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書芬
(河南工業貿易職業學院 河南鄭州 450000)
健身氣功八段錦源于中國古代的導引術,是經過歷代養生學家的不斷完善,形成的一套理論基礎完善、功理功法完整的導引健身養生術法,是國家體育總局規定命名的我國第62個體育項目。到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八段錦作為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開始進入我國大專院校[1]。2019 年年底,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暴發,八段錦療法作為中醫藥傳統非藥物特色防控手段之一,在此次新冠疫情中發揮了預防、治療、康復等多方面的作用,一時間掀起了全民學練八段錦的熱潮。為了貫徹落實《“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等文件精神內涵,各高校將健身氣功八段錦作為體育文化特色課程融入體育教學中,對拓寬高校體育課程資源、傳承民族傳統文化、增強大學生民族認同感及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八段錦一詞最早出現在南宋洪邁所著《夷堅志》中:“政和七年,李似矩為起居郎……嘗以夜半時起坐,噓吸按摩,行所謂八段錦者。”[1]傳統八段錦究竟為何人在何時所創編,目前學術界尚無定論。筆者通過對大量文獻史料的查閱、考證得知,傳統八段錦流傳年代應早于宋代,在明清時期有了較大發展,清末已經形成了較完整的動作套路,《新出保身圖說·八段錦》首次以“八段錦”為名并繪有圖像,其歌訣為:“兩手托天理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雕;調理脾胃須單舉,五勞七傷往后瞧;搖頭擺尾去心火,背后七顛百病消;攢拳怒目增氣力,兩手攀足固腎腰。”[2]
從此,傳統八段錦動作被固定下來。到20世紀50年代后期,研究者對傳統八段錦進行了挖掘整理,集中了傳統八段錦和當代八段錦的優勢,編著了《八段錦》,之后國家體育總局健身氣功管理中心委托專家學者對立式八段錦進行了重新研究與整理,將之定名為健身氣功八段錦。這些都極大地促進了八段錦理論的普及與發展,豐富了八段錦的內涵。
健身氣功八段錦是在傳統八段錦的基礎上改編而成的健身氣功新功法,它傳承了傳統八段錦的精髓,每一式都包含了功法的動作要領與主要作用,且緊扣中醫理論,圍繞對臟腑等的“調”與“衡”,完成對人體的健身作用。健身氣功八段錦是以健身為目的,以較為和緩的形體活動為基礎,調身、調息和調心為練功的主要手段,非常注重身、息、心的三者合一。通過有目的、有意識地調控身體姿態,有效提高人體神經、肌肉的反射機能,調理骨骼、關節的位置,平衡肌肉、韌帶、肌腱的張力,以此達到骨正筋柔、氣血通暢的健康效果。通過調整呼吸的方式、速度、節奏、強弱等,使呼吸與動作的“起吸落呼,開吸合呼”協調配合,使呼吸達到細、勻、緩、長的不調而自調的狀態。
呼吸調整可有效提高膈肌的升降幅度,減小肺泡的功能余氣量,增加肺泡通氣量和換氧能力,有效清除體內自由基。已有研究證明:橫膈膜每下降1 cm,肺通氣量可增加250~300 mL[3]。練習健身氣功八段錦需要自我意識和思維活動進行主動自覺地調整和控制,才能達到練功的要求和目的。在健身氣功八段錦練習中,無論是肢體運動、呼吸運動,都不同于自然狀態的肢體活動和呼吸活動,而是一種受意念調控的肢體運動和吐故納新活動,通過調攝心神,達到平靜情緒、健腦增智、暢通氣血、緩解疾病等作用。總之,健身氣功八段錦不僅能強壯筋骨,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而且對改善機體與臟腑功能,改善身心、防治疾病具有良好的效果。
健身氣功是以增進身心健康為目的,以自身形體活動、呼吸吐納、心理調節相結合為主要運動形式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4]。八段錦是健身氣功經典功法之一,大量研究表明,堅持科學練習健身氣功八段錦,能夠抑制多發病的產生,快速消除疲勞,改善亞健康狀態,同時對提升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功能具有顯著的效果。因此,將健身氣功八段錦引入高校體育課程,在大學生中推廣,對增強大學生體質、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價值。
