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麗
(四川工商學院 藝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1745)
蜀繡,又名“川繡”,是以四川成都為中心的刺繡品的總稱,自古被稱為“蜀中之寶”,距今已有三千年歷史[1]。蜀銹具有繡法豐富多變、針法嚴謹細膩、色彩淡雅清秀、線條優美流暢等特點,是四川地區最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與蘇繡、湘繡和粵繡并稱為我國四大名繡。在當前工業化生產背景下,蜀繡面臨著傳承與發展的挑戰,如何讓蜀繡之美更加貼近市民生活,特別是讓其被廣大新生代人群所了解和廣泛喜愛,是蜀繡文化持續傳承和發展的重要現實基礎。
《成都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明確了以天府文化為引領,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戰略定位,并規劃構建16930 km的天府綠道系統,包括錦江綠道、錦城綠道、田園綠道等綠道線路,該綠道系統是城市文化形象和地域文化展示的重要平臺。素有“蜀繡之鄉”之稱的郫都區安靖鎮,通過在錦城綠道和錦江綠道的規劃中針對性地設置蠶叢漁桑、蜀繡水鄉等與蜀繡密切相關的文化主題節點,拉近了蜀繡與市民的距離,并對展示和傳播蜀繡文化起到了較好的作用。蜀繡文化與天府綠道的結合,對蜀繡文化的發展與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盡管蜀繡在我國的發展具有悠久的歷史,但對其進行學術層面研討的歷程卻較短。1959年,蜀蓉刺繡合作社的作品《芙蓉鯉魚》在《裝飾》雜志刊載,張德育為其撰文說明[2]。20世紀80、90年代,李淑云、高得華、孫先知等先后對蜀繡的類型、針法、特點等進行詳細介紹,開啟了蜀繡文化學術性研究的先河[3~5]。20世紀初,隨著市場經濟和工業化生產的深入發展,傳統手工藝術產業發展面臨困境,人們開始思考傳統蜀繡產業的改革創新問題。隨后,針對蜀繡的研究角度逐漸變得多元,并主要聚焦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蜀繡發展歷史、概念、意義等基礎內容的研究。例如朱華分析了蜀繡的歷史與文化淵源[6];楊昌明探討了蜀繡的緣起、蜀繡與蜀錦的關系、蜀繡的定義以及弘揚蜀繡文化的意義[7];曾子桐論述了蜀繡的文化價值[8]。二是蜀繡的技藝及文化特色研究。例如左玲等詳細研究了近代蜀繡的紋樣和結構形式[9];吳文軒分析了蜀繡與繪畫技法相互融合的特點[10];喬熠等分析了蜀繡傳統技藝的特性[11];王玭等將蜀繡的技藝同湘繡進行了比較研究[12]。三是蜀繡產業發展研究。例如唐凱江從營銷的角度探討了蜀繡的創新途徑[13];范小敏等從區域視角下分析了蜀繡的創新發展對策[14];王康建等基于蜀繡產業發展的現狀分析提出了發展的對策[15]。四是蜀繡的應用研究。例如喬洪等提出將蜀繡技藝融入服飾設計的想法[16];楊憶參考生物學的基因概念對蜀繡的設計基因進行了提取和應用研究[17];王可基于蜀繡的文化價值探討其現代設計應用的研究等[18]。
近年來學術界對蜀繡的關注逐漸增多,針對蜀繡的研究呈現出由基礎理論研究向實踐應用研究發展的趨勢,研究方向開始多元化。近年來相關研究成果有所增長,但依然維持在較低水平,蜀繡文化的低學術關注度和學術影響力與其高價值性不匹配,未來需要更多的研究成果以進一步拓展其研究的廣度和深度,總體來看針對蜀繡文化的研究當前仍處于起步階段。
