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妮,呂 徐
(1.遵義職業技術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0; 2.貴州師范大學 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我國是茶樹的原產地,關于茶的應用已有4000多年歷史,茶文化源遠流長,因此被譽為“茶的故鄉,茶文化的發源地”[1]。茶園景觀的發展與茶樹的栽培、茶文化的盛行等息息相關,早在唐代,茶園的景觀性便得以初步呈現。隨著我國觀光農業、鄉村旅游的蓬勃發展,將“吃、住、行、游、購、娛”六大元素融入茶園,提倡“以旅興茶,以茶促旅”的原則[2~4]。隨著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5],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最初的“粗放式”茶園逐漸轉變為“專業型”茶園,且仍在不斷優化發展。園林景觀逐漸與傳統茶園相融合,為游客在觀光游覽的過程中增添了更多的觀賞性與趣味性[6]。茶園的發展不僅為人們忙碌枯燥的都市生活增添了綠色的休閑空間,同時也使傳統茶園向綜合完善方向轉型得到了發展的契機,因此科學合理地評價茶園景觀對茶—旅產業的結構調整、資源開發以及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傳統茶園中仍存在功能分區不齊全、配套設施不完善、經營模式單一、地域文化特色流失、可觀賞性與可體驗性較差、植物景觀特色不突出等一系列問題[7~10]。而休閑觀光茶園將茶業與旅游業相結合,突破了傳統種茶、賣茶的單一經營模式,不僅具有良好的社會、經濟及文化效益,而且還為人們提供了一個休閑放松的自然生態空間[11]。但隨著休閑觀光茶園的迅速發展,大規模的開發建設,也造成了我國以農耕為特色的傳統歷史文化與技術逐漸消失[12~14]。因此,進一步以茶旅融合的構建為基礎,對融合效果進行量化分析,使茶旅融合程度從失調狀態發展到協調耦合狀態,并通過豐富茶園景觀、完善茶園配套服務設施、加大茶園宣傳力度等措施,形成以“茶文化旅游為主體”的綜合型休閑觀光茶園,從而推動了茶—旅一體化可持續發展。
國內外景觀評價的方法主要有層次分析法(AHP)、美景度評價法(SBE)以及語義差別法(SD),但仍未形成統一的評價體系[15~17]。休閑觀光茶園景觀評價的過程中涉及許多定性因素,不能直接量化計算。因此,過去許多休閑農業的建設項目多是通過專業人士的實踐經驗進行主觀判斷,難免會存在不足。層次分析法與模糊綜合評價法相結合,能更為科學、靈活地解決復雜決策問題,從而被大量運用于景觀評價當中[18]。本研究基于AHP-模糊綜合評價法,重新構建符合貴州省休閑觀光茶園的景觀評價體系,并對其進行綜合評價,全面客觀地掌握貴州省休閑觀光茶園景觀現狀,以便充分挖掘景觀要素,找出茶園現狀存在的不足,以期為今后的休閑觀光茶園改造提供參考。
貴州省地處世界茶源的核心地帶,是我國唯一低緯度、高海拔、寡日照兼具的高寒茶區。茶區分布于海拔800~2000 m的區域,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冬暖夏涼,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為茶樹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截至2021年底,貴州省茶園種植面積連續7年排名全國第1,古茶樹量超過120余萬株。而遵義、銅仁、黔南作為貴州綠茶的金三角,為貴州省茶產業與旅游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其主要茶葉品牌有都勻毛尖、湄潭翠芽、鳳岡鋅硒茶以及思南黃金葉有機茶等。因此,在這3處選取湄潭永興茶海、湄潭象山茶博園、鳳崗茶海之心、思南張家寨、都勻高寨茶場以及貴定云霧山等6個具有代表性的休閑觀光茶園進行分析與研究(表1)。

