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冬梅
摘 要:目的:探討標準化優質護理聯合預見性護理的開展對于改善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將蚌埠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2019年9月至2022年4月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的40例患者分為觀察組(標準化優質護理聯合預見性護理)和對照組(常規護理)各20例,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以及護理后的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疼痛VAS評分、匹茨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經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后,實施標準化優質護理聯合預見性護理,不僅能夠關注患者生理疼痛狀況,也能夠關注心態情感變化,多方面滿足患者術后護理需求,促進其生活質量最大化改善。
關鍵詞:標準化優質護理,預見性護理,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生活質量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20.065
髖關節骨關節炎、股骨頸骨折等髖關節疾病的發生,會對患者的髖關節形成嚴重的損害。機體功能退化的老年人群,多合并有代謝性疾病,存在著骨量降低的情況,髖關節疾病的發生風險相對較高。在髖關節疾病的臨床治療中,實施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利用人造髖關節,置換受損髖關節,進而重建關節功能,能夠讓患者恢復正常的活動[1]。經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后,需長時間恢復,此期間疼痛與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營養供給不足,均會延緩患者的康復進程,導致預后不良,增加患者的身心痛苦。為了促進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病情恢復,需要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這就需要對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病人實際情況與需求給予充分考慮,保證護理服務精準到位;需要對影響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病人術后康復因素給予全面掌握,有預見性地實施護理干預,預防風險事件的發生,減少疼痛癥狀、術后并發癥、負面情緒、營養不良等問題發生,進而保證預后良好[2]。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采集樣本量40例,來源于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起始時間2019年9月,終止時間2022年4月,行分組對照研究(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0例)。納入標準:(1)確診為股骨頸骨折、股骨頭壞死、髖關節關節炎等疾??;(2)符合人工髖關節置換術適應證;(3)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全身性感染;(2)合并下肢血管性疾病。觀察組:男/女=6/14,年齡46~95歲,平均年齡(68.80±12.25)歲。對照組:男/女=6/14,年齡43~98歲,平均年齡(68.74±13.65)歲?;举Y料均衡(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術前對患者進行全面的檢查,評估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的安全性與可行性結合診斷結果,向患者詳細說明病情,介紹手術治療方案,強調手術配合要點。術后進行體征監測,注意手術部位的防護。評估患者的髖關節活動功能,適時進行康復訓練。
1.2.2 觀察組
(1)術前護理。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詢問患者的感受,傾聽患者的想法,確認患者是否在術前產生焦慮、緊張的情緒,護理人員在與患者進行溝通的過程中,了解患者焦慮、緊張的具體原因,耐心對其進行心理疏導。介紹成功治療病例,強調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在療效、安全性等方面的優勢。同時也要告知患者手術的風險性,并說明如何進行手術風險的防控。該過程中,患者能夠對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有著正確的認識,進而在術前保持平和心態。為其提供舒適讓患者在術前得到良好休息的休息環境。另外,預先進行術后的心肺功能、肢體肌力康復訓練,讓患者學習如何正確進行深呼吸、咳嗽,強調各項康復訓練措施對于促進術后康復的積極影響。
(2)術后護理。術后觀察患肢情況,正確擺放患者的體位姿勢,術后當天取平臥位,患肢維持外展中立位,術后第2 d,患者取半臥位休息,術后7 d左右,可將患者床頭抬高45°~60°,術后休息時,取健康肢下側臥位,側躺時兩腿之間夾軟枕,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評估患者的疼痛癥狀,了解患者的疼痛部位、疼痛程度。應用藥物鎮痛的基礎上,配合以肢體按摩,并指導患者進行放松訓練,緩解其疼痛感受。階段性地開展康復訓練,在疼痛癥狀較為強烈的情況下,以肌肉靜力收縮運動為主。在護理人員的協助、指導下,抬高患肢,活動踝、膝等關節,做屈伸、旋轉動作。同時進行下肢肌肉等長訓練、呼吸功能訓練。在疼痛癥狀得到有效緩解后,進行健康肢側的踝、膝、髖關節活動,同時進行患肢運動肌肉(股四頭肌、臀肌、腓腸肌等)力量練習。逐漸增加訓練強度,進行關節活動度訓練、肌力增強訓練。開始以被動活動訓練為主,然后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嘗試進行主動活動。先后進行臥位訓練、坐位訓練以及站立與行走訓練。