美國是綠道建設最早、經驗最成熟的國家。世界上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綠道是始建于1867年由弗萊德里克·勞·奧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設計的美國波士頓公園綠道系統。1990年查爾斯·E·利特爾(Charles E. Little)在其《美國綠道》(Greenways for America)一書中將綠道定義為“沿自然廊道(河流、溪谷和山脊等)建立的線性開敞空間,或沿功能置換后的鐵路、運河、道路及其他路線的地面開敞空間”[19]。此外,英國、德國、新加坡、日本等國亦有綠道的建設實踐與研究。20世紀末期,中國較為系統地引入了美國綠道,并主要介紹其綠道理論和規劃案例[20]。21世紀初,由于綠道在城鄉統籌方面的突出作用,國內相關的研究討論快速增長。2010年前后,廣東、成都等地相繼開始綠道網絡建設,相關理論研究也進一步深入,表現出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特點。
成都市在綠道建設理論研究與實踐方面均位于全國前列,其綠道建設開展已有十余年歷程,形成了較多優秀案例,積累了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2018年,成都市進一步優化綠道結構體系,完善綠道功能,提升綠道品質,規劃建設天府綠道體系,構建生態保障、慢行交通、休閑旅游、城鄉融合、文化創意、體育運動、應急避難、城市形象塑造等多重功能。
概括來看,近年來,綠道的功能逐漸趨于多樣化,關于綠道的討論漸趨熱烈,本土化的綠道理論與實踐研究正蓬勃發展,并逐漸走向成熟。本文基于蜀繡文化在天府綠道中的應用及游客感知調查,探討蜀繡文化的景觀化應用途徑和手法,進一步豐富蜀繡和綠道相關研究理論成果,并為后續設計實踐提供一定的參考。
天府綠道體系由“一軸、兩山、三環、七河”構成,其中,作為其布局核心的“一軸”—錦江綠道,北起都江堰紫坪鋪水庫,南至雙流區黃龍溪古鎮南,途經沿線跨經都江堰市、郫都區、金牛區等10個區、市、縣。錦城綠道是指依托成都市環城生態區,沿現繞城高速公路建設的環狀綠道,是天府綠道體系“三環”中的重要一環。郫都區是蜀繡的發源地之一,具有深厚的蜀繡發展歷史和蜀繡文化底蘊,其下轄的安靖鎮更是有“蜀繡之鄉”的美譽,同時,天府綠道體系中的錦城綠道和錦江綠道均從郫都區安靖鎮經過且在此處相互交匯銜接。基于郫都區安靖鎮與蜀繡文化高度的相關性,本次研究確定將其區域內的錦城綠道及錦江綠道作為研究范圍。截至調研之時,錦城綠道及錦江綠道主線除個別節點仍在完善當中外,基本全線貫通,且對公眾開放超過4個月,安靖段游人如織,具備相應調研條件。本研究根據景觀主題的代表性重點調研蠶叢漁桑、濯錦江波及蜀繡公園等節點,具體調研線路及主要節點如圖1所示。具體調查內容包括兩方面,一是蜀繡景觀元素構成及應用手法調查;二是游客蜀繡文化感知情況調查(圖1)。
3.2.1 調查方法
基于對天府綠道規劃設計方案的分析,針對錦城

圖1 調研線路及重要節點示意(來源:作者自繪)
綠道及錦江綠道郫都區安靖段進行現場實地調研,通過觀察識別調研范圍中的蜀繡文化元素,并分析其表現方式。根據預先確定的線路,由園林景觀專業方向的3位副教授、1位助教及6位大學生助理組成調研團隊分別沿調研線路并著重在蠶叢漁桑、濯錦江波及蜀繡公園3個節點展開實地調查。本次調查于2022年6月25日至7月10日之間進行,分為2個階段:首先結合相關規劃設計方案及文獻資料進行詳細的現場踏勘,識別并記錄蜀繡文化景觀元素,共耗時3 d;其次,針對調研資料整理后發現的缺漏之處進行補充調研,耗時0.5 d。
3.2.2 蜀繡文化景觀元素構成
經調研觀察識別到的蜀繡文化元素主要包括文字、蜀繡作品、蜀繡常見圖案、蜀繡常用色彩、蜀繡原材料及工具、蜀繡創作過程等,其具體呈現形式有景石、景觀橋、蜀繡主題建筑、文化墻繪、標識標牌等。蜀繡文化景觀元素的構成見表1。