表1 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2.2.1 構建貴州省休閑觀光茶園模糊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評價體系的建立是景觀評價的關鍵,評價體系構建的科學性將直接影響評判結果的精確性。本文通過大量文獻閱讀選取了植物景觀、水體景觀、建筑與小品景觀、園路與廣場景觀、服務設施景觀和文化體驗項目等6個方面作為一級評價指標Bi(i=1,2,3,…,n),選取茶田外形面貌、茶樹品種多樣性、觀賞植物種類多樣性和觀賞植物樹形優美性等30個指標作為二級指標Ci(i=1,2,3,…,n)。在此基礎上,通過Delphi法咨詢專家意見后進行相應調整[19],最終確立了貴州省休閑觀光茶園景觀評價體系(表2)。
通過邀請15位貴州省風景園林領域的資深專家與學者對各指標層進行兩兩比較,得到指標相互比較重要性的算術平均值,根據構建A-B,B1-(C1-C7),B2-(C8-C11),B3-(C12-C15),B4-(C16-18),B5-(C19-C25),B6-(C26-C30)的判斷矩陣,并計算出各指標的相對權重,對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一致性比率均在指標范圍內,則矩陣成立,一級指標層與二級指標層權重均合理。

表2 貴州省休閑觀光茶園景觀評價指標體系
2.2.2 模糊綜合評價法賦值評價
在所調查的貴州省6個休閑觀光茶園內,各發放50份(共計300份)調查問卷,邀請游客現場打分。貴州省休閑觀光茶園景觀評價體系的游客問卷采用五級李克特量表形式設置滿意度評分標準:很好,較好,一般,較差和很差。并與游客一對一交流指導其完成問卷調查,問卷回收30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將問卷結果量化后通過SPSS24.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與處理。通過層次分析法得出各因子分值后,再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法給出公園最后得分,計算公式如下:
(1)
式(1)中:A為貴州省休閑觀光茶園景觀滿意度評價的總得分值;Bk為一級指標層中分項景觀的評分值;Ek為一級指標層分項景觀權重;Cj為二級指標層中分項景觀評分值;Dj為二級指標層分項景觀權重;m,n分別為一級指標層和二級指標層的因子數量。
根據矩陣計算統計,得出貴州省休閑觀光茶園景觀評價因子權重值(表3)。對于一級指標層而言,植物景觀(0.2532)>園路與廣場景觀(0.2363)>文化體驗項目(0.1828)>建筑與小品景觀(0.1483)>服務設施景觀(0.1137)>水體景觀(0.0658)。結果表明:植物景觀是吸引游客的根本,同時也是休閑觀光茶園景觀改造的重要內容。
在二級指標層中,C16(茶區景點通達性)權重值最高,占11.90%,其次是C18(園路線條優美性)、C1(茶田外形面貌)、C12(景觀文化內涵)、C27(茶歷史文化展覽)的權重值,依次占6.55%、6.47%、6.20%、5.98%,而C9(水體面積)所占權重值最低,為0.68%。表明在休閑觀光茶園中道路系統是最核心的指標,對整體景觀的功能性和觀賞性都具有重要影響。
從總體得分情況來看(表4):鳳崗茶海之心得分最高(11.41),其次為湄潭象山茶博園(11.16)與都勻高寨茶場(10.68),均得到了游客較高的認可。湄潭永興茶海和貴定云霧山茶園得分分別為(9.86)和(8.23),表明茶園景觀仍亟待改善與加強。而思南張家寨得分較低(7.36),景觀效果較差。
3.2.1植物景觀分析
