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生產力水平進一步提升,農村經濟建設勢頭良好,農民生活品質得到極大改善。但現階段,我國仍面臨農村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的重大挑戰,存在農村土地資源碎片化、產業結構單一、人口流失嚴重、品牌價值受限等問題,制約了農村經濟發展。因此,鄉村振興背景大戰略下,我國農村區域經濟需要從整體切入,加快推動農村治理政策轉型,以期實現農村區域經濟的協調穩步發展。
關鍵詞:對策研究;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本文索引:陳雨.<變量 2>[J].中國商論,2023(06):-038.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3)03(b)--03
1 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及其現實需求
1.1 農村區域經濟概述
區域經濟是指在一定區域內經濟發展的內部因素與外部條件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生產綜合體。區域性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現存狀況及當下存在的各類問題都可以區域經濟體現,實踐中往往從地區生產力布局的科學性和經濟效益兩方面考察區域經濟。同時,區域經濟的效果不僅以經濟指標為準,還要綜合考慮社會層面總體經濟效益和地區性的生態效益[1]。農村區域經濟作為區域經濟大類的模式之一,農村經濟發展不僅要遵循區域經濟發展應遵循的一般客觀規律,還表現出其特有的類型規律,此種規律往往由于農村的資源稟賦、地理區位、經濟水平和社會文化的差異而表征出不同的經驗模式[2]。
1.2 我國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特點
我國地域遼闊,各地政策側重亦有所不同,致使目前農村區域經濟發展呈現以下特點。
第一,區域與區域發展不平衡。從農村區域經濟增長績效來看,各地區都有較快發展,這離不開國家對中西部地區的大力扶植。雖然中西部地區糧食作物單位面積產量與農業機械化水平增長速度明顯高于東部地區,但受制于歷史因素、經濟特征及各地經濟水平的差距,東部地區農村更重視固定資產投資,其投資優勢遠高于中西部地區的農業生產優勢。
第二,區域內部發展不平衡。全國范圍內各省、各市農村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區域內部發展不平衡問題不可忽視。以浙江省為例,蕭山作為杭州的新農村代表,無論是GDP總值還是公共服務建設,皆遠超浙江省內其他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農村的發展水平,即使同一鄉鎮的不同自然村之間,也存在較大差異。
第三,區域發展模式存在差異。地域、歷史、經濟等區別導致的差異,各地選擇與形成的農村區域經濟發展模式不盡相同。較為落后的地區依賴“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依靠自身條件傳承傳統農業經濟,與外部力量幾乎絕緣;城鄉結合部則以“城鄉互動發展模式”為主,農村發展高度依賴城鎮,很好地解決了農村勞動力過剩的問題;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則快速發展“農業現代化模式”,側重整體系統工程的建設,整體城鎮化、產業化、工業化水平較高;更多地區則是探索“農村經濟多樣化發展模式”,力求擺脫對單一產業的依賴,促進旅游業、加工業、文化產業多鏈條融合,大力促進農村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在疫情下可增強自身風險抵抗能力。
1.3 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內涵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內檢索“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關鍵詞,檢索結果顯示,第1篇有關“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論文出現于1989年。縱觀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相關論文,隨著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布局的不斷升級,相關研究成果的數量突飛猛進,1996年僅有32篇相關論文,2005年已突破345篇,年均增速達到26.8%。
立足現有研究,本文在分析國內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基礎上,可以給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做出以下解釋:區域與區域、區域內部相互開放,整體經濟融合愈加密切、合理劃分區域功能,并在保持整體經濟高效增長的同時,可以合理、妥善地控制區域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并適時地在適度的范圍內對此差距予以縮小,最后達成區域與區域、區域內部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積極互動的狀態和過程,打破農村區域發展固有模式,重視農村區域經濟和諧、可持續、多維度發展。
2 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制約因素
鄉村振興是綜合提高農村經濟的重要舉措,當前我國農業產業化程度較低,產出農產品附加值亦較低。個體經營仍然是國內主要的農業經濟生產模式,農村經營分散,以家庭為單位產出、售賣,導致商業流程完全分割,利益劃分次數過多。同時,碎片化的土地模式導致農業產業規模較小,農村區域經濟發展受制于此,進步緩慢[3]。目前,阻礙我國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主要有以下因素。
2.1 土地資源碎片化,自動化技術浪費嚴重
