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亦蕊
摘 要:技術的發展經歷了從手工業時代到工業時代的轉變,技術美寓于城市環境和各種物質產品。虛擬技術賦予非遺手工藝產品以高度交互性與觀賞性,協調物質、時間、空間,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衍生品的呈現與展示提供新思路,為中國文博創造數字化展項制造非凡空間。“藝中有技,藝不同技”,文章從技術美這一美學角度出發,剖析藝術與科技的融合效果,闡述虛擬技術在非遺數字化產品中的應用體現與亮點。
關鍵詞:數字化;技術美學;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科技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4.039
1 技術美釋義
技術美,現代科技美學中的概念之一,核心內涵為美的產品要符合實用、經濟、美觀的基本理念,即技術產品除具備實用功能外,還富含一定的審美價值與意義。在工業社會的活動發展過程中,工業產品與藝術產品的劃分直接而清晰,技術美應運而生。古人有言,“藝中有技,藝不同技”,技術美有別于“技術藝術”這一只作用于人的精神生活層面的藝術說法,強調人的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對美的需求,二者同等重要,互相滲透融通。李天元教授曾在訪談中表示:“我不反對科學也不反對高科技,所有的東西都是手段都是形式,只要能表現我內心我就用它,不管它是生命的、化學的還是物理的,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感悟。”①筆者認為,同理,非遺手工藝科技產品的實質是美的全新感知與匯攏,無論是在民間以風俗民情呈現,還是在文物數字互聯、數字經濟產業化作用下構筑智能、交互、多模態融合的體驗空間,創作者的情感表達與自我建造最是創作之首。技術美致力于在產品的生產和消費過程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以技術之美傳遞文化內涵,以感性直觀的形態揭示人所駕馭的自然規律性和社會目的性的統一。
技術美的具體內容包含功能美、形式美、材質美、結構美和藝術美等。技術設計旨在解決物與物的關系,產品的內部功能、結構、傳動原理、組裝條件等屬于技術設計范疇②。從人的使用對象的角度對技術美進行分析,技術美則又可以視為功能美。功能美通過特定的組合秩序促進生活環境與人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的協調,如產品的功能美是激發人們的購買欲和促進商品在市場上流通的重要因素。技術之美與文化之美和諧共存,融媒體作品的可分享性價值由此體現,藝術作品的美育功能得到舒展與升華。
2 技術美在非遺手工藝科技產品中的體現
2.1 美在桃花塢木版年畫
桃花塢年畫,起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被譽為“東方古藝之花”,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精美的藝術形式(圖1、圖2)。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與天津楊柳青年畫、山東楊家埠年畫合稱為我國“三大木版年畫”,與天津楊柳青年畫素有“南桃北柳”之稱。其畫稿、刻板、印刷各有分工,在眾多傳統民間工藝里,桃花塢年畫獨具精致秀雅、柔情溫婉的江南民間藝術風味。近年來,桃花塢年畫隨著印刷工藝的發展日臻興盛,年畫圖樣與虛擬技術、電腦設計軟件相結合,將二維平面的藝術形象三維化,并制作產品投入市場。桃花塢木版年畫傳統的呈現形式經過現代展陳設計的雕飾,已然煥發出全新的設計活力③。非遺文創產業與VR、AR等虛擬科技的碰撞,推動了傳統美術以虛擬又真實的視覺狀態進入大眾視野。虛擬技術可實現的交互功能和沉浸式體驗激發著人們的研究熱情,持續深化與國際社會的人文交流,活躍思維,拓寬邊界,非遺文化的賡續之路必將葳蕤蓬勃、勢如破竹。
