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金項目:鄭州市2021年度社會科學調研課題(項目編號:ZSLX20211146)。
作者簡介:徐朋(1994—),碩士,助教,研究方向:體育教學。]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Modular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for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XU Peng, etal.
(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gzhou 450064, Henan, China)
摘 要:文章采用問卷調查法、實驗法和數理統計法,探究模塊化教學對小學生身體素質與籃球技術水平的影響。結果發現:通過模塊化教學模式,實驗組在坐位體前屈、1分鐘跳繩、1分鐘仰臥起坐、50米跑指標上的得分均高于對照組,且均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后實驗組在坐位體前屈、1分鐘跳繩、1分鐘仰臥起坐、50米跑指標上的得分均高于實驗前,且在坐位體前屈、1分鐘跳繩、1分鐘仰臥起坐等3個指標上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后實驗組在投籃得分和運球速度指標上的得分均高于對照組,但僅在運球速度指標上的得分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后實驗組在投籃得分和運球速度指標上的得分均高于實驗前,且均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
關鍵詞:模塊化教學;小學生;身體素質;籃球;教學實驗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就體育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開齊開足體育課,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過程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1]。近年來,為貫徹落實體育強國建設與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聯合印發《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等文件均強調要充分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并指出不斷深化學校體育教學改革,強化體育課程建設[2-3]。誠然,在體育課程教學過程中,傳統的教學模式、方法和理念已經顯現出諸多不合時宜的弊端,教學課堂缺乏活力與創新,學生在體育課堂上缺乏積極性,難以在體育運動過程中體驗到運動項目學習的意義和價值,進而影響學生的體質健康與運動水平[4]。而如何通過體育課堂強化學生的體育鍛煉行為,增進學生體質健康,并使學生熟練掌握1-2項運動技能,成為當前學校體育研究重點關注的領域。
體育模塊化教學作為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在尊重學生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體育學習的基礎上,加強整合場地設施、課程、教師等資源,使學生更加喜歡體育課[5]。在以往的體育教學實驗研究中發現,游戲教學法[6]、合作教學法[7]、“慕課+翻轉課堂”教學法[8]等新的教學方法均可以提高學生在體育課堂的學習效果,并能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運動技能、鍛煉興趣等。而模塊化教學作為一個全新的教學方法,鮮有研究探討該教學模式對小學生身體素質與運動技術水平的影響。鑒于此,本研究以籃球課程為例,嘗試探究模塊化教學模式對小學生身體素質和籃球技術水平的影響,為體育教師教學方式變革和提升學生身體素質和籃球技術水平等提供相關思路。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以模塊化教學對小學生身體素質與籃球技術水平的影響為研究對象,以武漢光谷實驗小學四年級2個班級的學生為被試。對2個班級學生在身體素質、籃球技術水平等方面進行同質性檢驗,并進行篩選調整確定至無顯著性差異,最終確定實驗組與對照組人數均為40人,男生均為22人,女生均為18人。
1.2研究方法
1.2.1 實驗法
以籃球課程為例,實驗組進行模塊化教學,對照組進行傳統體育教學。教學內容為籃球運球、投籃技術動作、身體素質練習等。兩個班均由筆者統一授課,最終測評由校內體育專家擔任。
實驗前對兩組學生進行身體素質測試、籃球技能測試。根據中國籃球協會制定的籃球運動員身體素質測試指標,結合小學生自身特點,最終確定的測試項目為1分鐘跳繩、1分鐘仰臥起坐、50米跑、坐位體前屈,以及行進間運球、原地單手肩上投籃,實驗前后對學生基本身體素質和籃球技術進行差異性對比。
本研究籃球教學實驗分為三個教學模塊,即前沿動覽學習模塊、專題研討模塊、項目實訓模塊。前沿動覽學習模塊:通過籃球基礎理論學習和我國籃球發展歷程來激發學生對籃球學習的積極性。專題研討模塊:分為籃球行進間運球和籃球定點肩上投籃兩個學習模塊,通過分組練習和討論,強化運動技能學習。項目實訓模塊:主要通過“實戰”練習,組織學生開展行進間運球、投籃比賽。教學模式和教學計劃如表1和表2所示。
1.2.2數理統計法
運用SPSS 25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
2結果與分析
2.1實驗前測對比分析
2.1.1實驗前兩組學生身體素質測試結果分析
