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嬌

摘 要:全面預算管理和業績指標對標管理是企業管理的重要工具,而經濟核算可以為統計全面預算執行情況及業績達標程度提供重要的數據來源,全面預算指標、經濟核算和業績指標三者口徑的錯配會導致管理機制的失效。鑒于上述原因,本文以A港口集團為例,從背景和必要性、體系建設過程及內容、體系建設成果、對重點事項的考慮等方面,對全面預算、經濟核算和對標統計標準化體系的建設進行了闡述,以期為企業管理提供參考。
關鍵詞:全面預算,經濟核算,對標統計,標準化體系建設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20.011
1 體系建設背景及必要性
全面預算管理和業績指標對標管理是企業管理的重要工具,而經濟核算可以為統計全面預算執行情況及業績達標程度提供重要的數據來源,全面預算指標、經濟核算和業績指標三者口徑的錯配會導致管理機制的失效,特別是在集團型企業管理中,不同企業之間、同一企業不同部門之間口徑的不一致會弱化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可比性,從而給企業管理帶來問題。姜新陽(2022)[1]認為保證全面預算管理工作和會計核算工作的協調性,提升二者的工作質量,能夠實現對企業資金資源、數據資源的合理分配與利用,大幅度地降低企業在發展過程當中出現財務問題的概率,有效地提升企業的經濟效益,促進企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孫亞曦(2021)[2]認為企業年度預算管理者需要深入分析研究企業會計與年度預算管理的密切關系,把握企業會計在推進企業年度預算管理事業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指導作用,以完善企業年度預算管理體系為理論基礎,構建健全高效科學的企業會計管理體系,為企業預算管理的質量和數量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楊亞培和胡志勇(2022)[3]、張靜(2023)[4]認為高等教育經費投入與產出效率的體現依賴于完善的成本核算體系,各高校對教育成本精細化核算標準的不統一是當前高校成本管理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在高校成本核算體系的構建中可以強化績效管理的理念,從結果出發來構建核算體系,既能保證成本可控,又能保證高校發展目標的實現,將二者進行融合對高校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A港口集團于20 02年成立,經過20余年的發展,成為浙南、贛東、閩北地區最大的港口企業,擁有已經建成及開工在建的生產性泊位共27個,其中5萬噸級及以上噸級泊位11個。公司主要負責港區的公共碼頭及其配套物流業務的投資建設和經營管理,同時市區老港區承擔城市生活旅游客運功能。業務涉及港口資源投資建設開發、港口集疏運與貨物裝卸、倉儲、運輸、理貨、拖輪助泊、引航等綜合物流服務,及建筑泥漿與渣土消納等。
A港口集團下轄多家分公司及子公司,業務涵蓋多個領域,隨著業務規模不斷擴大,在進行預算編制、經濟核算、業績指標對標過程中,一些問題逐漸凸顯出來,具體如下:
(1)不同公司對同類經濟業務設置的財務核算科目不統一:A港口集團下屬不同業務類型的子公司根據實際情況設置了較多的三級及以下級次科目,科目代碼和定義不統一,不便于直接按照財務核算科目給經濟業務進行歸類、匯總;
(2)不同公司對經濟業務進行統計歸類時存在口徑標準不統一:集團與下屬子公司之間、集團總部的各部門之間、子公司與子公司之間對一些特殊經濟業務的理解存在差異,導致業務數據統計歸類口徑不統一,財務統計數據不透明、不準確,考核指標不能公平體現成本效益的真實情況;