表1 蜀繡文化景觀元素構成統計(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3.2.3 蜀繡文化景觀元素的應用手法
通過調研分析,蜀繡文化景觀元素在調研區域的表現形式較豐富,應用手法較為靈活。可概括為以下6種主要方式。
(1)蜀繡元素的直接運用。蜀繡文化元素的直接運用是指將蜀繡中的文化元素按其物質形態進行直接陳列或展示,例如蜀繡經典圖案“芙蓉”“鯉魚”“熊貓”“竹子”“牡丹”“荷花”等元素的展示、蜀繡作品的陳列等。也包括對蜀繡元素與景觀要素結合加以直接應用的表現形式,例如將蜀繡圖案與標識標牌、景墻等要素進行整合利用。這是蜀繡文化元素最主要的表現手法之一,形成鮮明的文化形象特色。
(2)蜀繡相關材料及器具的加工利用。該應用手法是將與蜀繡密切相關的材料或器具實體形象景觀化地應用于環境中,例如錦緞、絲線、繃子、桑蠶等要素的景觀化應用,烘托蜀繡文化氛圍。
(3)蜀繡創作場景的展現。通過墻繪生動地展現蜀繡創作的過程和創作場景,同時將部分建筑物外立面設置為玻璃透窗,借此實時展現蜀繡創作的情景,增強蜀繡文化展示的直觀性、生動性。
(4)蜀繡元素的藝術化加工。通過簡化、變形、異化等藝術手法,將蜀繡元素經藝術再創作后融入景觀設施、建筑造型等要素之中。例如簡化陣列的線條、夸張變形的繡架等。
(5)蜀繡文化氛圍的創造。主動融入周邊傳統農耕文化環境,體現男耕女織的農耕生活時代特點,展示深厚的蜀繡底蘊。同時,通過將農田、植物、景觀小品、文字等要素相互結合塑造蜀繡文化氛圍。
(6)蜀繡文化符號的利用。通過提取蜀繡文化符號,進行創造性的景觀化運用,融入建筑、標識標牌、景觀小品等要素中。
總體來看,實地調研發現調研區域內的蜀繡文化主題定位清晰,且能夠融入田園環境進行文化主題表達,特別是蜀繡公園及濯錦江波節點,展現出了深厚的蜀繡文化底蘊,蜀繡文化元素的類型較為多樣,呈現形式較為豐富,手法靈活多變,蜀繡文化氛圍濃郁。
3.3.1 調查方法
為彌補前文定性研究主觀判斷的不足之處,并進一步了解普通游客對調研區域內蜀繡文化的感知情況,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測度,以定量的方式進行分析。問卷包括3個部分;第一部分為游客屬性及使用特征,包含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到訪頻率、交通方式、到訪目的等;第二部分為游客蜀繡文化感知量表,采用李克特五級量表進行測量,結合相關觀測點共設置17個問題;第三部分為主觀問題,搜集游客對蜀繡文化景觀展示方面的意見與建議,不要求受訪者必須作答。
問卷發放地點選擇在蠶叢漁桑園、濯錦江波園及蜀繡公園3個節點,采用隨機發放的形式。首先進行了一次30份問卷的小規模預發放,結合預發放情況對問卷的個別問題進行優化調整,隨后進行正式發放。正式問卷調查選擇在2022年7月3日、4日和5日3 d的上午、下午各進行一次。共發放問卷200份,收回問卷200份,其中有效問卷172份,問卷有效率為86%。
數據統計與分析使用軟件Microsoft Excel 2010和IBM SPSS Statistics 20。為了檢驗問卷的可靠性和穩定性,對問卷第二部分進行Cronbach’s α信度檢驗,信度系數在0~1之間,值越大,表明測算的結果越可信,一般認為大于0.8 則可接受。在軟件IBM SPSS Statistics 20中代入本次調查的得分數據后,得到的Cronbach’s α值為0.945,屬于高信度水平,說明本問卷相當可信,可以開展相關分析。
3.3.2 游客屬性及使用特征分析
3.3.2.1 游客身份特征
