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發延
(甘肅省武威第十四中學,甘肅武威 733000)
語言和文化之間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跨文化交際,能夠促使學生自主辨別中西方文化差異,消除學生交際中因文化缺失而產生的障礙。因此,教師應該明確跨文化交際在初中英語教學里的滲透與融合意義,根據英語課程內容和學生認知理解能力,采用多種跨文化教學手段,向學生滲透英語國家的風俗習慣、思維方式、禮儀文化等知識,引導學生分析、對比、理解文化差異,從而增強學生英語素養和跨文化交際能力,下面對此目標展開教育淺談。
初中英語教學領域的跨文化交際,簡單來講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交際,教師通過對英語教材內容的深入分析,采用情境創設、案例對比以及交際訓練等手段,幫助學生了解英語背后反映的社會文化、語言習慣和風土人情,并引導學生在口語交際中考慮這些文化和語境因素,從而促進學生的流暢交際,提升學生跨文化的語言運用意識和能力。跨文化交際在初中英語教學里的滲透與融合意義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傳統英語課程以語言知識教學為主,教師忽略了對英語文化背景的滲透,導致語言和文化在學生的認知中孤立存在,學生在英語閱讀或口語表達中,容易產生相應的文化錯誤。在初中英語教學里滲透跨文化交際,最突出的意義就是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異國文化背景的了解,如在語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語篇主題,為學生收集圖片、文字、影音等多媒體形式的文化背景資料,引導學生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的風俗習慣和社會文化,這樣學生就能帶著對背景文化的理解,開展語篇研讀和交際活動,從而改善學生對國際文化認知匱乏的不良局面。
語言和文化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由于中西方國家文化方面的不同,語言習慣和思維方式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學生只有先明晰文化差異,才能在此基礎上實現成功的語言交流。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融合跨文化交際,能夠促進學生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有效辨別,如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圍繞某個含義相似的中英文詞匯,或者語言習慣、行為習慣等,為學生列舉中西方國家的人們在實際交流中的案例,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對比分析,探知中西方國家在禮儀文化、社交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從而使學生懂得尊重文化差異,展開無障礙的跨文化交流。
跨文化交際不單單是兩個語言之間的轉換和交流,更關鍵的是要基于文化背景的不同,產生適宜的差異化交際行為。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融合跨文化交際,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大有裨益。如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口語交際訓練的契機,根據課文中的談論話題,向學生介紹相關的國際文化知識,然后讓學生運用了解到的文化知識和語言技能,展開口語交際活動,教師再對學生口語交流中不符合國際文化習俗的行為,進行有針對性的糾正,這樣學生在英語交際活動中就會時刻考慮文化和語境因素,從而逐步養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融合跨文化交際,教師應先加強學生對英語國家風俗習慣的了解。情境創設是實施跨文化交際的主要方式,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應該深入分析教材內容,挖掘教材中涉及的英語國家的風俗,收集相應的背景資料,利用多媒體工具展示資料,創設豐富多彩的背景資料情境,并設置問題引導學生討論背景文化,使學生把文化和語言聯系起來學習,從而有效滲透英語國家的風俗習慣,為學生的跨文化交際奠定扎實基礎。
教師在英語教學中創設背景資料情境時,應該根據教材文本的主題和內容,為學生甄選和英語國家風俗習慣有關的資料和素材,資料類型最好是多媒體形式,包括圖片、視頻、音頻等,教師可以在互聯網平臺收集上述資料,使用軟件工具把資料編制成微課,并在情境創設階段為學生展示。例如當教材文本內容和圣誕節、感恩節、萬圣節等西方節日有關時,教師在創設背景資料情境時,就可以采用圖片和視頻相結合的微課件,為學生展現西方國家的節日風俗習慣,包括西方家庭在節日時如何布置和裝點房間、特有的節日美食,以及人們開展的各類節慶活動等,教師可以一邊播放微課,一邊向學生介紹節日風俗和意義。以圣誕節為例,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圣誕節的起源,節日的裝飾物品有圣誕襪、圣誕帽、圣誕樹等,飲食有火雞、樹干蛋糕、姜餅、沙灘宴等,節日的人物形象主要是駕著鹿拉的雪橇、從北方而來的圣誕老人。在學生通過資料了解西方節日風俗后,教師可以引導提問:“同學們,大家在生活中接觸過西方的節慶活動嗎?你認為中西方傳統節日有哪些異同之處?”學生立即交流分享自己見過或參與過的西方節慶活動,并表述中西方傳統節日在節日形式、活動、飲食等方面的區別,一致認為雖然中西方節日風俗不同,但都有一定的紀念意義,或表達祝福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等。隨后,教師帶領學生正式閱讀教材語篇,這樣學生對英語國家風俗習慣的認知就能得到拓展,從而實現跨文化交際在英語教學中的初步滲透[1]。
思維方式在跨文化交際中起到舉足輕重的影響,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往往容易用漢語的思維方式去翻譯英語,導致英語交際中出現文化錯誤,這是學生不了解中西方思維方式差異的表現。因此,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融合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結合教材語篇,加強引導學生進行語言運用分析,使學生通過日常交流,了解中西方在思維方式、行事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從而促進學生思維品質和跨文化交際意識的養成。