實驗前對兩組學生身體素質的測試結果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見表3),實驗組學生的坐位體前屈、1分鐘跳繩、1分鐘仰臥起坐、50米跑的測試結果均值分別為15.40、77.95、27.78、9.97,對照組測試的均值分別為14.30、70.45、30.90、10.22,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不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這說明實驗前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的身體素質水平處于同等水平。
2.1.2實驗前兩組學生籃球技術測試結果分析
實驗前對兩個組的籃球技術測試結果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見表4),實驗組學生的投籃得分、運球速度的測試成績均值分別為3.45、11.31,對照組的測試均值分別為3.35、11.20,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不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這說明實驗前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在籃球技術處于同等水平。
2.2實驗后測對比分析
2.2.1實驗后兩組學生身體素質測試結果分析
實驗后對兩組學生身體素質的測試結果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見表5),實驗組的學生在坐位體前屈、1分鐘跳繩、1分鐘仰臥起坐、50米跑的測試結果均值分別為20.35、89.80、35.85、9.80,對照組學生的測試均值分別為15.05、70.82、31.55、10.42,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這說明實驗后實驗組學生的身體素質水平優于對照組學生。
2.2.2實驗后兩組學生籃球技術測試結果分析
實驗后對兩個組的籃球技術測試結果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見表6),實驗組學生在投籃得分、運球速度的測試結果均值分別為5.10、6.70,對照組的測試均值分別為4.10、9.04。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在投籃得分上不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在運球速度上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這說明實驗后實驗組學生的籃球技術水平總體上優于對照組學生。
2.3實驗前后兩組學生身體素質結果分析
從兩組學生的體質測試成績對比結果來看(見表7),實驗后實驗組無論是最終成績還是進步幅度都比對照組有明顯的進步。實驗后,采用傳統教學模式的對照組學生在坐位體前屈、1分鐘跳繩、1分鐘仰臥起坐、50米跑等4項身體素質指標上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均不顯著(P>0.05);采用模塊化教學的實驗組學生在坐位體前屈、1分鐘跳繩、1分鐘仰臥起坐等3項身體素質指標提升顯著(P<0.05),50米跑指標有一定提升,但并不顯著(P>0.05)。這表明不管是哪種教學模式,僅依靠體育課堂的時間是不能做到全面提升學生身體素質的,但值得肯定的是,模塊化教學模式在提升學生身體素質層面較傳統教學模式有一定的優勢。
3.4實驗前后兩組學生籃球技術測試結果分析
從兩組學生的籃球技能測試成績對比結果來看(見表8),兩種教學模式均能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能水平,但實驗組提高的幅度遠高于對照組。實驗后,采用傳統教學模式的對照組學生在投籃得分和運球速度指標上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僅在運球速度指標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采用模塊化教學的實驗組學生在投籃得分和運球速度指標上提升顯著,均具有顯著差異(P<0.05)。這說明模塊化教學模式能全面提升學生的籃球技術水平。
3討論
對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的身體素質指標測試結果進行分析發現,實驗后實驗組在坐位體前屈、1分鐘跳繩、1分鐘仰臥起坐、50米跑指標上的得分均高于對照組,且均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
對實驗前后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身體素質指標測試結果進行分析發現,實驗后實驗組在坐位體前屈、1分鐘跳繩、1分鐘仰臥起坐、50米跑指標上的得分均高于實驗前,且在坐位體前屈、1分鐘跳繩、1分鐘仰臥起坐指標上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而對照組在坐位體前屈、1分鐘跳繩、1分鐘仰臥起坐、50米跑指標上的得分均高于實驗前,但均不具備顯著性差異(P>0.05)。這表明模塊化教學模式對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具有明顯促進作用。
對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的籃球技術指標測試結果進行分析發現,實驗后實驗組在投籃得分和運球速度指標上的得分均高于對照組,但僅在運球速度指標上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
