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瑩,惠石生
(1.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下楊中學,甘肅平涼 744000;2.平涼職業技術學院,甘肅平涼 744000)
當前,對青少年開展法治教育已成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道德與法治課程是農村初中學生系統學習法律知識的主要途徑,但目前法治教育在農村初中教學中存在學生主動學習意識薄弱、維權意識不強、學校法治教育重視度不夠、家庭法治教育欠缺、教師法治教育方法單一、教師缺乏法律專業背景、教師法治知識再教育途徑局限等諸多問題,教學效果并不理想。為促進農村中學生法治素養的提高,需要各方面的力量共同發揮作用。
學生是法治教育的主體,針對學生主動學習和維權意識不強的問題,教師要努力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
首先,轉變學生學習態度,正確認識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受應試教育影響,學生一般只注重分值較高的科目,對于分值低且容易提分的科目都是臨時突擊。然而在我國不斷推進法治建設的背景下,法治素養已成為公民的基本素養,因而要讓學生明白不能只學習考試要考的內容,從而轉變學習法治知識的態度。
其次,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如果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再好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都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發揮學生這一教學主體的作用,提高學生對法治知識學習的興趣。此外,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觀看《今日說法》《社會與法》等法治節目,提高法治意識。
再次,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要求學生做到課前自主預習,課中敢于自主探索,敢于質疑,敢于發表見解,課后及時復習,做到有計劃、有目標、有態度。
最后,提高學生的學法、用法能力。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學習法治教育后要能夠用法律手段來維護自己、他人、社會及國家的合法權益。因此,學生在學習法治知識時,不僅要識記考試內容,更要用所學知識來對照自己的言行,若有不規范的言行要及時改正,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不法侵害時要利用法律武器來維護。
法治教育應從知識學習、意識形成、實踐能力鍛煉三個維度進行。法治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養成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但受應試觀念及農村環境的影響,分數是衡量教師和學生是否優秀的首要標準,這就使教學陷入“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背什么”的惡性循環。學生通常在考試前采用機械記憶方式突擊背誦考點,對法治知識的學習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因此,教師要樹立新的教育教學觀念,在教學中不僅要注重對法治知識點的講解,更要強化學生的法治意識,培養學生的法治實踐能力。
教師是法治知識講授的主要承擔者,對法治教育效果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教師要全面提升個人法治素養,做好學生的言傳身教工作。
首先,教師要不斷學習,提升個人的法治素養。隨著我國法律體系的不斷完善,教師需認真學習相關法律法規,特別是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涉及的相關法律。還要注意新增和新修訂的內容,注重對時事政策的學習研究,如《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和《依法治教實施綱要(2016—2020 年)》等。另外,從前期的調研情況來看,農村的很多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都是其他專業的教師兼任,缺乏系統的法治教育知識的學習背景,因此他們不僅要對這部分內容做足功課,還要加強對新的教育教學理論知識的學習,通過學習和研究彌補法治知識上的斷層和缺失,使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對法治相關理論和知識運用自如,以過硬的專業知識感染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次,改進教學方法。農村教師一般都會兼任兩門甚至更多課程的教學工作,教學任務重、壓力大,大多數教師都采用“我勾你背”機械灌輸模式,不太注重運用現實生活中的案例。而新的教學形勢下,課堂教學要實現從“灌輸”到“對話”的改變,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教學內容采取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比如,教師在教學時設置一個適合課堂教學內容的情景,讓學生扮演其中的人物角色,教師則作為觀察者,記錄學生在此過程中的表現。在之后的講解過程中,教師可多創設一些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產生思想碰撞,從而真正學會用所學的法治知識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同時,教師要善于運用像“學習強國”這樣的具有豐富知識資源的平臺,善于整合網絡教育資源,提高法治教育的有效性。
再次,提高個人基本教學技能。一方面,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教師不但要擁有良好的知識儲備,還要具備扎實的教學基本功。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加強教學研究,積極參加集體備課、課題研究、示范課觀摩及教學能力競賽等活動,還要善于整合開發有關法治教學的資源,如學會整合教材中的相關案例資源,做到用一個案例講解多個知識點,更要開發一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具有時代性的本土案例,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另一方面,教師還要加強現代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學會用動畫、視頻等信息化手段將枯燥抽象的法治教學內容可視化,使教學內容直觀生動,做到在形式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
學校是對農村初中生開展法治教育的主陣地,在學生法治素養的培養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可以說,學校對法治教育的重視程度直接影響著法治教育的效果。但受中考“指揮棒”的影響,目前很多農村學校將道德與法治課視為“副科”,并未認識到道德與法治課程在學生的學習及成長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因此,農村學校要轉變學科觀念,根據教學大綱要求開足開齊課時,保證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應有地位,同時向教育行政部門申請配備一些法律專業的教師到農村學校,以形成專業的師資團隊,提高法治教育的水平。
