等優勢,保質保量地融入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思政教學內容,豐富上課過程中的互動方式,活躍課堂氣氛,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在統一教學中針對共性問題進行講解,讓學生深入學習。結合線上與線下教學方式,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學習。
基于“學思行”重構教學內容。通過風景園林植物的功能作用章節的學習,學生重點了解與掌握園林植物、種質資源的概念,園林植物的生態作用、啟迪功能、建造功能、觀賞功能和美學功能,在此基礎上學生能夠感知園林植物的美,認知園林植物的功能特性。通過園林植物學基礎知識章節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園林植物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的形態學基礎知識,深入認知園林植物各組織的生長發育規律和美學功能。通過園林樹木學和園林樹木及規劃章節的學習,學生熟練識別蔭木類、葉木類、花木類、果木類和木質藤本類園林植物200 種以上,可以根據實際造景選擇和配植園林樹木[4-5]。通過地被植物及其應用章節的學習,學生能夠重點掌握地被植物的相關概念、草坪的類型、冷季型草坪和暖季型草坪常見的草種以及觀賞草。通過園林花卉及其應用章節的學習,學生能夠熟練掌握園林花卉的應用方式。通過環境對園林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章節的學習,學生能夠重點掌握環境對園林植物的影響、生態學原理、植物地帶性分布原理、生態園林原理等內容。通過園林植物種植設計程序及圖紙繪制章節的學習,學生能夠掌握園林植物的圖面表達方法,在此基礎上對植物景觀施工有一定認知[6-7]。
本課程的考核評價以學生為中心,采用了過程性考核加期末考試和實驗考核的方式進行[8]。線上開展考勤、與學生互動、隨堂檢測、布置作業等項目,隨時加減分數,加強過程性考核。學生經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與立體評價,學習成績優良,綜合成績平均分穩定在85 分左右,近三年對本課程教學的滿意度穩定在90%以上。任課教師帶領學生多次參加安徽省大學生生物標本制作大賽并獲獎,依托于本課程撰寫與發表論文多篇。教師從教學內容和課程設計上查找短板,進行建設、改進和改革,思考和完善了該課程的創新發展,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課程教學發展路徑,教師教學能力顯著提升。從動態、預警、反饋的課程教學實踐中總結出針對性強和教學效果好的教學模式,凝練課程特色,突出課程優勢,加強了課程內涵建設。通過以上措施,任課教師創設了良好的教學環境、創新教學方法并構建了立體評價體系,教學效果良好,學生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對自己的人生價值也有了新的思考。
本研究基于“學思行”,打造“園林植物與應用”課程的OBE 智慧教學課堂。通過教學內容重構和智慧教學方式,讓學生隨時可以參與到學習中,并且了解自己的學習效果,成為課程學習過程的主角。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以及全過程國情教育和主流價值的浸潤熏陶,學生得到全面發展。學生通過學習園林植物在規劃設計中的具體應用方式,結合其他專業知識可以將“生態規劃”落到實處,獲得感和成長度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可在未來工作中進一步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