(3)集團公司不能掌握一手統計數據:集團各部門、集團下屬各子公司均從自身利益出發上報統計數據,集團公司層面無法獲取一手準確數據,無法掌握各部門及下屬子公司的真實情況,導致對各部門及下屬子公司的考核流于形式;
(4)企業信息化建設遇到瓶頸:由于經濟業務管理標準與口徑不統一,無法實現精細化、標準化、流程化管理,導致正在著手開發的統計管理系統、財務系統及其他系統之間無法互聯互通,各系統形成了數據孤島,集團經營發展數據庫無法建立,使集團信息化建設遭遇瓶頸。
全面預算、經濟核算及對標統計標準化體系建設將成為集團全面推進“四化管理”(精細化、標準化、流程化、信息化管理)的切入點,實現各類財務與非財務數據口徑的統一,有利于用標準化來促進企業對標發展、控本增效、績效考核等經營管理各方面工作,切實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和綜合競爭力。
2 體系建設過程及內容
全面預算、經濟核算及對標統計標準化體系建設過程主要包含了以下六個步驟及內容:材料收集、審閱與統計分析;全面預算體系的標準化建設;對標體系的標準化建設;經濟核算的標準化建設;形成標準化指導手冊;體系建設成果宣貫與培訓。
(1)材料收集、審閱與統計分析
材料收集、審閱與統計分析具體包含以下內容:
1)預算制度收集、審閱與統計分析:對與預算編制相關的制度進行收集與審閱,了解現有的預算指標體系、預算數據口徑,對定義和口徑需要進一步明確的預算項目進行統計;
2)財務資料收集、審閱與統計分析:包括各項財務核算制度、與財務工作相關的各項管理制度、各公司近幾年的財務賬套數據和審計報告等,檢查各公司在對各項制度的執行上是否存在差異,統計各公司科目設置差異;
3)經濟業務及核算口徑統計分析:以財務賬套數據為切入口,對各公司經濟業務進行全面梳理,統計各公司在同一經濟業務的財務核算方面的差異,對需要進一步明確定義和核算口徑的經濟業務進行統計;
4)對標制度收集、審閱與統計分析:對與對標工作相關的制度進行收集與審閱,了解現有的對標體系、對標數據計算口徑,對定義和口徑需要進一步明確和改進的對標項目進行統計。
(2)全面預算體系的標準化建設
全面預算體系的標準化建設步驟及內容主要如下:
1)現場研討,初步確定全面預算指標體系、計算口徑及工作底稿:召開現場研討會,會同集團質量控制小組、下屬單位財務人員及相關業務人員進行現場溝通,了解內部管理需求及預算編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根據預算制度及內部管理需要,初步確定全面預算指標體系、計算口徑及工作底稿;
2)意見反饋與預算體系修改:向各單位傳達初步確定的全面預算指標體系、計算口徑及工作底稿,收集各單位反饋意見,根據反饋意見,對預算體系進行修改;將修改后的預算體系向各單位再次傳達并收集反饋意見,直至對預算體系修改至較為完善;
3)現場研討,最終確定全面預算指標體系、計算口徑及工作底稿:召開二次現場研討會,對修改后的預算體系進行現場研討,最終確定全面預算指標體系、計算口徑及工作底稿;
4)梳理工作成果,檢查是否存在問題,確定全面預算標準化定義。
(3)對標體系的標準化建設
對標體系的標準化建設步驟及內容主要如下:
1)現場研討,初步確定對標指標體系、計算口徑及工作底稿:召開現場研討會,會同集團質量控制小組、下屬單位財務人員及相關業務人員進行現場溝通,了解內部管理需求及指標計算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根據內部管理需要,初步確定對標指標體系、計算口徑及工作底稿;
2)意見反饋與對標體系修改:向各單位傳達初步確定的對標指標體系、計算口徑及工作底稿,收集各單位反饋意見,根據反饋意見,對對標體系進行修改;將修改后的對標體系向各單位再次傳達并收集反饋意見,直至對對標體系修改至較為完善;
3)現場研討,最終確定對標指標體系、計算口徑及工作底稿:召開二次現場研討會,對修改后的對標體系進行現場研討,最終確定對標指標體系、計算口徑及工作底稿;