2022年6月16日12時,由古吳軒出版社、中國電信蘇州分公司聯合發行的桃花塢木版年畫數字藏品《一團和氣》在中國電信翼支付麟翼數字藏品平臺正式上線發售,系桃花塢木版年畫入遺16年來首次以數字藏品的形式與世界見面。隨著信息化大數據戰略的持續推進,藝術從業者借助數字媒體大力傳播桃花塢文化,以創意產品、平面印刷、文創設計等數字化形式提高桃花塢木版年畫的文化影響力,打造時代感突出的創意產品招牌,將傳統元素融入現代設計中,寫下傳統手工藝與文化創意產業共生共長的生動注腳。
2.2 美在緙絲工藝
緙絲工藝采用“通經斷緯”的織法,題材通常喜聞樂見,紋樣細膩嚴謹、富有生趣。蘇州緙絲畫與杭州絲織畫、永春紙織畫、四川竹簾畫并稱為中國的“四大家織”。緙絲作品立體感較強,隨著現代工業與數字化的快速發展,后期的緙絲可以織成書法、繪畫及佛像等,織造工藝愈加精湛。
以2018年在蘇州舉辦的文化創意設計產業交易博覽會中17.6米的緙絲藝術長卷《姑蘇繁華圖》的虛擬展示形式為例,主辦方傾力打造“當緙絲遇見姑蘇繁華圖”的AR技術特色展區,觀眾通過虛擬技術領略《姑蘇繁華圖》上的蘇州高新區美景,與傳統緙絲工藝雙向互動,感受精彩新奇的蘇州特色緙絲工藝視覺盛宴。這一展區展示方式特殊且成功,證實技術的進步是推動設計發展的重要因素,通過落地的設計活動將數字化技術落實為可視產品,保障文物數字互聯的實用和審美價值。
2.3 美在傳統柳編工藝
柳編工藝的主要技法有平編、紋編、勒編、砌編、纏邊。柳編藝人在柳編的形式技法上不斷研究改良,傳統工藝的精湛和勞動人民的無限智慧讓原木變為精致的柳編制品。如今,眾多大學生投身對柳編傳統手工藝的創新設計中,通過計算機輔助工具進行視覺紋樣識別及場景虛擬化,讓柳編制品的展示、宣傳與銷售不再局限于手工藝品單一體量的陳列,借助新時代科學技術來達到非遺手作再傳播的良好效果。
中國柳編之都—山東臨沭的柳編制品從傳統的簸箕、筐籃逐漸發展到文創觀賞品、家具、文具等多個方面。位于臨沭縣沭河西街西首的中國柳編文化藝術館以柳芽造型劃分歷史、材料、工藝、產品、發展與展望五大展區,其中現代高科技信息系統對藝術館的展品展出具有創新實踐應用,讓柳編制品的細節展示更加翔實,體驗館內的高科技信息系統足以讓觀眾充分感受柳編制品的數字化發展潛能與中國特色傳統文化的美學韻味。
3 虛擬技術與非遺手工藝的融合效果
3.1 傳統文化的呈現與數字經濟交織交匯,具有進步性
非遺手工藝品集實干技能與審美情趣為一體,但地域性較強的非遺傳統文化在傳播上較為受限。以數字互聯為牽引,非遺傳統文化的呈現方式得以拓寬,若要在視覺呈現感受和深度體驗上達到科技舒適感與新鮮感,則需將數字化技術、人機交互、計算機視覺識別、虛擬仿真場景搭建等科技手段合理善加利用。
近來大火的博物館美學、展會營銷與科學技術的結合運用較為廣泛,滿足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對手工藝品的呈現和傳播方式的創新要求。數字賦能文博系統的科技觀感與網絡化傳播,如東陽木雕的手機3D樣板間、AR虛擬家具展、基于3D模擬全景拍攝技術的線上虛擬博物館等(圖3)。智能化基建傳導適應了大眾的審美需求和文化欣賞需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始創造性轉化,賦予技術美更貼近大眾生活的情感效用。
3.2 非遺傳承把握數字機遇,具有時代性
早期,非遺數字化強調其工具價值。自然環境變遷、社會結構變革以及人文觀念轉變,致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環節薄弱,迫切需要對其進行搶救性保護,而非遺的數字化采集、轉換與保存恰逢其時。在數字互聯時代,則演變成對數字資源的存儲與盤活,為珍貴文物保護提供便利并永續活化運用④。
融媒體語境下,非遺手工藝緊跟當代年輕人的消費需求和生活體驗,隨著市場受眾的年輕化而深耕更優質、更新鮮、更有趣的內容,激活受眾的文化記憶以達到情感認同要求,深挖非遺傳統手工藝的核心精神價值。文物數字互聯是文化繁榮的重要指標,未來社會趨勢會是更廣泛的互聯互通、更透徹的感知、更深入的智能。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帶來的變化不僅僅是提高效率和產能,更多的是創新、優質產品與社會服務⑤。非遺數字化的應用,如當前熱度極高的短視頻、手游以及影視產業,在虛擬博物館的產品展陳如山東手造特色IP、AR虛擬非遺手工藝特色展館、非遺手工藝文創產品虛擬線上空間App等,無不證明非遺傳統手工藝已經把握新時代數字機遇,不再被“窮苦”“丟失”“街頭”等刻板印象所裹挾。非遺手工藝依托新媒體和科技技術而產生的新型傳播方式不僅需要信息技術支持,也需要文化原創力量的助力和大眾認同。工藝美術不應束之高閣,需要融入當代生活,要有時代精神,才能發揚光大⑥。
