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金梅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甘肅 武威 733000)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發展,新版《中職語文課程標準》對中職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適應中職學生就業和職業崗位的需要。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理解、運用能力,加強學生的語言積累和感悟,注重學生思維發展,提升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審美品位及對優秀作品的鑒賞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為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形成奠定堅實的基礎,這些已成為中職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這便要求中職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做好學生學習的督促者和思維的開啟者,從加強學生語言學習基礎做起,引導學生將閱讀與寫作有機結合,逐步提高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而在實際教學中,中職語文教學普遍存在著讀寫“各自為政”的現象,學生面對閱讀不知所措、漫無目的,寫作自然面臨著條理不清、無話可寫之境地。核心素養視角下,讀寫割裂的教學方式顯然不利于學生語言文字處理能力的提高,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也無從談起。實踐證明,讀寫結合教學能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綜合素養。本文結合筆者在中職語文說理文閱讀和寫作結合教學中的實踐予以分析、探究。
中職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是中職學生在語文學科教育教學過程中形成的在語言、思維、審美和文化四個層面的素養。其中,語言的理解和運用是學生最基本的素養,只有提高了學生的語言基礎能力,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水平、審美鑒賞品質和文化傳承、創新能力的提升,四個層面的素養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更好地實現中職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主要體現在閱讀和寫作中,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是提高學生語言理解和運用能力的一種有效途徑。我們可以把閱讀和寫作看作是處理語言文字信息的互補促進過程:閱讀是吸收語言文字“營養”的過程,為寫作提供基礎,是語言文字信息的內在輸入過程;而寫作則體現為閱讀后的沉淀與升華,是語言文字信息的外在輸出過程。讀寫結合的過程是學生對語言文字信息加工處理的系統的過程,即對語言文字理解和運用的過程。因此,我們要重視閱讀與寫作的有效融合,促進學生從知識的掌握到能力的遷移和轉化,引導學生形成一種恒久穩定的語文品質和綜合素質。
語言的理解和運用能力,是中職學生專業學習和必備職業能力的基礎,更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能力養成的基礎。而在實際教學中,說理文的閱讀和寫作教學成為大難題,教師難教,學生難學,教學效果甚微。如果將說理文閱讀和寫作在思維、方法、語言表達等方面達到高度融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將汲取、理解和領悟到的各方面的閱讀“營養”運用于寫作;而寫作中奠定的語言文字運用基礎,又能促進閱讀理解層次和思維品質的提升,這樣就可以實現讀寫融合發揮作用的理想效果。下面就說理文讀寫結合在中職語文教學實踐中的實施路徑予以分析、探究。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輕松、愉悅、和諧的環境氛圍中,人的潛力和才智更易發揮[1]。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在重視學生獨立思考的個人閱讀體驗的同時,也要重視課堂集體閱讀體驗的交流過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進行互動、探究,多角度分析問題,得出討論成果。而這一交流環節,既培養了學生對教材知識結構的構建和概括能力,也培養了學生思索質疑、表達交流和分析探究的能力。這種閱讀交流的方式既可用于教材閱讀,也可用于課外材料閱讀,從而形成課內外文本結合、互補的閱讀體系[2]。所以,教師要精心設計,在課堂中搭建好學生的閱讀平臺,重組閱讀內容,調動各種積極的閱讀氛圍因素,在教材基礎上利用網絡平臺延伸一些相關的適合學生學習的課外閱讀文本,以拓寬學生閱讀視野,開啟學生發散思維,增強閱讀教學的實效性[3]。同時,學生在大量的閱讀中形成的語言理解、表達能力和分析歸納能力,又有助于說理文寫作整體思維能力的提升。如在閱讀到古代說理文《勸學》《師說》時,可以順勢引導學生拓展閱讀《過秦論》《阿房宮賦》《六國論》等課外說理類典型篇目。這樣不僅能加強學生對文言字詞句的積累和掌握,還能緩解學生對說理類文言文閱讀的畏難心理,提高閱讀效率和閱讀能力。