對實驗前后實驗組和對照組的籃球技術指標測試結果進行分析發現,實驗后實驗組在投籃得分和運球速度指標上的得分均高于實驗前,且均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對照組在投籃得分和運球速度指標上的得分均高于實驗前,但僅在運球速度指標上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
實驗前后實驗組在50米跑指標上不具有顯著性差異的主要原因在于,50米跑屬于下肢爆發力運動,對于小學生而言,其爆發力培養難度較大且過程較長。因此,僅靠為期3個月的模塊化教學并不能非常顯著地提升學生的50米跑成績。而對于身體素質指標而言,模塊化教學會將體育知識和鍛煉內容細化、簡化,更容易地滲透到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從而調動學生的鍛煉積極性,強化學生體育學習態度和學習動機,進而讓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行為。同時,在模塊化教學過程中,還涉及分組練習、競爭合作、互幫互助等教學方式,這能夠大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對體育課堂參與度,從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對照組實驗前后在坐位體前屈、1分鐘跳繩、1分鐘仰臥起坐、50米跑和投籃得分等指標上均未有顯著性提升。除投籃動作需上肢爆發力等因素之外,傳統教學模式相對生硬等也是學生在投籃得分指標上無顯著性提升的關鍵原因。傳統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技能傳授和學生的學習結果,這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多數小學生甚至認為體育課與學習成績關系不大,上體育課本身就是玩的,學不學東西無所謂等。
鑒于此,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課程設計過程中可采用模塊化教學模式,針對不同年齡特點的學生,分化、細化和簡化體育教學內容。在模塊化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應發揮主導作用,通過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的動作展示,加強學生體育學習過程中的眼神交流和動作糾正輔導,讓學生真切感受到體育運動的魅力。同時,體育教師還要創新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器材和教學情境,在學練過程中與學生進行對話,利用新穎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進而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提升運動技能水平。
4結論
(1)實驗后實驗組在坐位體前屈、1分鐘跳繩、1分鐘仰臥起坐、50米跑等4個指標上的得分均高于對照組,且均具有顯著性差異。(2)實驗后實驗組在坐位體前屈、1分鐘跳繩、1分鐘仰臥起坐、50米跑的得分均高于實驗前,且在坐位體前屈、1分鐘跳繩、1分鐘仰臥起坐等3個指標上具有顯著性差異。(3)對照組實驗后在坐位體前屈、1分鐘跳繩、1分鐘仰臥起坐、50米跑的得分均高于實驗前,但均無顯著性差異。(4)實驗組實驗后在投籃得分和運球速度得分均高于對照組,但僅在運球速度得分具有顯著性差異。(5)實驗組實驗后在投籃得分和運球速度得分均高于實驗前,且均具有顯著性差異。(6)對照組實驗后在投籃得分和運球速度得分均高于實驗前,但僅在運球速度得分具有顯著性差異。綜上,模塊化教學相較于傳統教學方式能夠有效提升小學生的身體素質與籃球技術水平。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道路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
s6052/moe_838/201809/t20180910_348145.html.
[2]體育總局 教育部.關于印發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EB/OL].http://www.gov.cn/zhengce/
zhengceku/2020-09/21/content_5545112.htm.
[3]教育部.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和《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EB/OL]. http://www.
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10/t20201015_494794.html.
[4]尚力沛,程傳銀.論運動技能教學的文化完整性[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0,39(5):58-65.
[5]許文建.中職院校分析化學模塊教學的研究與實踐[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
[6]趙毅砥,廖偲,崔曼峰.創新性游戲教學法在普通高校籃球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21,41(3):
104-107.
[7]趙瑩.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在高等學校健美操教學中的實驗研究[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21,39(6):73-77.
[8]梁青,韓貝寧,馬婧宇.“慕課+翻轉課堂”在高校公共羽毛球選修課中的實驗研究[J].安徽體育科技,2021,42(2):
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