在術后護理期間,關注患者疼痛癥狀,肢體運動功能恢復情況,加強飲食管理。評估患者術后的營養狀況,為其制定科學、健康的飲食計劃。建議患者食用富含維生素D、膳食纖維、鈣元素的食物,保障飲食充足供給。針對常見并發癥的發生原因,實施預見性護理。加強對環境衛生、個人衛生的管理,各項護理操作嚴格制定無菌原則,降低醫院感染的風險?;颊唛L期臥床時,定時調整體位姿勢,并在容易發生壓瘡的部位,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
1.3 觀察指標
觀察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利用醫院通用滿意度調查表評價,按照分數(0~5分)劃分“非常滿意(4分~5分)、滿意(2分~3分)、不滿意(0~1分)”三項標準,從總例數中剔除不滿意例數,剩余例數占比為總滿意率],并發癥發生率(由專人負責統計,常見感染、壓瘡、下肢深靜脈血栓等),心理狀態(SAS+SDS量表評價,百分制,分值高低與相應情緒嚴重程度呈正比),疼痛癥狀(VAS量表評估,滿分10分,分值高則疼痛癥狀重),睡眠質量(PSQI量表評價,滿分21分,得分高反而睡眠質量低)等指標。
1.4 統計學處理
統計學工具以SPSS 19.0軟件為主,用(x±s)描述符合正態分布計量資料,t 值檢驗,用n(%)描述計數資料,χ2檢驗,P <0.05代表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護理滿意度
觀察組:10例十分滿意,9例滿意,1例不滿意,總滿意度(19例/95.00%);對照組:6例十分滿意,6例滿意,8例不滿意,總滿意度(12例/60.00%),總滿意度觀察組更高(χ2=7.025,P<0.05)。
2.2 并發癥發生情況
觀察組:1例感染,0 例壓瘡,0 例下肢深靜脈血栓,并發癥發生率(5 . 0 0 %);對照組:4例感染,2 例壓瘡,1例下肢深靜脈血栓,并發癥發生率(4 0.0 0%),總并發癥發生率觀察組更低(χ2=7.025,P<0.05)。
2.3 心理狀態
護理前,觀察組與對照組SAS與SDS評分無明顯差異;護理后,觀察組SAS與SDS評分較對照組評分更低,詳細數據見表1。
2.4 疼痛癥狀、睡眠質量
護理前,觀察組與對照組VAS與PSQI評分無明顯差異;護理后,觀察組VAS與PSQI評分較對照組評分更低,詳細數據見表2。
3 結 論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是骨科常用外科療法,廣泛運用骨折、關節炎、股骨頭壞死等疾病治療,在髖關節功能改善方面具有較好效果。但因該療法創傷性較大,術后患者易受多種風險因素的影響,導致其康復進程緩慢,同時也會增加患者的身心痛苦。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臨床護理,應該以加快術后康復、改善生活質量為目標,為患者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與此同時,警惕風險因素對于術后康復的影響,需要制定預見性的護理方案,有效防控風險,進而更好地保障患者的身心健康[3]。
為了保障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安全、順利實施,應在術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針對患者進行手術指導,同時對其進行心理疏導,讓患者在術前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有助于降低術中應激反應的發生風險。術中密切監測體征變化,以預防風險事件為目的,制定應急處理方案。術后護理的開展,需要密切關注患者的肢體活動功能、飲食與營養狀況、心理狀態。開展功能康復訓練,促進其肢體活動功能的恢復。科學進行飲食管理,保障營養的充足供給,有利于加快術后康復。結合患者術后的心理狀態,對其進行心理干預。預見性護理的實施,利于護理風險規避,患者術后康復安全水平提高[4]。
本研究結果顯示,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期間,實施標準化優質護理聯合預見性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對于護理效果的滿意度為95.00%。實施常規護理后,對照組患者對于護理效果的滿意度為60.00%。相比之下,兩種護理模式聯合應用更能夠得到患者肯定。并發癥發生率統計結果顯示實施標準化優質護理聯合預見性護理干預患者更少,說明該護理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規避或消除患者術后不安全因素,預防術后并發癥,保障護理安全、可靠。聯合護理下患者護理后的SAS評分、SDS評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相比于常規護理,標準化優質護理聯合預見性護理的有效開展,可產生較好情緒改善效果。在兩種護理模式聯合應用下,VAS評分、PSQI評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相比于常規護理,標準化優質護理聯合預見性護理可滿足患者術后疼痛控制、睡眠促進、功能恢復等需求,有助于改善其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標準化優質護理聯合預見性護理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中的應用,可以有效加快術后康復和改善其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