(1)女性多于男性。從性別分析來看,受調研對象中女性占比57.6%,男性占比42.4%,到訪該地域的女性較男性更多,反映出調研地段對女性更有吸引力的特點。
(2)老年群體居多,且受教育程度總體不高。在所有受訪對象中,29.0%的游客為56歲以上,其余各年齡段人數分布相對均衡,而由于12歲以下兒童,特別是低齡兒童在配合調查的能力上還不足,故12歲以下的樣本數據偏少。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存在總體水平不高的情況,初中畢業及以下的人群占總人數的67.4%。
(3)學生和農民較多。在職業特點上,學生和農民分別占比27.1%和25.9%,其次是自由職業者和退休人員,分別占比12.9%和9.4%,個體戶占比7.1%,企業、事業單位人員各占比均為4.7%,黨政機關人員和待業人員各占比1.2%,其它占5.9%。
3.3.2.2 游覽交通特征
在受訪對象中,71.3%的人表示來自周邊城鎮,11.1%的人來自周邊鄉村,48.8%的游客居住在距離500 m以內的區域,累計超過74.4%的游客居住地距離調研區域不超過1000 m。74.9%的游客采用步行方式前往,亦有小部分游客選擇自駕車、自行車和電動自行車前往。因此,到訪游客在游覽交通特征上總體表現為近距離出行、以步行為主的游覽形式。
3.3.2.3 游覽時間特征
在游覽時間上,大多數人具有高頻到訪、短時停留的特點。75.6%的受訪游客表示經常前往,18:00~22:00是該區域的游覽高峰期,該時段前往的游客占65.3%,其次是6:00~10:00,占20.8%,具有早晚游客多且晚上游客最集中的特點;46.5%的游客停留時長小于1 h,32.6%的游客停留時長在1~2 h之間,總體來看大多數人停留的時間都不超過半天(3 h)。
3.3.2.4 游覽目的特征
到訪目的方面,以休閑放松、觀賞風景、娛樂健身及親子交友為主流,其中又以休閑放松占比最高,達48.5%。觀賞風景其次,占比18.2%,然后是娛樂健身和親子交友分別占比15.8%和8.6%。學習、拍照打卡、文化體驗及其它目的占比較低。
3.3.3 游客蜀繡文化感知分析
該部分共17個問題,游客結合自身情況在1~5分之間打分,1~5分分別代表“完全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完全同意”。一般而言,李克特量表1~5級評分的平均值在1~2.4之間表示反對,2.5~3.4之間表示中立,3.5以上表示贊同。同意度越高則說明游客對蜀繡文化相應方面的感知度越高,同意度越低則說明游客對蜀繡文化相應方面感知度越低。使用軟件Microsoft Excel 2010對游客同意度進行平均值計算后,得到圖2。

圖2 游客同意度平均值統計(來源:作者自制)
在所有17個問題中,游客同意度得分高于3.5分的3項分別是“游覽此地增強了我對傳統文化的自信”“這里的蜀繡文化氛圍濃郁”和“游覽此地增加了我對蜀繡文化的興趣”,分別是3.79分、3.61分和3.54分。說明調研范圍內的蜀繡文化營造對游客文化自信的提升作用明顯,總體蜀繡氛圍的營造得到了游客的認可,且對增強游客蜀繡文化的興趣具有積極作用。
游客同意度得分最低的3項分別是“這里的公共設施能體現蜀繡文化特色”“這里的地面鋪裝能體現蜀繡文化特色”和“這個里的景觀照明設施能體現蜀繡文化特色”,分別是2.58分、2.61分和2.74分。這與該區域公共服務設施及夜間照明設施不足、蜀繡文化元素展示不夠直觀等原因有密切關系。例如公共廁所、停車場、休閑座椅、路燈等設施不能滿足游客使用需求,且藝術化的文化表現形式較為隱晦。此外,地面鋪裝等載體利用不夠充分,未能與蜀繡文化元素緊密結合,致使該項游客認同度、感知度低。另一個得分較低的觀測點是“游覽此地增加了我對蜀繡發展歷史的了解程度”,實測得分為2.94分,反映出游覽此地沒有明顯增加游客對蜀繡文化發展歷史的了解程度,對蜀繡的發展歷程感知度較低。此外,對于“這里的景觀小品能體現蜀繡文化特色”“這里的標志系統在設計制作上能體現蜀繡特色”“游覽此地提升了我對蜀繡創作過程的了解程度”等方面的感知分數也較為一般。
