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趙家儀 張立昆 李曉燕
摘 要: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題中之義和發展基礎,為民間文化提供了全新的發展環境和機遇。耿村民間故事歷史久遠,體現出文化的多元性。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文章通過分析耿村民間故事類型、文化價值以及傳承發展面臨的困境,提出大力保護耿村傳統文化、樹立村民的傳承保護的主體意識、加強地區文化的保護、實施文旅融合發展、通過“靜態”與“活態”結合傳播等措施,探索我國民間文化傳承發展路徑,創造出新的發展機遇和文化契機,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文化支撐。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耿村;口頭文學;傳承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4.042
民間文學是一種以口述的方式創作,加以傳播,再流傳的文學形式,故而簡稱之為“口頭文學”。在目前的歷史資料中我們能夠發現,民間傳說故事在保持其傳統文化傳承特點的基礎上,也在不斷豐富自身的意識形態價值與內容。為了在我國鄉村文化復興戰略的新時代背景下,進一步推進耿村民間故事的保護和發揚,在本文中介紹了它的文化價值及當前所出現的危機,進而又根據現實狀況提供了措施和方法,使其得到新的生機與發展,為弘揚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奉獻綿薄之力。
1 耿村的歷史文化背景和耿村故事的類別
①耿村的歷史沿革與故事淵源。耿村位于河北中部地區,隸屬于河北省石家莊市藁城區長安鎮。截至2017年,這里已有280多戶、1200多人,1300多畝(約0.87平方千米)耕地。據耿村當地人介紹,這個村莊始建于明朝初年,相傳明太祖朱元璋的義父耿再辰同元軍戰敗后自刎,為其加封為王葬于該地,并派靳氏七人來前看管陵墓,由此慢慢形成了以“靳”姓為主的村落,并命名為耿村。
耿村地域優越,位于山西陽泉和山東德州的交界處,長期以來就有“一京兩衛三耿村”的說法,形容其商業貿易風氣之盛。后來,村民為了祭祀耿再辰,每年農歷四月初一到初四,村落里都會舉辦耿王廟會,廟會以燒香、拜神、誦經為主,吸引了千里之外的各路商賈,大家在此交流對話,帶來了來自各地的故事、文學,進而形成口頭作品,成為一個商業市場和民間文學兼具的交通要道,集全國各地民俗文化于此,具備了濃厚的鄉土文化。耿村民間故事是流傳于河北省石家莊市耿村的民間文學作品,諸多因素造就了它的不同特點。首先,耿村故事地域性范圍很大。作為遷入村,耿村是一個各地方的人都可以聚集在一起經商的地方,來來往往的人群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故事。其次,耿村故事內容極為豐富,從開天辟地的神話傳說到歷朝歷代的奇聞逸事、民間傳說,從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故事,再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新生活,還有大量的笑話、寓言等,門類齊全。正所謂“耿村故事甲天下,口碑歷史冠中華”。
②耿村民間故事的類型與特點。迄今為止,相關人員記錄整理了耿村民間故事六千余萬字,先后編印內部科研卷本《耿村民間故事集》5部書籍,出版了故事家專集和研究性著作10部,共計955萬字。耿村民間故事按內容題材可以劃分為神話傳說、短篇小說、現代故事三大類,此外還有講述者自編的笑話、人物傳記等。如《女媧補天》《金雞與太陽》等神話故事,都可以映射出耿村村民的天馬行空和奇思幻想。對于耿再辰、朱元璋等具有歷史性的人物傳記,他們更是耳熟能詳,雖然他們承認真實歷史和現代科學,但對于這種流傳的口頭故事仍然興趣盎然,所以,細心聽故事家講故事時就會發現,他們在故事開始都會很謹慎地加上“相傳”一詞。
口頭性是民間文學的典型特征,它也為耿村民間故事的傳承注入了更豐富的社會資源和強大的發展動力。從故事家們質樸的話語中不難看出耿村民間文學的文體是十分廣泛的,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會說“小時候聽得多了,自然而然就會講了”,故而“口口相傳”是故事家們習得故事的最傳統也是最簡單的方式。聽故事家講故事時,一篇故事聽下來,其中往往不會直接說明什么大道理,而是在聽的過程中,帶有地方性的語言加之講述人極強的表現力,才造就了耿村民間故事的不斷發展。如《老王受騙記》講述了一個老王第一次進城因為太過老實而被騙的經歷,在輕松歡快的講述過程中,告誡我們為人處世的道理。