健身氣功八段錦通過肢體運動強壯筋骨,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改善機體與臟腑功能,從而達到強身祛病的目的。從中醫基礎理論學角度來看,健身氣功八段錦以“調”為手段、以“衡”為目的,進而發揮健身作用,是中醫治未病的有效手段,健身氣功八段錦每一式都圍繞經絡、臟腑進行“調”與“衡”。第一式兩手托天理三焦、第八式背后七顛百病消以調節為主,平衡全身陰陽;第二式左右開弓似射雕、第三式調理脾胃須單舉以調和為主,平衡升降;第四式五勞七傷往后瞧、第五式搖頭擺尾去心火以調治為主,平衡“標”“本”;第六式兩手攀足固腎腰、第七式攢拳怒目增氣力以調攝為主,平衡任督、平衡身心。
近年來,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逐漸下降,教育部針對115萬名在校學生體質健康的抽測復核數據顯示,截至2020 年,大學生體質健康不及格率約30.0%[5]。大學生習練健身氣功八段錦不僅可以牽拉全身的肌肉、關節、韌帶,增強身體的柔韌性、協調性、肌肉力量、平衡感等身體素質,改善心肺功能,提高有氧代謝效率,還可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緩解焦慮情緒,使大學生身體達到“調”與“衡”,促進學生的體質健康發展,同時增強大學生的運動意識,培養終身體育鍛煉習慣。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是指身體上沒有疾病,還要具備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良好的社會適應。隨著升學、就業壓力、心理因素、免疫力差、缺乏運動等因素的影響,大學生群體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數逐年增加。汪馨、李韓冰等人[6]對大學生的健康狀況進行了研究和分析,發現89%的大學生處于不同階段的亞健康狀態,長期的亞健康必然會引發不同程度的身心疾病,因而對大學生群體進行健康干預與促進非常必要的。健身氣功八段錦是傳統的養生功法,通過肢體緩慢動作和深呼吸的協調配合,幫助人體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促進血液循環和氧氣供應能力,提高免疫系統的功能,增強身體機能。練習健身氣功八段錦需要平心靜氣、斂息凝神、放松身心,這樣有助于減輕大學生的壓力和焦慮,同時有助于改善大學生的睡眠質量,增強平衡和協調,緩解身心的緊張和疲勞。因此,長期習練健身氣功八段錦不僅可以提高大學生的免疫機能,而且對提高心理健康、快速消除疲勞,以及改善亞健康狀態具有明顯的改善效果。
練習健身氣功八段錦,掌握松靜自然是關鍵。松不僅要做到形體的放松,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放松,精神的放松能夠緩解心理和生理上的緊張狀態;靜主要指思想和情緒要平穩、安寧。在信息飛速發展的時代,大學生面臨的學習、生活、就業等方面的壓力急劇增加,一旦受挫,很容易造成心態失衡,產生自卑、消極情緒。習練健身氣功八段錦要求斂息凝神,放松身體,情緒穩定,這樣可以增強大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修身養性,調整心態,從而減輕身體的應激反應,緩解緊張、焦慮、浮躁的心理狀態,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協調發展可起到積極作用。
師資力量是高校開展健身氣功八段錦校園推廣的關鍵。從目前健身氣功在高校的發展來看,高校健身氣功專業教師自身的專業能力仍有不足,很大一部分健身氣功指導教師對八段錦理論知識和技能原理掌握不透徹,也未參加過專業系統的培訓。國家體育總局健身氣功管理中心每年都會舉辦國家級、省級、市級等不同級別的健身氣功培訓班,高校應為教師提供更多繼續教育機會,加大對健身氣功八段錦專業教師的理論知識指導和技能培訓,促進健身氣功八段錦在高校的進一步推廣。在健身氣功八段錦推廣中,高校應當加強健身氣功八段錦專業教師的互相交流和學習,定期組織學習提高班和研討會,增加專業指導教師的數量和質量。除此之外,充分調動高校行政教師習練健身氣功八段錦的數量,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整合校內資源,大力提倡和組織校內健身氣功的培養體系,增加健身氣功教師數量,建立健身氣功教師團隊。