植物作為茶園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通過不同花色和葉形的搭配,形成多樣化的觀賞圖案,既能體現地域特色,又能展示茶園的生態美學特性[20]。貴州省休閑觀光茶園植物景觀平均評分為10.22分。其中鳳崗茶海之心(12.85),湄潭象山茶博園(10.84),都勻高寨茶場(10.64),得分均>10分,植物景觀評價結果整體較好。其次為湄潭永興茶海(9.71)、貴定云霧山茶園(9.19)、思南張家寨茶園(8.09),得分均<10分,植物景觀評價結果整體較差。在二級指標層方面,茶田外形面貌與茶樹品種多樣性得分最高,分別為13.67和12.71分,而植物景觀的整體協調性、觀賞植物色彩與季相豐富程度、觀賞植物層次豐富程度、觀賞植物樹形優美程度以及觀賞植物種類豐富程度的評分相對較低,景觀效果欠佳。結合實地考察,貴州省休閑觀光茶園的茶田外形面貌優美、茶樹品種豐富,并與周圍植物相融合,整體協調性較好,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連片茶田景觀,但仍有待加強茶區內植物種類的選擇與應用。

表3 貴州省休閑觀光茶園景觀評價因子權重值
3.2.2 水體景觀分析
“水隨器而成其形,延而為溪,聚而為池”,水體景觀充分合理地運用到茶園中,能夠起到延伸空間、改善小氣候、承載游客活動等作用[21,22]。貴州省休閑觀光茶園水體景觀平均分為10.02分。其中都勻高寨茶場(12.88)、貴定云霧山(11.19)、鳳崗茶海之心(11.05)、湄潭永興茶海(10.18),得分均>10分,水體景觀評價結果整體較好,僅湄潭象山茶博園(7.18)和思南張家寨(7.65)得分相對較低。在二級指標層方面,水體質量得分最高為12.40分,而水體面積、水體形態豐富程度以及水體造型優美程度的得分相對較低。結合實地考察,貴州省休閑觀光茶園中的水體形態主要包括水池、水梯、人工湖、噴泉、壁泉五種類型,水質清澈。其中水池與人工湖的運用較為普遍,水體所占面積也相對較大,而水梯、噴泉、壁泉的運用卻十分少見,水體面積較小。由此可見,茶園內水體景觀形式整體較為單一,且沒有將水元素與景觀規劃設計相融合而達到柔化空間氛圍的效果。對于水體景觀效果的提升可以從水體形態與造型優美度兩方面入手,注意將動態水與靜態水相結合,為茶園增添更多的生趣。
3.2.3 建筑與小品景觀分析
建筑與景觀小品是茶園中供游客觀賞、使用并展示地方人文風采的人工構筑設施,同時也是茶園景觀設計中的點睛之筆,給游客帶來美的視覺享受[23]。貴州省休閑觀光茶園建筑與小品景觀平均評分為7.87分。其中,僅都勻高寨茶場得分最高,為12.24分,其余茶園得分均<10分。在二級指標層方面,湄潭永興茶海、湄潭象山茶博園、鳳崗茶海之心、思南張家寨、貴定云霧山茶園中建筑與小品景觀的文化內涵、地域特色、種類多樣性以及造型藝術性得分均相對較差。結合實地調研,茶園內具有觀賞性的建筑主要以涼亭、廊道、觀光塔為主,小品有假山、茶壺、景墻、雕塑、花缽等。數量較少且分布零散,景觀形式單一且趨于雷同,并未體現文化內涵與地域特色,從而導致整體評價結果較差。而建筑與小品景觀應包括人文、地理、四季變換、風俗人情等所觀所感,通過不同類型的建筑和小品作為傳播文化的載體,才能為游客營造一個具有特色的茶園景觀環境。
3.2.4 園路與廣場景觀分析
在傳統園林造景中,園路起到交通網絡的作用,憑著園路的指引,游客可以按照預先的路線欣賞景觀,從而凸顯園路景觀中“移步換景”的意境[24]。在茶園中,廣場作為茶文化的標志區域,其文化力量不可忽視。貴州省休閑觀光茶園園路與廣場景觀評價的平均得分為10.42分,整體反應較好。在二級指標層方面,茶區景點通達性(12.29)與園路線條優美性(10.31)平均得分較高,而鋪裝樣式觀賞性平均得分僅8.67分。結合實地調研,各個茶園內出入口較多,游客停車便捷,道路主要包括主路、次路、支路與小路。其中主路寬 4~7 m,是構建道路的基本骨架,主要供旅游、消防以及運輸車輛行駛;次路寬3~4 m,是連接各個區域的重要通道,供小型觀光車輛與農用機械設備通行;支路寬2~3 m,主要供自行車與游客通行;小路寬1~2 m,是茶園內部設計形式最豐富的園路,供游客觀光游覽。由此可見,貴州省休閑觀光茶園內部交通系統整體較為完善,但由于道路維修不及時,仍存在部分茶園路面開裂、毀壞等現象。因此,在保證游客便捷的同時,還應豐富鋪裝樣式,增強道路的景觀效果。