耿村故事中生活故事包羅萬象。一方面,是用第一人稱講述“我”的故事,表現講述者本人的所作所為。如靳惠萍講述的《誰能治發燒》,故事講述了她的兒子重病的過程和治療,批評了大醫院的不良風氣,表達對本村大夫的由衷稱贊。靳三娃的《魂系老虎臺》、張捧格的《姥爺抗日遇險》等,都是以“我”為證的故事。這些一系列本村本地的人物故事,是耿村人直接反映身邊的現實生活或再現自己的歷史記憶,其主要體現在“身邊人講身邊事”,篇幅較小,反映本土生活的內容。另一方面,講述者在講故事時,強調故事有事件的開始、經過、高潮和結局的一整套脈絡,但并不會制造出太多人與人之間的悲劇性沖突。必要時,他們認為故事情節中需要具備來自“上天”的某些巧合,常常帶有一個淺俗而不可信的“大團圓式”結局,以滿足聽眾的期待心理。如耿村的《竇娥冤》中,盡管我們大眾所認知的結局是竇娥含冤而死,但在耿村講述者的眼中,竇娥最后是沒有死的。以這種敘述方式,在深刻揭示倫理矛盾之上,也表達出講述者內心對現實的無奈和反抗。
2 耿村民間故事的文化表現形式
用耿村地方性特色語言和風格來表達耿村故事滲透出的文化價值觀對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豐富人民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素質、構建和諧社會也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由此可以看出,耿村民間故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相關,二者在國家、社會、個人層面的價值追求有許多契合之處,我們必須更進一步地認識和把握耿村故事中體現出的文化價值。
①耿村人民群眾一直走在追求富強、民主的道路上,很多故事也體現著與其他民眾的平等關系。如《全民致富》中全村村民積極為村落富裕發展建言獻策,人人都想為村落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斬蛇將軍》中村寨中的首領是通過村民的投票選舉產生的,并且村寨中人人平等,哪怕是村寨中的自然領袖,他們也是村寨的普通成員,其中體現出來的民主追求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民主存在一定的契合關聯。
在耿村的故事中,他們把敬語、謙辭廣泛地使用到日常生活中,盡管是素不相識的路人走入耿村,村民都會親切地向路人問好,如有客人到家里時,耿村人民會熱情地起來迎接客人入座,在人際交往中處處體現了他們良好的精神文明風貌。耿村的社會公德是提倡與自然和諧相處,與親鄰和睦相處,在故事內容中,人們也會把居住地周圍的動物、植物都視為自己的鄰居,并與它們和諧相處。《耿村民間文化大觀》一書中則更詳細講述了村民在同自己的家人、鄰居、宗族相處時都平等以待、和諧共處。和諧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核心價值理念,倡導的是堅持以人為本,和諧發展。不難看出,耿村故事文化表現出社會公德崇尚的和諧與其有相同之處。
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社會層面,在耿村民間故事的文化價值觀中也有體現。耿村故事內容通過發現真善美、批判假丑惡的方式來弘揚社會正氣,營造良好社會風氣,賦予耿村民間故事一定的教育意義。如張才才講述的《艾書記幫扶解難》塑造了一位縣委書記熱心群眾的形象,贊揚了人民干部為老百姓辦實事的精神內涵。在《女英雄斗無賴》《女司機遇歹徒》等故事中刻畫了兩位有血有肉的女英雄形象,講述了她們英勇無畏地與黑惡勢力做斗爭的故事內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今社會對于女性的認同感。《獵人狐貍和貓》中,表現了無論狐貍如何精明都不能逃離獵人的眼睛,暗含正義終將得到伸張的道理。