3.3.4 主觀問題分析
主觀問題題目為“您對此地蜀繡文化的景觀展示方面有何改進意見與建議?”該問題為選答題,共收到39條反饋,其中27條涉及公共服務設施不足的問題,例如座椅、公共廁所、垃圾桶、路燈及道路等,占總意見數的69%;有4條涉及建筑特色不鮮明的問題,占10%;另有個別提出景觀對兒童的吸引力不強、景觀功能定位模糊等問題。
總之,經過問卷調查與分析,認為調研區域內蜀繡文化景觀的營造在提升游客文化自信、培養對傳統文化的興趣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作用,游客普遍認為該區域蜀繡文化氛圍濃郁,但公共服務設施、道路鋪裝等方面較為薄弱。
蜀繡文化在綠道景觀中的應用,能夠提升游客對蜀繡文化的興趣,有助于增強游客的文化自信,對促進蜀繡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具有積極意義。綜合蜀繡景觀元素構成及應用手法調查和游客蜀繡文化感知調查情況分析,認為調研區域內的蜀繡文化應用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點及不足之處。
4.1.1 蜀繡主題明確,文化氛圍濃郁
在調研區域內的蠶叢漁桑園、濯錦江波園及蜀繡公園等節點景觀規劃設計中,蜀繡文化主題定位清晰,地域文化特色鮮明,通過景觀橋、建筑、墻繪、景石等形式,以多樣化的蜀繡景觀元素營造出濃郁的蜀繡文化氛圍,對提升游客文化自信及培養游客對蜀繡文化的興趣具有重要價值意義。
4.1.2 緊密結合綠道,融入田園景觀環境
該區域的蜀繡主題綠道景觀規劃設計能夠依托水系、農田等環境資源,憑借積淀深厚的農耕田園意蘊塑造良好的蜀繡文化環境。并緊密結合綠道及其所處農田水系結構建設內容豐富的蜀繡景觀節點,融入整體田園景觀環境中。
4.1.3 蜀繡元素類型豐富,表現形式多樣
調研區域內對于蜀繡作品、蜀繡常見圖案、蜀繡常用色彩、蜀繡原材料、蜀繡創作器具、創作過程等多種蜀繡文化元素均有景觀化應用,類型較為豐富。具體表現形式有墻繪、標識標牌、圖案符號、路燈裝飾、欄桿浮雕、建筑等,通過蜀繡元素的直接運用、蜀繡相關材料器具的加工利用、蜀繡創作場景的展現、蜀繡元素的藝術化加工、蜀繡文化氛圍的創造、蜀繡文化符號的利用等手法進行綜合表達。
4.2.1 未充分考慮游客特征,蜀繡文化展現過于隱晦
通過對調研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發現該地區游客組成較為多樣化,對場地功能需求復雜,但調研區域內功能設置相對簡單,功能區劃分不清晰,例如老年活動區、兒童游樂區、健身娛樂區、蜀繡文化體驗區等未做出明確劃分,未充分考慮游客需求特征。同時,結合游客屬性來看,老年人群、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人群、農民和學生占據了大多數,當前景觀設計未充分考慮到主流受眾人群的特征,蜀繡元素展現過于隱晦,不夠直觀,不太容易被受眾所感知和理解。
4.2.2 公共設施不足,且與蜀繡文化結合不緊密
公共設施是指公共廁所、垃圾桶、休息座椅、停車場等具有公共服務功能的設施。經調查發現該場地公共設施不能滿足使用需要,且蜀繡文化在公共服務設施中的應用亦較少,給游客的游覽活動和蜀繡文化感知帶來了一定的影響。此外,景石、花缽等景觀小品亦未能與蜀繡文化進行深入結合,形式普通,缺乏文化特色。
4.2.3 夜間照明不足,文化性景觀燈缺乏