4)梳理工作成果,檢查是否存在問題,確定對標工作標準化定義。
(4)經濟核算的標準化建設
經濟核算的標準化建設步驟及內容主要如下:
1)差異統計并提出相關建議:集團下屬各單位財務人員對歷史核算材料進行研究分析并對不同經濟業務的核算口徑進行統計,集團對各單位財務核算科目的設置差異、經濟業務的定義差異及核算口徑差異等進行統計,并就解決上述差異提出相關建議;
2)現場研討,初步確定全面預算指標體系、計算口徑及工作底稿:召開研討會,會同集團質量控制小組及下屬單位財務人員現場溝通,統一不同單位之間財務核算口徑的差異,初步確定財務類經濟核算的標準化;
3)審閱非財務指標經濟核算的標準化方案:對集團確立的非財務指標經濟核算的標準化方案內容進行審閱。
(5)形成標準化指導手冊
標準化指導手冊的編制步驟與內容主要如下:
1)起草標準化指導手冊:根據上述工作成果,起草包括全面預算、經濟核算、對標管理三大模塊的標準化指導手冊;
2)初步修改標準化指導手冊:將標準化指導手冊初稿下發各單位審閱并收集反饋意見,根據反饋意見對手冊進行修改,將修改后的手冊再次下發各單位并收集反饋意見,直至對手冊修改至較為完善;
3)根據數據試算結果修改標準化指導手冊,形成終稿:協助集團各單位開展數據試算工作,對口徑調整前后的數據進行對比,根據試算結果對標準化指導手冊內容進行糾偏,形成標準化指導手冊終稿。
(6)體系建設成果宣貫與培訓
在整個集團內部對體系建設的成果進行宣貫,體系的具體實施要點對各單位財務及業務人員進行培訓。
3 體系建設成果
體系建設文件成果綜合體現在《全面預算、經濟核算及對標統計標準化工作指導手冊》,指導手冊包含全面預算編制工作標準化、經濟核算標準化、對標統計工作標準化及經營數據庫四大模塊,其中:
全面預算編制工作標準化模塊對預算編制內容、要求及流程進行了規范,預算內容涵蓋了經營預算、投資預算、人力資源預算、資金預算、財務預算、專項預算等預算項目,形成了預算主表、預算明細表、預算輔助表等預算底稿套表,根據各單位內部管理需要新增了明細預算項目,實現了表間數據公式的自動關聯。
經濟核算標準化模塊對財務指標核算和非財務指標核算要求進行了明確:財務指標核算對各會計科目的核算工作進行了具體指導,從會計科目定義、核算內容、明細設置、報表列報及核算舉例五個方面對每個會計科目進行了講解,統一了經濟業務核算口徑,同時新增了成本歸集、分配與分析相關內容;非財務指標核算主要對業務指標、能源消耗指標、投資指標、企業人員指標編制進行了規范。
對標統計工作標準化模塊形成了“對標管理”指標體系表、對標指標體系月度基礎數據表,實現了指標體系表從基礎數據表自動取數的功能,從而對發展規模指標(營業收入、利潤總額、港口吞吐量、集裝箱吞吐量、拖輪助泊、房屋租賃面積、集裝箱理貨量、泥漿處置量等)、經營效益指標(單噸/單箱成本、變動成本營收率、萬元營業收入管理費、毛利率、人均創利等)、生產效率指標(泊位利用率、船舶平均待港時間、船時效率、進提箱兌現率、平均單機效率、泊位生產作業效率、單船平均每天主機運行時間、物業空置率、人均理貨量、人均業務量等)、設備能耗指標(主營收入能源綜合單耗、設備利用率、主要設備利用率、設備完好率、主要設備完好率、裝卸生產能源單耗、單機能耗等)進行月度統計與考核。
在全面預算編制、經濟核算和對標統計工作標準化的基礎上,對以前年度經營數據進行重新整理,形成歷史數據庫,為以后的數據對比分析打下堅實的基礎,為企業管理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4 體系建設過程中重點考慮事項
(1)對不同業務板塊的考慮
由于A港口集團內各單位經營的業務類型不同,在體系建設過程中特別考慮這一實際情況,將集體業務板塊具體分為管理板塊(集體本級)、港口業務板塊(核心板塊,含4家下屬企業)及多元化業務板塊(含5家下屬企業)。對于損益類如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等科目,按照不同的板塊進行明細設置與編制,避免不同板塊混雜在一起,篇目混亂,難以查找應用。財務人員在操作時,可十分便捷地對照相應板塊進行參考。