③自古以來耿村人民崇尚愛國愛鄉。《舞龍的傳說》以神話的形式講述了中國舞龍的歷史來源。《趙母三諫君》中,趙王下令趙括率軍準備出征,可趙括的母親為了國家大義,三次面見趙王,極力勸諫她的兒子沒有當將領的才能,將趙國的生死放在首位,可以看出了趙母身上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千里認親》中,孩子們雖然找到了親生父母,卻也不忘養父母的恩情,體現了傳統孝道的內涵,為維系家庭的孝親觀念發揮積極作用。《貪婪的皇帝》中,通過表現皇帝對金子的一次次不滿足,結果卻失去了所有,表現貪念使人失去更多的內容。地域原因也形成了耿村民間故事特有的民俗風氣。在人文與歷史的陶冶下,故事中慢慢養成了舍生取義、敢于犧牲自我“尚義”之風,使人物總是有著剛烈的性格特征。除此之外,他們還創作了《種田歌》來歌頌人民熱愛勞動的敬業精神,鼓勵后代要把這些優良的為社會奉獻的道德繼續“傳續”下去。
3 耿村民間故事的保護與傳承
①耿村民間故事的現狀與危機。自1987至2015年,我國各級文聯組織對耿村民間故事的傳承發展現狀先后進行了12次大規模普查。同時衍生出夫妻故事家、故事家庭等傳承體系。1989年6月,在第九屆國際口承文學會議上,中國民協副主席賈芝在會上第一次向各國放映耿村村民講故事的影像,由此,耿村故事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文學研究。2006年,“耿村民間故事”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耿村入選省級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動重點村。通過與耿村民間故事演講協會會長靳春利的訪談和交流,筆者了解到近年來耿村現有故事家都年事漸高,現代化生活環境下,以“口口相傳”為模式的民間故事在創作產生、傳承沿襲、發展演變的過程中面臨巨大壓力,主要體現在:
首先,傳承主體力量薄弱,存在傳承人老齡化問題嚴重、傳承人存續力不夠等問題。耿村現有民間故事家的年齡大多為50歲以上,由于老一輩故事家對于故事傳播方式具有傳統性和局限性,他們喜歡講故事,但并不擅于通過當下主流媒介渠道對故事進行宣傳推廣,造成宣傳力度不夠。如今,當地農村青年多選擇走出去發展,只留下老一輩父母在家,即使少部分年輕人在長輩耳濡目染下會講故事,但也缺少了耿村故事本有特色與質感,伴隨青年的流失,逐漸產生代際傳承危機。其次,現代化生活環境下的強烈沖擊。口頭性的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眾的生活實踐,是在特定生活環境中創造和傳承的。面臨現代化的強烈沖擊,一方面,這些民間文學的傳承發展環境已經發生巨大變化,傳統口頭民間文學離大眾越來越遠,使其傳承逐漸處在弱勢地位,村里的孩子更愿意從童話書或動畫片中學習新故事。另一方面,由于新媒體的普及,人們的視野擴大了,村民開始接觸到外來的“異質文化”互動。農村青年開始從“內生性”的鄉土文化中走出來,轉而投向城市文化或異域外來文化,導致過度關注各種外來文化,而忽視本鄉村文化,與原文化出現認同危機,民間鄉土文化日漸式微。最后,聽眾興趣和傳播效果減弱。伴隨時代的發展,人們更愿意把精力投入新興社會娛樂活動中。大眾只依靠便捷的通信技術就可以進行雙向交流互動,口頭性傳播受到阻礙,而口頭語言作為民間故事傳播的一個重要手段,其語言極具現場感、形象性,如果喪失了口頭傳播特有方式,只是平鋪直敘的文本、圖像等形式,失去原生感,聽眾難免興趣減弱,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民間非遺的傳承。此外,由于文化層次與年齡的限制,聽眾接受程度不同,會造成對于故事的時代背景和價值觀念的理解、吸收不同。對于不了解耿村當地習俗和特點的聽眾來說,帶有方言文化背景的民間文學并不能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故事蘊含的特色價值沒有得以明顯實現。
②耿村民間故事保護措施和振興計劃。首先,樹立傳承人的主體意識。鄉村振興戰略對農村優秀傳統文化面臨的發展和傳承問題提供了新思路。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在人才引進、創業就業指導、社會保障、教育醫療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實施方案,這些優惠政策的實施為彌補不足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故事講述人的學歷素質水平的逐年提高,因此要不斷吸收和培養新的人才,對于耿村本土居民,要“走出去”但更要“走回來”,只有新鮮血液的不斷涌入,才能為耿村民間故事的傳承帶來更多活力和希望。因此作為傳承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和傳承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們需要自覺而嚴格地遵循文化傳統的種種規范與程式,以此激發耿村本土居民主體意識、歸屬意識,提高凝聚力和創造力。