學校要加強法治教師的培訓力度,增長其法治知識,豐富其法治教育手段,開闊其法治教育視野,以提高法治教育效果。
1.校內培訓。“學校在道德與法治教師的法治培訓上不能充當看客,消極應付上級部門要求的對教師法治培訓要求,而應積極主動,有所作為”。因此,學校需加強教師培訓。首先,規范教師學習任務。學校教研室要督促教師在規定時間內研讀《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 版)》《思想品德課程標準解讀》及教材,明確國家開設本課程的目的和目標。其次,建立“互助結對”機制。目前農村學校大多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都是由其他專業的教師兼任,這些教師并未系統地學習過法律專業知識,法治知識的理論系統性不強,因此學??梢怨膭钏麄兣c法治專業教師結對互助,開展不同年級的法治教育內容的集體備課,也可以在教研組內部開展聽評課活動,將每一節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涉及的法治教育知識都講深、講透,讓學生能真正學有所獲。再次,針對教師定期開展法治教育活動。比如,可以定期邀請法治教育相關人員(如警察、檢察官、法官、律師、專家等)為教師開展法治教育專題講座,讓教師了解法治知識的途徑更加廣泛。
2.校外培訓。隨著法治中國建設進程的推進,法治教育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全國教育系統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第七個五年計劃(2016—2020 年)》明確規定將法治教育納入“國培計劃”。因此,學校要加強法治教師的培訓力度,若教師外出培訓,學校應安排好培訓教師校內的課程,為教師提供相應的時間和物質支持,讓教師能夠真正靜下心來學習;若參與遠程培訓,學??梢酝ㄟ^不定時舉辦學習感受交流會、對其他未參訓教師開展二次培訓、參訓教師上公開課等方式督促參訓教師認真參與培訓,將所學內容運用到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此外,農村學校、學區也可以聯系教育主管部門,與城區學校建立幫扶機制,學校每學期保證讓道德與法治教師去城區優質學校學習一個月,和城區優質學校教師“結對子”,以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
學校可以通過設置法治知識教育長廊、制作黑板報、張貼海報等方式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法治教育環境,進而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另外,學校還可以在國家憲法日、國際禁毒日等特殊的日子,利用觀看普法電影、開展主題班會、舉行國旗下演講等形式宣傳法治教育知識。同時,以教研組舉辦教研活動為契機,開展法治知識主題演講比賽、辯論賽等活動,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作用。
各學科應根據課程特點及教學改革需要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實現“三全”育人。諸如語文、歷史、地理等人文社會科學中蘊含著豐富的法治教育內容,因此,除了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講授法治知識外,也可以將法治知識滲透到這些學科中去,根據教學內容需要適時融入法治知識。如在歷史課程教學中講鴉片戰爭時融入《禁毒法》,地理課程教學中講環境問題時結合《環境保護法》,充分利用多學科協同對學生進行法治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一個人的珍貴品質若在家庭教育中得不到發展的話,就很難在學校里取得顯著的效果。作為跟孩子相處時間最久的人,家長的言行舉止對孩子有著很大的影響。比如,教師在學校里告訴學生,酒駕是違法行為,但家長喝酒后還駕駛車輛,很可能會對孩子的思想產生影響,動搖在學校接受的正確的規則觀念,在日后的生活中遇到相應問題時采取錯誤的行動。因此,家長對孩子法治意識的培育和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為提高學生的法治素養,家長也要發揮力所能及的作用。
一是要提高對法治教育的重視。農村家長因受所處環境、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響,法律知識水平和法治意識相對比較薄弱,更需要認真學習法律知識,比如多參加“送法下鄉”的普法宣傳活動,利用農閑時間去“農家書屋”閱讀法律知識讀本,多瀏覽法治宣傳欄、多看法治節目、多聽法治廣播等,盡可能多地學習法治知識,提高自身的法治素養,使自己成為孩子心目中知法、懂法、用法的榜樣。
二是要積極創建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家長要將自己視為孩子的朋友,建立平等的親子關系,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關注孩子的想法,多給予孩子鼓勵和尊重,通過正面引導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改正錯誤,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除學校教育外,法治教育也離不開社會各界的配合與支持。
一是教育主管部門需加大改革法治教育考試評價機制的力度?!拔ǚ謹嫡摗笔且酝饬拷處熀蛯W生的主要標準,而道德與法治是一門育人的學科,應更加側重于法治能力的培養,因此可以采用多重評價機制,強化過程性考核,探索增值性考核。
二是相關部門加強對網絡的監管。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網絡信息良莠不齊,相關部門一定要提高注意,對一些影響青少年價值觀培育,具有暴力犯罪、血腥傾向的游戲和網站要規改和關閉。
三是發揮農村學校法治副校長的真正作用。法治副校長可以結合自己所經手的與初中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案例與學生展開交流,讓學生意識到法律與他們的生活緊密聯系,從而提高思想認識。
四是教育行政部門和社區聯合發揮作用。農村學校離市區較遠,學生外出實踐需要人力、物力的支持,教育行政部門可以聯合鄉政府,通過提供經費和聯系實踐基地等方式幫助學校開展實踐活動。
五是充分利用公檢法等法治教育資源。公檢法部門可以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日、國際禁毒日等開展普法宣傳進校園活動,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
六是凈化農村不良風氣。在農閑和過年期間,部分人無事可做便會三五成群地打麻將,極易出現賭博行為,這種環境不利于中學生的成長。因此,相關部門要集中整治這種風氣,為學生的成長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綜上所述,對于農村初中生而言,開展法治教育的主要途徑是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這對培養他們的法治意識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強學生、教師、學校、家庭、社會等多方面的協調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動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有效開展,培養出自覺遵法守法、為法治中國建設貢獻力量的合格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