調研區域內夜間照明不足,并未充分利用景觀燈具、照明設施在夜間展現蜀繡文化特色。18:00~22:00是該區域人流聚集的高峰期,但此時段自然光線強度較弱,人對環境的感知有賴于必要的人工照明。而調研區域內景觀照明設施不足,導致夜間活動受限,對蜀繡文化的傳播及游客感知造成一定消極影響。同時景觀燈作為一種重要的景觀要素,能夠從造型、色彩等方面展現文化特色,而調研區內能夠展現蜀繡文化的景觀照明設施較缺乏。
4.2.4 蜀繡創作過程、發展歷程景觀化展示不足
盡管調研區域內擁有蜀繡展館、蜀繡學院等體驗性建筑場所,能夠一定程度上體現蜀繡的創作過程和特點,但以上均為室內空間中有賴人實時創作的展示,而游人最集中的傍晚和早晨時段,卻剛好是非工作時段,因而無人展示,影響游客對蜀繡創作過程的感知度。蜀繡創作過程及發展歷程在室外環境中進行固態的景觀化場景展現不充分,同時對發展歷程、創作技法特色等專業內容普及不到位,致使游客對蜀繡創作過程及發展歷程的認識和感知程度偏低。
4.3.1 充分考慮受眾群體特點,直觀展現蜀繡文化
進一步加強對用戶群體環境功能需求調查,并結合當前游客主要游覽目的—休閑放松、觀賞風景、娛樂健身及親子交友等,針對不同游覽目的、功能需求和活動特點進行功能區設置,增加兒童活動區、娛樂健身區、蜀繡文化體驗區、蜀繡科普展示區、蜀繡互動體驗區等功能區域,配套相應功能設施,完善場所功能。同時,為避免文化展現過于隱晦不被受眾理解的問題,建議以更為直白的方式展現蜀繡文化,例如直接呈現蜀繡作品、蜀繡創作工具及創作場景等景觀形式,減少過于抽象的藝術化加工。
4.3.2 結合蜀繡文化完善公共服務設施,豐富蜀繡景觀小品
進一步完善必要的公共服務設施,并將蜀繡文化元素植入其中,例如公共廁所、座椅、垃圾桶等,結合人群空間分布特征合理分布于園區相應節點。同時,在環境中設置更多融入蜀繡文化元素的主題雕塑、花缽、廊架等景觀小品。充分利用公共服務設施、景觀小品、地面鋪裝等多重載體增加蜀繡文化要素的出現頻率,形成沉浸式體驗環境。
4.3.3 完善夜間照明,增加蜀繡文化主題景觀燈光設施
針對夜間游客量集中但照明設施不足的問題,建議完善夜間照明設施,為夜間游覽創造更好的條件。同時充分利用夜間游覽高峰時段進一步展現蜀繡文化,例如采用蜀繡主題藝術燈光秀、高清展示屏等現代科技產品,結合音樂等多種形式,豐富感官體驗,改善夜間游覽環境,并結合燈光設施進一步展現蜀繡文化的特色。
4.3.4 增加蜀繡創作過程、發展歷程的景觀化展示內容
通過情景雕塑等景觀形式將蜀繡創作過程中不同的場景加以生動展現,將創作過程固化展示于室外公共環境之中,并可結合互動裝置景觀增強體驗性和趣味性。此外,可利用景墻、科普展墻等形式進一步向游客普及蜀繡發展歷程、蜀繡特色等文化知識內容。
蜀繡是中華民族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成都平原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天府綠道作為成都市公園城市新名片,是向世界展示蜀地、蜀人、蜀文化的重要載體,承載著傳承地域文化的責任和使命。本研究由于現實條件限制,調研時間和地點相對集中,而天府綠道的建設和完善是動態持續的,當前仍有部分場地在進一步完善過程中,因此本次問卷采集到的數據涵蓋可能不夠全面,未來可在調研設計上豐富時間層次、拉長調研周期、擴大調研范圍。此外,蜀繡文化元素的識別由人為主觀判斷,難免存在局限性,未來可引入專家調查法、因子分析法等研究手段,進一步提升研究的可靠性。
致謝:感謝成都天府綠道建設投資有限公司張鴻工程師提供重要參考資料,同時感謝四川工商學院田倩倩副教授、李清亞副教授、許文龍助教及孫雪梅、湯成龍、章柳、李濤安、文武、曹瑞同學在調研中的勞動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