其次,加強地區文化保護。傳統村落不僅要保護好傳統建筑等外在風貌以營造文化氛圍,還需要喚起讓村民自覺延續、傳承好自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力,這能讓傳統村落既能看得見“形”,又能體會到“情”。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耿村積極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將文明鄉風作為保障,推進基礎公共文化建設。一方面,村民在村中墻壁上對耿村故事進行繪畫描述,將故事融入耿村建筑,摒棄了對故事乏味、單調的介紹,而是在還原歷史故事的基礎上加以合理虛構的創作手法,打造特色鄉風,使村民自覺接受紅色文化熏陶,推動紅色薪火代代相傳。另一方面,為了完善耿村文化基礎建設,政府通過修建和設立耿村故事廳、故事展覽館等方式,引領講述者講好故事,聽眾了解好故事,群眾發揚好故事。再次,打造特色非遺品牌。“數字非遺”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創建了一個更廣闊的空間。非遺傳承人可以利用大數據,采集整理耿村民間故事、整合資源、建設數據庫,搭建文化數據服務平臺,促進民間傳統文化向數字化轉型升級。充分發揮新媒體矩陣效應,打造耿村故事特色“IP”,通過“線上”和“線下”模式結合發展,創造嶄新的、便于交互的傳播平臺,為傳播傳統民間故事實現創新型發展。例如,建立“VR”故事場景和特色“IP”發展等,使故事內容更加完整人物形象更加鮮活立體,發揚好自身的獨特性和藝術性,提高聽眾參與度,增強代入感,擴大故事的聽眾層及影響力,吸引更多人認識、了解到耿村故事,實現對耿村文化的文旅融合發展,進一步打造河北特色文化品牌。最后,“靜態”與“活態”結合的傳播方式。民間文學作為一種活態的藝術形式,特定的時間、環境決定了其“活態”的表演過程。在原有傳承場景不斷消失的現代化情況下,我們需要加強傳統場景的同時,也需要開創新的傳播方式。隨著新媒體技術的迅速興起,應運而生出更多新文學形態,我們應加強對傳統故事的挖掘和闡發。在傳播好口頭故事的同時,依托互聯網將民間文學的口頭文字、圖片或錄像構成超文本在新型媒體平臺傳播。例如,耿村民間故事家靳春利在日常視頻直播中通過講故事加之圖解和說明的方式,突破民間文學單純作為“聽”的藝術,轉而形成“聽”與“看”的“活態”形式;視頻網站上播出的《耿村故事全集》等相關系列動畫連續劇,消除了受眾聽故事的場景和時間上的弊端,全面提高了耿村故事精神文化產品的供給質量,成為活化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礎。
4 結語
耿村民間故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作為我國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極大的研究價值。在實施農村振興戰略大背景中,文化振興作為農村復興的題中之意與發展基礎,給傳統民間文化帶來了全新的展示契機,國家、政府相關部門和民眾自身都在為促進耿村民間故事的保存和傳承做著不懈努力。因此,我們要立足傳統文化根基,堅持守正創新,不斷為民間故事創造出新的發展機遇和文化契機,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文化支撐。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耿村民間故事[EB/OL].(2009-12-17)[2022-12-01].https://www.ihchina.cn/project_details/12212/.
[2]袁學駿.論耿村文化生態:《耿村一千零一夜》代序[J].民間文化論壇,2006(1):103-106.
[3]姚嬙,李曉玲,曲文強.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的路徑探析[J].現代農村科技,2020(8):4-6.
[4]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8-02-05(001).
[5]李慧,彭景暉,常河.留住傳統村落,留住美好的田園生活[N].光明日報,2019-03-09(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