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娟,王 浩*
(1.寧波衛生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 寧波 315100;2.寧波市鄞州第二醫院 浙江 寧波 315100)
近幾年,各高職院校正如火如荼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但課程思政教學評價還處于實踐探索階段。2020 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1],綱要明確指出:人才培養成效取決于課程思政評價標準的科學性。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2]指出,“根據學生不同階段身心特點,科學設計各級各類教育德育目標要求,引導學生養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質和行為習慣,傳承紅色基因,增強‘四個自信’,立志聽黨話、跟黨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獻國家。”課程思政評價是課程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思政評價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關乎高職院校專業人才培養的成效。因此,新時代的教育評價更加注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制訂和完善課程思政評價指標極為重要。
CIPP評價[3]是在20 世紀60 年代由美國評價學者斯塔弗爾比姆提出,該評價模式主要包括背景評價(Content evaluation)、輸入評價(Input evaluation)、過程評價(Process evaluation)、結果評價(Product evaluation)。王郢等[4]采用CIPP 評價模式指導評價過程設計,用詞云技術捕捉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情感體驗,提出這種由內到外的轉化是突破當前課程思政效果評價瓶頸的有益嘗試。周滋霞等[5]采用CIPP 模型構建高職護理專業課程思政評價指標,實踐表明,評價體系可客觀評價課程思政教學質量,值得進一步探索和研究。因此,以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核心課程為例,直面課程思政教學評價的難點,借助CIPP 理論框架,積極探索高職院校課程思政評價指標。
為實現課程思政教學評價目標,應結合本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設計評價標準,以引導和指導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特質是“檢真驗實,責任擔當”。致力于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高度責任心、工匠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具備基本醫學檢驗儀器的操作能力、一定的形態學診斷能力、實驗室質量控制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生物安全知識,能為臨床提供及時、準確檢驗數據的高素質醫學檢驗技術技能人才。本著價值引領、系統構建原則,構建思想政治課程―綜合素養課程及活動―專業課程教育―實習見習行業培養四位一體思想政治課程體系,實現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全程、全員、全方位育人。因此,積極探索專業課程思政評價,對人才培養的持續提升具有重大意義。
CIPP 評價模式為高職院校課程思政評價提供有益借鑒。課程思政評價需要立足檢驗人才培養的效果,在專業層面上,基于CIPP 模型構建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指標,為醫學類課程思政研究提供一定理性思考,為完善課程思政教學評價理論和促進課程思政研究的科學化提供理論指導。
提升課程思政育人成效的反饋機制。一是促進教師轉變理念,提升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通過評價反饋,發現課程思政教學的不足,促進教師積極參與相關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不斷提升課程思政的教學能力。二是促進課程思政教學的反思,有利于改進教育評價的標準和完善評價制度;三是從學生發展需求出發,全面了解學生的狀況和學情,使課程思政評價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度和成就感,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檢驗人才。
背景評價是對課程思政實施方案的必要性進行評價,堅持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相向而行。首先,考查專業課程思政方案實施所需要的條件、資源以及可能存在的問題,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作出價值判斷,判斷專業課程思政目標是否符合國家導向需求,符合學校課程思政建設目標。其次,以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為出發點,明確專業課程思政總目標,依據課程特點,制定各核心課程的課程思政目標。
輸入評價是驗證專業課程思政實施是否達到基本要求的評價,考查課程思政相關資源配置情況,包括專業課程思政資源建設、教學團隊、課程標準制定、經費和實施投入情況。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對應的主要崗位是各醫療機構檢驗科,立足職業崗位需求和課程思政資源建設,利用專業實踐基地案例資源,成立課程思政案例庫,具體指標包括各課程臨床案例庫、微課資源庫、課程思政元素案例庫;教學團隊指標在人員構成方面包括專業教師、思政教師、企業或行業教師,在內容方面包括教師師德師風建設、課程思政能力培訓;課程標準制定指標包括課程思政融入情況;經費和實施投入指標是指保障專業課程思政實踐經費投入落實和人力資源投入程度。
課程思政過程評價強化教學實施過程的診斷評價,包括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課前是指教師研討和課程思政準備情況,評價指標包括集體備課、課程思政教育教學研討會。課中是指課堂授課過程,評價指標包括教學方案設計、教學方法、資源利用、現場教學、學生課堂表現、學生德育素養情況。課后是指學生總結評價過程,評價指標包括學生對思政教學的認可程度、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等。通過現場觀察、隨堂聽課、問卷調查、座談交流等方式全方位收集課程思政實施的全過程。
專業教師對專業課程應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能夠準確把握課程思政的要點,恰當地融入專業課的教學過程中。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實施要立足學情,“以學生為中心”,了解學生的學習習慣和特征,對專業知識的掌握情況,課程組織與教學模式要激發學生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能動性,這樣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體驗,并且,最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結果評價是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成效的評估,分析課程思政評價理論和實踐意義的實施效果。評價方式包括終結性和過程性相結合,線上線下評價相結合,注重教師評價和學生自評相結合。評價指標主要是教學效果和課程影響力。教學效果從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判定課程思政前后變化;課程影響力具體指標是從校內日常學習變化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情況,校外實踐基地企業或行業對學生職業精神和職業規范評價情況等方面判定。
專業組建各核心課程教學團隊,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建立課程思政研究交流平臺,針對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和實施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深入研究和探討,形成集中培訓、定期交流、集體備課磨課、現場觀摩學習,不斷地進行教學反思和改進,促進學生職業綜合素養的持續提升,從而引導人才培養質量的持續提高。通過問卷調查學生課程思政教育前后的態度、信仰、價值變化。面對面訪問、詢問學生的價值偏好,對情感目標的教學效果進行評價。搜集情感領域的信息資料,學生的表情、動作等外顯的、直觀的肢體語言信息,學生學習態度與興趣的學業表現,參與課堂討論情況等(表1)。
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指標向專家咨詢意見問卷,反復咨詢論證,根據意見或建議來修改、完善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指標,最終課程思政評價指標為4 個一級指標,12 個二級指標。以醫學檢驗技術五大核心課程為例,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專業組織課程思政評價小組,根據課程思政評價指標對核心課程考核評價,根據專家反饋,反思課程思政建設的不足,及時改進和完善。
因此,專業教師要不斷提升課程思政教學理念,持續提高實施課程思政教學的能力和水平。專業知識自然融入思政元素,需要專業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構建”。因此,專業教師不僅要準確把握課程思政的政策導向,還要深入學習職業教育評價改革方案,積極探索具有技術技能復合型人才特色的課程思政評價模式,體現以能力為本位,以技能為導向的評價效能,培養德技兼修的醫學檢驗人才。