3.3 虛擬技術對文物資源數字化保護,具有超前性
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讓歷史文物資源“活起來”,讓文化網絡空間亮起來,讓民族精神內核傳下去。虛擬技術對非遺手工藝及傳統文化的保護,集合了圖像、文字、聲音、影視動畫等多種功能,運用各種數字化手段實現對文物專項資源的最大獲取,主要發揮高精度、信息兼容、三維全面掃描、永久保存等獨特優勢,達成文物價值的可視化解讀和文物服務的精準化供給(圖4)。
得益于文物保護法立法工作的推進和《“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的實施,文物數字互聯統籌結合傳統文化與虛擬現實技術,以資源數字化為基礎,利用計算機技術、情景再現技術、3D打印技術、數字媒體影像與裝置技術,對珍貴文物與傳統文化所屬信息進行多角度全方面的勘測、采集、計算機云管理以及3D投影展示等多層系統保護,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實現文物保護過程一體化,資源共享共建。為適應未來博物館展覽形式發展,民俗陳列必定要在原有展覽基礎上持續翻新提升,讓展覽的內容和方式更加活態、更具新意⑦。國家文物局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流失民間、文博交互性缺失、傳統技藝無展示空間等痛點,試將全面鋪展全息影像、線上展覽、虛擬現實、沉浸式體驗等多元化數字展陳方式,促進文物資源進一步存儲、保護、傳播。博物館應抓住信息革命數字化構想的時代契機,秉持尊重與關懷,接納各地域不同的世界觀、條件和傳統⑧,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中疊加新的功用價值,拉緊藝術與科技的共同發展紐帶,讓文物珍品普惠普及,讓文化詩意可觀可感。技術美在未來的應用將充滿美學基調和社會深度,不啻推動文物數字互聯、賦能賦彩,更豐富文博展陳帶給觀眾的深度參與感與交互感,動靜結合,多元交互,擴展文博系統數字互聯生態圈。
4 結語
技術美是一種活生生的現實美,構成了人們的現實生活環境。虛擬網絡空間在無形之中將人類社會連接為命運共同體,虛擬技術賦能文化產業的呈現模式逐步引導大眾解讀“傳統文化的功能美”這一深刻內涵,感性而直觀,純粹而沉浸。當代技術美學視域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如何再創新,等待著我們去探索。
注釋
①王麗,吳鴻,李天元.藝術創作是藝術家個人的內心需要:李天元·吳鴻對談錄[J].東方藝術,2006(11):28-39.
②李超德.藝術是“我”,設計是“我們”:李超德縱論設計與藝術[J].設計,2020(20):42-47.
③陳鵬,盧朗.跨界設計思維下桃花塢木版年畫當代活化研究[J].設計,2022(9):47-149.
④權璽.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路線圖及其未來發展邏輯[J].中國文藝評論,2022(8):27-38.
⑤魯曉波.魯曉波:應變與求變 時代變革與設計學科發展思考[J].設計,2021(12):56-59.
⑥馬曉飛,王丹誼.扎根于民族 屹立于世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主任洪興宇訪談[J].中國藝術,2021(1):5-10.
⑦馬祥通.試論博物館文物數字化保護的實現構想[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2(15):48-51.
⑧徐文辰,宋東,董硯.重新定義博物館背景下的展示正確性建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2(15):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