3.2.5 服務設施景觀分析
服務設施景觀已逐漸融入環境的整體設計,合理布置園區內的服務設施,如休閑游憩設施、娛樂康體設施、科普教育設施、園區管理設施、商業服務設施等,才能為游客營造出可觀、可憩、可玩、可學的多元綜合型茶園景觀環境[25]。貴州省休閑觀光茶園服務設施景觀平均得分為9.65分,由此可見,缺乏觀光旅游的配套服務設施及后期的維護管理是茶園中存在的嚴重問題。在二級指標中,標識設施得分最高為11.08分,其余依次為休憩設施(10.67)、餐飲住宿(10.17)、環衛設施(10.15)、照明設施(9.37)、安全設施(8.63)以及游客服務中心(7.49)。結合實地調研可知:①茶園中標識設施雖然較為完善,但仍存在標識牌過于陳舊、分布不均、信息并未得到及時更換等問題;②茶區內休憩設施主要包括廊道、涼亭、座凳等,但設置位置不合理、設施陳舊;③多數茶園極度缺乏照明設施,給游客帶來諸多不便;④茶區內公廁數量較少且十分偏遠、垃圾桶擺放位置不合理;⑤部分茶園在河邊沒有增設護欄與警示牌,存在安全隱患;⑥多數茶園由于缺乏餐飲住宿與游客服務中心,直接導致茶區內服務與引導功能降低。因此,還需對照明設施、安全設施、環衛設施以及游客服務中心等做出進一步完善,為游客營造舒適、整潔的茶園景觀環境。
3.2.6 文化體驗項目分析
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帶動了茶園的開發與建設,豐富的活動項目能夠為休閑觀光茶園帶來無限的趣味性,從而吸引更多游客,促進當地經濟發展[26]。貴州省休閑觀光茶園中文化體驗項目平均得分最低,為7.83分。雖然園區內均設有活動項目,但主要以茶葉采摘為主。二級指標中茶事活動體驗得分最高,為11.82分,而茶歷史文化展覽、茶科普知識展示、茶藝表演欣賞以及茶工藝品購買得分相對較低。其中湄潭永興茶海可體驗茶葉采摘、觀光火車與觀光自行車;象山茶博園中可體驗茶葉采摘、觀光自行車以及放風箏;鳳崗茶海之心可體驗索道、玻璃吊橋、山地自行車與茶葉采摘,形式較為豐富;可思南張家寨茶園中,僅設有茶葉采摘區域和自行車觀光車道;都勻高寨茶場內游客只能體驗茶葉采摘;貴定云霧山中可體驗滑翔傘、茶葉采摘以及自行車觀光3個活動項目。由此可見,能夠得出以下結論:①貴州省休閑觀光茶園內的旅游活動項目以茶葉采摘與自行車觀光為主,形式過于單一且趨于雷同;②茶區內的活動項目不能滿足各個年齡段的游客需求。因此,在茶歷史文化展覽、茶科普知識展示、茶藝表演欣賞、茶工藝品購買等方面仍有待加強,不僅要給予游客物質上的獲得感,也要讓人們在文化精神上得到熏陶。
基于對理論知識的詳細分析與掌握,選取了貴州省6個休閑觀光茶園進行實地調查,完成各個茶園基礎資料的收集與數據的測量,并對茶區概況及景觀構成要素進行了詳細分析。同時通過德爾菲法建立貴州省休閑觀光茶園景觀評價體系,結合15位專家問卷結果經分析得出一級指標層的指標權重值依次為:植物景觀(0.2532)>園路與廣場景觀(0.2363)>文化體驗項目(0.1828)>建筑與小品景觀(0.1483)>服務設施景觀(0.1137)>水體景觀(0.0658)。指標層中權重較大的指標排序為茶區景點通達性、園路線條優美性、茶田外形面貌、景觀文化內涵和茶歷史文化展覽等。通過基于層次分析的模糊綜合評價法對300份游客問卷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表明貴州省休閑觀光茶園具有得天獨厚的景觀優勢,但整體上仍有提升完善的空間,從而總結出目前貴州省休閑觀光茶園普遍存在的不足有:功能分區不齊全、景觀單調、配套設施不完善、茶文化表現形式單一、地域特色不明顯、旅游活動項目單一且缺乏特色、產業發展不協調。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的建議有:掌握項目場地特點、明確項目定位、合理進行功能分區、豐富景觀類型且加強景觀效果、提升文化內涵、增強地域特色、完善基礎設施、打造多元化旅游活動項目、以茶產業為主導,旅游業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