在閱讀這些古代說理文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文本中感興趣的一些話題進行探討,進而引導學生明確討論交流的內容正是說理文的中心及論證過程,讓學生在閱讀中領悟寫作的要領。這樣,在閱讀探究中既加強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又提升了學生信息篩選、整合等思維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將閱讀思路打通,讓閱讀更有針對性和條理性。教師需提供豐富的閱讀材料,啟發學生運用發散思維把握說理文整體的論證結構和思路,讓學生在充分閱讀文本的基礎上,體會舉例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引用論證等論證方法的具體運用技巧。這樣的讀寫結合方式不僅能調動學生說理文閱讀的積極性,還可以進一步開拓學生的思維廣度,提升其思辨能力,進而增強讀寫教學的有序性和高效性。教師在備課時潛心挖掘教材中的寫作元素,教學時引導學生學習其文本結構、論證方法、寫作素材等,打通閱讀思路,找到與寫作的契合點。《勸學》是一篇非常經典的說理文類文本,從其結構角度看,完全具備我們今天說理文的三步結構基本要素,即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論證層層推進,圍繞中心論點從不同角度闡述,已然形成了說理文的層進式結構:文章首先開門見山提出問題,借“君子”之口亮出觀點;繼而分析論證學習的意義和作用;最后解決問題,闡述學習的方法和態度。《勸學》為說理文的結構提供了基礎而典型的范式: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這樣,在閱讀教學中適時注入寫作元素,打通讀寫思維,實現讀寫高度融合,促進學生讀寫能力的提升。
語言表達是我們內在思維邏輯的外在具體表現,如果說話、寫文章不顧內在邏輯,不考慮思維,就表達不清楚所要表達的意思。語言表達要圍繞中心,選擇并確定表達的內容,理清條理后再用通順、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而語言表達的內容和表達的方式等都需要平時大量的閱讀、感悟,初步閱讀只能了解其內容,再次閱讀能明白其意蘊,深入閱讀才可領會其思想內核;從眼中看到的文字到腦中經過的文字再到入心動情的文字,都是通過一篇篇文章的閱讀達到的不同境界。可見,不論是閱讀還是寫作,都少不了語言的理解、表達和應用環節。在閱讀《勸學》《師說》《過秦論》《阿房宮賦》《六國論》等說理文時,引導學生領悟準確、嚴密而不乏生動的表達對說理文論證邏輯的重要性。比如,這些說理文中采用的整散結合的句式,運用的比喻、對偶、排比、設問等修辭手法和對比、類比等表現手法以及多種論證方法的靈活運用,讓行文論證更加生動形象,更有說服力,更顯論證思路的嚴謹性。教師要逐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思維,引導學生在不斷汲取教材閱讀“營養”的同時進行拓展閱讀,在大量的閱讀中逐步學習并掌握說理文寫作的方法,引導、幫助學生將閱讀和寫作融會貫通,以不斷提高學生的讀寫遷移能力、創新能力和駕馭語言文字的綜合能力。同時,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更要引導學生學會知識的內在轉變,學會帶著自己的思維進行閱讀和寫作,實現由模仿學習到自主領悟的華麗蛻變[4]。
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在閱讀中形成的知識體系和思維能力對寫作有著非常大的幫助,同樣,在寫作中形成的語言組織能力、表達能力和思維品質也能促進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說理文讀寫結合教學的成效非常顯著。比如,在說理文寫作思維、語言表達和閱讀信息整合方面,說理文寫作需要清晰的邏輯思維作為支撐,需要一種思辨精神,需要運用嚴謹的語言進行論證,而這些思維和能力在迅速完成閱讀過程中與信息的整合、歸納、概括同等重要。又如,在掌握說理文論證結構和厘清閱讀文本思路方面,學生掌握的說理文“總-分-總”的結構模式(并列式、層進式、正反對比式、起承轉合式、引-議-聯-結式),對閱讀中梳理文章思路以實現高效閱讀的作用十分顯著。寫作的過程同樣能牽動學生的閱讀理解和感悟,在完成一篇說理文寫作時,教師引導學生對平時閱讀積累的材料進行篩選,同時進行適當的拓展和補充,引導學生整合與習作中心相關的課內外閱讀材料,啟發學生找準讀寫的結合點[5]。這樣,在說理文閱讀和寫作有效融合的教學實踐中實現了以讀促寫、以寫助讀的目的,更好地提高了學生語言文字的理解、運用能力,促進學生學習個性化發展,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
核心素養視角下中職語文教學讀寫結合的做法很實用,也很重要,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堅持運用,并在探索中不斷創新。教學中,教師需要保證閱讀與寫作環節的融合,保證兩者在課堂中的一體性、互通性和契合度,從而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閱讀知識的內化和寫作能力的轉化,提高學生讀寫綜合能力。高效的閱讀是打通寫作的得力渠道,閱讀中長期汲取的“營養”為寫作提供更為豐富的“能量”;寫作同時又能促進閱讀的高效開展。運用讀寫結合的教學方式,助推閱讀與寫作“雙贏”的實現,是提升中職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路徑,助力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乃至終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