(2)對核算口徑不一致的考慮
對一些成本費用的核算口徑進行了明確,用列舉的方式規定了核算內容,使原來模棱兩可的核算內容確定下來,并且有統一的標準。主要體現如下:
1)之前進行財務核算時,核算人員將不清楚正確核算口徑的費用均列入“其他”明細,導致其他費用占比很高,本次編制手冊時,將各單位原列入其他費用核算的具體內容進行拆分,對號入座,大大減少其他費用的核算內容,還原了其他費用的本質;
2)重新整理了固定資產分類明細,與上級管理單位趨同;
3)明確了職工福利費的核算內容,將職工福利費—其他明細進行拆分,新增職工子女學費補助、撫恤及喪葬補助等明細,明確了職工福利費的各項明細,使這一費用核算清晰、明朗;
4)明確了辦公費的核算內容,列舉了具體的核算內容;
5)按照預算及對標指標的要求,明確了外付業務費、業務外包費、外付勞務費之間的區別,定義了核算內容;
6)明確了廣告宣傳費、企業文化建設費之間的區別,定義了核算內容;
7)探討了黨團經費、黨組織工作經費、班組建設費用等之間的差別,明確了其核算內容;
8)探討了低值易耗品、耗材、材料之間的區別,明確了核算方法。
(3)對于業務發展需要修訂核算科目的考慮
鑒于新型業務的增加、新的政策及行業法規的出臺,根據研討會上了解到的各單位的具體經濟業務情況,在編制手冊時,進行了科目明細的增加與刪減、合并。
刪減、合并的會計核算明細,主要受新的收費政策的影響,對于一些原來計收后來不允許計收的費用進行了刪減、合并。同時提醒各業務單位在對外簽約時,注意收費的措詞,避免糾紛。
基于對列入“其他費用”進行明細統計的需要及新業務的產生對統計提出的新要求,新增了一些成本費用類的三級、四級明細科目,如保險費、電話費等三級科目。
(4)對近年新增及使用較少的核算科目的考慮
相關科目主要包括:專項儲備、其他綜合收益、在建工程、遞延所得稅資產、遞延所得稅費用等,對于這些核算科目進行了特別考慮,增加了一些說明性內容,使財務人員在應對具體業務核算時更容易掌握,如:
1)在建工程核算科目當中,特別增加了資產達到預計可使用狀態的一些判斷方法供財務人員核算參考;
2)在編制遞延所得稅資產與遞延所得稅負債的核算舉例當中,針對集團可能出現的幾種情況進行舉例說明;
3)在編制專項儲備、其他綜合收益的核算內容。
4)對于即將實施的新準則的考慮。
(5)對成本歸集、分配與分析的考慮
只有實現成本、費用歸集的精細化和基礎數據的顆粒化,才能達到管理數據定制式的要求。因此在編制經濟業務核算模塊時,新增成本歸集、分配與分析列專欄,主要對經濟活動中涉及的人工、材料及其他需要歸集、分配的成本費用進行了操作方法的說明。首次提出了單噸成本的概念,提出了按照單臺作業機器歸集各類作業成本的初步設想,使成本、費用不僅能與業務量對應,也能按照單臺機器的作業成本來考察各作業機器的效率。
(6)對于新舊準則銜接的考慮
對于已推出的明確要求執行企業會計準則的非上市企業在2021年開始實施的新收入準則、新金融工具準則、新租賃準則等,根據集團可能涉及的部分,在具體的會計核算科目編制時,按新舊兩個準則同時編制,特別注明實施時間,做好銜接工作。
5 對后續工作的考慮
(1)應對成本、費用歸集精細化的要求,需要對目前各單位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查分析,研究具體的核算明細指標,加強信息化應用,避免人工核算的人為差錯。
(2)在目前版本的核算明細體系下,對于各單位要求新增的明細科目進行統一管理,避免各自新增后,產生又一輪的口徑差異。建議規定統一調整時間、調整流程,保持核算體系一致性的可持續性。
(3)根據業務的發展情況及管理的要求,保持指導手冊的及時更新。
(4)加強核算人員的培訓,包括新入職人員的培訓、新準則實施的培訓,保證專業人員的從容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