我國農業資源量可觀,但人均擁有量十分稀少,表現出極大的稀缺性。農業資源在空間分布不均,西部地區農耕技術較差,導致資源浪費嚴重,我國農業資源環境供給嚴重不足。同時,環境污染、水資源大幅浪費、生態失衡等亂象嚴重影響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進程[4]。美國作為世界第一大糧食出口國,采取的農業工業化政策明顯依托其地理優勢,大片的平原地區推動了農業機械自動化的發展。對于中國棋盤式的耕地分布而言,大規模的農業自動化本就無法實現,糧食質量無法統一調控,近年來糧食質量問題頻發,或多或少離不開碎片式耕地的影響。
2.2 產業結構單一,產業流動受阻
農業產業結構過于單一、產業僵化是導致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受阻的因素之一。
首先,傳統的粗放式生產仍在我國農村產業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農村僅對外提供初級狀態的農產品,收割、收購過程中損耗占比頗多。農戶未能進一步加工農副產品,導致其售賣的初級農產品市場價值頗為受限,商販收購后需要二次或多次加工才能達到售賣狀態,大部分收益集中于商販或加工商而非農戶,此種低級生產資料的供給模式嚴重限制了農村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其次,農村經濟環節并無現代化經營主體參與,加之其他歷史因素,導致當下農村對外售賣農產品仍無法擺脫“一家一賣”的作坊經營模式。雖然國家已經出臺許多政策引導農村建立新型農村合作社以期改變現狀,但家庭式作坊經營模式導致產品規模無法擴大,進一步導致農業產品價格受到壓制,碎片式的生產模式仍是阻礙農村合作社發展的頭號難題。最后,農村區域經濟由于未引進現代企業的高效管理制度,農村基礎農業僅能達到生活資料的自給自足。大部分農村完全依托農副產品的種植與生產,產業結構單一化嚴重,使得農村經濟發展整體水平不高[5]。
2.3 人口流失嚴重,忽視人力資源開發
農村經濟如果想發展好,農村人力資源就必不可少,但農村經濟發展就業崗位種類較少,經濟回報不甚可觀,導致農村整體人才流失嚴重,農村主要勞動力無法滿足新農村的發展需求。
首先,農村持續為城市提供人力資源及生產資料,造成農村人口少、人才少的困境。城市人口聚焦教育提升,導致城市勞動力需求大。農村人口從事體力勞動是進入城市增加收入的主要來源,相當一部分農村家庭出于收入考慮,將學齡青少年輸送至城市從事體力勞動。
其次,目前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工作受重視程度仍需提高,現有的政府資金扶持無法解決現實問題。相較城市的教育投入,農村的資金投入顯得更為“實際”,更加注重變現率,基于此現狀,國家仍需出臺相關政策,以期提升農村教育水準、解決人力資源開發困境。
最后,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方式不夠成熟,頂層制度設計無法發揮應有的效用,同時實踐培訓制度未達到理想狀態[6]。簡而言之,我國農村人力資源的整體素質偏低,無論是以絕對數量出發考量,還是橫向與其他發達國家進行比較,都處于較低水準。另外,在人力資源開發的基礎上,農村人才政策對人才的引進、吸收及保留影響力較低,農村人才流失嚴重。農村人口受教育水平有限及農村人才流失,是目前中國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存在的重大問題。
2.4 品牌價值受限,網絡銷售能力差
考慮到國內知識產權保護起步較晚,我國大部分農村在發展之初遠沒有考慮到品牌構建的問題,更談不上商標注冊、商標保護,導致農副產品附加值較小,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受限。
論其根本,應歸結于品牌質量參差不齊與農戶銷售能力有限兩大方面。在品牌質量上,我國農產品忽視自有品牌建設,各類商標、字號使用混亂,嚴重影響消費者對購買農副產品的信心,即使有優質農產品銷售成功,也會被消費者誤以為是偶然事件,幾乎不具有可持續性。在銷售渠道上,所有的產品都需要銷售渠道才可能轉變成經濟收益,雖然當下國內的交通情況、快遞物流普及度都有了極大提高,但是對農副產品的輸出遠遠不夠,依靠線下銷售完全無法達到品牌建設的效果,買家對產品的依賴性不高,產品可替代性極強,不利于其發展。針對最重要的網絡銷售渠道,農村人才流失、老齡化嚴重,對新潮事物接受度不高,無法在網絡銷售中占據一席之地。
3 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應對措施
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要求在市場上有序流動與優化配置,在區域上進行產業協調與合作,形成跨區域合作的形式[7]。
3.1 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提高土地資源優化配置
首先,制定農業發展機制、完善決策考核是前提。制定農業發展機制的同時,既要考慮到群眾的合理化需求,讓群眾參與到制定過程中,又要注意到機制給農業資源環境帶來的影響,切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其次,重視循環經濟發展,高效利用農業資源要貫徹。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亙古不變的實踐課題,在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過程中更應貫徹到底,例如完善農村沼氣池建設,以廢養地、變廢為寶,真切做到農村資源利用一體化。最后,完善農業補償機制,實施區域農業經濟要牢記。因地制宜不僅是中國古人的智慧結晶,還是社會實踐中發揮重要作用的理念。我國國土遼闊,但整體農業資源分散,為應對這一現實問題,在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過程中,必須實施更具針對性的農業經濟政策。例如,江浙地區平原耕地相較西部較少,農業自動機械化難度較大,但江浙大部分新農村的優勢在于環境優美、宜居宜游,更加注重發展旅游業,顯然更加符合現實狀況。在此基礎上,完善農業補償機制,例如基于排污情況及環境保護重視程度,征收稅費、對環保明星企業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以達到農業區域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3.2 暢通生產要素流動,拓寬社會融資渠道