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滲透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時,應該基于課內外文本中的語言運用,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分析中西方表達方式的區別,使學生了解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并能靈活、正確使用英語。如在閱讀語篇時,當語篇中出現稱贊他人和回答的對話語句時,教師就可以適時提出語言分析問題:“同學們,文中對于他人的稱贊給出了怎樣的回答?”學生分析判斷后做出回答:“回答中表示感謝,并表示很高興聽到這樣的贊美。”教師追問:“那么如果在漢語環境下,他人稱贊你時你會怎樣回答?”學生思考后反饋:“一般會用否定回答表示謙虛,比如被人夸獎優秀時,會回答‘過獎了,我做得遠遠不夠’等。”教師繼續提問:“從對他人稱贊的答語來看,中西方人們的思維方式、性格和行為特征有什么區別?”學生回答:“西方人對待他人的夸獎和贊美會欣然接受,中國人的第一反應則是謙虛和自省,反映出西方人自信張揚的個性,以及中國人謙虛務實的品德。”教師加以小結:“同學們分析得非常到位,這兩種回答都是非常得體的交際行為,而我們在英語交際中,應該盡量用西方人的思維方式看待問題和與人交流,勇敢自信地表達內心想法。”這樣通過具體的語言運用分析,學生對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就產生了深入認知,從而促進跨文化交際和英語教學的有效融合[2]。
禮儀是跨文化交際中的重要內容,部分學生由于不了解英語國家的禮儀文化,常常產生不合時宜的交際用語和行為,造成交際失誤。案例教學法適用于英語跨文化交際教學,教師應該根據教學需求,引入含有禮儀知識的中西方文化案例,引導學生對案例展開對比探究,擴充學生對英語國家禮儀知識的儲備,從而增強學生自主辨別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能力。
教師在英語教學中引入文化對比案例時,應該根據所要滲透的禮儀文化知識,采用圖片、視頻等形式直觀的案例素材。如在話題為“生日聚會”的語篇閱讀課上,教師可以從中西方影視作品中,選取有關過生日者收禮物的視頻片段作為案例,在學生觀看視頻案例后,教師通過提問引導學生進行對比探究:“同學們,在這兩段視頻中,過生日的主人在收到客人禮物后所說的話、產生的行為有什么區別?”學生進行比較、討論后回答:“中國人收到禮物后會對送禮者說‘太客氣了、太破費了’,待客人離開后再拆開禮物;西方人收到生日禮物后會當即拆開,并對送禮者說‘What a wonderful gift it is!’等話以示對禮物的喜愛。”教師繼續問:“試想一下,如果在英語交際中你把朋友送的禮物暫放一邊,朋友會產生怎樣的感受?”學生交流后作答:“朋友可能會感到不受尊重和歡迎,或者認為‘我’不喜歡、不期待得到他的禮物。”教師認同學生的回答后,再出示“Very beautiful!Thank you for your persent”等表達收禮物謝意的禮儀用語,從而借助文化案例對比,深化學生對英語國家禮儀文化的了解,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質量[3]。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融入跨文化交際的關鍵,在于引導學生將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和社交習慣等,靈活運用于口語交際。因此教師應開展口語交際訓練,采用情境創設法和課堂觀察法等,組織學生結合文化理解,合作進行口語交流活動,同時篩查和糾正學生的表達錯誤,從而有效滲透跨文化交際技巧,同步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交際實踐能力。
教師應該結合課堂教學中滲透的英語國家風俗習慣和社交禮儀知識,為學生創設相應的交際情境,讓學生以群組為單位,圍繞文化知識進行口語交流互動。如在關于談論天氣的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向學生介紹西方人喜歡談論天氣的原因,即很多西方國家都是島國,以漁業為主,天氣好不好決定他們能否順利出海作業,所以談論天氣的交際習慣一直沿用至今。接著教師創設口語交際情境:“假設你想知道未來一周的天氣情況,你該如何與伙伴交流溝通呢?請大家四人一組自編一段談論天氣的對話。”同時教師在白板上展示未來一周的天氣預報,學生合作交際期間,教師認真傾聽學生的問話和答語運用是否正確,并向學生滲透英語國家的人們談論不同天氣的習慣用語,如談論好天氣“What a nice day”,談論不好的天氣“The weather is terrible”,談論明天將是陰天“It's going to be cloudy tomorrow”等。在學生結束口語交際訓練后,教師還應該向學生補充,在英語文化語境下談論其他事物時,也可以將天氣話題作為開頭,用于引出其他話題,這樣學生就順利習得了跨文化交際技巧,從而強化了學生的英語交際興趣和能力[4]。
作業設計是重要的英語教學環節,以往教師設計英語作業,通常是布置記誦單詞和語篇等類型的作業,結構單一,且缺少跨文化交際的內容。對此,教師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融合跨文化交際時,應該從作業設計環節尋求突破口,為學生設計文化探究作業,包括文化資料搜集、交際短劇編創等,從而刷新學生的英語作業探究體驗,切實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
教師在設計文化探究類作業時,應根據教材文本主題,以及學生對跨文化知識的了解需求,給學生布置文化探究作業。如英語單元主題和運動有關,教師就可以為學生設計收集英語國家和中國體育文化的作業任務,指導學生在互聯網平臺或課外書中查閱資料,信息化資料可以下載保存下來,課外書中的資料可以拍攝成照片,教師可以讓學生將資料上傳到線上學習群,并鼓勵學生錄制一段口語音頻,介紹中西方體育文化的歷史起源、主要運動項目等。學生在文化作業的展示環節,可以分享起源于中國的蹴鞠文化、英國的現代足球以及美國的橄欖球等資料,并能運用英語談論不同運動項目的形式和特點,從而鍛煉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和資料收集能力[5]。
總之,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融入跨文化交際,不但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異國文化背景的了解,也能促進學生自主辨別中西方文化差異,還能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教師應該通過創設背景資料情境、實施語言運用分析、引入文化對比案例、開展口語交際訓練以及設計文化探究作業等路徑,向學生滲透英語國家的風俗習慣、禮儀知識,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以及跨文化交際技巧,解決學生因文化缺失導致的交際失敗問題,從而實現跨文化交際與英語教學的成功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