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指出學校體育工作原則:弘揚中華體育精神,推廣中華傳統體育項目,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學校體育發展新局面[7]。高校可以通過構建健身氣功八段錦特色課程、優質課程、校內外實踐課堂、特色校園文化氛圍等,將課內與課外、競賽與活動、人才培養與團隊建設、學習與實踐等相結合,打造特色課程的內涵式發展、特色發展、人才發展、合作發展的戰略,形成體育文化發展的人才培養機制、體育文化特色研究、社會服務等傳承體系,逐漸做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全力推進“一校一品”校園文化建設項目,增加校園文化底蘊,加強文化育人,使學校體育與德育、體育與美育有機結合,逐漸形成校園文化特色,促進學校的多元化發展。
比賽是促進學生主動練習的有效方法,也是快速推廣健身氣功八段錦,提升其影響力的有效手段。健身氣功管理中心每年組織省級的高等院校健身氣功錦標賽、全國高等院校健身氣功錦標賽等專門針對高校的健身氣功比賽,其中,2023 年8 月,在天津舉辦的全國高等院校健身氣功錦標賽共有來自全國180所高校的近900名運動員參賽,通過比賽,加快了健身氣功在全國高校的推廣速度。各高校應充分利用健身氣功八段錦鮮明的文化特色,打造校內健身氣功八段錦賽事平臺,通過比賽引起更多大學生對健身氣功八段錦的興趣,提高本校健身氣功八段錦的文化氛圍,從而加速健身氣功八段錦在校內的推廣速度。利用媒介傳播優勢,充分拓展健身氣功八段錦在高校的傳播渠道,積極開展各種健身氣功八段錦交流及各種形式的活動,發揮比賽傳播和表演傳播的優勢,以賽促練,以練助推,引導全員參與,調動全校師生的學練熱情,達到推廣普及健身氣功的目的。
健身氣功八段錦要想在校園快速推廣,宣傳是必不可少的手段。采用科學合理的宣傳方式讓學生了解健身氣功八段錦的基本概念、功法特點,以及習練八段錦給身心健康帶來的好處,讓學生感受健身氣功八段錦的養生魅力,激起大學生對傳統養生保健的興趣。通過學校的競賽與交流活動、表演展示活動、教學培訓、校園宣傳展示欄、學校廣播站、校園網站、微信公眾號、網絡平臺等進行宣傳,利用學校教學設施及網絡平臺,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健身氣功八段錦宣傳平臺,使學生體會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內涵,幫助大學生樹立積極健康的健身養生理念[8]。加強健身氣功八段錦相關社團的建設,充分利用大學生社團群體在高校的傳播范圍和影響力,通過社團提升大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課外體育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同時也為各高校社團之間建立交流平臺和溝通渠道,為進一步推廣健身氣功八段錦提供便利。
課程評價是對課程開發及實施中的各個環節、課程實踐涉及的整體系統及總體成效等,依據不同標準進行多種形式價值判斷的系列活動[9]。高校引入健身氣功八段錦課程的同時,還應完善健身氣功八段錦的課程評價體系,主要是依靠教師的經驗對學生進行動作評估,這種主觀的評價標準很難給予學生準確的指導。高校可以參考《中國健身氣功段位制》測評的方式改進學校測評方法,對動作細節、動作標準進行細化,規范學生評價的量化標準,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訓練熱情。健身氣功八段錦課程評價結果可以幫助教師快速直觀地獲取課程實施的效果反饋,同時能夠結合評價結果更好地促進學生發展,有利于健身氣功八段錦在校園的深入推廣。
八段錦是歷代養生家和習練者經過長期的實踐共同創造的文化財富,而健身氣功八段錦是在傳統八段錦的基礎上改編而成的健身氣功新功法,它傳承了傳統八段錦的精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物。健身氣功八段錦動作柔和緩慢、簡單易學,不受體質、場地、時間、器械等的限制,且健身作用顯著,在高校推廣健身氣功八段錦,既能改善大學生的體質,提升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又能豐富大學體育課程體系,促進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更有利于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高校的傳承與推廣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