一方面,政策是一切發展的基礎,如果要實現農村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就必須繼續堅持鄉村振興路線不動搖,極力加大對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資金投資與技術支持。當下,“金融機構扶持+政府財政政策引導”雙管齊下,但仍忽略了一個極為重要的渠道——社會融資。
在政府財政已然傾斜的前提下,金融機構對農村區域發展亦有所傾斜,包括但不限于農業貸款利率較低、農業低保補助等,但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資金需求遠不止于此,要加大資金流入渠道,還必須激勵更多的社會資本投身其中。社會資本的投入,不僅可以運用資本的成熟運作手段開拓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更多潛在可能,使得農村與城鎮做到剩余生產要素互補,還可以在吸收現有資本的同時,依據金融市場的自有規律吸取更多合理的社會資金,并促進其參與農村區域經濟運營和管理,為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提供技術支持與實踐支持,為進一步建設現代化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夯實基礎,真正做到盤活農村經濟[8]。
3.3 建立健全農村人力資源開發體系,優化人才回流政策
第一,農村人力資源開發體系構建離不開人才培養的配套職業培訓,只有做好配套培訓,才能在農業生產時盡可能地將職業技能向生產力轉換[9]。第二,教育要從基礎抓起,強化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必然要加強農村基礎教育體系,重視農村人才培養。人才培養應分為兩點:一是對人才的基礎培養,即教育投入;二是注重人才回流,吸引農村自有人才,使得人才源于農村、人才投入農村。通過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培養,共同促進農村人力資源建設,為農村提供人才、留住人才[10]。
3.4 強化品牌建設,拓寬網絡銷售渠道
農產品銷售是實現農村經濟發展最直接的渠道。建設自有品牌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一定要堅定品牌價值觀念,致力于構建高質量鄉村農產品品牌。政府可以集結當地農業產量大戶,對其進行宣傳并鼓勵注冊自有品牌,同時應對已有品牌加強質量管理,并安排、引導農業企業進行品牌宣傳。例如,《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公布第一批全國種植業“三品一標”基地的通知》認定浙江省臨海市涌泉鎮柑橘“三品一標”基地作為第一批全國種植業“三品一標”基地,臨海市政府可以自身公信力為基礎,為通過政府質量監管的農副產品進行官網宣傳,即通過政府介入擴大農副產品的影響力。再如,浙江省推動“市級農家樂認定和復核”工作,大力推動農家樂發展對農業區域經濟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銷售方面,可以憑借電商發展勢頭,方便產品售賣及宣傳,可參照日前大火的新東方直播農產品帶貨模式,開創新型農業銷售渠道。
4 結語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區域經濟發展已取得不小成就,但真正做到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任重道遠。本文通過分析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限制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土地資源碎片化、產品結構單一、人才流失嚴重及品牌價值受限,針對每個問題提出解決對策,注重提高土地資源優化配置、拓寬社會融資渠道、優化人才回流政策,同時建設自有品牌開拓網絡市場,以期對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起到助力作用,為實現鄉村振興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霍松濤.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現狀和對策探討[J].農業經濟,2012(7):9-11.
房艷剛,劉繼生,程葉青.農村區域發展理論和模式的回顧與反思[J].經濟地理,2009(9):1530-1534.
侯燕.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制約因素與發展方略研究[J].農業經濟,2017(8):34-36.
鮑宜周,農業資源環境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機制研究[J].農業經濟,2021(1):33-34.
劉子玉.鄉村振興背景下我國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J].河北農機,2021(3):118-119.
彭靜.國外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經驗對中國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啟示[J].世界農業,2015(10):190-194.
周桔.基于鄉村振興的農村經濟跨區域發展價值內涵與策略[J].農業經濟,2021(10):35-37.
羅恒.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制約因素與突破[J].農業經濟,2017(12):38-40.
滕玉成,王銘.城鄉一體化下農村人力資源發展系統探析[J].東南學術,2013(6):70-76.
李岡姿,仇國芳.中外新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模式探析[J].世界農業,2012(11):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